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硯

古硯

古硯,出土於秦墓之中,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古硯歷史演化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所出石硯,呈不規則的圓形,所附石研子相當大,幾占硯面面積的 1/4。漢代石硯的造型趨於規整,主要有圓形和長方形兩種,研子的體積較前縮小。圓硯多附三足且有隆起之蓋,蓋底當中留出凹窩,以備蓋硯時容納研子。精緻的圓硯在蓋面上常鏤出鏇繞的蟠螭紋,如河北望都所藥村、河南南樂宋耿洛等地的漢墓所出者。
另外,湖北當陽劉子漢墓中還出過一件此式陶硯。長方形硯原來只是一塊石板,如洛陽燒溝 632號漢墓所出者。這種硯或被稱為黛硯,但在居延金關,此式硯與屯戍遺物同出,根據該地點的軍事性質,可知長方形硯並非均供畫眉之用。山東臨沂金雀山11號漢墓所出長方形石硯,附漆硯盒,蓋、底均繪有雲氣禽獸紋。
漢代還有一種附銅硯盒的石硯,銅硯盒常作獸形,安徽肥東與江蘇徐州各出一例。徐州的獸形銅硯盒通體鎏金,滿布鎏銀的雲氣紋,雜嵌紅珊瑚、綠松石和青金石,造型瑰奇,色彩絢爛,是珍貴的古文物。
晉代流行瓷硯,起初為圓形三足,形制大體沿襲漢代的圓硯。南北朝時的瓷圓硯下裝一圈柱足,又被稱作辟雍硯。這時也出現了箕形的風字硯,現存最早的一面系1955年出土於西安郭家灘,有東魏武定七年 (549)銘文。
唐代開始講究制硯之石材。這時由於制墨技術的進步,墨錠作得很堅緻,從而要求硯石具有較大的硬度。以硬石制硯,如表面粗糙則易傷筆毫,如表面太滑又不利於發墨,故硯石須兼備堅硬、細膩易發墨等特點。根據這些標準,唐代選擇了廣東肇慶所產端溪石制硯。端硯石質優美,磨墨無聲,貯水不耗,膩而不滑,發墨不損毫,所以在唐代廣泛流行。《唐國史補》稱: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1965年廣州動物公園出土一方唐代風字形端硯。現藏廣州市博物館,是唐代端硯的實物例證,此硯樸素無文,不事雕琢,應是唐代前期的作品。到唐代後期,硯形的製作日趨精美。皮日休詠端硯詩句稱:“樣如金蹙小能輕,徽潤將融紫石英。石墨一研為鳳尾,寒泉半勺是龍睛”。可見這時端硯上已雕刻出各種圖形。除端溪石外,安徽婺源的歙溪石,也於開元年間開始開採。此外,唐代還製成了澄泥硯,以山西絳州的產品最著名,澄泥硯常製成風字形,也有製成龜形的,硯蓋呈龜背甲狀,別具情趣。
到了宋代,端、歙、魯、洮等石材所制之硯已為書家普遍採用。形式除長方形的抄手硯外,還有各種象形硯以及特製的蘭亭硯、石渠硯、雜形硯等。此時已注重石材的紋理美,端硯則貴其石眼,如鴝鵒眼、鸚哥眼、鳳眼等。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北宋百一硯,有 101顆圓形石眼,為硯中瑰寶。宋硯今有不少佳品存世,文獻資料也有宋米芾撰寫的中國最早的一部《硯史》。
明、清石硯除以石質取勝外,還特別注重雕刻造型,式樣繁多,蔚為大觀。這時的硯式如鼎形、琴形、竹節、花樽、馬蹄、新月、蓮葉、古錢、靈芝、蟾蜍等,逞奇鬥勝,各臻其妙還有保存天然石質樸美不假釜鑿的“天然硯”。文人學士也常在硯上題刻銘文,甚至鐫刻肖像,使之不僅成為文房用器,也是價值很高的工藝品。

聞名古硯

硯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台不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硯台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
從唐代起,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硯和河南洛陽的澄泥硯被並稱為“四大名硯”。
而在博大精深的傳統中國書法界也公認十大名硯:
1.端硯其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市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自唐代問世以來,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故而升到我國石硯之首。
2.歙硯其料取於江西婺源縣龍尾山一帶溪澗中,故又稱之為龍尾硯。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乾,滌之立淨。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
3.山西澄泥硯為陶硯,唐宋時已是貢品。其精於雕琢,澤若美玉,儲墨不耗,積墨不腐,冬不凍,夏不枯,寫字作畫蟲不蛀。
4.洮硯亦稱洮河硯。其料取於甘肅卓尼一帶洮河深水處。因而石質細膩,膚理縝密,發墨而不損毫,磨麵不光,呵氣即濕。北方最為貴重。 
5.山東紅絲石硯魯硯代表,歷史上以其質地嫩潤,護毫髮墨,色澤華縟,瑰麗多姿而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6.四川苴卻硯,石質溫潤如玉、嫩而不滑。叩之有錚錚金石聲,撫之如嬰孩肌膚般細膩溫潤者為上品石,顏色以紫黑澄凝為最佳。 
7.寧夏賀蘭硯採用賀蘭石,它天然形成深紫、綠兩色,相互輝映,色彩鮮明,紫底綠彩,雕刻藝人因石制宜,精心用料,雕出千姿百態的賀蘭硯。 
8.貴州思州石硯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9.長期以來,吉林省松花御硯一直為宮廷專用,隨著清朝覆滅,這一名貴硯石失傳。直到1979年生產才得以恢復。 
10.易水古硯石質細膩,易於發墨,雕刻古樸,為各代書法家和收藏家所珍愛。現在易水古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收藏熱潮。
我國的許多地方都產石硯,山東的紫金石硯龜石硯,大汶口一帶的燕子石硯,即墨的田橫石硯和溫石硯,蓬萊的砣磯石硯,臨沂的薛南山石硯和徐公石硯,曲阜的尼山石硯,河南濟源的天壇(盤古)硯,安徽宿縣的樂石硯,江西修水的赭硯,吉林松花江下游的松花石硯,四川合川的嘉嶺峽石硯,甘肅嘉峪關的嘉峪石硯,寧夏,青海的賀蘭石硯,浙江江山的西硯,湖南湘西的水沖硯等等。但自唐代起,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和紅絲硯便特具聲名。澄泥硯屬陶,其餘四硯皆為石硯。

“中國名硯”牌匾“中國名硯”牌匾

古硯的收藏保養

避光硯若置於窗前案頭,應避免陽光直射,否則硯質會出現乾燥的跡象,日曬過久硯匣也易乾裂。
賞玩佳硯賞玩,桌上宜鋪毛氈,不可將硯直接接觸金屬及玻璃等器物,更不可將硯重疊放置,以免損傷。
塗蠟塗蠟封石是可以的,但方法須得當。蠟可以塗於硯的四周,底部要薄而適中;切忌將蠟塗於硯堂研墨的地方,因為如此處塗蠟,則水墨不融,亦不能發墨。硯上抹植物油的做法也是不妥的,因為植物油屬慢幹性油脂,硯面有油多招塵土,使硯污穢不堪,天長日久油膩便會散發出一種怪味,或者植物油產生霉變,在硯的表面出現一塊塊的霉斑,擦洗不去大煞風景。
取硯遇到硯擠在硯匣之內時,應雙手將硯匣倒置於有氈的桌面上,輕敲匣邊,使硯身重墜出匣為宜。切不可用金屬物撬弄,以免損傷硯。
放硯硯放在匣內,要依硯與匣的原來位置自然放入。特別是長方形的硯,上下邊並非等長,多是底邊略寬於上邊,放硯時應視其寬窄放置。若將硯倒置,緊塞硯匣,則會發生硯匣崩裂現象。
硯匣的收藏與保養硯匣多為木質,清代初期佳硯的匣也大多為優良木材製作,如紅木、紫檀、黃花梨等。若遇硯匣收縮,硯身放不下時,此時用作砂紙打磨匣之內側,使其增寬易放,切忌磨去硯,以致遭“削足適履”之譏。古硯匣因年代久遠多有破爛和損壞,對於此類硯匣可採用匣外配匣的方法,因為古硯匣是研究硯匣的形制工藝製作、髹漆技術等的珍貴實物,同時也是考證古硯年代、出處、流傳軌跡等的佐證。

古代硯台如何鑑賞

古硯亦存在真偽和優劣問題,判斷年代,鑑別真偽,品評優劣同樣是需要研究的。一般來講,優劣易識,真偽難辨。硯台是一種包括文學、歷史、繪畫、書法、雕刻等的綜合藝術品,它表現在造型、質地、紋飾、款識、裝潢等各方面,這幾方面都存在著真偽與優劣問題。由於每方古硯的具體情況不盡相同,故而不宜定其哪一條為主要或次要,還要視具體情況進行分析。本文擬就古硯鑑別真偽問題談點粗淺體會。
古代硯台鑑賞:質地
硯的材質有本身優劣及替代問題。優劣的問題比較好解決,材質細潤如膚,石品豐富為優,粗糙為劣;泥質要堅潤耐磨,疏鬆滲水者不可取。目前出產硯石的地方很多,但為打開銷路,常見冒充名硯材之名,紫色石材均稱之為端石,綠色石材均稱之為綠端、洮河石、松花石,疏鬆的黃色石稱為澄泥。其實,只要硯材好,何必以它石之名掩己之優?就以本來產地命名有何不可?久而久之,使用者定會認可,必定名顯於世。解決的辦法只有以原產地的石材作為觀摩的標本,並閱讀有關資料,熟悉各種主要石材的特徵,掌握分辨石材種類的技能。當然,目前出現的新石材,認識它,掌握它,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樣一種石材,古代與現代亦有所不同。
古代硯由於經歷久遠,受自然或人為的溫度、濕度及其他因素的浸漬,會形成一層保護層,一般古物均有這種情況,習慣稱之為“包漿”,而現代石材仿造古物,就不易仿製出它歷經滄桑的面目。“包漿”也有仿製的,但均浮在表面,像塗了層顏色。
古代硯台鑑賞:造型
造型即硯台的形狀。在研究硯史時可以概括出每一個時代的主要造型。掌握了這些,當遇到硯台時,則可初步從硯形上劃分出它是哪個朝代的作品。一般來講,唐、宋以前的硯形區別比較明顯,而明、清時期的硯形則比較接近,有時不易區分,可以藉助其他方面來定其年代。這裡要注意的是仿造古代造型,做舊以冒充古物的現象。現代工藝美術工作者仿古之作,無可非議,但不能做舊冒充古代作品,以假亂真,這就要仔細觀察它的各個方面,刀口是否生澀,紋飾和硯的年代是否合套。當然這些方面也可以做舊,這就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有一次某藏硯者持一四足長方硯,硯池上端有立體雕刻,來者說是六朝,但給人的初步印象是新作,尤其是立體雕刻無一點古樸跡象,硯身的包漿為塗蠟所為。
前一時期還出現過許多大硯,其大無比,有的人用車拉來聲稱是舊藏,有的則以號位計量。這些硯先不說它的紋飾如何,就硯台本身是書案上的研磨器具來講就有悖情理,它不能占半個桌子或整個桌子。即使在清代硯已逐步演變成玩賞品、陳設品,大硯也是少數,而且歷經千百年轉移,碩大之物毫無損壞,似乎不太可能。目前,市場上出現了大硯、大墨恐怕和我們紛繁的時代及人們的思緒不無關係,它是否受到社會上某些“大”、“長”的影響呢?
硯的年代也可從“殘損”、“風化”的程度來斷定。破舊不能說明它的年代久遠,完整不見得年代近。舊硯保存得好,秘不示人,就少有風化、殘損之可能,而且完整無損還是給硯台定級的標準之一,否則,人們收藏了一堆破硯,其價值要大打折扣。
古代硯台鑑賞:銘文
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硯銘包括器物的雅名、收藏款識、記事、詩詞等。除了硯堂用於磨墨,水池蓄水不能銘刻,其他部位均可作銘文。有關銘文方面的知識,諸方家有許多論述,不再贅述。這裡主要談一下鑑別方法。凡經名人收藏、署款,均可提高硯的身價,而且銘文的書體及內容還是劃定年代的依據,故而某些人為了抬高其身價,常以偽造名人款識,欺世盜名,給後來鑑別者增添許多麻煩。對待銘文要注意以下事項:
從硯的優劣看銘文的真偽。名人硯、名收藏家藏硯、御硯,質優銘精。銘文大多可以確認。反之,粗俗不堪的硯刻上顧二娘款、或某大名頭,則多數為偽銘。
審視硯的製作年代與署款者所處時代的關係。署款者所處的時代可以比硯台製作年代晚,而絕不能比硯台製作年代早。例如唐硯上有清代、甚至現代人銘均可,說明它的流傳經歷。
注意同姓名署款者的選擇。遇到需要查閱工具書的同姓名者要結合硯形進行選擇。在查閱字號索引之類的工具書時,有時會發現同姓名、同齋堂、同別號者甚多。如《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中別號惺齋者有宋代、清代、近代4人。這就要結合硯形看4人中哪一個更為貼切。如果硯形是清代,就要在這4人中清代人中尋找;如果這4人都是清代,那還要看銘文的內容與銘者生卒、籍貫、經歷等各方面加以分析,尋找接近者,不能像買蘿蔔白菜一樣,揀大個挑。
注意銘文的書體。一些篆刻家作硯銘時,大多自行操刀。而大部分收藏者是請匠人鐫刻,藏者是督刻。儘管如此,字跡亦不能離譜太遠,或拙劣不堪。銘者的字跡如果能用它的其他作品對照,最好藉助參照,除個別情況外(如代筆),不能與銘者筆跡離譜太遠。沒有參照物,還要看字的時代風格。
如果有紀年,最好查一查銘者的生卒年月,出生年齡比紀年晚的不太可能銘硯,當然尚未出生或已去世就更不能銘硯。曾見一有乾隆某年某人銘硯,經查此人生卒,硯上的年份是銘者死後多年,顯為偽銘。
眾多名家在一方硯上作銘,則要注意它們的排列,字跡是否雷同,刀法是否接近等。
銘文的筆跡亦有包漿,不能生澀、露白渣,作的包漿與陳年的包漿大相逕庭。
上述諸項,只是一些常遇見的問題,實際中還會有許多問題出現,要再三斟酌,達到合情合理,不能一見銘款就認為是真。
古代硯台鑑賞:裝潢
硯台的外包裝亦是不可忽視的方面。硯盒不僅有著保護硯台的功能。也往往帶有時代感和收藏特徵,亦是鑑定硯台的輔助依據。清代尤重裝潢盒的美化,甚至喧賓奪主,硯盒有時就是一件工藝品。有的大收藏家作的硯盒有一定格式特色,遇見同樣的多了就可以認識它。有的收藏者不忍心在硯上刻銘題跋,於是施於囊匣之上,這種囊匣就有很重要的資料價值,是鑑定硯台的輔助依據,即便有損,也不能拋棄,要保存。關於硯盒大約有幾種情況需要注意:原配盒,硯與盒同時製作;早年收藏者作盒;舊硯作新盒,把新盒做舊,冒充原裝;舊盒作新硯冒充舊硯。前兩種情況可無須用力,而後兩種情況則需注意。現在作盒子冒充原裝或舊盒子裝新硯無非是想抬高硯的經濟價值,故而要仔細觀察硯台放在盒子裡是否合適,是否緊的拿不出來或硯在盒子裡亂動,盒底有無與硯長期接觸的印痕,有無墨銹,盒子有無包漿等等。
古代硯台鑑賞:紋飾
硯上的紋飾雕刻,從古代到近代,總的趨勢是由無到有,由簡單到複雜,紋飾越來越繁縟,雕刻越來越細膩,晚期則又顯示出地區特點。紋飾上的最大問題是後刻紋飾。原裝原刻,是在制硯時與硯形製作及花紋裝飾一次完成,這種硯經過若干年後,它的紋飾不會與硯格格不入,不會給人以硯是硯、花紋是花紋的兩種感覺。如果硯的製作與紋飾非一次性雕刻,則屬於後作紋飾。古硯在流傳過程中,有的人為了增強藝術效果,提高硯的身價,將硯加以美化,反而畫蛇添足,不但增加不了硯的價值,還會降低硯的價值。鑑別者除了要看刻花刀口是否生澀,包漿是否滲入,還要看所刻花紋是否與硯形時代相符,更是借鑑同期其他藝術的風格特徵,如石刻、玉雕等等。例如漢代龍形蓋鈕三足石硯,其雕刻是漢代石刻簡約、概括、質樸的風格,如果刻上清代龍紋及紋飾,則不倫不類,一看便知是後作紋飾。

收藏訣竅

硯的使用:(1)磨墨要用清水,切忌用污水。(2)墨一定要用佳墨,膠質重的墨容易傷硯。(3)研墨應該用拇指、食指、中指握住墨錠,墨錠垂直於墨堂,運用腕力緩緩鏇磨。重磨容易傷硯。(4)硯堂中常沾滿墨跡,或者留著用剩的宿墨,都會使硯的石質受到影響,因而硯使用之後應立即洗滌,洗時要輕,宜用柔質物品洗搓。
硯的收藏:(1)硯放在窗前案頭,應注意迴避陽光,否則硯匣日曬過久,匣蓋容易乾裂。(2)硯不宜於放在乾燥的地方,免得硯失去滋潤,研磨出來的墨汁也會失去原有的優點。(3)賞玩古硯的時候,桌上宜鋪毛氈,不可使硯體接觸玻璃、金屬器物,也不要兩硯重疊。(4)木質硯匣,蓋內應塗漆數層,防止墨汁蒸發,久而久之使硯匣脹開。硯匣應該定期塗蠟,保持光澤,防止濕氣侵入。(5)古硯不宜多用,用後立即洗淨,洗古硯應注意不要損傷硯的四側以及硯背的包漿,以免古硯失去古雅的特徵。平時可塗點桃油,有利於保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