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注

古文觀止注

《古文觀止》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刊行以來,已三百餘年,是由清代名不見經傳的吳楚材、吳調侯所編選的供學塾使用的文章讀本。《古文觀止》之“古文”,應該是指駢文與制義文(八股文)之外的文言散文,此書包括了傳、記、論、書、序、表、詔、贊、碑文、墓志銘、散賦、疏、策、祭文、寓言等,體裁十分完備。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古文觀止》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刊行以來,已三百餘年,它似一條長流水,汩汩流淌,雖然蜿蜒曲折,但從不曾枯竭,對一代又一代讀者,始終具有新鮮感,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作為一本普及型的文學讀本,《古文觀止》似乎蘊涵著馬克思所說的“永久的魅力”。這種現象無疑證明了它的不朽價值。可與它相提並論的大概只有《唐詩三百首》了。

《古文觀止》是由清代名不見經傳的吳楚材、吳調侯所編選的供學塾使用的文章讀本。據曾官至兩廣總督的紹興人吳興祚為《古文觀止》所作的《序》介紹,吳楚材為其侄子,吳調侯為其堂孫。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吳楚材、吳調侯跟隨吳興祚赴福建巡撫任,並陪從吳興祚之子讀私塾。吳楚材天性孝友,潛心力學,擅長八股,尤好讀經史;吳調侯奇偉倜儻,頗有志向。二人皆有才氣,日以古學相砥礪,下筆千言,頃刻可就。康熙三十四年春,吳興祚統師雲中(今山西大同),收到吳楚材、吳調侯寄來的《古文觀止》,覺得其彌補了古文普及選本的闕如,非常高興,認為對於啟發後學,其功不小。於是代為刊印,並作序以資鼓勵。

《古文觀止》之“古文”,應該是指駢文與制義文(八股文)之外的文言散文,此書包括了傳、記、論、書、序、表、詔、贊、碑文、墓志銘、散賦、疏、策、祭文、寓言等,體裁十分完備;但此書也選了如《滕王閣序》、《北山移文》等四篇駢文,以見此體裁之一斑。《古文觀止》之“觀止”一詞源於《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之“季札觀周樂”(見《古文觀止》卷二):“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意謂:“我所觀賞的樂舞已達到最高境界,如果還有其他樂舞,我也不敢再請求觀賞了。”所以“觀止”有觀賞到極致、高境界之藝術的意思。此書借用此詞,是對所選古文思想內涵與藝術境界的高度讚譽。

《古文觀止》編選了自周代至明代歷代文章凡二百二十二篇,分為十二卷。數量比較適中,篇幅也以短篇為主,很適合青年學子學習閱讀。應該說歷代很多名著、名家被網羅其中,許多名篇也未遺漏。如《左傳》、《國語》、《禮記》、《戰國策》、《史記》;王羲之、陶淵明、李白,以及唐宋八大家之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及王安石,還有宋濂、劉基、歸有光、袁宏道等;名篇如《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諫逐客書》、《報任安書》、《過秦論》、《出師表》、《桃花源記》、《陳情表》、《蘭亭集序》、《滕王閣序》、《與韓荊州書》、《陋室銘》、《阿房宮賦》、《岳陽樓記》,以及唐宋八大家的名作,還有明代的《賣柑者言》、《徐文長傳》、《五人墓碑記》,等等,難以盡數。這些是《古文觀止》的主體,也是古文的精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長盛不衰。

目錄

古文觀止注評:上冊

前言

原序

卷一 周文

鄭伯克段於鄢

周鄭交質

石碚諫寵州吁

臧僖伯諫觀魚

鄭莊公戒飭守臣

臧哀伯諫納郜鼎

季梁諫追楚師

曹劌論戰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宮之奇諫假道

齊桓下拜受胙

陰飴甥對秦伯

子魚論戰

寺人披見文公

介之推不言祿

展喜犒師

燭之武退秦師

蹇叔哭師

卷二 周文

鄭子家告趙宣子

王孫滿對楚子

齊國佐不辱命

楚歸晉知罄

呂相絕秦

駒支不屈於晉

祁奚請免叔向

子產告范宣子輕幣

晏子不死君

季札觀周樂

子產壞晉館垣

子產論尹何為邑

子產卻楚逆女以兵

子革對靈王

子產論政寬猛

吳許越成

卷三 周文

祭公諫征犬戎

召公諫厲王止謗

襄王不許請隧

單子知陳必亡

展禽論祀爰居

里革斷罟匡君

敬姜論勞逸

叔向賀貧

王孫圉論楚寶

諸稽郢行成於吳

申胥諫許越成

春王正月

宋人及楚人平

吳子使札來聘

鄭伯克段於鄢

虞師晉師滅夏陽

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曾子易簀

有子之言似夫子

公子重耳對秦客

杜蕢揚觶

晉獻文子成室

卷四 秦文

卷五 漢文

卷六 漢文

古文觀止注評:下冊

卷七六 朝唐文

卷八 唐文

卷九 唐宋文

卷十 宋文

卷十一 宋文

卷十二 明文

後記

書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彊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行直,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平既絀,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浙,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平既疏,不復不位,使於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昧。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