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奈良歷史遺蹟

古奈良歷史遺蹟

古奈良是日本著名的古都之一,當時稱作平城京。公元710年,日本元明天皇正式開始遷都,並完全按照當時唐朝都城長安的格局修建了這座被命名為“平城京”的城市,從而奠定了日本正式作為國家走向世界舞台的基礎。從其棋盤式工整的格局,“東市”、“西市”、“朱雀大街”等地名不難看出,它完整地再現了唐長安城的風貌。

基本資料

古奈良古奈良
英文名稱: Historic Monuments of Ancient Nara
國家: 日本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98
批准標準
1998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Ⅱ)(Ⅲ)(Ⅳ)(Ⅵ)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簡介

奈良有“東方的羅馬”之譽,日本人稱奈良為“精神故鄉”和“絲綢之路的東方終點”。早在3~5世紀山明水秀的奈良就是日本“大和國”的中心;公元6~7世紀,日本幾代天皇在此建都。當奈良作為日本首都時,它的建築遺產獨特地反映了日本文化的繁榮。天皇宮殿的布局和奈良倖存的建築構思是早期亞洲都城建築和設計的傑出典範。作為與中國和朝鮮文化交流的結晶,古都奈良充當著特殊證人的角色,它見證了日本建築和藝術的演變,並對未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源起

古都奈良古都奈良
公元710年,回國的遣唐使仿照中國唐都長安,按1/4的比例修建了平城京。平城京遺址在現奈良市的西北。當時的平城京東西寬4.3公里、南北長4.8公里。都城的東西南北,每隔400米都有大路相通,縱橫的大路將城區分成許多方塊,形成整齊的棋盤街。城北正中有平城宮,那是天皇的寢宮,也是議政廳。通向平城宮的朱雀大路將平城京分為左京和右京。朱雀門的平城宮設太極殿、朝堂、朝集殿等,也極似長安。奈良是日本的佛教中心和文化發祥地,至今保存著許多著名的寺廟、神社、佛閣、佛像、雕刻、繪畫,平城京遺址和眾多的皇陵。
奈良佛教廟宇和神道建築,表現了永恆的精神力量,並通過傑出的建築風格對宗教產生了影響。在古建築的寺院和各種史跡中,最著名的有東大寺、星福寺法隆寺、藥師寺和唐招提寺。

東大寺

東大寺東大寺
東大寺位於奈良雜司町,是日本佛教華嚴宗總寺院,始建於公元745年,當時的寺名為總分國寺,由聖武天皇仿照中國寺院建築結構建造。大佛殿東西寬57米,南北長50米,高46米,相當於15層建築物的高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造建築。大佛殿金堂的宇宙佛毗盧遮那鍍金銅佛坐象,高達16.21米,是日本第一大佛,稱為奈良大佛,僅次於中國西藏扎什倫布寺的“未來佛”,為世界第二大銅佛。殿東的大鐘樓建於鎌倉時代,也是仿造天竺式樣的建築。樓內有日本752年鑄造的最重的鐘-梵鍾,高3.86米,直徑2.71米,為日本國寶。殿西松林中的戒壇院,是為中國唐代鑒真大師傳戒而建,他是日本第一個授戒師。殿北的正倉院收藏著當時天皇的用品、東大寺寺寶和文書等奈良時代的美術品以及從中國、波斯、西域等地傳入的9000多件藝術品。

春日大社

春日大社春日大社
與東大寺同在奈良公園的春日大社始建於公元768年,後被戰火燒毀,現在的建築都是江戶時代的重建的。但它的樓門、石燈籠、石佛、鎧和胄等都是珍貴文物。每年在春日大社舉行社火活動,千餘只馴鹿漫步其間,原始森林與春日大神殿融為一體,成為文化風景的典範。

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內的鑒真墓唐招提寺內的鑒真墓
唐招提寺在奈良西京五條町,氣勢雄偉,具有中國盛唐的建築風格。它是公元759年根據聖武天皇敕命為鑒真大師修建的,原名律宗寺。據說鼎盛時期有3000餘名學僧在此學經求法。寺院大門上紅色的“唐招提寺”橫額,是日本效謙女皇仿中國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字型書寫的。鑒真大師的坐象供奉在御影堂,這尊塑像是763年鑑真大師圓寂後,他的赴日弟子忍基製作的,被尊為日本的國寶。1985年,鑒真和尚的坐像回江蘇揚州“探親”,盛況空前。

藥師寺

藥師寺藥師寺
奈良近郊藥師寺,是公元680年天皇為祈禱皇后的疾病痊癒修建的,以建於698年的東塔聞名。寺內的珍貴文物有東塔、東院堂、銅鑄如來佛坐像、觀音菩薩坐像等。東塔高37.9米,是僅存的奈良時代初期的古建築。這座塔建造奇異,塔身3層,大屋頂下又分出小屋頂,大小屋頂形成和諧組合,看上去像是6層塔。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古奈良的歷史遺蹟-廟宇、神殿是所發掘出的偉大帝國宮殿的遺蹟-提供了一幅公元8世紀日本首都的生動圖畫,它深刻揭示了一個政治和文化變遷的時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