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震顫

原發性震顫

原發性震顫(essentialtremor,ET)是一種常見的運動障礙。又稱為特發性震顫、良性震顫。常有家族史,故又稱為遺傳性震顫或家族性震顫。1887年Dana首次描述了該病,100多年來,儘管在其病因、發病機制、臨床特徵、診斷與治療諸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目前仍確診困難,治療無非常有效辦法。為提高對本病的認識,今就本病發生機制、臨床特徵、診斷、鑑別、治療及基礎研究等方面簡要概述。

基本信息

病因

1/3以上的患者有家族史,伴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目前已確認2個致病基因位點,定位於3q13(FET1)和2p22-25(ETM或ET2)。

發病機制

原發性震顫原發性震顫
本病的病理研究至今尚未發現異常改變,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明了,認為可能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①中樞或周圍神經系統多個運動單位發生同步化放電;
②發生不同於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單運動電位活動異常;
③橄欖小腦紅核系統內產生振盪的結果。目前多數學者傾向於ET起源於中樞。猴子模型中腹中間被蓋或外側小腦系統損害後出現一種6—8Hz的震顫,有許多原發性震顫的特徵;臨床研究發現小腦、丘腦和腦幹的卒中,丘腦中央腹內側核的立體定位手術能解除人類的震顫,證實中樞機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幾種姿勢性震顫的產生模式,如下橄欖體或丘腦中央腹內側核為中樞振盪器,經紅核、小腦、基底節和運動皮層組成的投射系統傳導至脊髓,產生姿勢性震顫。

臨床特徵

ET常有家族聚集現象,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平均起病年齡45歲左右,人群患病率410~3920/10萬,6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1300~5050/10萬”。有學者認為起病年齡呈一種雙峰模式,青少年期和50歲左右為兩個發病高峰。患病無種族、地區、性別差異。
本病以姿勢性震顫為特徵,典型的ET表現為一種單症狀的姿勢性震顫,即在保持某一姿勢(如持筷、持杯等)時最明顯,某些患者可在運動中加重,另一些患者初始即伴有運動性震顫,很少在靜止時出現。緊張、情緒激動、飢餓、疲勞時加重。身體各部位均可受累,受累部位依次為手,其次為頭,咽喉部肌肉,腿和下頦,很少發生於軀幹和舌;震顫通常從一側手開始,逐漸擴展至整個上肢和對側上肢,向上可至頭和咽喉部肌肉,並以一側更明顯。頻率一般為4~12Hz,隨年齡增長頻率下降,而與病程無關。初為間歇性,逐漸發展為持續性,一般進展緩慢。體查除震顫為惟一症狀外,無其他神經系統陽性體徵,包括肌僵直和運動減退等。對酒精的反應性是ET的另一特徵,約42%—75%ET患者飲少量酒後震顫減輕或消失,時間從半小時至幾小時,但酒精作用消失後情況更差。
ET常伴發其他類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如PD、肌張力障礙、肌陣攣、遺傳性小腦性共濟失調等。此外,典型偏頭痛被證實是最常見的和ET相關聯的疾病,有報導ET患者中患典型偏頭痛的發生率為26%。ET一旦出現即貫穿於整個生命,一般不影響壽命。

診斷

迄今,ET尚未有非常有效的確診方法,目前仍限於臨床診斷,主要依靠病史及臨床特徵,容易誤診或漏診。Bain和Findley等於1994年提出一個診斷標準,含包括標準和排除標準。
包括標準:①出現可見的和持續性的姿勢性震顫,包括手或前臂,可伴或不伴運動性震顫。上肢的震顫可不對稱,也可對稱,並且震顫可累及身體的其他部位;②震顫至少持續5年,症狀可能波動,但5年內不能產生功能障礙。
排除標準:①出現其他神經系統徵象,但不包括齒輪樣強直和Froment's征。Froment,s征是指對側肢體作重複自主動作時,誘導被檢查側肢體出現齒輪樣強直;②已知原因產生的生理性震顫,如甲狀腺功能亢進;③同時或最近服用可產生震顫的藥物,或者藥物戒斷症狀;④震顫開始前3個月有外傷史;⑤臨床上有心因性震顫的證據;⑥突然開始的震顫。
目前,診斷標準很多,但其差異很大,Louis等1998年對10套ET的診斷標準進行分析,發現它們之間相差30倍,原因在於各標準對姿勢性或/與動作性震顫、震顫嚴重程度、陽性家族史、病程長短要求不一。而臨床診斷僅與姿勢性震顫或/與動作性震顫、震顫嚴重程度兩因素相關。
基因診斷有助於ET的確診。

鑑別診斷

原發性震顫原發性震顫
臨床上最容易與ET相混淆的疾病是PD或帕金森綜合徵,有學者研究發現PD患者的家族中有高比例的ET患病率;同時ET中有高比例的ET-PD,且往往ET的發病先於PD;於是有學者認為ET是一種PD的頓挫型。但不少學者研究認為ET與PD是兩種不同疾病。臨床鑑別主要依靠震顫形式及神經系統體徵。PD可有動作性震顫,不過靜止性震顫更典型。靜止性震顫可見於身體各個不同部位,常不對稱,其中最典型的表現為搓丸樣動作。是由肘部屈伸運動,前臂的前鏇後鏇運動和拇指運動所致,其頻率為4—6Hz,典型靜止性震顫隨運動開始而消失,病程後期亦可轉為姿勢性。多巴胺能藥物治療通常可改善震顫。除震顫形式不同外,PD還有肌僵直、運動減少等神經系統體徵。
生理性震顫正常情況下僅在維持某種姿勢時出現,在某些情況以及使用特殊藥物時可加重並成為一種症狀,如焦慮、緊張、恐懼、鍛鍊、低血糖、甲狀腺毒症、酒精戒斷及某些藥物,頻率手部為6~12Hz,一般有相應的心理或病史特點,去除觸發因素症狀即可消失。
此外,本病還需與其他疾病引起的震顫如小腦病變、脫髓鞘疾病、多發性硬化等進行鑑別,結合相應疾病特點鑑別不難。 

治療

藥物治療仍是ET的主要方法,最常用的藥物有。
1、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臨床觀察證明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為治療ET的有效藥物,約70%有效。通常用心得安80—320mg/d,但心得安副反應有心跳減慢、疲乏、頭痛和氣喘。在選用心得安時應注意慢性氣道阻塞性疾病,房室傳導阻滯和哮喘患者禁用。美托洛爾由於有心臟選擇性,常用於氣喘時。
2、撲癇酮一種抗癲癇用藥,用於ET治療。有報導比心得安的治療作用稍強,每天50—700mg,最佳劑量250mg/d,β—受體阻滯劑無效者撲癇酮有效,反之亦然,心得安與撲癇酮聯用療效更佳:撲癇酮常見副反應有噁心、嘔吐、頭昏、共濟失調,因此服用此藥宜從小劑量開始,同時亦可預先服用肝酶誘導劑苯巴比妥。3、阿普唑侖偶有患者用阿普唑侖有效。
此外,苯巴比妥、尼莫地平等亦用於ET治療,鎮痛劑很少有效.如果震顫造成嚴重功能障礙,對藥物無反應,可選擇立體定位丘腦切斷或者丘腦深部刺激術。
少數症狀嚴重、以一側為主和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可行立體定向丘腦損毀術,丘腦深部電刺激(DBS)是有效的替代療法。DBS技術比以往的手術方法有其突出的優點。首先,DBS是可逆的和可調節的。手術不毀損神經核團,只是使其暫時處於電麻痹狀態,改善神經功能,神經核團麻痹的程度、範圍可通過設定腦深部電極的電流、電壓、頻率及電極位置等多個因素來調節。在術後漫長日子裡,還可隨病情變化而不斷調節,可以長期控制不斷發展變化的特發性震顫症狀。其次,DBS是可體驗的。手術植入電極後,可通過臨時刺激的方法,讓病人切身適應、體驗和觀察,再決定最終和最佳的電極植入位點。再次,DBS是可發展的。手術保留正常腦組織的神經功能,為以後可能出現的新方法創造條件,也就保留了患者獲得新生的權利和希望。最後,DBS是雙側的。對雙側特發性震顫患者的症狀都可達到有效控制的目的,而毀損雙側蒼白球或丘腦,容易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加之DBS很少出現副作用,這是病人樂於接受的重要原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