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臥床橋

基本信息

簡介

古臥床橋坐落在慈谿市掌起鎮黃家村村南的快船江上,據光緒《慈谿縣誌》記載:古臥床橋,宋時原為泥橋,後易以石,因南宋思想家黃震幼時臥橋讀書,故名。清道光六年(1826年),里人戎開華捐資重建,清光緒三年(1877年),族人集資修繕。1982年慈谿縣人民政府公布古臥床橋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全貌全貌

此橋系單孔石橋,全長11米,寬2.5米,南北走向。橋面由四塊條石鋪砌,東西兩邊設有欄板、望柱,東欄板題額“古臥床橋”,西欄板額書“護龍橋”,望柱呈正方形,簡單樸素,南北踏道呈八字形。兩側橋門柱頂額欄下各雕一對龍首,造型生動。東橋門柱石上的刻聯是:“地接渭川是名賢故里,堤連上閘沔古浦清流”,西橋門柱石上的刻聯為:“看煙景波光不殊往昔,想流風餘韻直至於今”,兩聯均為行楷。
古臥床橋是慈谿境內時代較早、保存較好、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紀念性建築,陳邦瑞、戎金銘等清代慈籍文人都為此橋撰文作傳。追溯古臥床橋的淵源,對黃震和“東發學派”的探討和對慈谿鄉賢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借鑑作用。
黃震(1213—1281),字東發,人稱于越先生,今慈谿掌起鎮戎家村人,宋寶祐四年進士,調任吳縣尉,攝理吳縣、華亭及長洲各縣事務,聲名卓著。鹹淳三年,黃震被擢升為史館校閱,參與修纂寧宗、理宗兩朝國史實錄,後曾任廣德軍任通判、紹興府任通判、撫州知州、江西常平倉司、江西提點刑獄等。黃震為官清廉,不畏權貴,所到之處除弊禁邪,賑濟貧民,激勵賢善,修明文教,興修水利。《宋史》本傳稱其“決滯獄,清民訟,赫然如神明”,“自奉儉薄,人有急難,則周之不少吝”。
古臥床橋東橋門下聯古臥床橋東橋門下聯

南宋亡後,黃震隱居澤山(今慈谿三北鎮靈緒鄉),榜其門曰“澤山行館”,定其室為“歸來之廬”,後在鄞縣南湖等地居住,自稱“杖錫山居士”。元至元十八年病死於故里,葬於鳴鶴鄉錢家岙,門人私謚文潔先生。元至正中,門徒建“澤山書院”以資紀念。
黃震在理學上也頗有建樹。他師承宋代理學大家朱熹、程頤,經探索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立了自成一脈的“東發學派”,豐富了南宋晚期的理學理論。其代表作有《黃氏日鈔》100卷(現存95卷收入《四庫全書》)、《古今紀要逸編》、《戊辰修史傳》、《讀書一得》、《禮記集解》和《春秋集解》等。其子黃夢乾、黃叔雅、黃叔英承父夙願,均重經史考辨,並把東發學派思想傳遍閩浙一帶,為後人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