可轉換性理論

可轉換性理論,是指銀行能否保持其資產的流動性,關鍵在於其資產的變現能力。

銀行資產管理理論中的一個階段。
理論產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因軍費需要,大量發行公 債。由於政府公債在二級市場上很容易變現, 當時的一些商業銀行大量購買政府公債,銀行持有的短期國庫券和其他證券都增加了,相應 地,銀行對保持資產流動性有了新的認識,可 轉換理論也就應運而生。
定義:
可轉換性理論認為,銀行能否保持其資產 的流動性,關鍵在於其資產的變現能力。只要 銀行掌握的證券具備信譽好、期限短、易於出 售等條件,在需要資金時可以迅速地、不受損 失地出售或轉讓出去,這樣就能保持銀行資產 的流動性,貸款就不一定要局限於短期性和自 償性。
該理論的影響:
可轉換性理論的出現,使商業銀行資產業 務的範圍擴大,資金經營更加靈活多樣,特別 是找到了保持銀行資產流動性的新方法。它比 商業貸款理論前進了一步,對現代銀行的資產 流動性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
該理論的缺陷:
但該理論也有其 缺陷,它要求以充足的短期證券為條件,這種 流動資產受市場影響較大。第一,它的價格受 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在銀根緊縮時,各家銀 行都要求變現而出售證券,這時證券價格下 跌,難保不受損失。第二,經濟發生波動或危 機時,證券拋售量大大超過購買量,這時也難 以達到保持流動性的預期目的。所以,可轉換 性理論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銀行資產的流動 性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