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康鎮

原康鎮

原康鎮地處豫、晉兩省交界處,位於河南省林州市西南部,是豫北最大的玻璃製品生產基地,是中藥材和林果業種植基地,下轄36個行政村,217個自然村,11000餘戶,共4萬人,其中鎮區人口約一萬人,全鎮總面積137平方公里,其中山區110平方公里,平地27平方公里,鎮區約2平方千米;全鎮總耕地26500多畝,是一個人多耕地少,山多坡面廣,自然條件差別較大的深山區鄉鎮。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河南省林州市原康鎮地處晉、豫兩省交界處,距市區20餘公里,轄原康村、秦家崗村、口上村、小池口村、紅土甲村、大荒村、東坡村、大安村、李家村、椒楝峪村、連家坡村、牛窯溝村、岸下村、九龍村、小場村、三宗廟村、南溝村、西華村、硯華台村、宋村、柏尖溝村、申家凹村、石家莊村、東掌村、南覓村、南小莊村、宋村崗村、下園村、栗園村、重興店村、龍口村、田家井村、寨南背村、曹家溝村、番良村、圪壋村36個行政村,4萬人,總面積137平方公里。

原康鎮 原康鎮

省級幹線新河公路縱貫南北,合壑公路直達山西,林桐高速(石林高速南段)將縱貫全鎮,並在鎮區東側設立互通口 。以北是合澗鎮,南是茶店鎮,東臨桂林鎮。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西南部為林慮山的一部分,東北部為原康盆地,自然資源豐富,位於西南部的柏尖山海拔1000餘米,風景優美、歷史悠久。地下水埋藏淺,儲量大,源於康王廟的御泉河水質優良。原康鎮經濟發展前景廣闊,目前形成了三個工業區,初步形成了食用酒精、果品加工、玻璃製品、造紙制箱、沖蓋五大產業,其中玻璃製品較為出名,畜牧養殖業也在悄然崛起。

原康鎮享有“沼氣建設第一鎮”、“紅果(山楂)米糧之川”、“安陽養殖高新產業基地”、“北方制蓋基地”、”新農村建設示範鎮“等榮譽稱號。

行政代碼

410581109:~200原康村 ~201秦家崗村 ~202口上村 ~203小池口村 ~204紅土甲村 ~205大荒村

~206東坡村 ~207大安村 ~208李家村 ~209椒楝峪村 ~210連家坡村 ~211牛窖溝村 ~212岸下村

~213九龍村 ~214小場村 ~215三宗廟村 ~216南溝村 ~217西華村 ~218硯華台村 ~219宋村

~220柏尖溝村 ~221申家凹村 ~222石家莊村 ~223東掌村 ~224南覓村 ~225南小莊村

~226宋村崗村 ~227下園村 ~228栗園村 ~229重興店村 ~230龍口村 ~231田家井村

~232寨南背村 ~233曹家溝村 ~234番良村 ~235仡擋村

歷史沿革

林州市原康鎮歷史悠久。

在夏屬冀州,春秋時先屬衛,後屬晉。

戰國時屬於韓國臨慮邑,後屬魏國,後又屬趙國。

秦屬邯鄲郡。

西漢時屬河內郡隆慮縣。

東漢時屬林慮縣,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易歸魏郡。

三國時期屬魏國朝歌郡。

西晉時屬司州汲郡,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屬前趙。

東晉大興二年(公元319年)屬後趙,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屬前燕,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屬前秦,太元九年(公元384年) 屬後燕。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 ,林州併入鄴,隨之。

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 復置林慮縣。

永安元年(公元528年) 屬林慮郡。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 屬岩州。

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 廢州,屬魏郡林慮縣。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 屬岩州。

金貞佑三年(公元1215年) 屬河北西路彰德府林州。

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 屬中書省彰德路林州。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屬河南布政司彰德府林縣。

清屬河南省彰德府林縣。

中華民國時屬河南省河北道彰德府林縣。

1949年8月屬平原省安陽專區林縣。

1952年11月撤銷平原省,隨安陽專區林縣屬河南省。

1958年建原康公社。

1983年改鄉,屬安陽市林縣。

1994年1月,林縣撤縣設市,原康鄉屬河南省林州市。

原康鎮 原康鎮

1996年撤鄉設鎮,屬河南省林州市 。

1997年,面積137平方千米,人口4萬,轄原康、大安、東掌、東坡、寨南背、李家村、小池口、南覓、南溝、連家坡、西華、南小莊、牛窯溝、硯華台、宋村崗、秦家崗、宋村、下元、岸下、大荒、栗園、三宗廟、曹家溝、柏尖溝、小場、椒楝峪、圪當、番良、申家窪、田家井、紅土甲、石家莊、口上、重興店、九龍、龍口等36個行政村。

2002年,面積132平方千米,總人口3946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69人,轄36個行政村,217個自然村,284個村民小組。

2003年,面積137平方千米,轄36個行政村,215個自然村,285個村民小組。

2004年,面積137平方千米,人口3.98萬人,轄36個行政村,217個自然村,285個村民小組。

風景名勝

柏尖山-皇后鎮生態旅遊度假村

柏尖山風景區是林慮山風景名勝區六大景區之一,林州境內唯一免費開放的大型景區,屬於奧陶系碳酸鹽,位於原康鎮中部,景區以“境奇、景好、泉甜、廟古、文化深邃”著稱於世。清鹹豐四年(1854年)重修柏尖山山寺碑記曰:“"林邑山也,四面皆山,其載名各邑志者,如人行山之金燈、黃華、洪谷指不勝屈,而柏尖山不與焉。柏尖山人行之山也,在惠廳泉西南,層巒聳翠,上出重霄疊嶂,浮雲下壓,諸嶺四周空闊,峭若呈瓶,遙指數於蒼煙白雲之外……”歷代縣誌都稱柏尖山為林慮山勝景之一。山峰峭壁中鑲嵌著一座古剎,名曰柏尖山寺。據清嘉慶三年碑文記載,柏尖山三奶奶廟“自包羲氏王天下即建此廟,柏山奶奶與泰山二仙奶奶相為姊妹”。包羲即伏羲。《中華全史》記載:“伏羲所都之地日宛丘,即今河南淮陽縣也。”這一廟宇多次修葺,才保存下來,特別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4年)重修後,從山跟到寺址用青石壘砌了一道l 00米高的護崖牆壁,砌築了 2.5米寬步雲台階,工程宏偉,扣人心弦。

風景名勝 風景名勝

從林州市原康鎮的大安路口向西途經小池口村、李家村、南溝村、柏尖溝村,從柏尖溝村開始走上柏尖山的觀光大道,沿途有標識,可以很輕鬆的到山上觀光遊覽,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一、六月初一和九月初一都會有廟會,每年的十月份舉辦柏尖山紅葉節。

林慮山六大景觀之一的柏尖奇景有秀麗的風光、茂密的森林、有重岩疊嶂姿態萬變的奇峰異石、變幻莫測的雲海奇觀,這裡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令到此旅遊的人絡繹不絕、留連忘返。山峰峭壁中鑲嵌著一座古剎名曰柏尖山寺,該寺作為地方神三仙聖母的祖廟,是林州信仰地位最高的宗教廟宇,設有三仙聖母和寢殿,香火繚繞、遊人不絕。

1993年柏尖山作為林慮山六大景點之一正式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1年被林州市人民政府林州市文物管理所命名為林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倒掛在崖間峽谷中的白皮古柏葉翠枝茂,柏尖山風光旖旎環境優美,地勢險峻,特別是秋天來臨漫山紅葉果實纍纍,一派奇景色彩,加上雲海奇觀,遊人至此宛如仙境,或題書或賦詩讚嘆不已,每年霜降前後均會舉辦柏尖山紅葉文化旅遊節,來此觀賞紅葉的遊客絡繹不絕。河南省旅遊協會副會長尤滋州1989年遊覽後作詩曰"柏尖峰頂廟堂高,遠望群山如海濤;殿閣如在九天上,勝似齊魯蓬萊島。"北京大學教授陳傳康實地考察後為柏尖山題詞“神州初廟,太行奇境”。

原康鎮柏尖山度假村 原康鎮柏尖山度假村

近年來林州市原康鎮政府依託柏尖山獨特的資源特色和生態環境優勢,大力建設皇后鎮生態旅遊度假村,招商引資1.2億元,融入先進的設計和經營理念,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新型精品度假社區。新建歐式木屋30座、改建賓館80餘間,配套建設了網球場、游泳池、停車場,接待中心、酒吧、茶樓、露天區影院、瑜伽館、紅酒儲藏窖等設施。為遊客提供高標準的觀光、休閒、度假、養生服務,有效提升了柏尖山景區的服務接待能力,真正讓遊客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使該鎮旅遊產業蓬勃發展,實現華麗轉身。

田家井天主教堂

位於原康鎮田家井村,該村是一個信仰天主教民眾聚居地。建有規模宏大、獨具歐洲風格的天主教堂,教堂建築面積700平方米,鐘樓高28米,能容納1000餘人。具有獨特的西方建築風格,藝術價值很高,四方教徒前來朝聖者絡繹不絕。田家井南嶺"聖母聖衣堂"座落在田家井村南高約100米的山頂上,是一座十分精細的石頭建築,完全按照義大利的設計圖紙建造的,其建築是純正羅馬風格,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玉泉

浙河八景之一的康王泉,也叫玉泉。泉眼位於原康鎮南覓村東、南溝村北、李家村西南,是大大小小12個泉眼的合稱。這12個泉眼分別是滾鍋泉、水道泉、支鍋泉、岸道泉、槐樹泉、楊樹泉、大碗泉、拴馬泉、篩子泉、菸袋泉、柿樹泉、荷花泉,其中滾鍋泉是最大的一處。

十方院

十方院位於原康鎮鎮區西北部,現在是原康鎮一中所在地。建國後因為興辦教育需要場地房屋,利用寺廟現有建築辦校,是最快最方便的措施。十方院當時被用來辦教育,從這裡出去的學生有很多別樣記憶。

林州市原康鎮十方院 林州市原康鎮十方院

為什麼這裡會叫做十方院?十方,是表方位的詞,常有四面八方的說法,四面是東西南北,除此之外還有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這是平面的四面八方,再加上立體的上下兩方,共為十方。在佛教里,十方是指佛光 普照無所不在的世界,不管你身處何方。

十方院是一座佛教寺廟,根據廟裡的創建十方院碑記記載,十方院始建於大清順治三年,即公元1646年,距今已有369年的歷史,雖不是千年古寺,但延續三四百年,也算是一個老廟。

十方院學校,之前進廟需要從學校大門進入,現在學校的教學樓蓋起來了,學生們搬遷到高大明亮的樓房中,閒置的十方院舊院還於寺廟,才有了現在獨立的十方院。

農業

種植業主要有冬小麥、玉米、紅薯、花生、油菜、穀子等作物,林業資源豐富,畜牧業發達,已形成規模化的養殖業園區。在生態富民沼氣工程建設工作方面,原康鎮黨委、政府從二00三年開始,堅持力度不減,長抓不懈,抓出了成效,贏得了民心,成為林州市的排頭兵,被譽稱為“沼氣建設第一鎮”。

昨天

到2005年底,原康鎮分別在不同範圍內取得了六項第一:林州第一個在全鎮實現了消滅空白村的鎮(2005年7月)。

安陽市第一個大中型沼氣工程數量(9座)最多的鎮。

全國第一個實現民建沼氣工程集中向農戶商業化供氣的鎮。(中沼所專家語)

安陽市第一個(無項目支持)沼氣入戶率達到21%,受益人口近萬人的鎮。

安陽市第一批被評為“生態家園富民沼氣工程建設超千戶鄉(鎮)”。

——豫北地區第一個建成規模最大、效率最高的工業沼氣鎮(林州市酒精釀造有限責任公司,發酵容積達到4000立方米,日產氣量達到1萬立方米)。

今天

2006年,原康鎮黨委、政府在春節前就召開了2006年生態沼氣建設動員大會。他們確定的目標是:

新建小型沼氣池1500個。新建大中型沼氣池10個。建成生態農業示範村15個。確保沼氣受益人數累計達到15000人。保持和創建五項第一:

保持安陽市第一個大中型沼氣工程數量最多(已動工27座,總數達到36座)的鎮。

保持安陽市第一個(無項目支持)沼氣入戶率最高(達到35%,)受益人口最多(16000人)的鎮。

創建第一個沼氣轉化發電規模最大的鎮(項目投資1000萬元)。

創建第一個設定村級沼氣專乾(副村級待遇,年薪5000元)的鎮。

創建第一批“五有”沼氣專業施工隊(有沼氣施工資質、有沼氣施工專業設備、有沼氣專業技術人員、有國家標準建設圖紙、有沼氣專業運輸維修設備、有沼氣建設施工回訪制度)。

明天

到2008年,原康鎮要實現受益人口累計達到全鎮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入戶率達到70%,建成省沼氣建設示範鄉(鎮)。

工業發展

原康鎮的工業正在快速發展,已形成了以食用酒精、果品加工、玻璃製品、造紙制箱、沖蓋五類產業為主的工業園區。

林州市玻璃製品產業園區

林州市玻璃製品產業園區位於原康鎮工業區,投資7億元,年利稅2億元,占地總面積4845畝,已建成面積705畝,初步形成了玻璃製品、鋼管制造、酒精釀造、中藥製藥、制箱制蓋等五大產業。2010年被確定為省級玻璃製品產業園,已成為豫北地區最大的玻璃製品生產基地。

原康玻璃製品產業集群

原康玻璃製品產業集群地處林州市南15公里處,始建於1982年,占地總面積2600畝。目前已基本形成“三縱三橫”總體格局。2002年以來,累計投資200餘萬元,先後硬化、綠化、美化、亮化了全長1000米,寬36米的工業區主幹道,埋設了工業區統一供水管道,增設了通往工業區的高壓專線,使水、電、路等基礎硬體設施更趨完善。2005年計畫再投資100多萬元,硬化北幹道,拓寬東延工業區幹道,進一步拉大工業區框架。
現有工業企業26家,其中玻璃製品及相關企業23家,限額以上企業6家,分別是:盛巍、糖玻、鑫海、豫華、欣鑫、海藍6家,園區內企業總資產1.5億元。2004年實現總產值3.6億元,實現利稅4000萬元,2005年上半年完成產值近2億元,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80%。已形成林州市規模較大、效益較好的玻璃製品產業集群工業園區。

民俗風情

原康鎮的民俗風情與林州市其他鄉鎮差別不大,林州民間習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它象璀璨的明珠點綴人們的生活,增添了情趣和光彩。在傳統節日中,雖然存在一些落後和迷信的東西,但其主要作用在於豐富、調節人民的生活,加強人民民眾之間相互聯繫和交往,同時表達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以及對邪惡勢力的厭惡情緒。正是這種內涵美,使一些傳統節日久傳不衰。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進步和發展,一些與人民生活聯繫淡薄的節日逐漸被淘汰,有的節日內容不斷更新,拋棄其落後迷信的份,發展其健康有益的內容,逐漸成為人民的生產勞動之餘慶賀豐收,改善生活,遊樂嬉戲,追求光明的有益活動。

春節

春節。俗稱"新年"、"陰曆年",是我國漢族人民最隆盛的節日。殷商時,每年農曆十二月開始,周從農曆十一月,秦和漢初則從農曆十月始。漢武帝太初元年採用"太初曆",規定以孟春正月為歲首。爾後農曆新年延續兩千多年。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後,採用陽曆紀年,以陽曆元月一日為歲首,將農曆正月初一改稱春節,沿用至今。
林州民間將春節稱為過年,但過年並非專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頭和年尾。一進入臘月便有"年味兒"了。
臘月初八這天的早餐,民間要吃"臘八粥"。粥用小米、柿塊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稱"柿疙瘩白湯"。農婦均要在太陽未出前將粥做好,扳上南牆一谷堆兒,口曰:"臘八粥早些做,扳上南牆一谷堆兒,小鴰不蹬俺家谷"。吃"臘八粥"據文獻記載,林州是從宋朝開始的。原來的意思是人們用一年的收穫祭祀祖先、祭祀眾神並慶祝豐收。後來,由於林州災害頻繁,逐漸演變為吃"臘八粥",預祝來年粱谷豐登。目前林州民間尚有"吃了臘八粥,來年好收田"的俗語。
二十三,打發老灶爺上天。人們為了讓灶王向玉帝為民請命,好話多說,就在灶王牌位兩邊的對子上寫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為了防止灶王匯報假情況,就用芝麻糖當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掃房子。民間傳說灶王為天帝督使,負責察看家人功過,凡是有過者,要在牆上劃道記號,到年終臘月二十三上天匯報,祿一五更接天旨後帶天兵回民間按牆上記號進行懲罰。人們為了消除隱患,待打發灶王爺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動手打掃房子,這就形成了"二十四掃房子"的習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們將浸泡的黃豆磨碎,揉沫過籮去渣,煮沸點漿成塊,撈入篩子積壓而成。事後均將豆腐切小塊放入加鹽的清水裡保存,供春節期間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鍋宰殺豬羊,割肉者,量家財而行,富者備至正月十五;貧者備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著吃。是貧家富家都要辦的一件事,也是過年的特徵之一。每家都要根據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夠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數量。
二十八大貼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間大都請人寫對聯,有個別農家利用家花來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還要貼鬥神。鬥神像多為秦瓊、敬德、大刀關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貼對子講究"窮簽(橫聯),富對子",即橫楣紙要小,對子紙要肥。1980年以後,農村又興起了貼雙對聯,即除在門框上貼一幅外,另在門垛牆上再貼一幅巨聯。還有用菱形紙寫上一斗方子,上寫"福"字,下豎寫一條"出門見喜",或"迎喜接福",或"歡度春節"之類,貼在門口或迎壁牆上。庭樹上貼有"滿院春色",石磨上貼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貼"青龍大吉",車上貼"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貼"六畜興旺",糧食屯上貼"米麥滿倉",桌子上貼"日進斗金",衣柜上貼"衣服滿箱",床頭上貼"身體平安"。與此同時,各種神牌寫刷一新,除廚房用綠色紙(意在免火災)寫外,其餘均用紅紙寫成。里里外外一派紅光吉祥。
二十九撒蠟走。是日晚上,以相鄰近的大村莊為首,組成數十人提燈籠、敲大鼓、拍大鐃、捧香卷,到各村寺廟神位前,點燃蠟燭,焚燒香箔,意在祭神驅邪送福音。村上的人們集中在聖地,等候著送福音的隊伍到來。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燈火輝煌。1950年後,此俗消失,改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鍋。捏仁即捏扁食,出鍋即用油炸食品。這兩項是臘月三十這天最緊張而繁重的活兒。是日,從早開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動手,盤餡的盤餡,和面的和面,待盤好餡和好面後,就圍在炕邊捏扁食。婆媳小姑邊捏邊逗,十分快樂。所包的扁食要足夠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點左右。扁食包好後,要先煮一鍋,撈到小盤內,每個盤子兩個,由主婦在家燒香點紙禱告列祖列宗:"有話您先知,有飯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財發。"另由家中男人用條盤端著到墳上祭祖,每個墳頭放一小盤,燃炮叩頭。這些事辦完後,開始油炸,凡是該過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頭(上供用的豬肋條),菜類食品統統下鍋炸,但頭一鍋都要先拿一點,填入灶膛里,讓灶王初一五更回來吃。當然,如果農曆臘月小,這一天的活動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幣扁食。這是林縣民間盛行的習俗。在三十包扁食時,將數枚硬幣分別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飯,誰吃到硬幣扁食誰在這一年就有福,給全家老少帶來極大的樂趣。人們都爭先恐後地早起,尤其小孩為了吃住錢,破例地多吃扁食,樂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燈。三十傍晚,縣南鄉村各家各戶要將用紙紮成的燈籠,接上立柱,送於墳上,長夜照明,以讓先祖隨人過年。此燈於初一早上收回。
攔門棍。三十晚上,人們習慣在大門裡門檻跟放一根桃木棍,沒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進家。
熬年。又叫"守歲"。民間傳說三十夜晚,只要有恆心,一定會等到老天爺的閨女打開南天門向人間賜福的時候,如果早睡就沒有福了。人們懷著美好的願望,每年臘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倫這樂。主婦也要擺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燭,上香5遍。是夜禁大聲喧譁,以免驚動神靈;禁開箱櫃,以免跑財;禁照鏡子,拿木梳,以免見"鬼";禁見刀剪,以免破家;禁掃地,以免金銀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穢神靈。三十晚上要丟剩飯,叫隔年飯。初一早起也要丟剩飯,以兆吉慶有餘。1980年以後,熬年增加了新的內容,很多有條件的人家聚集在電視機旁,觀看精彩的電視節目,將近子時,各家的青年右手掂著炮,左手拿著火,右腳跨門外,左腳踩門裡,眼觀電視屏,擺開搶點頭響炮的架式。電視屏上子時一到,隨著悠揚的鐘聲,千家萬戶的鞭炮聲齊鳴,起火、煙花、兩響等各種彩炮將天空點綴得五光十色,眼花繚亂。
初一磕頭。人們天不明吃罷扁食後,晚輩先給家中長輩磕頭,然後結夥去別家(一般是本族)磕頭拜年。家裡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頭外,其餘都到左鄰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親族新友拜年。若晚輩是小孩,或新婚媳婦,長輩要給幾個壓歲錢。
走親戚。走親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婿走娘家,然後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況外,都要回拜。民間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節"之說。
破五節。農曆正月初五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們認為,初五、十四、二十三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後的第一個不吉日,非常忌諱"走親串友",積壓自在家改善生活過節。是日寅時,家庭主婦還掏爐灰少許,送至當街十字路口,俗稱"送窮灰"。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這段時間,孩子們一律不挨打挨罵,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開心,那怕有了過失,也不挨打挨罵,這是老輩人傳下的規矩。如打罵孩子,就會遭到眾人譴責。所以孩子們最盼望的是過年。

打春鞭年

"一年之計在於春"。人們把希望寄托在大好春光里,希望人丁興旺,生活美好。
古時,立春這天,林州有迎春、鞭春、咬春的習俗,民間俗稱"打春兒"。《重修林縣誌》載:"立春前一日,縣官率屬具威儀鼓樂,迎春於東郊,耕籍田,鞭土牛,具五辛盤,食春餅。頒送芒神、土牛畫像,曰迎春。遠近觀者如堵。民國後禮廢。民間於是日食薄餅、蘿蔔絲謂之咬春。"春餅是用白面烙成的,吃時,要在裡頭卷上以涼拌菜為主體的絲狀菜餚(原來是絲狀的,或加工成絲狀的)。立春時把春餅和生菜等食物裝盤,便叫做春盤。因為咬春活動的盛興,因此贈送春盤,舊時也是立春的一項重要節日活動,據傳唐代以前就已有了。《四民月令》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吃春餅、吃蘿蔔的咬春習俗,始源於兩千年前的"五辛盤。"所謂"五辛盤",就是在盤中盛上五種帶有辛辣味兒的蔬菜(蔥、姜、蒜、韭菜、蘿蔔)。
現在,鞭春、咬春和五辛盤在林州民間雖已消失,但立春看風雲,占天候,預卜豐收,卻成為人們的新習俗。

元宵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叫上元節、燈節。是夜,張燈結彩,猜燈謎,觀焰火,吃元宵,賞月賦詩,相沿成習。隋、唐、宋以來,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載:"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為戲場",參加歌舞得常達萬人,自昏達旦,至晦面罷。林州民間,過罷年以後的節日中,正月士五是特別熱鬧的節日。人們過年的餘興未盡,又迎來了燈節。人們把正月十五當小年過,一是吃扁食,二是點燈盞。這天晚上吃罷飯後,各家各戶開始點燈花。將預先用綿紙做成的直徑二三厘米的數十個甚至上在個燈蓊,盛在碗裡,倒入香油攪拌,用筷子夾出點燃,門礅上、石條上、平棚上、牆頭上、水道眼兒、廚房、門旮旯、院落四周、中間、門裡門外,到處都放著點燃的燈花,燈光如晝,清香撲鼻。地上燈花起舞,天上明月高照,群星閃爍,使人有一種子如入仙境之感。1950年以後,隨著民眾文化水平的提高,民間開始耍燈籠,有轉燈、龍燈、花環燈、跑馬燈、沙燈、豐收燈,並且向神化偶像燈發展,奇巧百出,五彩繽紛。尤其是縣城,文化館組織的燈展更為精彩,觀燈的人群水泄不通。
十五這一天的煙火也十份壯觀。煙火由民間各區以一個大村為首籌辦,十五前開"點老桿"。老桿上的各種做事,都用煙火表現。屆時,遠遠近近男女老少,觀者如集。老桿一點,兩個多小時才能完結,上元這天,民間的各種文藝活動出串演比賽,熱鬧非凡。

填倉增福

林州民間的填倉節有大小之別,市南鄉村稱正月十九日為小填倉節,二十四為大填倉節,過兩個填倉節日。市北鄉村只過二十四日的填倉節。是日,人們將年間香壇里的食物倒入糧倉,標示過年已經結束,糧食應該滿倉。諸神也該退位。並做麵條湯煮扁食,曰"金絲纏寶"以當的纏福。傍晚燃放鞭炮。此日過後,人們便開始遠行,糧食可以外出。
 

二月二龍抬頭

林州十年九旱,水貴如油,歷來對龍特別崇拜,村村建有龍王廟,祈求龍王降雨。民間有很多"龍"的傳說:龍於頭年的冬至蜇潭,來年的二月二抬頭升空,開始它行雲降雨的工作。"春雨貴似油",人們希望龍多給下幾場。敬龍活動久傳不衰。
這天一早,人們做的頭一樁事就是"龍抬頭"。不管是集體的磨還是個人的磨,爭先恐後地到石磨跟燃紙,上香祭供,並用磨塞子將石磨支起來,讓龍抬頭,因為兩個磨眼之間有一條刻鑿的龍,人們以磨為"青龍"。然後到池邊、井邊、河邊投石,告知龍王,今天是二月二,趕緊抬頭升天。晚上,大人挎籃子,裡面盛滿草木灰,先在牆跟撒一縷,再到打麥場的專訪撒個很大的圓圈,象徵風調雨順,糧堆如山。
"二月二,喝龍茶,引的錢,往家爬"。這是民間的一種普遍信仰。
"二月二龍抬頭,忤逆媳婦發了愁"。這是林州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語。傳說民間有一農婦生了一個獨生子叫李原,因生活所迫,李原經常外出,家中留下老母和其妻王小姐,每當李原外出回來後,其母都要向兒子哭訴媳婦不讓吃飽的事情。二月二這天,李原責問其妻王小姐,王小姐卻硬說婆母昧了良心說瞎話。為了取得丈夫的信任,她就端扁食餵狗充母食,中午將煮好的扁食,由李原在灶邊看著,王小姐親手送至。李原問其母是否吃飽了扁食,母說沒有吃。李原很生氣,王小姐卻罵婆母昧良心,鬧得李原黑白難分。此事龍王奪雲中看得很清,一個響雷,將狗和王小姐劈死,扁食從狗肚裡溢出來,李原才恍然大悟。這個故事告誡忤逆媳婦要孝敬老人,不敬老人,天理不容。這天,民間很少有婆媳鬧氣的現象。

清明節

三月清明節這天,林州民間流行祭祖的活動。它既有懷念先人,勉勵後代之意,也可藉此大量植樹造林。這天在墳頭植樹,讓先祖功德蔭庇後代,也有百年樹人之意。
這一天,人們一早就要采柳枝,插至所有門上,孩子們還用柳條編成帽栲栳戴在頭上。此俗從晉文公重耳祭介子推故事演化而來。原為清明的前一日,寒食節所做,後被併入清明節。除此之外,家家戶戶還要舉行祭祖活動,縣城以北由家中女人做點好湯,掂到墳上,倒在墳頭,上香點紙。縣南則禁止女人到墳上(如女人上墳,視其沒有後代),而先將白紙拿至六外剪成方塊,曰"鬼單衣"(不準在家剪,以示陰陽有別),然後由家長帶領男後生去上墳。先將塊狀紙單壓墳上(單壓為單衣,雙壓為棉衣,每個墳上壓的白代要象人形狀),然後上香點紙錢(木刻板印的錢),叩拜後點鞭炮,還要用新土將墳墓重新護一遍。1950年以後,除上墳之俗沿習外,學校還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墓、陵園憑弔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端午節

端午,即農曆五月初五日,林州民間稱五月單五。"端""初"同義,"五""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民間傳說此節與紀念屈原有關,但此節並非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屈原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才有之,而在這之前就有了。林州民間自古以來就有五月五采艾淋浴和服用之習,這和西漢戴德《大戴禮》:"五月五日,蓄蘭為淋浴",屈原的楚詞"俗蘭湯兮芬華"與此是相吻合的。這說明端午節的一些活動,早在屈原投江以前已在民間進行。只是到了宋朝,朝廷追屈原為忠烈公,並把五月五日定為端午節,才曉喻全國紀念屈原。
林州民間,每逢此節有采艾之人俗。據說太陽出前的艾性涼,可以驅邪,太陽出後的艾性熱,容易招邪,故天不明就要上山采艾,甚者有"赤肚采艾"的。採回來的艾先拿一束插在大門門首祈求驅災避邪,剩餘的艾人們將它擰成長辮子掛於屋檐下曬乾,供日後作藥用。可煎熬淋浴舒筋壯骨,也可煎熬服用祛風,還是山里人點燃熏殺蚊子的必備品。吃糖糕,改善生活是這天的生活習俗。
端午節,正當盛夏之初,蟲害將興,農忙季節將到。端五的風俗實與防病、治病、除蟲害和講衛生有關。采艾活動,就包含有直接同災害、疾病作鬥爭的性質。這是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積累的豐富的經驗。這些習俗雖然有的被宗教利用以愚弄人民,但不應和勞動人民的樸素、良好的願望混為一談。

六月六看谷秀

農曆六月初六,古為"天祝節"。進入六月,天氣返潮,食物易於發酵。民間開始用大麥造曲,以作醋、醬酵母。婦女們還特別注意翻箱晾曬衣物,以除潮氣。六月初,正值穀子抽穗階段,人們盼雨心切,習慣聚集地頭觀看長勢,有"六月六,看谷秀"和"大旱不過六月六"之諺語。六月正值酷暑天氣,許多習俗都與消夏抗暑,衛生保健有關。

七月七乞巧

林州民間認為七月七日夜是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時間。牛郎“河鼓二",俗稱"牽牛星",織女即"天孫"。傳說二星羨慕人間生活,違背天規偷降人間配成姻眷並生下兩個孩子。天廷得知,收回織女,牛郎擔著兩個孩子追趕織女,快趕上時,王母娘娘拔下頭上金簪劃了一條河,把他們夫妻2人隔在兩岸。從此以後,夫妻兩地分居,隔河相望,深情脈脈,無由以達。喜鵲同情他們,約定每年七月七,飛到銀河上以身搭橋,讓這對恩愛夫妻見上一面。每年的七月七易下濛濛細雨,人們說是牛郎織女相會時流的淚水。
這天夜裡,姑娘們都願向織女求教,請她到人間教自己做活兒。多是7個姑娘湊在一起,對上7種禮品,做7個大扁食,內包7種用夾竹桃葉剪成的"針、剪子、彈花錘、織布梭"等7種工具,口唱:"年年有個七月七,織女姐姐俺給你送飯吃。教俺巧,做對花鞋送你老。教俺拙,用個紅圪針扎你腳"。"7個針,7根線,7個姑娘都教遍。打東牆,望西海,織女姐姐送巧來。"唱完緊閉雙目,背過身去籃子裡摸一個大扁食,誰吃的裡面有那種針線工具,誰就是這樣活兒未來的能手。在遊戲中,她們得到了愉快,增強了信心。它和乞巧的習俗融合在一起,顯示出林州婦女勤奮好學、熱愛勞動、嚮往美好生活的樂觀精神。1950年後,此俗消亡,變為婦女們抱著小孩,圍坐在庭院中觀看銀河講論天機。女知識分子有的誦起少游的詞:"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河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仍顧雀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寄託情思。
從"牛女"神話演變而來的廣大婦女乞巧習俗,表達了她們對織女不幸遭遇的同情,曲折地反映出舊社會婦女對封建禮教的抗爭,此風久傳不衰。

七月十五對響鞭

農曆七月十五,林州民間說是"牲口節"。是日,有牲口的人家要做羊羔饃上供。此饃用白面做成羊羔形蒸熟,中午上供後食用,還要放鞭炮,慶賀六畜興旺。這天停止使用牲口,並於晚上做一鍋炒米湯給牲口喝。所謂"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吃頓炒米"即指此。
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小時,在財主家放牛,每天不叫吃飽。有年七月十四夜他和夥伴在山上殺了1頭牛吃。為了應付財主,他把牛尾巴插進山縫,謊說牛鑽山縫了。次日財主來山上一薅牛尾巴,真的"哞哞"地叫了幾聲。從此以後,每年七月十五,便成了牲口的"生日"。這天東姚、任村等鄉還相繼興起了"點花山"和"對鞭"活動。
每年七月初,牛倌們便要在山坡上用亂石壘成石窯,內裝秸草,排成一溜。婦女們在家裡要用白面做"棗花糕",到七月十五上供。男青年用麻、桑皮、碎布條擰成鞭子,準備和外村對鞭。
七月十五的晚飯後,明月剛剛升起,牛倌們即登上山頭點燃裝好的秸草,和方八鄰近村莊比誰的火苗高,燃的時間長。這時,方圓數十里的各個山頭火花相映,形成"花山"。
山下的打糧場上,浩大的對鞭隊伍(每人取一把做好的鞭子)眾人喊:"一--二,××家(村),對對鞭!""叭!叭!"鞭聲頓起。對方村莊聽到呼喊自己村時,也要回喊對鞭,依此類推,村村相對。
七月十五夜,明月當空,花山輝映,鞭聲清脆,人山人海,熱鬧異常。
七月為一年秋季節令之始,秋收在望。上述習俗反映了這個特徵,秋耕時是牲口最勞累的時期,讓牲品過節,實際上是人們事先把它調養好以準備秋耕;點花山預祝秋季豐收;對鞭是練習鞭技,準備秋耕鞭牛。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此節兩漢時已具雛形,其時在立秋日。至唐代,已出現登台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對月等活動。《開元遺事》載:"中秋夕,上與貴妃臨太液池望月。"北宋太宗年間,始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明劉侗等所著《帝京景物略》載:"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於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
是夜,明月懸空,清輝灑地,秋高氣爽,是一年中月亮最亮的夜晚。舊時林州民間這一夜,家家戶戶舉行拜月、賞月活動。拜月時將事先準備好的大個兒蘋果和圓月餅4個擺列到院中的供案上,面對明月上拜。舉家老小圍坐院中,觀賞角盤似的明月,大人們從圓月中產生一種穩定、和諧、圓滿、團聚的感覺。小孩兒邊吃月餅邊哼小曲:"明奶奶,上鍋台,請小姐,喝茶來……"老人們向兒孫講說"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免搗藥"等神話故事。
中秋節是林州民間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至今有興無衰。這個節日因建立在人們對自然美--"月"的審美心理基礎上,超越了時代和地域,增加了無窮的活力。

十月一兒祭祖先

農曆十月初一是林州民間一年中的第二次祭祀祖先活動。全市都有在這天上墳、掃墓的習俗。縣南鄉村的人們還要往墳上壓紙,說是給祖先"換寒衣",認為先人雖已亡故,但仍和生前一樣,生活需依季節安排。

冬至吃凍疙瘩

距今2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我國人民已經測出了冬至。古人對冬至的解釋為: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古代我國對冬至節很重視,《漢書》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要長,陽氣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恭賀一番。"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林州民間是日家家戶戶吃扁食,有吃扁食能防凍耳朵之說。
冬至節後,嚴冬來臨,舊時窮苦勞動人民時光更難熬了,一般殷實之家也很重視這個節令。冬至後農民非常重視"看雪"。"一九雪,九九皆有雪"。從農事講,越冬作物極需冬雪保持地溫、墒情。此時地里能大凍,二麥斂藏必固。如缺雪必致來歲多蟲害。天氣過暖。果木開花,就難望豐收。雪大就可以凍殺害蟲,來年農業豐收有望。這是林州勞動人民千百年來的經驗。

男婚女嫁

男婚女嫁,為林州民間家庭一樁大事。從傳說伏羲氏與女媧氏兄妹族外相婚,始創嫁娶,到封建社會的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婚嫁時逐漸有了套禮節。古代婚禮分六個階段,現成大體沿用,叫選婚、訂婚、傳書、擇好、迎親等。具體細節又各有時代特色。1950年後,在確立和解除關係上,進行了徹底變革。婚嫁禮俗也有不少變化。
1、 選婚
1949年以前,選婚年齡為男18歲,女16歲。那時,男女選婚必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選婚雙方不能見面,婚姻不自主,造成許多悲劇。1950年,人民政府頒布了婚姻法,開始了青年自由選婚的新時代。選婚條件也因時代因人而易。在年齡上一般男20歲,女18歲就要選擇自己的對象。男擇女多以勤儉樸素,賢慧正派為標準,女選男還注重才能和家庭條件。1960年後是“一軍官、二工人、三幹部、四大學生”,1980年以來是“一文憑、二能人、三工頭、四商人”。目標擇準後,還要請“先生”來“合婚”,這是在舊時大多數婚姻關係中,必有可少的一個程式。將雙方八字列出後,從四個方面按一定公式進行推算。①看大相合不合。口訣是“子鼠見羊萬年愁,不叫白馬見青牛,虎見巳蛇如刀割,兔子見龍不長久,酉雞不與犬相見,亥豬不可見猿猴。”②看子女旺不旺。口訣是“長生四子中旬半,沐浴一雙好兒男,官帶臨官三個子,帝旺五七不能傳;衰中二子病中一,命逢死絕斷香菸,胎養頭胎必生女,墓地有女沒有男”。③看男命犯不犯再婚,女命犯不犯再嫁。口訣是:“男犯羊刃必再娶,女犯傷官必再嫁;動財傷官與羊刃,夫妻半路必分離”。④看有無妨克。雙方年月日時之地支是否相衝刑(相衝者子午、醜未、寅申、辰戍、卯酉、巳亥。相刑者寅刑申、巳刑亥、子刑卯、戍刑未等)天干是否犯合(甲與巳、乙與寅、丙與辛等)。犯不犯狼籍八敗等。如以上四條無大妨礙,就是說可以成婚了。議婚繼續進行,先由媒人領男方去女方家見面,女家給二人提供交談方便,然後再由媒人領女方去男家“相家”,公婆也藉機會看看未過門的兒媳婦,雙方如沒有意見,選婚即告成功。“合婚”雖為民間風俗,但並非能符合人們的願望,現實生活中,仔細“合婚”的人,婚後並不幸福;相反不相信那一套的,婚後卻過著美滿幸福的家庭生活。事實教育了廣大人民,此俗現已逐漸消失。
2、 訂婚
 林州人注重信用,選婚結束後,即開始訂婚。訂婚儀式由男方以家長名譽給女方家寫一“訂婚帖”,俗稱“小帖”,送至女家。此後,雙方互送訂禮,男方多贈衣物和錢,女方多送鞋、襪,謂之“接訂”。1960年以後,“訂婚帖”已很少用,而以禮物為訂。1960年前的定婚帖格式是:
註:輩份比對方高者稱“添眷”,(只指雙方男輩),比對方小者稱“眷晚”,同輩者稱“眷弟”或“姻眷”。
3、 換婚書
換婚憶民間叫“傳書”,是迎親前婚禮的一種禮儀。換婚書要選在雙月雙日進行。是日,媒人一早從男家攜帶婚禮(2斤粉條和3升米)和婚帖給女家送去。女家收下禮物,將預先準備好的12至16個套搭勾形麵食、兩雙鞋及回書等讓媒人帶回,送給男家,以表婚姻牢不可破。男家將女家回贈的面搭勾分送親戚鄰居,宣布兒子有了媳婦。換書不隔年,一定要在定婚的當年進行。1960年以來,傳換婚書漸少,而由媒人轉達雙方意願。換婚書格式:
註:1、以男家長名出現。
2、“△老親家”只寫對方姓。
3、“天作之合”下的小字多省略不寫。
4、女家回書式中間四字改為“敬答鸞箋”。
4、 大聘
訂婚以後,男方要給女方彩禮,又叫“過禮”、“過大禮”。雙方約定時日,女子與其嫂、姐、媒人和男子一同到城鎮串商店,購買結婚用品,購物價值一般在500元(隨時隨地有所不一)左右,如購不到稱心物品,則折款給女方。有的採取“老包乾”辦法,按女家所要禮物折款,一併付給女家。彩禮備妥,即開始納聘,由男家從村里挑兩位年輕人,抬一用紅布蒙著的食盒(木製,內有上中下三格),主人隨後,送至女家。食盒內下裝米、面,中放布匹、衣服、首飾之類,上放紅棗、核桃和納聘帖。女家收下禮品,付錢與抬盒人,並設便完好招待。1960年以後,這個儀式簡化為直接將彩禮取回家,納聘帖也不用了。原納聘帖格式是:
5、 擇 好
送過彩禮後,即要決定娶親日,民間叫“擇好”、“提日子”等。娶親多在農曆十一月至十二月,具體月日還要看男女雙方屬相。認為雞、兔兩屬相宜在正月、七月嫁娶;蛇、豬兩屬相宜在三月、九月嫁娶;馬、鼠兩屬相宜五月、十一月嫁娶;狗、龍兩屬相宜二、八月嫁娶。俗以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去後,家中無人看管,至年底前任何一天皆為嫁娶吉日。吉日選好後,男方將擇好帖送至女家。一旦擇好帖送去,就能輕易改動,認為“擇好已定,不許改動,後移死婆,前移死公”。實際是怕女家打麻纏,誤了吉期。每年打春前為民間娶親高峰時期,尤其是陰曆年前打春,更要把媳婦娶到家。以避“黑春年”迎親,認為對夫妻不吉。一般的擇好都在迎親前幾天定下來,以便雙方準備。男方要找2至4名女紅色縫衣服、被褥,禁孕婦和寡婦參加。褥子內撒有五穀,被子四角包有紅棗、核桃,祝小家庭五穀豐登,早生貴子。女方此時趕製嫁妝,女紅條件和男方相同。嫁妝內不包東西。
6、 打鴻
迎親前二天,男方要發鴻禮帖(請柬),請街坊鄰居及親朋好友來家作客。來客一般要贈送禮品,俗稱“打鴻禮”。所贈禮物有鏡框、臉盆、墨畫、床單、被面、毛巾、現款等。是日晚上,男家設完好酬謝“打鴻人”,根據人數多少擺桌,每桌是八大碗酒菜,另有瓜果專供孩子了婦女們湊興。有個別鄉村是迎親的當天晚上或第二天完好請打鴻人,這天晚上由新郎、新娘助興,更增添了喜事的歡樂氣氛。
7、 添箱
女子出嫁前一天,親戚家的婦女要拿一份禮(2斤米、2斤粉條、6尺布或針織品)來看將嫁女,農村叫“去給嫁女添箱”。合澗一帶添箱是饃、麻花,叫做“給嫁女送飯。”添箱婦待次日送嫁女上轎後才歸。
8、 擺櫃
迎親前一天下午,女家嬸、嫂、姐、妹等4至8人(人數必須成雙)攜帶新娘的單衣、棉衣、床單、梳妝匣子、兩雙鞋等至男家,將所帶物品放在箱櫃內。然後上鎖帶走鑰匙,這種禮儀,民間中“擺櫃”,意在看看男家準備怎樣,並為新娘送去衣物。男家招待擺櫃人,宴畢,付給擺櫃錢,以表謝意。
9、 開臉
 又稱“淨面”,是1949年以前林縣民間的一種嫁女禮俗,多在出嫁前一二日進行。開臉時,請兒女雙全的婦女,以兩條紅線相絞,為等嫁女撥盡臉上的汗毛。
10、 迎親
 迎親,是婚嫁的中心環節。林縣民間叫“娶媳婦”。是日,男家剪大紅雙喜字貼於洞房、中堂和大門上,並剪小紅喜字若干,貼於窗牖、門戶和器物上,增加喜慶氣氛。“雙雙喜”安並連,比喻新婚夫妻互敬互愛,白頭偕老。雙喜字式樣很多,民間藝人有的將其裝飾,以花卉表現喜這神態,如花似錦,繁榮蓬勃,給予人們以清新美感,貼於新房更感火紅、熱鬧。娶親之家門前張燈結彩,紅色喜對分貼兩旁,門頂彩樓上紅旗飄飄。院內鋪陳有“打鴻”禮品。香案上放一斗裝滿玉茭和其它雜糧,紅紙封面,斗內按金、木、水、火、土方位插五色彩旗。旁邊放一面鏡子,一桿秤,意為光明正大,稱心如意。全家老幼胸掛紅布條,喜氣洋洋,勝過重大節日。
迎親隊伍分前鋒後師,依次行進。前鋒負責挑盒子和跑紅,搶先一步至女家報信。盒內放有一禮(此禮品互轉,至婚後叫三時送回男家),一束新娘戴的花朵,一付“離母”帖和一付上轎帖(內容是上轎方位和禁忌等),二塊紅布(一塊是新娘的蒙頭巾,一塊是跑紅布),米麵各包、棉花管兩個(祝福豐衣足食),食鹽兩包(意為夫妻言和意投),石子兩包(表誠心實意),艾一束用紅線纏繞(表示夫妻恩愛),錢兩包(多少不限,祝進錢發家),大肉一塊,民曰“離母肉”。
三聲鐵炮響過,嗩吶高奏,鞭炮齊鳴,彩旗招展,新郎披紅戴花拜過天地,由婚總(民間稱背錢袋人為迎親總領管)引至彩色轎前上轎(1950年以前多用兩項頂花轎迎親)。迎親隊伍來到女村頭時,點放三眼禮炮3聲以報信息。女家聽到禮炮聲後,按照分工馬上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待聽到迎親隊伍到大門外的吹打聲時,由一老揖禮相迎,廳宴招待。新郎正座,陪客居右,霎時宴始,三盤四碟陸續上端,圍觀人不知其數。宴席雖盛,但被女家嬸、嫂、姐、妹們擁擠逗嬉,奪筷推碗,鬧得新郎面紅耳赤,往往食不飽腹。女方還將新郎鎖在屋內,要端席錢、上轎錢等,不給則不開鎖。待出錢開鎖後,婚總管要裝女家一雙筷子、一盤面花(意為添富),俗稱“偷筷”。宴待期間,新娘的母親、伯母、嬸子等輩份要對新娘反覆叮囑,多是教女兒孝敬公婆、夫妻和睦、勤快等類話。爾後還要叫新娘吃頓離家飯,新娘要吃一半,留一半,意在婆家娘家都有餘。行至院中,禮拜後,女家給新郎披綠掛鏡,示其前途光明。新娘首飾頭上戴,身穿紅衣裳,鞋裡放銅錢,紅布蒙頭上。鞭炮響過,新娘拜辭父母,坐到一個椅子上,由兩人抬著至轎前,按上下轎方向入轎。女方有4人跟隨壓轎,鳴炮3聲,即告起程。新娘父母或叔伯挨轎送至村外。若轎遇寺、廟、碾、井時,跑紅人要用紅單遮住。花轎越橋穿洞,過十字路口,均放三眼炮,或以鞭炮代替。路上新人相遇,要互換禮物(如換紅花),並放鞭炮一掛。一路緩行,轎不落地。
花轎進村後,迎親隊伍穿街過巷。這時新郎的親朋好友或與新娘關係密切的人,要買一掛火鞭,到轎前點放,俗謂“助鞭”,表示對新郎婚事的慶賀。花轎至家門落轎時,一人手持穀草把子點燃,繞花轎(新娘座的)三周,並把米醋澆在燒紅的犁鏵上,冒出熱煙,稱“澆醋丹”,認為可以驅邪,然後兩年輕婦女將新娘從轎里請出,讓新娘懷抱古書,攙扶著行至門口(屬相相妨者忌攙,孕婦忌攙)。進家門時,蘆席鋪地,騎馬鞍,跨犁鏵,大伯子向新娘頭上撒五穀(谷、高梁、麥、紅豆、桿草),一邊撒一邊唱:“一撒金、二撒銀、三撒財富滿家門”。
迎親形式1950年以後有很大變化。坐轎改為騎馬,路近改為步行;1970年以後,以騎腳踏車為主;1980年以來,好些人家用汽車迎親,有的大小汽車少的四五部,多的十幾部。其它舊儀式也革除了不少。
11、拜堂
新郎新娘行至院中,鞭炮齊鳴,音箱音樂高響,夫婦雙雙拜天地,叫“拜堂成親”。若新婚夫婦屬相有妨,拜天地時要用被子界開,民間稱“隔山拜天地”。拜畢,將新娘攙入洞房面向“喜神”方位,給新娘修面整容,梳頭結髮,俗曰:“新人上頭”,從毛頭閨女成為正式媳婦,“結髮夫妻”由此而名。給新娘上頭的婦女要唱上頭歌:“一攏子,二攏子,攏的女婿戴頂子(做官);一攏金,二攏銀,攏來娃娃一大群。”然後小姑手持紅衣拋向空中,一面拋一面說:“一掛金、二掛銀,三掛新娘貴子生,掛住裱兒,得個小兒,掛住里兒,得個女兒(指衣服里和表)。”一般都能掛住衣服和外面。唱畢,眾人離屋,讓樂班內一吹笛人進屋向新娘連吹3聲。俗謂“吹白虎”,又叫“安白虎”。
女方4個送親壓轎的,俗稱“把轎”。其中舅家1人,本族3人。把轎人裝著新娘柜上的鑰匙他們到男家門前時,被一老者引至宴室,由老人陪著赴宴,民間稱此老人為“陪客”。宴會進行中,新郎由家人領著向把轎人行大禮,感謝他們對自己妻子的關照。這道程式叫“女婿上拜”。宴畢,把轎人要去新娘住室安慰一番,把所帶鑰匙交給新娘,辭別返家。
午飯一畢,新郎新娘要同到天地前磕頭禮拜。眾人給父母往臉上抹黑,並拽至天地旁坐好,在主持人倡導下,新婚夫婦先拜父母,次按家族親友輩份依此叩拜,受禮人給叩頭人錢。
12、鬧洞房
鬧洞房又稱“逗媳婦”、“吵房”,在迎親的當天晚上進行。做法是先由小姑送燈,早早抱學生。送罷燈,無論長輩、平輩、小輩,聚開新房中,祝賀新人,戲鬧異常,多無禁忌,有“三日無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之說。過去賓客鬧房時,中扮花臉,或足著手,說笑後,逗俗興的多,以鬨堂一笑為足,意義不大。無論如何喧鬧,主人不得惱怒,愈鬧愈發,喜可加倍。1950年後鬧洞房,多是向新娘提各種難題,讓其回答,文明禮貌,妙趣橫生。也有的對新娘戲弄,伴娘常代新娘受一半,為抵制戲弄,常以糖果拋撒鬧房人。鬧房結束後,還要讓新娘擀麵條,製作子孫湯,認為可白頭偕老,子孫滿堂。新娘接著餵牲口,象徵接替家務,同心協力,共同致富。床鋪由長輩給鋪,多為男性長輩從之,邊鋪邊道:“老公公鋪炕,子女兩行。”最後,小姑送去尿盆。
洞房花燭夜,長夜燃明燈,新娘開櫃,新娘開櫃,新郎試鞋,夫妻對話,窗外偷聽的耳貼牆壁,若得其一言半語,常為人們傳揚多年。
13、拜祖墳
迎親過後,要拜祖墳。由叔嫂們引新郎、新娘攜帶祭禮鞭炮,去認宗拜祖,告慰亡靈。這個習俗,多是迎親日下午進行,唯東姚鄉將此程式放到了婚後第二天做。
14、叫新娘
婚禮第三天,女家哥嫂攜帶迎親時的那份禮品前來叫新娘,俗曰:“叫第三兒”。叫新娘來回均要走迎親時的那條路,不許改變。民間有“三天不走兩條路”之說。新娘回去住7天,再由父親或其他長輩送到婆家住8天,也有回三對九之說。至此,迎親程式全部結束,此後即可自由往來。

語言

原康鎮的語言屬於晉語系邯新片磁漳小片林州話縣南方言,具體參看“林州話”詞條。

廟會

原康本地稱“廟會”為“趕會”,廟會上商品琳琅滿目、物美價廉,熱鬧非凡,是林州具有民俗風情的活動之一。

農曆正月十二二月初二二月初三二月十二三月十二四月初四四月十二四月十五六月初六六月十二
地點原康鎮區宋村三宗廟村原康鎮區原康鎮區原康鎮區原康鎮區宋村李家村原康鎮區
農曆七月初十七月十二七月十八七月廿五八月十二九月十二十月十二十月十五冬月十二臘月十二
地點三宗廟村原康鎮區原康鎮區口上村原康鎮區原康鎮區原康鎮區原康鎮區原康鎮區原康鎮區

政治民生

原康鎮深入貫徹信訪工作十項制度,從信訪基礎工作做起,通過六項措施的實施,夯實了社會和諧的基礎,實現了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關口前移

一是關口前移,選好配強 信訪幹事人員。在村信訪員的選配上,原康鎮改變過去由村支書直接任命村信訪員的作法,採取政府主導,幹部投票的方式,把村兩委中威信高,解決問題能力強的幹部任命為村信訪員,並由鎮信訪辦對他們進行了集中培訓,提高了基層解決信訪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了信訪關口的前移。

源頭預防

二是源頭預防,搞好村務公開和 信訪評估。在村里決定低保人員、項目運作等涉及民眾切身利益問題和其他重大決策時,原康鎮要求各村必須搞好公開,做好信訪評估,從源頭上預防信訪問題的發生。

幹部下訪

三是幹部下訪,做好矛盾糾紛排消工作。原康鎮要求機關領導、幹部深入所包村,配合村幹部全力做好民眾的矛盾糾紛排消工作,把矛盾糾紛排消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

領導包案

四是領導包案,全力解決民眾 信訪問題。對民眾反映的信訪問題,原康鎮實行領導幹部“一崗雙責”,採取“大案主要領導包,小案一般領導包”的方式,要求做到“五包”(包掌握情況、包解決問題、包教育轉化、包穩控管理、包依法處理)限期解決,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給予獎勵,完不成的給予通報批評,促進了信訪問題的解決。

民眾參與

五是民眾參與,確保公平、公正。在解決重大 信訪問題時,原康鎮要求各村實行民眾聽證制度;為確保信訪例會解決問題公正,排查問題全面,原康鎮還擴大信訪例會參會人員範圍,使參會人員更具代表性,解決更加公平、公正。

目標考核

六是目標考核,獎優罰劣懲失誤。為促進 信訪工作的開展,原康鎮把信訪工作目標分解,制定了針對各職能線和各村的《信訪工作百分目標考核辦法》與鎮村兩級幹部的工資掛鈎,並與各村、各線簽訂了信訪穩定目標責任狀;實行信訪責任追究倒查機制,對因信訪工作不力或工作失誤造成信訪問題發生的單位和個人,按責任大小,追究責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