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錄病毒科

具有反轉錄酶並能引起多種動物的腫瘤和慢性病的1科病毒。在複製過程中,病毒通過反轉錄酶的作用,將RNA轉錄為DNA,並整合到細胞染色體上,由此再轉錄為兼具(信使核糖核酸)作用的子代病毒 RNA。病毒在細胞質內裝配後,以芽生方式通過細胞質膜釋放成熟病毒粒。病毒粒球形或卵圓形,直徑約100納米,外層為脂蛋白包膜,中心是二十面體的核殼。

簡介

具有反轉錄酶並能引起多種動物的腫瘤和慢性病的1科病毒

在複製過程中,病毒通過反轉錄酶的作用,將RNA轉錄為DNA,並整合到細胞染色體上,由此再轉錄為兼具(信使核糖核酸)作用的子代病毒 RNA。病毒在細胞質內裝配後,以芽生方式通過細胞質膜釋放成熟病毒粒。病毒粒球形或卵圓形,直徑約100納米,外層為脂蛋白包膜,中心是二十面體的核殼。病毒基因組是連續線型單鏈RNA,分子量(7~10)×106。

分類

RNA腫瘤病毒亞科 

下分4型:A型病毒為不成熟的病毒粒,無核酸;B型病毒為核樣物在病毒粒的一側,如小鼠乳腺癌病毒;C型病毒的核樣物在病毒粒的中央,如白血病病毒和肉瘤病毒;D型病毒的核樣物與B型病毒一樣,在病毒粒的一側,但病毒粒表面的突起較B型病毒短,如從猴乳腺癌分離的M-MPV病毒。

RNA腫瘤病毒在自然宿主中分布廣泛,許多成員能引起腫瘤。此外,還可以從正常細胞誘發出內源性病毒,不引起疾病,但可在細胞培養中複製。RNA腫瘤病毒中常見缺陷病毒,如肉瘤病毒本身是缺陷的,但可由輔助病毒的互補作用而使其複製出完整病毒。C 型腫瘤病毒包括小鼠、貓和雞的白血病病毒和肉瘤病毒,猴和長臂猿的白血病病毒,牛、豚鼠、豬和大鼠的C型腫瘤病毒。1980年,美國和日本學者分別宣布從成年人T淋巴細胞白血病建立了細胞株並分離到人T細胞淋巴瘤白血病病毒(HTLV)。

泡沫病毒亞科  

由於在細胞培養中引起泡沫樣病而得名。包括牛、貓和地鼠的融合病毒,人和猿猴的泡沫病毒。其形態和理化性質與反錄病毒的其他成員相似,但不誘發腫瘤。在自然界和實驗動物中引起持續的無症狀感染。在細胞培養中形成融合細胞。

慢病毒亞科 

由於引起潛伏期和病程都很長的慢性疾病而得名。在形態上類似C型RNA腫瘤病毒。自然感染只限於綿羊。維斯納病毒引起泛白細胞腦炎,在血清學上與之有關的梅迪病毒引起間質性肺炎,兩者可能是同一種病毒。綿羊對人工感染易感,但3~6年後才顯症狀。中國尚未發現此種病毒。

重要的種類

馬傳染性貧血病病毒:

70年代已經證明馬傳染性貧血病病毒含有反轉錄酶和 RNA基因組,但在1982年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的第四次報告中並未列入此種病毒。馬屬動物(馬、騾、驢)是唯一可以自然感染的動物,主要是通過馬虻機械地傳播。病馬有發熱、貧血、消瘦、鼻分泌物增加和皮下水腫等症狀。感染分急性與慢性兩類,慢性者常有周期性發作和緩解,最終引起死亡。人工感染各種實驗動物均不成功。病毒在馬體內可發生抗原性變異,相繼出現對原有的中和抗體不敏感的變異株,這可能是馬傳染性貧血病周期發作和長期持續感染的原因。病毒可在馬或驢白細胞等培養中繁殖,並產生細胞病變。瓊脂擴散試驗可用於診斷。通過在驢或馬的白細胞培養中連續傳代使病毒毒力減弱而獲得的活疫苗,經實驗證明只能保護馬抵抗同源強毒的攻擊而不能抵抗異源強毒的攻擊。關於疫苗的野外免疫效力,現正在深入研究中。在中國一些產馬地區,此病毒還相當普遍存在。

白血病病毒:

人 T細胞淋巴瘤白血病病毒(HTLV)。美國和日本學者分別從 T細胞淋巴瘤白血病病人建立了T 細胞白血病細胞株,並發現了病毒,這是C型RNA病毒,芽生,漿內合成。完整的病毒顆粒直徑為100~110納米,RNA為70S,含有病毒特異的反轉錄酶和6種不同的病毒蛋白,分子量從10000~52000不等。經核酸雜交等實驗證明,這是一種與其他反轉錄病毒不同的新型病毒,現稱HTLV-Ⅰ。套用核酸雜交技術在T細胞白血病病人的 T細胞中,可以找到HTLV的前病毒DNA序列,而在病人的B細胞和正常人的T、B細胞中則無此序列。在日本,100%成年T細胞白血病病人的血清中含有 HTLV抗體。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日本西南地區是成年人T細胞白血病的高發區,正常人群的HTLV抗體陽性率為6~37%,40~50歲為感染的高峰年齡組。與HTLV-Ⅰ病毒有關的T細胞淋巴瘤白血病還發現於加勒比地區和非洲。此外,還從毛狀T細胞白血病病人分離到HTLV-Ⅱ病毒。有時從獲得性免疫缺損綜合證(AIDS)病人也可分離到HTLV-Ⅰ和HTLV-Ⅱ病毒。法國和美國分別從AIDS病人分離到新的 RNA病毒,稱為HTLV-Ⅲ病毒。87.7%的AIDS病人有此病毒抗體,而對照組正常人則很少有此抗體。現認為 HTLV-Ⅲ病毒可能是AIDS的病因。

哺乳動物C型RNA腫瘤病毒:

牛白血病病毒 (BLV)使牛發生惡性淋巴肉瘤,其靶細胞是B淋巴細胞,在病牛的白細胞內有大量病毒存在,構成持續性感染,病牛血清內同時出現大量中和抗體。病毒粒包膜糖蛋白(簡稱GP抗原)具有型特異性,無糖結構蛋白(簡稱P24或P25)具有組特異性。病毒可以在羔羊腎、脾、人胎二倍體細胞中繁殖並形成合胞體。這些特性可用於對病牛的檢疫。牛發病初期常無病狀,潛伏期可長達數年。逐漸出現淋巴細胞增多、淋巴結腫大並產生腫瘤,死亡居多。牛群易感與否和遺傳因素有關。病毒可通過胎盤、卵、精液傳染。歐美的牛群發病率高,中國也有此病。還無有效疫苗。

禽C型RNA腫瘤病毒:

有 3個成員:①禽白血病病毒(ALV),能在多種禽類中引起白血病,主要是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病毒(LLV)、成骨髓細胞性白血病病毒(MLV)和成紅細胞性白血病病毒(ELV),其中以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病毒最為普遍,並能經禽蛋傳遞;②勞斯氏肉瘤病毒(RSV),是1910年由P.勞斯在雞中發現的第一個腫瘤病毒,能在易感禽宿主宿主體內引起肉瘤。因為ALV與RSV之間關係密切,所以常合稱他們為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ALV的毒株種類很多,其中有些能在細胞培養中“拯救”缺陷性的RSV,起輔助病毒的作用,名為勞斯氏相關病毒(RAV);另有一些無致病力,但能在雞胚或細胞培養中干擾RSV生長的毒株,名為抗性誘導因子(RIF)。ALV被分成A、B、C、D、E5個抗原亞群,每個亞群包括不同的引起白血病的病毒和不同的RSV,其中以A和B兩個亞群最重要。LLV應與雞的另一個重要的致瘤病毒──馬立克氏病病毒區別開。至今還無預防LLV感染的疫苗;③網狀內皮組織增殖病病毒(REV),火雞是主要的自然宿主,從鴨和鵪鶉中也分離出此病毒,可經蛋傳遞。雞可人工感染,引起腫瘤病變,雞胚也易感。用來源於火雞的材料製造的疫苗(如預防雞馬立克氏病的火雞皰疹病毒疫苗)有被此病毒污染的可能,日本和澳大利亞曾發生過這類事故,結果在被接種疫苗的雞中引起網狀內皮組織增殖病。中國還未發現此病毒。

參考書目

J.R.Stephenson , ed., Molecular Biology of RNA Tumor Virus,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London,198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