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惡療法

厭惡療法

厭惡療法(aversion therapy),通過懲罰手段抑制或消除患者不良行為的治療方法。將厭惡刺激(負強化的刺激物)作為懲罰性的無條件刺激,使之與引起不良行為的條件刺激相結合,如讓電擊與飲酒行為同時出現,從而引起患者對原有條件反應(飲酒)的厭惡、恐懼或迴避。經多次套用懲罰性刺激,使患者消除已形成的不良行為。

基本簡介

厭惡療法厭惡療法
厭惡療法是一種較常用的行為治療技術,其做法為將欲戒除的目標行為(或症狀)與某種不愉快的或懲罰性的刺激結合起來,通過厭惡性條件作用,達到使患者最終因感到厭惡而戒除或減少目標行為的目的。它是套用懲罰的厭惡性刺激,即通過直接或間接想像,以消除或減少某種適應不良行為的方法。厭惡療法的特點是,治療期較短,效果較好。厭惡療法的使用,從資料看,確實源遠流長,中國古代婦女為了避孕,故意延長哺乳時間,以致小孩到了6-7歲仍未斷奶。而此時,要使孩子斷奶,成人往往只能採用在乳頭塗黃連或難看的顏色,使兒童望而生畏,產生厭惡感,以達到斷奶的目的。
厭惡療法厭惡療法

現代臨床心理醫師也在使用這種方法幫助人們戒酒,讓嗜酒者服吐酒石,或注射阿朴嗎啡吐根鹼,在即將出現惡 心時,讓嗜酒者飲酒。如此每天一次,重複7~10次,直到嗜酒者不使用藥物而單純飲酒也出現噁心,對酒產生厭惡情 緒止。此即說明條件反射已充分建立,以後每年仍可作1~2 次鞏固性治療。據萊蒙(Lemere)所行的4096例以此種方法 戒酒的效果統計,一個療程治療後,維持戒酒5年以上者占38%,維持10年以上者占23%,其餘的人以後又繼續喝酒。

歷史研究

厭惡療法厭惡療法
將欲戒除的目標行為(或症狀)與某種不愉快的或懲罰性的刺激結合起來,通過厭惡性條件作用,而達到戒除或至少是減少目標行為的目的。厭惡療法並非是現在的新創造,例如,在中國農村,古來就有採用延長哺乳期避孕的情況,兒童到6、7歲時還未斷奶,造成不良習慣。等到要斷奶時,想用說服的辦法禁斷兒童這種不良行為很困難。民間採用的斷奶方法通常有兩種:一是在乳頭上塗些黃連一類的苦味劑,兒童在吸吮1、2次後,就不敢再提吮乳要求。另一種辦法是在乳房上塗難看的顏色,使兒童望而生畏,此後連吮奶的嘗試都不敢再有。這兩種斷奶方法就是利用了我們現在所講的厭惡療法。當然,那時還是素樸的,並沒有揭示其理論依據。

40年代,臨床醫師使用了厭惡療法治療酒精依賴。先讓病人服吐酒藥,或注射阿朴嗎啡,在即將出現噁心、嘔吐時,即讓病人飲酒。如此每天1次,重複7…10次,直到病人單獨飲酒也出現噁心、嘔吐,對酒產生了厭惡情緒,而自動停止酗酒。以後每月仍可作1一2次鞏固性治療。據萊默等對4096例此種方法戒酒治療療效統計,一個療程治療後,維持戒酒5年以上者占38%,維持10年以上者占23%,其餘的人以後又繼續飲酒。

適應症

厭惡療法厭惡療法
厭惡療法常用於治療酒癖、性行為變態、強迫觀念等。通過對患者的條件訓練,使其形成一種新的條件行為,以此消除患者的不良行為。在治療時,厭惡性刺激應該達到足夠強度。通過刺激確能使患者產生痛苦或厭惡性反應,治療持續的時間應為直到不良行為消失為止。如強迫觀念的患者,用拉彈橡皮圈法治療。頭幾天,當強迫觀念出現時要接連拉彈30~50次,才能使症狀消失。另外,要求患者要有信心,主動配合治療。當治療有進步時醫生要及時鼓勵患者,必要時最好取得患者家人的配合,效果會更好。

一般原理

厭惡療法厭惡療法
利用迴避學習的原理,把令人厭惡的刺激,如電擊、催吐、語言責備、想像等,與求治者的不良行為相結合,形成一種新的條件反射,以對抗原有的不良行為,進而消除這種不良行為。

厭惡治療的形式

第一種是電擊厭惡療法。即將求治者習慣性的不良行為 反應與電擊連在一起,一旦這一行為反應在想像中出現就予以電擊。電擊一次後休息幾分鐘,然後進行第二次。每次治療時間為20~30分鐘,反覆電擊多次。治療次數可從每日6次到每二個星期一次,電擊強度的選擇應徵得求治者的同意。

第二種是藥物厭惡療法。即在求治者出現貪戀的刺激時,讓其服用嘔吐藥,產生嘔吐反應,從而使該行為反應逐漸消失。藥物厭惡療法多用於矯治與吃有關的行為障礙,如酗酒、 飲食過度等,其缺點是耗時太長,且易弄髒環境。

第三種是想像厭惡療法。即將施治者口頭描述的某些厭惡情境與求治者想像中的刺激聯繫在一起,從而產生厭惡反 應,以達到治療目的。此療法操作簡便,適應性廣,對各種行為障礙療效較好。為了改變性變態行為,有人也使用過此種療法。如在戀物癖求治者頭腦中出現竊取戀物的觀念或出現此種行為之際,令患者用通電或是用針刺痛自己,重複結合多次之後,可以減輕或消除患者此類適應不良行為。此外有人用同樣的方法治療習慣性肌肉抽動症。Philpott醫師在治療強迫觀念時,也使用過類似的方法,他用的不是疼痛刺激;而是當求治者每次出現強迫觀念時即自動停止呼吸,用憋氣導致的窘迫感來抑制強迫觀念的湧現。

還有一種方法,是在想像中主動呈現厭惡景象,並讓這一景象與某種適應不良的衝動(或行為)相結合,以達到治 療目的的。例如性變態患者,當其出現這方面的欲望或行為時,讓自己立即閉上眼睛,想像面前站著一個高大警察,面孔冷峻,手裡拿著鐐銬在盯著他。或是回憶過去被拘留、被民眾憤怒申斥的場面,以達到減少與控制此種適應不良行為的效果。除此之外,有心理醫師還設計用想像噁心嘔吐來抑制酒癮或貪食症,但想像的方法究竟不如實際的、具體的給 予的刺激那樣有效。通過想像厭惡刺激來矯治適應不良行為的方法,又稱內隱致敏法。對於隱入悲觀失望狀態的失戀青年,內隱致敏法對於痴情有一定的效果。有人說內隱致敏法所起的作用與紅樓夢中的風月寶鏡相同。

運用厭惡療法進行治療時,厭惡性刺激應該達到足夠強度,通過刺激確能使求治者產生痛苦或厭惡反應,持續的時間為直到不良行為消失為止。如強迫觀念患者,用拉彈橡皮 圈法進行治療,頭幾天,當強迫觀念出現時要接連拉彈30~50次,才能使症狀消失。另外,要求求治者要有信心,主動配合,當治療有進步時要及時鼓勵,必要時最好取得其家人的配合,這樣效果會更好。

注意事項

(1)厭惡療法會給求治者帶來非常不愉快的體驗,施治者在決定採用此法之前,務必向求治者解釋清楚,在徵得求治者的同意後,方可進行治療。並且,施治者一般應把厭惡療法作為最後一種選擇。

(2)在使用厭惡療法的同時,應努力幫助求治者建立辨別性條件反應。例如對一位同性戀者使用厭惡療法,施治者應將呈現厭惡刺激,限制在求治者的同性間性行為表現的範圍內;同時,讓求治者形成對正常的異性間性活動的愉快反應。只有這樣才能在消除非適應性行為的同時,建立適應性行為。

臨床研究

厭惡療法厭惡療法
現代臨床心理醫師也在使用這種方法幫助人們戒酒,讓嗜酒者服吐酒石,或注射阿朴嗎啡、吐根鹼,在即將出現噁心時,讓嗜酒者飲酒。如此每天1次,重複7-10次,直到嗜酒者不使用藥物而單純飲酒也出現噁心,對酒產生厭惡情緒止。此即說明條件反射已充分建立,以後每年仍可作1-2次鞏固性治療。據萊蒙(lemere)所行的4096例以此種方法戒酒的效果統計,一個療程治療後,維持戒酒5年以上者占 38%,維持10年以上者占23%,其餘的人以後又繼續喝酒。

厭惡療法治療“戀童癖
走進心理門診,他滿臉羞愧。好半天,才說出了心裡話:“我性格內向,平時少話,結婚十餘年對夫妻生活不甚感興趣,總擔心自己得了陽痿。但奇怪的是,一看見鄰居10歲的小女孩,我就有一股不可思議的‘衝動’,經常藉故帶她出去買東西、看電影、逛公園,乘機窺視、觸摸她的隱私區,有時還情不自禁地擁抱她、親吻她。這樣,我就覺得獲得了很大的滿足。事後,面對著妻兒,我深感自責與焦慮,可又無法自控。”
分析:他為何會對小女孩“情有獨鍾”呢?這是畸變心理惹的“禍”———他患了“戀童癖”。
“戀童癖”是以兒童為對象來獲得性滿足的一種性變態,以男性患者多見,其所戀兒童常是10~17歲之間朋友或熟人的子女。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其發生是後天心理發展異常造成的。1、心理因素:愛憐童心,人皆有之,但對兒童性過分關注、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可固化心理並控制人的行為。2、社會因素:沒有能力處理異性間的人際關係,感到緊張、害怕,從而把興趣轉移到兒童身上。3、家庭因素:家庭不和諧,夫妻關係不良或有陽痿,對成人的性生活恐懼或失去興趣時可轉戀於兒童。4、人格缺陷:膽怯、懦弱,缺乏應付危機的能力為易患人群。當他們遇到工作、學習等方面的重大精神衝擊或妻子有外遇後,他們往往沒有勇氣去面對現實,幻想退回到童年,故把心思轉移到小女孩身上,在心目中把她們幻化為戀人或母親。5、其它疾病:部分精神發育遲滯、殘疾者,可因與成熟女性交往機會少,也會出現本病。

戀童癖患者的典型表現是只對未成熟兒童感興趣,患者主要追求心理上的性滿足和性快感,但不一定追求性交行為。厭惡療法不失為治療該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即當患者幻想或接觸兒童的時候,給予一定的電流,刺激合谷穴、足三里或肌肉注射催吐藥,以造成其身心痛苦,以此來打破其病理條件反射,糾正戀童異常行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