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硯

中國四大名硯

硯檯曆經秦漢、魏晉,至唐代起,各地相繼發現適合制硯的石料,開始以石為主的硯台製作。其中採用甘肅臨洮的洮河石、廣東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製作的硯台,被分別稱作洮硯、端硯、歙硯。史書將洮、端、歙稱作三大名硯。清末,又將山西的澄泥硯與洮、端、歙,並列為中國四大名硯。也有人主張,以天然硯石雕制的魯硯中的紅絲石硯代替澄泥硯,合稱四大名硯。

基本信息

簡介

石硯石硯
談起硯的種類有許多種,從硯的材質可分為:玉硯、銀硯、銅硯、鐵硯、陶硯、瓷硯、石硯、漆硯等,其中石硯是最為普遍,也最實用的一種硯。硯台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最早的硯是半坡村遺址出土的研磨顏料的研磨器,在1980年,大陸考古學家曾在陝西省臨潼縣姜寨一處原始社會的遺址中,發現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繪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硯,硯有蓋,硯面微凹,凹處並有一根石質磨杵,硯旁留存數塊黑色顏料。很顯然,這是先民們藉助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制。由於這處遺址歸屬於母系氏族時期的仰韶文化,故這方硯台的實際壽齡已超過了五千年了。
秦漢時期,陶硯、瓦硯、銅硯、漆硯等硯的歷史由來已久,據《古今事物考》記載:自有書契,即有此硯。蓋始於黃帝時也。一雲子路作。
目前所知,直到兩漢時期,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須再藉助磨杵或研石來研磨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來,磨杵或研石經過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硯檯曆經秦漢、魏晉,到了唐宋為輝煌時期,開始採用廣東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以及甘肅臨洮的洮河石,至此,中國的硯台歷史產生了著名的端硯、歙硯、洮河硯。
唐代起,各地相繼發現適合制硯的石料,開始了以石為主的硯台製作。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在《論研》中記述:「蓄硯以青州為第一,歙州次之。後始重端、臨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宮銅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故史書便將「端、歙、臨洮」合稱為三大名硯。到了清代末期,又將山西的澄泥硯與端、歙、臨洮,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硯”。說起硯台的收藏,一般人都把中國的「四大名硯」作為收藏的重點對象。
也有人主張以天然硯石雕制的魯硯中的紅絲石硯代替澄泥硯而列為四大名硯之一。

四大名硯

端硯

石硯石硯
端硯以石質優良、細膩滋潤和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優點,被推為「群硯之首」,是著名的實用工藝美術品。用於書畫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端石制硯,以石質要達到「溫潤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無聲,儲水不耗,發墨而不損毫者」為佳品。
端石產於現在的廣東省肇慶市東南爛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帶。肇慶古稱端州,此處石料製成的硯台稱為「端硯」。端硯硯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間發現的,端硯石由於石質優良、細膩嫩爽、滋潤、具有發墨不傷毫和呵氣可研墨的特點。端石中的佳品長年浸於水中,溫潤如玉。《端溪硯史》稱之:「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寂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歙硯和端硯並稱,而端硯又較歙硯更佳,據說歷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後主時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採用次之的歙石。
端硯有“群硯之首“的稱譽,為硯中之上品,亦可再分等級。它出產自廣東高要城斧柯山,唐之前屬端州,故得名。採集端石的地方,通常距江濱三、四里處,逐漸升高分下岩、中岩、上岩、龍巖、蚌坑等採石之所;下岩洞在山底,終年浸水,而硯石貴潤,所以下岩之質量最佳。
但浸在水裡的下岩想開採可不容易,只有每年秋冬河水降低之時才可進入,潭水無出口,須七十個人排排座,一個個將裝水的瓮往上傳至岩口,如此做個月余,潭水始得涸,才能進入取石。明年春天水漲,則又得重新來過了。若非如此,下岩之石所做的硯豈能如此發墨,真是好的東西必須經過淬鍊才能成材。但下岩到北宋時已開採淨盡,明朝以後另闢的新坑或中、上岩,質量就沒有那么好了。
端石的開採是非常艱巨的,因此古代的硯石真是得來不易。從宋代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在「端溪銘」中說:「千大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可看出採石過程是非常艱巨。唐代詩人李賀在「揚生端州青花紫石硯歌」中,用「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意思是說:贊石工攀登高處,鑿取紫色岩石來制硯,他讚美端石的名貴和頌揚了端州石工採石的高超技藝。
端硯還有另一個特徵,為「有眼」。如「鸚哥眼」、「了哥眼」等,據說是石嫩則眼多,石老則眼少,也有以眼來發質量優劣的,最上為活眼,再來是淚眼、死眼等。
其實所謂「眼」便是硯上石紋,倒不一定和質量相關了。寫字時多個水靈靈的眼注視是不錯,又可增加硯的可欣賞性,但長出眼的地方不好,影響磨墨,卻不如不要的好。另外端石的顏色也被視為和質量有關,有紫、青、白等顏色,而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端硯的優點,一是下墨,二是發墨,三是不損亳。
端硯的石質能達到緻密、堅實、幼嫩、滋潤,這與端硯的石品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係。端硯石品中有蕉葉白的,有火捺的,兼有青花。只要是硯石質地緻密、堅實、幼嫩、潤滑,發墨而不傷毫,就能成為一方好硯材。
端石石品繁多,真正好的名貴石品也是難得的。石品中有魚腦凍,是較名貴的石品,有如受凍的魚腦而得名。清吳蘭修《端溪硯史》中載:「一種生氣,團團圞圞,如澄潭月祥者,曰魚腦凍」。其質細膩、幼嫩、滋潤,一般產於水岩。
青花是名貴的石品,青花細緻有如波面微塵,像輕紗,似水藻,隱約在紫石上面,秋之無形,沈入水中,方清晰可見。細潤如玉,叩磨無聲。蕉葉白是端石品中之一,形狀如蕉葉初展含露欲滴,上下四旁有火捺花紋裝飾。蕉葉白處細嫩,石質較軟,易於發墨,主要產於志坑。端石中還有天青、火捺、豬肝凍金星點、金銀線、冰紋、石眼等品名。端石石眼,以其形似而定名,有鴝鵒眼、烏鴉眼、鸚哥眼、象眼等;按其神態之分有活眼、淚眼、瞎眼等,還有高眼、低眼、底眼之分,石眼在端石硯雕刻藝術中起著裝飾美化作用。具有欣賞價值,被文人視為珍寶。古代文人以石眼視為端石質地高潔、細潤有神,猶如人的眼睛,別具一格,以此認為鑑別端石質量高低的標準。其實,石眼對端石沒有直接價值,只不過起了裝飾效果,令古人稱寶,視為珍藏。
端硯製作過程較為複雜,工序繁多。主要分採石、維料、制璞、雕刻、配合、打磨(即磨光)、上蠟等等工藝過程。清代端石硯要求因材施藝,因石構圖,在題材、立意、構圖、造型、利用何種雕法都要精心推敲,刻劃得當。保持了端硯的古雅、樸實,古色古香、形態自然的特點。如北京故宮收藏的「端石雙龍硯」、「貓蝶硯」是端硯中的佳品。

歙硯

石硯石硯
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產於現今江西婺源龍尾山西麓武溪,人稱「龍尾硯」又稱「羅紋硯」就是古歙硯,以硯石在古歙州府治(歙縣)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歙硯始於唐開元年間。據宋洪邁《歙硯譜》的記載,說明在唐朝開元年間,葉姓獵人逐獸至長城裡,見迭石如城,瑩潔可愛,攜歸成硯,自是歙硯名聞天下。據五代陶谷《清異錄》的記載,唐開元二年,賜宰相張文蔚、楊涉等人龍麟月硯各一,歙產也。歙硯初產時間,應是開元之前,大約公元700年左右。歙硯石質優良,瑩潤細密,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
歙硯的品種有羅紋、眉子、金暈、銀星、古屏、玉帶、紫雲等多種,尤以羅紋、眉子之奇特者為上品。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曾得到一方長約尺余的歙硯,硯前刻有山峰36座,大小間錯、延伸至邊,當中琢成硯池,池中碧水蕩漾,妙趣橫生,他竟然以此硯換得蘇仲泰一座豪華宅邸!現在,歙硯多次被作為"國寶",送給外國貴賓。歙硯的名硯有"龍尾硯、眉子硯、龍潭石硯、金星硯、廟前青石、歙紅"等。歙硯聞名是在南唐時代,由於歙硯石色青瑩、石理縝密,堅潤如玉,磨墨無聲,深得元宗的喜愛,故歙州設定了硯務,並選硯工高手李少微為硯務官,專門搜羅佳石,為御府造硯。之後李後主所用的澄心堂紙、李廷珪墨、龍尾石硯成為天下之冠。歙硯石質堅密細膩,色黑深沈,紋理自然,以青黑多金星者為上品。
歙硯石品很多,大致分為眉紋,是歙硯石中花紋之一。眉紋石按其石紋可分為七種,以雁湖、對眉子最佳。歙石中還有羅紋,石紋如絲羅形狀,可分金花羅紋,運算元羅紋、松紋羅紋等。金星紋理也是歙石的一個品種,是硯石中融有穀粒的結晶物,撒布硯面,在光線照耀下,熠熠發光,猶如天空星斗,金星久研磨而不褪,且越磨越亮,是歙硯中的佳品。古代稱為,羅紋硯,石紋有如羅絲精細,其色青瑩,紋理緊密。刷絲羅紋硯,銀色刷絲,如發之密。眉子硯,石紋像甲痕如人畫眉,遍地成對。雨點金星硯,星如雨點,燦然遍地。
歙硯石質堅密細膩,色黑深沈,紋理自然,以青黑多金星者為上品。
歙硯的製作與端硯的製作差不多。造型多樣化,工匠用心立意後取材,達到歙石端莊、設計美觀大方、渾厚特點。如北京故宮收藏的「歙石竹節硯」、「歙石魚子竹節硯」。

洮硯

因產於中國甘肅省臨潭縣境內洮河故而得名。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材料於深水之中,所以非常難得,是珍貴的硯材之一。洮河石質細密晶瑩,石紋如絲,似浪滾雲涌,清麗動人,有綠洮、紅洮兩種,而綠洮特別貴重。唐代洮硯製作比較盛行,與當時的端、歙、澄泥稱為全國四大名硯。紋理不多,傳世的作品也較少。洮河硯多為雕刻大面積的圖意,它以線刻後填黑,清晰感強,以浮雕、透雕、高浮雕手法,雕工質樸。如宋代「洮河石蓬萊山方硯」。
洮河硯是古稱,洮河硯之石材產於甘肅臨洮大河深水之底,現在被簡稱為洮硯。用以刻洮硯的岩石取自甘肅卓尼喇嘛崖,精品常臥深潭水底,取之極難,獲之不易。洮河石的石品高雅,常呈綠色,但不翠綠,多為淡綠泛藍,暈點片片,酷似薄雲晴天﹔石質溫潤如玉,叩之卻無脆聲,渾樸而無火氣。澀不損毫,滑不拒墨﹔發墨迅疾,久蓄不涸。總之,無論觀賞,抑或實用,均屬上乘,故被古代文人雅士共識為中國三大名硯之一,名列端、歙硯之後。嗚呼,此乃畫中窺美,欲親眼目睹精品洮硯,難矣。它雖位列第三,存世量卻遠寡於端、歙,何耶?可能是佳石難求吧。

澄泥硯

以過濾的細泥的材料製作的硯具。它並非石材,是以澄江之泥,精工燒煉而成,也是中國名硯之一。澄泥硯製作起源於唐代,至宋代興盛起來,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不損毫不耗墨,能與石硯媲美。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澄泥硯造型樸實無華、山東的魯概硯都屬於澄泥硯的一種。
澄泥硯始於晚晉唐初之山西絳州,是人工手作之陶類硯,製作方法沿革自秦磚漢瓦,經無數改良而精製所成。佳品堅實過於石,不涸水不傷毫。色多作鱔魚黃、蝦頭紅、 朱沙紅、綠豆青等。真正澄泥硯製法因古人不輕易傳授秘方於宋初已失唐人之法,後來製成之作品多不屬佳品了。

升值空間

石硯石硯
1、稀少。老坑石形成於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約為四億萬年至三億五千萬年前。屬泥盆系中水成岩變質的細泥板頁岩石,礦帶運動複雜,很難形成岩石層,儲量極少。礦藏量經千年開採,幾近枯竭,加之開鑿之地崇山峻岭、懸崖大壑、氣候多變,採集難度極大,比端硯、歙硯更為難得。
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2、隨著文化回歸,硯作為文房四寶之首,使用、送禮、收藏的需求都在擴大,洮硯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市場也在逐漸擴大。
3、市場供應緊缺。市場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亂真,使得很多喜歡洮硯的人誤解,收藏數百方作品而無一方老坑洮硯的人也是有的。隨著洮硯老坑石的開採越發艱難,石料越來越少,今後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硯更會一硯難求。

選購技巧

隨著時代的發展,硯的實用性慢慢的淡化,而它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也隨之得到升華,一個好的高檔次的硯,不但可以作為珍貴的禮品贈送朋友,而且還是拍賣和收藏的寵兒,如果是材質佳、流傳有序的古硯,那么它的價值則更高。所以要鑑別硯的優劣是十分重要的,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品、工、質、銘、飾等五個方面來鑑別:
(1)品,指明的是硯的品相和外形,硯的造型品相一般以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為上品。
(2)工,指明的是硯的雕啄,硯雕啄的優劣決定了其藝術價值的高低。
(3)質,指明的硯的質量,硯的標準質量應是:溫潤如玉、堅實細膩、易發墨、不吸水、不損傷筆鋒、夏天儲水不易腐、冬天儲水不易冰。
(4)銘,指硯的雕刻者在硯的某個部位題詩或作句,像這樣的硯一般能提高其藝術價值
(5)飾,指明硯的裝飾,如:錦套、硯匣之類,雖說然這些東西只作美護和裝飾作用,但對硯的優劣也起襯托作用。

使用保養

1.平時儲水:硯也需要滋潤,平時需要每日換清水貯之,硯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養研」。
2.使用須換清水:可別偷懶直接以養硯研水磨墨,也別以為用茶、糖水磨出來的墨會「別有特色」,這些東西和墨相混會使墨色大減,也不能發墨。熱水傷潤損墨,切記避免。
3.用後刷洗:硯石使用之後,必須將餘墨滌去,不可使之凝於硯上。不然殘墨乾則結成渣塊,第一妨礙研磨,第二傷筆亳,且會損害硯面。若與新墨相混,則無下墨或發墨之利。
4.清洗注意:洗的時候可以用絲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堅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傷害光滑美麗可愛大方的硯面。如果須要帶出去的話,最好陰乾,不要用紙類擦拭,以免殘屑留存,與墨相混。
5.新墨輕磨:新墨稜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損傷硯面,使用時輕輕磨就可以了。
6.將墨取出:研墨之後,即須將墨取出,不要一直放著,否則墨與硯膠黏難脫,易損硯面。若不小心黏住了,可別用力拔,可先用清水潤之,將墨在原處鏇轉,待其鬆脫後再取出。

清洗方法

洗的時候可以用絲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堅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傷害光滑美麗可愛大方的硯面。如果須要帶出去的話,最好陰乾,不要用紙類擦拭,以免殘屑留存,與墨相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