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

古代人

亨德里克·威廉·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 1882--1944),美國作家,1882年出生在荷蘭,他是出色的通俗作家,在歷史、文化、文明、科學等方面都有著作,而且讀者眾多,他是偉大的文化普及者,大師級的人物。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基本內容

簡介

本書是房龍先生的作品集。房這些作品不僅在內容上有益我們,更可貴的是他創作這些作品的方法和思維方式。文明和社會的發展雖然會使房龍先生作品的部分內容不再新鮮,但房龍先生構思作品的方法和思維方式以及他對大眾文明和科學發展的啟蒙意識會永遠啟示我們。

房龍的筆,有這一種魔力。但這也不是他的特創,這不過是將文學家的手法,拿來用以講述科學而已。 房龍的這一種方法,實在巧妙不過,乾爆無味的科學常識,經他那么的一寫,無論大人小孩子,讀他的書的人,都覺得娓娓忘倦了。你一行一行的讀下去,就仿佛是和一位白鬍須的老頭兒進了歷史博物館在遊覽。你看見一件奇怪的東西,他就告訴你一段故事。說的時候,有這老頭兒的和顏笑貌,有這老頭兒的咳嗽聲音在內,你到了讀完的時候,就覺得這老頭兒不見了,但心裡還想循著他來,再要他講些古代的話讓你聽聽。

房龍青年時期先後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和德國慕尼黑大學學習,獲得博士學位,房龍在上大學前後,屢經漂泊,當過教師,編輯,記者和播音員工作,在各種崗位上歷練人生,刻苦學習寫作,有一度還曾經專門從通俗劇場中學習說話技巧。1913年起他開始寫書,直到1921年寫出《人類的故事》,一舉成名,從此飲譽世界,直至1946年去世。房龍多才多藝,能說和寫十種文字,拉得一手小提琴,還能畫畫,他的著作的插圖便全部出自自己手筆。

許多青少年就是在房龍著作的陪伴下成長起來的。房龍著作文筆優美,知識廣博,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乾燥無味的科學常識,經他的手筆,無論大人小孩,讀他的書的人,都覺得娓娓忘倦了,在茶餘飯後,得到一點科學常識。他為世人留下了30多部作品,而且每部書都由他自己畫了插圖,這些房龍風格的插圖也是寶貴的遺產,並影響著後來的科學作家。例如著名的科學家和科普作家、美國的蓋莫夫,也是學著房龍的樣子,為自己的作品畫插圖。

他的著作包括《寬容》、《人類的故事》、《文明的開端》、《奇蹟與人》、《聖經的故事》、《發明的故事》、《人類的家園》、《倫勃朗的人生苦旅》等,貫穿其中的是理性、寬容和進步。他的目標是向人類的無知和偏執挑戰。他採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識與真理,使它們成為人所盡知的常識。

早在本世紀二十年代,房龍的名字對我國讀者就不陌生了。他的不少著作,如《人類的故事》、《房龍地理》等書,都已有了中譯本,風行於我國讀書界尤其是青年讀者之中,產生了廣泛而良好的影響。其選題基本上圍繞人類生存發展的最本質的問題,其目的是向人類的無知與偏執挑戰,普及知識與真理,使之成為人人所知的常識,因而具有歷史不衰的魅力。房龍的作品不僅是用青少年都能看懂的語言講述了成年人也同樣感興趣的內容,他實際是大文化思想普及的先驅者,他也是用文藝手法宣傳科學的大師。正如郁達夫所說:“房龍的筆,有這樣一種魔力,但這也不是他的特創,這不過是將文學家的手法,拿來講述科學而已”。 應該指出,房龍對科普宣傳和創作有著深刻的影響,例如蘇聯的伊林,他的《黑白》、《幾點鐘》、《不夜天》等,可以說是以房龍作品中點到的內容為題,進一步作了充分發揮。伊林的名著《人怎樣變成巨人》應該說是蘇聯版本的《人類的故事》。

《房龍地理》(即《人類的家園》),此書是美國的房龍於一九三二年所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它的宗旨是“把所有的高山、城市、大海統統放進地圖裡,只告訴我們生活在那裡的居民的情況,告訴我們他們為什麼會居住在那裡,他們來自哪裡,他們在乾什麼——把人類關心的故事寫進地理學”。換句話說,此書注重的是人文地理,他所講的只是“告訴我們生活在那裡的居民情況,告訴我們他們為什麼會居住在那裡,他們來自哪裡,他們在乾什麼——把人類關心的故事寫進地理學。”一經他的渲染,平常我們看來很枯燥的地理知識,裡面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就顯得栩栩如生。

歷史發展到現在,已經註明人類居住的這個地球是太小了。“環境保護”是現代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提出的,房龍在書中多次指出,地理環境會影響人類的生存,反過來人類生活又會影響地球的環境,並用歷史事實反覆提醒人類應如何與地球友好相處,否則就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他的這些觀點都有相當的超前意識。

《房龍地理》出版後的第二年(1933年),我國就出版了中譯本。《發明的故事》、《聖經的故事》也陸續出版了中譯本,影響了當時一代的通俗作家,特別是科普作家。雖然這是半個世紀以前的作品,但今天讀來仍是那樣的有新鮮感,是那樣的引人入勝。由此可見房龍作品的魅力。

房龍以其廣博的知識、獨特的視角和嫻熟的表達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地理知識的範本。地理知識是公眾所共同擁有的,為什麼能冠上房龍的名字?房龍地理自有其不同於別人之處。房龍也是分國家來講述地理,但他並不像雜貨鋪的老闆那樣,滿足於陳列一個個國家的人口、面積等,他有意識地將人在地理中的活動貫穿在知識的介紹中。這個國家的氣候、地勢如何,人們是怎樣來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繼而改造自然的;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選擇了怎樣特定的生活方式,繼而是如何影響當地的風俗、歷史的,最後形成這個獨一無二的國家和民族的。如果說以前的地理教科書是幻燈片的話,那么《房龍地理》就是一部活動的電影,裡面的一切都栩栩如生,可觸可感,呼之欲出。

《發現太平洋》,喜歡探險的人可以讀到15至18世紀歐洲人“地理大發現”中的所有重要的探險活動。從1519年至1522年麥哲倫首次環海航行,到1642年至1643年艾貝爾·塔斯曼航行至澳大利亞、紐西蘭,從1728年白令穿越白令海峽,到1768年至1779年詹姆斯·庫克先後三次環海航行。喜歡地理的人,也可詳盡地了解太平洋的經緯。

在選讀房龍的著作時,雖然《發明的故事》的科學內涵,相比之下會更多一些,但其作品在世界上影響最大的還是他的成名之作《人類的故事》。房龍的成名之作《人類的故事》,是寫西方文明發展史,主要對象是少年。這本書在1921年11月推出,立即成為暢銷書。房龍因此書曾獲得美國圖書館協會和美國兒童讀物協會頒發的兩枚獎章,以表彰他在美國兒童讀物領域“所作的傑出貢獻”。這本書的主要讀者定位為少年兒童,實際上遠遠超過未成年少年兒童的閱讀水平。

房龍寫《人類的故事》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還沒有深入人心(儘管愛因斯坦早在1905年就提出相對論,但即使他在1921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人們還是沒有真正認識到相對論的價值),許多人都認為經典物理已經達到科學的頂峰,人類社會也已經發展到了某種極限,而房龍卻這樣預言未來:“到了公元10000年……他們(指我們的後代)會把拿破崙……和成吉思汗或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混為一談。剛剛結束的世界大戰會被他們當作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長期商業衝突……甚至值得我們驕傲的醫院、實驗室和手術室看上去也不過是稍加改進的鍊金術和中世紀醫生的工作間。”因此現代人並不值得驕傲自大。房龍揭示了歐洲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他提出,我們時代的發展特點是物質文明遠遠走在精神文明前面,“科學家們開始製造鋼鐵、化學、電的新世界,卻忘了人類思維比那個諺語中的烏龜要遲緩”。於是“這個笨拙的中世紀機構突然應時代要求去處理機械、工業世界的高度現代化問題,它就被迫根據數世紀之前定下的遊戲規則盡其所能地去做了。”

《聖經的故事》、《人類的故事》、《寬容》並列為房龍的三大名著,自出版以來,一直飽受讚譽,傳讀不衰。

房龍在《美國的故事》中,以其淵博的學識,簡潔、流暢的筆觸敘述了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至20世紀30年代在北美大陸上的風雲變幻。對美利堅合眾國的形成、誕生和發展敘述頗詳。對歷史事件,西方文明、科技發明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美國的政治生活都有祥盡的闡述,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涉及範圍廣泛、知識量大,非一般美國歷史書籍所能及。本書文筆生動、活潑,寫人述事,栩栩如生,不乏奇文妙語,讀來饒有趣味。

《天堂對話》一書內容涉及文學、歷史、哲學、宗教、政治、音樂、地理等知識領域,同時,時間跨度也是相當大的。在《天堂對話》一書中,作者憑藉自己豐富的想像力,不拘時空限制,採用古今對話的形式,介紹了幾十位在人類歷史上頗具影響的人物。這本書通過對邀請歷史人物出席晚宴的情景描寫,生動地烘托出了這些人物的生平事跡、思想觀念、生活習慣和性格特徵。房龍的《天堂對話》寫作風格很獨特。在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鋪述基礎上不露聲色地表達出自己的人生觀和針對現實社會問題的思考,可謂《天堂對話》的最大特色。從文學的角度看該書確有一定的研究與欣賞價值。並且,讀一讀這本書,既可以大致了解一批著名歷史人物的情況,了解一些他們生存年代的社會背景,又可以補充人類文化學方面的知識。

讀房龍的書,對他親手繪製的插圖斷不可視而不見。相反,它們是房龍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文字難以替代的內容。房龍的作品不僅是用青少年都能看懂的語言講述了成年人也同樣感興趣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他把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相結合來講述。他實際上是大文化思想普及的先驅者。他也是用文藝手法宣傳科學的大師。正如郁達夫先生所:"房龍的筆,有這樣一種魔力,但這也不是他的特創,這不過是將文學家的手法,拿來講述科學而已"。應該指出,房龍對科普宣傳和創作有著深刻的影響。

莊子簡介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主張“無為”,放棄生活中的一切爭鬥。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他否定知識,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極力否定現實,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

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莊子的品質

莊子看起來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戰國時期,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約比孟軻的年齡略小,曾做過漆園小吏,生活很窮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在道德上其實是一位非常廉潔、正直,有相當稜角和鋒芒的人。

雖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則充滿著對當時世態的悲憤與絕望,從他哲學有著退隱、不爭、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有著強烈愛恨的人。

正因為世道污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為有黃雀在後的經歷,所以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強調率性。莊子是以率性而凸顯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為愛的熱烈,所以他才恨的徹底,他認為做官戕害人

跟現代人不一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