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縣

即墨縣

即墨東瀕黃海,南依嶗山,是青島近郊市,素有“青島後院”之稱。 戰國時期,即墨被稱為“三齊名區”,文化發達、經濟繁榮、商賈雲集,與齊都臨淄“並夸富饒”。 即墨東臨碧海,海洋資源豐富,素有“漁鹽之利”,盛產對蝦、貝類、魚類等海產品。

概況

即墨東瀕黃海,南依嶗山,是青島近郊市,素有“青島後院”之稱。全市總面積1780平方公里,107.53萬人口。2003年

即墨縣即墨縣
經濟基本競爭力名列全國百強縣(市)第27位。

區位優越,交通優勢得天獨厚。即墨扼青島通往全國的陸上“咽喉”,膠濟、藍煙鐵路橫穿境內西部,濟青高速公路、青銀高速公路、青煙、青威、青沙等5條國家和省級公路縱貫全境。城區距流亭國際機場不足15公里,距青島港40公里;西到藍村、即墨火車站分別為24公里和15公里。市鄉公路四通八達,境內還有鰲山、女島兩個國家二類開放碼頭,形成了海陸空交通便利的交通網路。
旅遊資源

氣候宜人,旅遊資源豐富。即墨處於北溫帶沿海區域,海岸線183公里,年平均氣溫12℃,降雨量750毫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溫潤相濟,氣候宜人。即墨向為山海形勝之地,物華天寶,文物古蹟較多,旅遊資源豐富,鶴山、馬山、田

即墨縣即墨縣
橫島、溫泉、華山國際鄉村俱樂部、金口天后宮七級雙磚塔小龍山千里島長門岩等旅遊景區,星羅棋布於即墨大地,異彩紛呈。

歷史沿革

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即墨秦代置縣,漢初已成為膠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隋朝建城至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戰國時期,即墨被稱為“三齊名區”,文化發達、經濟繁榮、商賈雲集,與齊都臨淄“並夸富饒”。秦統一中國後,即墨正式定為縣,隸屬於齊郡。館藏北宋金銀書寫《妙法蓮花經》為“國寶”。

1989年9月,撤縣建市,改為即墨市,即墨縣已成為一個歷史詞條

即墨經濟

即墨縣即墨縣
經濟社會事業興旺發達。即墨東臨碧海,海洋資源豐富,素有“漁鹽之利”,盛產對貝類魚類等海產品。西擁千頃良田,是全國糧油生產大縣(市)。工業基礎雄厚,形成了機械、化工、輕紡等16個骨幹門類,有73種產品獲省優、部優和國家級名優產品稱號,170多種產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湧現出了紅領、亨達、即發、好事中、一諾等一批著名企業;市場繁榮興旺,即墨服裝批發市場、小商品城、七級生豬批發市場、藍村皮鞋城聞名全國。近年來,即墨確立了“面向青島、依託青島、融入青島、服務青島”的發展思路和建設大青島都市新區的發展方向,搶抓“五年戰略機遇期”,積極實施經濟國際化、農村城鎮化、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四大戰略,突出發展現代農業、外向型經濟、民營經濟、市場商貿、新興旅遊五大特色經濟,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實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即墨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00處,其中國小209處、國中41處、普通高中8處、職業中等以上學校8處、成教中心校30處、民辦學校4處,在校學生15.12萬人,在職教職工1.1萬餘人,其中高級職稱556人,中級職稱4196人。在教育發展中,堅持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初步構建起了橫向貫通、縱向銜接的教育格局,教育整體水平逐步提升,職業學校入學率及普通高考錄取率連續多年在青島地區名列前茅。先後被評為全國民眾體育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十佳體育先進縣、山東省“兩基”工作先進市、山東省教育督導先進集體,並先後承辦了全國部分省市職業教育現場會和山東省中學生運動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