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是主要用於毀傷坦克及其他裝甲目標的火炮。舊名“戰防炮”、“防坦克炮”。它初速高、直射距離遠、射速快、射角範圍小、火線高度低,是重要的地面直瞄反坦克武器。配用的彈種有破甲彈、穿甲彈和碎甲彈等。按炮膛結構分為滑膛式和線膛式。按機動方式分為牽引式和自行式,輕型反坦克炮還可用飛機、直升機空運。

基本信息

簡介

反坦克炮德國二戰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是指主要用於射擊、摧毀坦克或其他裝甲目標的火炮。具有加農炮的主要特徵。差別在於口徑不大於125毫米,瞄準射擊速度快,火線高度低,能快速進入/撤出陣地。按機動方式分為牽引式和自行式;按身管分為線膛式和滑膛式。最早的反坦克炮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各國軍隊都沒有專門的反坦克炮,多用步兵野炮臨時充當反坦克炮對坦克射擊。在20世紀20年代,瑞士研製了世界上第一種反坦克/高射兩用炮,口徑為20毫米。最有名的反坦克炮是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88毫米系列反坦克炮。在二戰後,牽引式反坦克炮逐步被自行式反坦克炮取代。

歷史起源

反坦克炮反坦克炮兵
反坦克炮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人們就開始設計製造專用反坦克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50年代,反坦克炮有了長足的發展,火炮口徑急劇增長,種類型號繁多,裝備數量龐大,並且出現自行反坦克炮,一度成為各國尤其是蘇軍反坦克作戰的中堅力量。
1916年,第一批坦克投入戰場之後,在各國軍隊中引起極大的震動,它們紛紛研究自己的坦克和各種反坦克武器。在此後不久,法國就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種反坦克炮,起名為 “樂天號”。 “樂天號”反坦克炮可視為加農炮的同族兄弟,它的特點是炮管較送長,炮膛壓力較大,因而其實心的穿甲彈出炮口之後,動量很大,具有足夠穿透坦克裝甲的能力。
自從坦克誕生以來,許多國家紛紛研究制服它的辦法。在先後製成的各種反坦克武器中,反坦克炮可謂效果顯著功不可沒。然而它走向成功的道路卻是從兩個彈孔起步的。當1916年秋季英國坦克噴著濃煙發著巨響出現在索姆河畔的時候,德軍陣地一片驚慌,許多士兵丟盔卸甲四處逃命而去,大膽的人舉起機槍、步槍進行射擊,遭到坦克火力的猛烈殺傷。有人後來回憶時仍心有餘悸地說:“這噴吐火焰的鋼鐵怪物實在太可怕了!”
德軍司令部得到報告後立即派人調查真相。他們居然在戰場上找到兩輛廢棄的坦克。德軍仔細察看坦克的內部構造,發現車體外部有兩個小窟窿,像是子彈擊穿了鋼板。這些早期的坦克車體大多由民用“鍋爐鋼板”焊接而成,裝甲厚度 10毫米左右。普通槍彈打上去只能留下彈坑痕跡,根本打不穿它。然而有兩顆子彈卻打穿了“怪物”的裝甲,這在當時簡直是個“奇蹟”。司令部下令立即查清是什麼子彈打穿了裝甲。真相很快查明,原來是有士兵用一種新發明的機槍子彈擊穿了坦克裝甲。當時英軍有些望哨所為了防禦敵人的襲擊,在哨所外面加裝了一層鋼板。德軍為了擊穿這種鋼板,設計了一種新式槍彈。它採用獨特的結構,在彈丸的中有一根細長的碳化鎢制彈芯。就是這種子彈擊穿了英軍坦克的裝甲。德軍立即大量生產鎢芯子彈,給每個機槍射手增發一條子彈帶,與此同時研製了一種新式步槍,其口徑從7.92毫米增大到13毫米,槍管長度也增加到1.7米。可是這種長管步槍射擊時很不穩定,使用效果很不理想。於是德國計畫研製可以擊穿坦克的火炮,不過還沒有製造出這種反坦克炮,戰事即告結束。
30年代後期,捷克一位名叫金尼賽克的設計師,為了對付德國坦克,曾絞盡腦汁設計了一種反坦克炮———“小約翰”,並讓兒子弗朗西斯科化裝成富商,帶上圖紙到英國生產。但這種炮面對日益加厚的裝甲,也未取得理想的效果。二戰期間,為了對付德軍的坦克突擊,蘇、美等國對各種反坦克炮進行了大量研究,利用初速較高的加農炮加以改造,增大裝藥容量,改進發射藥性能,進一步提高了初速,同時研究出一種脫殼式穿甲彈。這種炮彈的中央有一根硬質合金製造的穿甲彈芯,呈細長尖刺狀,能把80%以上的能量集中在極細的尖端,用高速動能擊穿裝甲,取得優異的反坦克效果。迄今許多國家的主戰坦克也都以這種超高速動能穿甲彈作為主用彈。只是經過無數次的改進,其彈芯變得更加細長,材料由鎢合金髮展到貧鈾合金,穿甲威力不斷提高。但是貧鈾具放射性,毒化環境,危害人類健康。美國在海灣、巴爾幹地區大量使用貧鈾彈,遭到世界各國的強烈譴責。

初步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坦克的普遍使用,各國專用反坦克炮相繼問世。最早的坦克裝甲厚度僅有6—18毫米。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某些中型和重型坦克的裝甲厚度已達70—100毫米。同時,反坦克炮的口徑也從20毫米加大至57—100毫米,而次口徑鎢芯超速穿甲彈,鈍頭穿甲彈和空心裝藥破甲彈等甲、破甲策力更強的彈種的誕生,也使反坦克炮的性能得到提高。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粉碎納焓德國的集群坦克曾裝備使用了上萬門反坦克炮。同時,由於在戰爭中後期蘇聯的新式坦克在火力、防護能力等方面超過了德國坦克,而德國一時難以研製和生產出在性能與數量上策與蘇軍相抗衡的坦克,於是將一些大口徑反坦克炮安裝在坦克底盤上,變牽引式反坦克炮為自行反坦克炮,並加以較厚的防護裝甲,它當時被稱為 “強擊炮”,可以打擊坦克等裝甲目標,也可以象坦克一樣以直射火力打擊步兵、掩蔽部等地面目標。

反坦克炮反坦克炮彈

進入60年代以後,由於反坦克飛彈的走俏。反坦克炮的發展勢頭日趨緩和,在西方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原有裝備逐漸被淘汰。7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複合裝甲技術的飛快發展,反坦克炮又東山再起,其地位和作用呈上升趨勢,輪式自行反坦克炮尤其引為矚目。
進入70年代以後,一些國家用反坦克飛彈取代了反坦克炮,還有一些國家則用自行反坦克炮機動性和防護性較差的牽引式反坦克炮。後者是坦克發展的新趨勢,近年來,由於安裝在輪工裝甲車輛底盤上的自行反坦克炮的成本只有坦克的1/3左右。其機動性又遠勝過其他反坦克兵器,所以它又有東山再起之勢。自行反坦克炮外形與坦克很相似,但不象坦克那樣注重對步兵進行火力支持的能力,而強調反坦克策力,因而在某些國家裡它又被稱作 “殲擊坦克”。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強擊炮又有區別: “殲擊坦克”火炮口徑與坦克相近,裝甲厚度和總重量一般比坦克大,炮塔多為固定式,比較笨重。

特點

反坦克炮是一種加農炮,具有彈道低伸、初速高、發射速度快的特點,主要用於毀傷敵坦克和其它裝甲目標,也可用於破壞野戰工事,壓制和殲滅有生力量和火器,可執行各種火力任務。 反坦克炮按其內膛結構劃分,有線膛炮和滑膛炮兩大類,滑膛炮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破甲彈;按運動方式劃分,有自行式和牽引式反坦克炮兩種。自行式除傳統的採用履帶式底盤以外,目前研製中的大多考慮採用輪式底盤,以減輕重量便於戰略機動和裝備輕型或快速反應部隊。在牽引式反坦克炮中有的還配有輔助推進裝置,便於進入和撤出陣地。

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

就火炮與彈藥而言,反坦克炮和坦克炮無甚差異,大多系由同時代的坦克炮改裝而成。近年來也專門研製發展高膛壓低後坐力反坦克炮,以減低後坐力,便於安裝在輕型裝甲車輛上。比如,德國研製中的120mm 超低後坐力滑膛反坦克炮,能發射豹2 坦克配用的彈藥,可安裝在20t 重的裝甲車上,自行反坦克炮戰鬥全重在30t 以下。  自行反坦克炮的外形酷似坦克,其起落部分有裝甲防護,一般裝有炮膛抽氣裝置和高效率炮口制退器。裝甲防護、火控和穩定系統不如主戰坦克,通常採取停車射擊。為了提高首發命中機率和具備夜間作戰能力,現代反坦克炮配有雷射測距儀、電子計算機和微光夜視或紅外熱成像儀。

功能

反坦克炮是主要用於打擊坦克和其它裝甲目標的火炮。它的炮身長、初速大、直射距離遠,發射速度快。穿甲效力強,大多數加農炮或無坐力炮類型。反坦克炮的彈道弧度很小,一般對目標進行直接瞄準和射擊

使用價值

坦克的火炮由於要發射多種型號的炮彈(穿甲彈高爆彈煙霧彈等)加之戰車車體的限制,炮的口徑和炮管長度(即倍數)都不會太大(少數例外);反戰車炮由於設計為遠距穿甲用途,口徑較大炮管較長,倍數較大(至少L70),對炮彈也有要求,多數情況下是鎢鋼穿甲彈(現在這種炮彈變成脫殼的了)或是鋼芯穿甲彈以保證遠距離的穿甲能力,所以說反坦克炮打擊坦克比坦克更有優勢。

反坦克炮中國反坦克炮

1、反坦克炮的穿甲能力不錯,造價便宜
2、牽引型的反坦克炮機動性太差,且不具備先進的火控系統,和坦克對戰時一旦首發未中或者首發未擊穿坦克,等待的就是被坦克摧毀。而且發射一發以後,等待的也是招致毀滅打擊,因為它不能馬上移動。
3、自行反坦克炮具備一定機動性,可以隨時轉移,但裝甲比坦剋薄弱的多,火控相對也比不上坦克,畢竟造價差距擺在這裡,否則自行炮就變成坦克了。
4、無論牽引和自行反坦克炮,大多都屬於直射火炮,基本在視距內(5KM內)作戰,逃跑時間短,往往來不及撤離容易被坦克摧毀。

軍事套用

反坦克炮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廣泛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被坦克火炮取代。反坦克炮過去叫戰防炮,是一種直接瞄準對坦克和裝甲目標進行攻擊的火炮。主要用於對付2000米以內的裝甲目標。自行反坦克炮是一種車炮結合,能夠自行機動和發射的反坦克炮。可分為履帶式、半履帶式、輪式和輪履合一式等;按防護程式,又可分為全裝甲式和斗裝甲式自行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反坦克炮

1916年英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次使用坦克,德軍用來對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77毫米野戰炮。一次大戰以後,瑞典、德等很快研製出了反坦克炮。當時坦克裝甲厚度只有6~18毫米,37毫米反坦克炮發射鎢芯穿甲彈足以穿透坦克裝甲。
1941年,德軍將一輛蘇軍KB?/FONT>1型重型坦克圍困了3天,德軍用6門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向蘇軍坦克射擊,卻無法擊穿裝甲;夜晚德軍又派12名工兵用炸藥炸,仍未奏效;最後用6輛坦克進行轟擊,發射了上百發炮彈,只有2發88毫米炮彈擊穿了裝甲。此後,各國的重型坦克裝甲厚度增至70~100毫米,反坦克炮的口徑也隨之增大到57~100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成為地面戰爭的主體武器,反坦克炮迅速發展,僅蘇聯1943年就生產了23200門。當時反坦克炮穿甲厚度在1000米距離上可達70~150毫米,並已經開始使用鈍頭穿甲彈和空心裝藥穿甲彈等,有的配裝了自行反坦克炮。戰後,由於坦克炮的作戰性能大大提高,反坦克炮作用降低,沒有得到更大的發展。只有蘇、德、奧地利等國家繼續發展反坦克炮。目前,世界現有的反坦克炮多為60年代研製的,代表型號有蘇聯的T?/FONT>12型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配用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直射距離為1500米,穿甲厚度400毫米,但該炮為牽引式,機動性差。SK10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為線膛炮,配有雷射測距機和紅外瞄準鏡,反應速度快,炮手從捕獲目標到發射第1發炮彈僅需15秒。可發射破甲彈或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有效直射距離為2700米,破甲厚度360毫米。

家族成員

中國73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
■中國86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
■法國AMX-10RC輪式自行反坦克炮
德國KJPZ4-5式9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
瑞典LKV-91式自行反坦克炮
瑞士“鯊魚”輪式自行反坦克炮
義大利B1”遜陶羅”輪式自行反坦克炮
巴西EE-18“蘇庫里”輪式自行反坦克彈
北方工業公司公布的數據顯示,SW 1炮塔上裝備的“紅箭-8”除了能夠有效摧毀各種現代化坦克外,還能夠用於打擊4000米範圍內的直升機和其他低速空中目標。該武器系統配備有內置瞄準系統,其中整合了雷射測距儀和熱成像儀。在SW 1的兩側前部各安裝有三部電控煙霧彈發射器。SW 1炮塔在水平方向上可進行360度鏇轉,而其上的三種武器在垂直面上的仰俯角度則在-40度至+600度。此外,這些武器還可通過手動裝置進行控制。該型炮塔的總重量僅為1750千克,這使其能夠被安裝到多種平台之上,例如北方工業公司生產的WZ 551和YW 534型6×6輪式裝甲車上。
中國“紅箭-8”家族的基本型反坦克飛彈的最大射程超過3000米,其裝備的聚能戰鬥部在以68度的角度攻擊目標時,能夠擊穿180毫米厚的鋼製裝甲。而該型飛彈的衍生型號則能夠擊中4000米外的目標。為了對抗安裝有反應裝甲的坦克,中國還開發出了配備有串聯式戰鬥部的“紅箭-8”反坦克飛彈,例如“紅箭-8C”和“紅箭-8E”,它們可擊穿厚度為220毫米的普通鋼製裝甲和反應裝甲。而最新型的“紅箭-8H”的破甲厚度則達到了280毫米(目標掛載反應裝甲,攻擊角度為68度)。除此之外,“紅箭-8”系統飛彈還可用於摧毀永久性火力點和混凝土工事。

自行反坦克炮

坦克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坦克裝甲的厚度僅為6-25毫米,用步兵炮或野炮射擊可毀傷坦克。戰後,隨著坦克的發展,專用反坦克炮應運而生。20世紀20年代,瑞士製成高平兩用的20毫米自動炮,用於反坦克,初速為900米/秒,射速達300發/分,在1000米距離上穿甲厚度為15毫米。1934年,法國裝備了37毫米反坦克炮,發射穿甲彈,初速為762米/秒,硬芯穿甲彈初速達1030米/秒,射擊距離500米時穿甲厚度為48毫米,超速穿甲彈的穿甲厚度為51毫米(當時坦克的裝甲厚度已達45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型坦克裝甲厚度為40~100毫米,重型坦克則為152毫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