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齒病

是因風熱濕邪外侵,或脾胃濕熱內蘊,上蒸口唇所致。以口唇紅腫、痛癢,日久破裂流水,或脫屑皮。因為口齒是人機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能只限於局部看問題,並且十分重視“先天之本”和“後天之本”。在預防理念上強調“治未病,不治已病”,倡導“未雨綢繆,防患未然”,並就中藥牙膏提幾點看法。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口齒病
英文名稱:diseaseofmouthandteeth
定義:口齒部疾患的統稱。
套用學科:中醫藥學(一級學科);耳鼻喉科疾病(二級學科);口齒病(三級學科)
以上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概述

口齒均為接近體表,並與體表相通的官竅,其產生的病變可以通過外用藥而直達病所,具有簡單實用、療效可靠的優點。常用外治法如下:

方法

(一)清潔法
清潔法是選用清熱解毒收斂的藥物配製而成的藥劑外用,以清潔、沖洗官竅內的膿液、分泌物及痴皮,收斂瘡口,並有利於其他外用藥的吸收。本法主要適用於治療官竅內流膿、潰爛及結痴性病變,如膿耳、耳瘡、旋耳瘡、鼻瘡、鼻稿、喉癰、口瘡、牙宣等。常用藥如蛇床子、苦參、黃柏、如意花葉等,水煎外洗;臨床上也常用1%~3%雙氧水、3%小蘇打滴耳液外洗.
(二)滴藥法  
滴藥法主要選用一些具有清熱解毒、收斂除濕,或潤燥開竅類藥物配成藥液,用來滴耳或滴鼻,以達到清熱解毒,收斂除濕,消腫止痛,潤燥通竅之功效.常用於耳竅或鼻竅病證,如耳癤耳瘡、膿耳、鼻塞、鼻搞、鼻淵等。常用製劑有黃連滴耳液、七葉一枝花酒精、肉從蓉滴鼻液、麻黃素滴鼻液、複方薄荷油、3%硼酸酒精滴耳液等.
(三)吹藥法
吹藥法與滴藥法作用相似。本法常選用清熱解毒、收斂燥濕、祛腐生肌類藥物研成極細粉末,用噴粉器將藥粉吹入病變部位,以起治療作用。常用來治療耳瘡、旋耳瘡、膿耳、喉痹、口瘡、牙宣等病證。套用本法前,必須先將病變部位的膿液及其他分泌物清洗乾淨。吹入的藥粉要精細,不宜吹藥過厚.鼻內黏膜較敏感,一般不宜使用本法。
(四)含漱法
含漱法主要選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藥物,水煎取液或配製溶液含漱.主要用來治療咽喉、口齒的紅腫疼痛及口瘡、口臭等病症,及咽喉和口齒病手術前後。常用漱口製劑有漱口方、蜂房湯、口泰、朵貝爾氏液、生理鹽水等。
(五)含化法
含化法為內治與外治相結合的方法,是將藥物製成丸或片,含於口內,慢慢含咽,使藥物較長時間浸潤於口內患處,以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清利咽喉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多種口腔、咽喉病證,如口瘡牙宣、咽乾咽癢、咽喉腫痛、聲嘶等。常用藥劑有六神丸金鳴片牛黃益金片四季潤喉片華素片清音丸等。
(六)塗敷法
塗敷法是指用水或油或醋,調藥末成膏狀或糊狀,直接塗敷患處。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散結排膿,或引火歸元之功效。常用於治療耳癤耳瘡、耳廓痰包、鼻癤、鼻瘡、喉牙宣等病證。常用藥劑有黃連膏、芙蓉膏、青黛散、黃柏散等。
(七)霧化吸入法
霧化吸入法有二:一是蒸氣吸入;一是超聲霧化吸入。蒸氣吸入即取適量藥物,煎煮時,將蒸氣吸入鼻腔或口咽部以達到治療目的;多用於慢性咽喉病、慢性鼻病及風寒性咽痛、鼻塞。超聲霧化吸入即利用超聲霧化器,將藥液變成氣霧吸入口咽部,以達到治療目的.臨床上可根據疾病性質不同而選用不同的藥物。如治療虛性或寒性疾病多選用芳香辛散、溫補祛邪的藥,如細辛、紫蘇、香蕾各10g煎煮蒸氣吸入.如治療急性熱病或虛火性咽喉病多選用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為主的藥物,如魚腥草、金銀花、蒲公英、薄荷、當歸各10g,煎煮過濾沉澱後霧化吸入。
(八)刺破排膿法  
刺破排膿法對已成膿的癰腫或積膿病變刺破排膿,以驅邪外出,加速癰腫消退,以利病證早愈。常用器械有消毒三棱針、小尖刀等。操作上選擇癰腫最高點,有波動感而又淺薄處,輕輕刺入或切開,不要刺入過深以免傷及內部肌肉和血管。常用於治療耳癤、喉癰、牙癰等病證。
(九)絡灼法  
烙灼法是套用加熱烙鐵或化學藥液小拭子燒烙或點灼於局部病變部位,具有消腫散結、止血斂瘡之功效。如用烙鐵烙治肥大的扁挑體,或用藥物點灼鼻腔內小出血點,用電烙肥厚的下鼻甲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