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花經》

《妙法蓮花經》

《妙法蓮花經》,簡稱《法華經》,是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一部影響十分廣泛的大乘佛教經典。該經經名的梵文音譯為“薩達摩奔荼利迦素怛攬”,意思是“像白蓮花一樣的正確說教”,故經名被翻譯為“妙法蓮花經”。

妙法蓮花經

《法華經》的成書年代被推斷為紀元前後。 19世紀前半葉,該經的原典在尼泊爾被發現,
妙法蓮花經妙法蓮花經

後來在中亞和克什米爾又發現了幾個原著的手抄本。 《法華經》的漢譯本有影響的主要有三個,第一個譯本是被稱為“敦煌菩薩”的西晉高僧竺法護所翻譯的《正法華經》。竺法護因深感曹魏末年佛教徒重視寺廟圖象,卻忽略西域大乘經典的傳譯,從泰始二年到永嘉二年(266年—308年)翻譯出包括《正法華經》在內的當時西域流行佛教典籍150餘部、390多卷。 後秦鳩摩羅什上承竺法護的譯經活動又翻譯了包括《妙法蓮花經》在內的大量佛教典籍,後來隋那崛多又翻譯了《添品妙法蓮花經》。三者中以羅什的譯本影響最大,以至於一提到《法華經》,便指《妙法蓮花經》。有關該經的注釋很多。 中國最初產生的佛教宗派天台宗所依據的主要經典就是《妙法蓮花經》。 9世紀初,日本僧人最澄到中國學習天台宗教義,回國後創辦了日本的天台宗。 13世紀日本僧人日蓮根據天台宗所依據的《妙法蓮花經》創立了日本的日蓮宗。 11世紀末,新羅僧人義天到中國學習天台宗教義,回國後創辦了朝鮮的天台宗。由此可見《妙法蓮花經》對東南亞佛教發展的深遠影響。

譯本簡介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此經共有漢譯、藏譯等的全譯本和部分譯本的梵漢對照、梵文改訂本等共17種。除後秦鳩摩羅什譯的7卷28品,為後世廣泛流傳外,尚有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10卷27品;隋闍那崛多和達摩笈多重勘梵文,譯為《添品妙法蓮華經》7卷27品。此外據《開元錄》卷十一、十四載,還有《法華三昧經》6卷、《薩芸芬陀利經》6卷、《方等法華經》5卷等三譯闕本,似屬誤傳。羅什譯本原是7卷27品,且其《普門品》中無重誦偈。後人將南齊法獻於高昌所得《提婆達多品》、隋闍那崛多於益州譯出的《普門品偈》與玄奘所譯《藥王菩薩咒》一起編入,構成現行流通本7卷28品的內容。《妙法蓮華經》 藏譯本為日帝覺和智軍所譯,題名《正法白蓮華大乘經》,1924年河口慧海對照梵本日譯出版,名《藏梵傳譯法華經》。法譯本有巴爾諾夫的《法譯妙法蓮花經》(1852)。英譯本有基恩譯《正法華經》,編入《東方聖書》第21卷(1884)。日本有梵漢對照《新譯法華經》、《梵文和譯法華經》、改訂梵本《法華經》等。此外,基恩和南條文雄還用梵文出版了《妙法蓮花經》(《佛教文庫》第10卷,彼得堡,1908~1912)。

佛教影響及與諸經關係

佛教影響
鳩摩羅什所譯《法華經》,在中國漢地流傳甚廣。《高僧傳》所舉講經、誦經者中,以講、誦此經的人數最多;敦煌寫經中也是此經比重最大;南北朝注釋此經學者達70餘家。陳隋之際智更依據此經創立了天台宗。漢譯本傳入朝鮮、日本後,流傳也盛。直至現代,日本新興的創價學會、立正佼成會和妙智會等,都專奉此經與經題為宗旨。此經由於流傳甚廣而出現了偽作。早在隋代《眾經目錄》中即有《妙法蓮花經度量天地品》等3種偽經,敦煌寫經、《續道藏經》和日本《續藏經》中也都收有附會此經的偽作。

與諸經關係

與中國佛教各宗的關係中,《法華經》的“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思想,以大乘的立場,力圖調和佛教內部各派別之間的矛盾,用大乘去會融小乘。《法華經》是天台宗的宗經。它與中國佛教如淨土宗、三論宗、禪宗、密宗、慈恩宗、賢首宗等宗派亦都有不少通融之處,使它從一開始就容易被具有這些佛教宗派思想的人接受,這更有利於它的流傳。首先,《法華經》是天台宗立宗的主要經典,所以天台宗又稱法華宗。據《續高僧傳》記載,陳隋時期天台二祖釋慧思少時曾“誦《法華》等經三十餘卷,數年之問千遍便滿”。慧思本人著有《法華經安樂行義》一卷。《法華經》的幽玄義理依仗天台三祖智者大師的三大部,即《妙法蓮華經玄義》十卷、《妙法蓮華經文句》十卷及《摩訶止觀》十卷得到充分的闡釋。《妙法蓮華經玄義》對本經的經題所寓的玄旨進行考究,認為《法華經》的中心是佛教統一論;《妙法蓮華經文句》對本經的文字章句進行逐一地解釋;此二者都是智額大師對《法華經》佛學理念方面的明確論說。《摩訶止觀》則是大師對《法華經》教理理論親自實踐而總結出來的具體的宗教理論,是大師自己心中所行的法門。此外,本經的疏記還有,唐代湛然的《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箋》四十卷、《妙法蓮華經文旬記》三十卷、《妙法蓮華經大意》一卷、《法華五百問論》三卷;唐道暹的《妙法蓮華經文句輔正記》十卷;唐釋智度的《妙法蓮華經義纘》;唐釋智雲的《妙法蓮華經文句私志記》十四卷;宋釋有嚴的《法華三大部注》十二卷等。天台宗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大宗,所以一直到清代仍有天台僧人為《法華經》作疏記,如清一松的《妙法蓮華經演義》等。但是不能把《法華經》的思想等同於天台宗的思想,因為天台宗另一個思想來源是龍樹的“三論”(《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及中國本土的儒道思想,更多的是天台高僧的自我發揮;而宣揚《法華經》思想亦並非天台宗獨有。《法華經》中具有淨土思想,經中許多品都宣傳各種佛國淨土。如《譬喻品》中的離垢國;《授記品》中的光德國;《五百弟子受記品》中的善淨國;《授學無學人記品》中的常立勝幡國;《普賢菩薩勸發品》中的忉利天和兜率天等。這些佛國皆像經文中所描繪的“無有女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及以諸難。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寶樹莊嚴,寶帳覆上。垂寶華幡,寶瓶香爐周遍國界。七寶為台”。只要受持誦讀《法華經》,就能夠到達這樣的佛國淨土,或者終往安樂世界。如《藥王菩薩本事品》云: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亦得無量無邊功德。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儘是女身後不復受。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慾所惱,亦復不為嗔恚愚痴所惱,亦復不為幡慢嫉妒諸垢所惱。這種借他力成就的思想與後來的淨土宗稍有差異,但是淨土的主要特徵與其有一致之處。據《高僧傳》記載,東晉竺法曠“每以《法華》為會三之旨,《無量壽》為淨土之因。常吟詠二部,有眾則講,獨處則誦”。可見,它已把二者聯繫起來。所以,到了奉《法華經》為主要經典之一的天台宗形成後,自灌頂大師起的許多天台高僧自然“行歸淨土”了。《法華經》對“三論宗”的產生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呂瀲先生認為,南朝攝山的三論師僧詮等人“溝通了《涅柴》、《法華》等大乘經典的思想.-.…·發揮了不真空(假名即空)的中道思想。這樣便為三論宗開創奠定了基礎”③。三論宗的實際創始人隋代的吉藏更受《法華經》思想的影響,據《弘贊法華傳》記載“凡講《法華》,三百餘遍。亦著玄疏,盛流於世”,“妙重《法華》,乃因其利,即而開剖。晚以大業初歲,寫二幹部《法華》”。他的三論宗思想自然融合了《法華經》的一些思想。他還極力推崇《法華經》,在他的《三論玄義》中云:“《華嚴》《般若》《法華》《涅盤》,此四何異?答:須識四句,眾經煥然。(一)但教菩薩,不化聲聞,謂《華嚴經》也。(二)但化聲聞,不教菩薩,謂三藏教也。(三)顯教菩薩、密化二乘,《大品》以上《法華》之前,諸大乘教也。命小乘人說於大法,謂顯教菩薩,密示此法,以為己任。如付窮子財,謂密化聲聞也。四、顯教聲聞,顯教菩薩,《法華》教也。菩薩聞是法,疑惘皆已除,化菩薩也。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化二乘也。”①他將《法華經》置於“四經”(《華嚴經》《般若經》《法華經》《涅槊經》)中最高的圓教地位。《法華經》在三論宗的經典著作《三論玄義》中屢被徵引,吉藏還有《法華玄論》《法華統略》《法華游意》《妙法蓮華經義說》《妙法蓮華經義疏》等論著。周叔迦先生解釋吉藏看重《法華經》的原因時說:“在漢地自《法華經》有東吳時傳人以來,至羅什時已有五譯,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之旨已得到普遍重視。因此三論師和三論宗都盛談一乘。”可見,《法華經》是三論宗和天台宗在思想淵源上親近的一個原因。《法華經》與禪宗思想亦有聯繫。本經數十次言說到禪定,如《序品》云:“常處空閒,深修禪定,得五神通。又見菩薩,安禪合掌”;“又見諸菩薩,深入諸禪定,身心寂不動,以求無上道”。《方便品》雲“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⑤。《藥草喻品》雲“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獨處山林,常行禪定,得緣覺證”⑥等。後來發展出天台止觀是其對禪學的重要貢獻。湯用彤先生說:“而顯此三諦圓融之理,必賴三觀。此亦由定生慧之根本宗義,天台宗故未離禪定也。”另外《法華經》包含一些密宗思想的因子。本經第二十六品即是《陀羅尼品》。《序品》《勸持品》《提婆達多品》《安樂行品》》、《分別功德品》《隨喜功德品》《藥王菩薩本事品》《妙音菩薩品》《普賢菩薩勸發品》等品中皆提到陀羅尼。這都是因為“陀羅尼神咒,護持《法華經》者”。《提婆達多品》中的“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法師品》中的“大慈悲為室”;《方便品》中的“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④等,這些思想與密宗的觀念很相近。甚至有人提出《法華經》可能是早期的密宗創始人之一的提婆達多的門徒集結而成的,經中有《提婆達多品》就是一個證明。最後,《法華經》對唯識宗亦有一定的影響。窺基撰寫的《妙法蓮華經玄贊》四十卷,在該宗內部廣為傳閱。華嚴宗高僧們亦對本經圓教一乘的思想了悟於心,如唐代華嚴宗四祖澄觀“年甫十一依寶林寺(今應天山)霈禪師出家,誦《法華經》”,“(大曆)十年就蘇州,從湛然法師習天台止觀、《法華》《維摩》等經疏”,還著有“《華嚴》《法華》《楞伽》《中觀論》等別行小鈔疏,共三十卷”⑤。中土真正最早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就是在《法華經》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思想和議軌體系,所以天台宗又稱“法華宗”。《法華經》中多次提到彌勒、阿彌陀等佛及文殊、觀音、普賢諸菩薩,他們均是很受中土信眾尊敬的、很有影響的佛教神靈,本經對這些佛教神靈信仰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本經的“會三歸一”的思想對佛教各宗派具有融攝作用,這與中國文化本身博大圓融的特點有相關之處。所以,本經從傳人中土後不久即廣為流傳,並且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如隋代的智者大師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五時八教之說來調和大、小乘各派。佛教自般若學興起之後才為中土士人廣泛接受。東晉時期玄學大盛,士人們以玄學解讀般若。高僧談玄與名士談佛成為一種較為時髦的現象。上文論及《法華經》的思想又依據般若,這樣,《法華經》與玄學思想之間又有了契合點。此外,《法華經》中的“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等,與《老子》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大道不稱,大辯不言”、“無為為之之謂天,無為言之之謂德”等老莊思想又有其可融通之處。這也是該經容易被喜歡玄談的士人們接受的原因之一。《法華經》是天台宗的宗經,該經對中土其他宗派的形成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如前述及的淨土宗、三論宗、禪宗、密宗、唯識宗、華嚴宗等。本經的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博大圓融的特點及老莊、玄學思想皆有相通之處。本經在中土的廣泛傳布,給中國佛教乃至中國社會帶來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