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歐語言區

印歐語言區

語言區是根據語言上的差異而劃分的空間分布範圍。各種語言差異的程度變化比較大,在辭彙和語法、發音等方面可能完全不同。各語言地理學家可根據自己研究的目的與選擇的標準不同,畫出各種特徵語言分布區。印歐語系(Indo-European)是世界上最大的語系。其分布地區即為印歐語言區。印歐語系包括西部語群和東部語群。

概述

印歐語區印歐語區

語言區是根據語言上的差異而劃分的空間分布範圍。各種語言差異的程度變化比較大,在辭彙語法、發音等方面可能完全不同。 各語言地理學家可根據自己研究的目的與選擇的標準不同,畫出各種特徵語言分布區。但是實際上,有些等語線往往聚集在一起,多條等語線聚集的地方,也就是語言發生急劇變化的地方,也是劃分方言與其他語言最合適的地方。不論是同一語言中的方言,還是不同語言中語種,其相接觸的地方往往是一種語言混合使用的帶而不是明顯的線。語言分布大都是在地域上相連成片的分布區。世界上的語言大約有2500—3000種。根據其語音、語法和辭彙等方面特徵的共同之處與起源關係,把世界上的語言分成語系。每個語系包括有數量不等的語種。這些語系與語種在地域上都有一定的分布區。印歐語系(Indo-European)是世界上最大的語系。其分布地區即為印歐語言區。

分組

印歐語區印歐語區

日爾曼語組

(Germanic)。此語組包括英語、西日爾曼語、北日爾曼語和東日爾曼語4部分。

英語,英格蘭已有1500年歷史。這塊土地,過去遭到過來自丹麥的盎格魯人(Angles)、薩克遜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的入侵。英格蘭(England)這個名字就源於盎格魯。英語就是由這3個民族所說的語言融合而成的。這3個民族都屬於日爾曼民族,他們分別居住在現今的丹麥南部、北部以及德國的西北部。他們的語言類似於北歐其他民族的語言,所以,英語屬於日爾曼語組,與其他日爾曼語在結構上有許多相同之處。
西日爾曼語,此分支在起源上屬於同一語組,但後來已演化成2個分支,即高地日爾曼語和低地日爾曼語。高地指德國南部的山地,低地指北部的低地。英語也是低地日爾曼人所說的語言,後來由於他們遷往英格蘭,經演化而成英語。低地日爾曼語包括舊薩克遜語(OldSaxon)、舊低地弗蘭科語(OldLowFranconia)和舊弗里西亞語(OldPrisian)。舊薩克遜語是那些沒有遷往英國而留在原處的薩克遜人說的語言,它是今天低地德語的主要成分,是現代德國北部人說的現代德語中的一種方言。舊弗蘭科語是現代荷蘭語和弗蘭芒語的基礎,而弗里西亞語只是荷蘭東北部少數人所說的語言。高地德語成為現在標準德語的基礎。
北日爾曼語,北日爾曼語是斯堪的納維亞人所說的語言,其中包括瑞典語、丹麥語、挪威語和冰島語。原來,這些語言是相同的,起源於古代斯堪的納維亞語(OldNorse)。在10世紀以後,由於人口的遷移和政治形成了不同的國家而帶來了語言上的分化。在這4種語言中,冰島語與其他3種語言在地理位置上相距較遠,所以比起其他日爾曼語來,變化較小。
東日爾曼語,這種語言在歷史上存在過,但現在已經滅絕。這種語言主要是公元3世紀時,住在歐洲東部和北部的哥德人用的語言。到16世紀時,說這種語言的哥德人住在俄國的克里米亞。由於受到政治控制的影響,哥德人的後代使用其他語言,而這種語言就消失了。

羅曼語組

(Romance)。在印歐語系中與日爾曼語組相匹敵的是羅曼語組。也稱為拉丁語組。這種語言是由於古羅馬人說的拉丁語發展而來的。所以稱為羅曼語。
現代羅曼語,在當前羅曼語中主要有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義大利語羅馬尼亞語等5個語種。這些語種在歐洲的分布與這些國家的國界大體是一致的。

斯拉夫語組

Slavic)。該語組亦稱波羅的-斯拉夫語組,一般可劃分為東、西、南3語種。斯拉夫語實際上在17世紀才被確認,並隨斯拉夫各民族的分離而出現分化。
1)東斯拉夫語:這個語種使用的人數最多,分布最廣。東斯拉夫語即俄語。俄語是蘇聯的主要語言,使用該語言的人有2億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俄語的重要性有所提高,成為聯合國使用的5種正式語言之一,在歐,俄語是各國的第二語言。在前蘇聯,除俄語外,屬於東斯拉夫語的還有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前者使用的人數有4000多萬,後者有900多萬。
2)西斯拉夫語:這種語言主要有波蘭語、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後兩種是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官方語言,有時也被合稱一種語言。
3)南斯拉夫語:這種語言包括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語、克羅埃西亞語、斯洛維尼亞語和馬其頓語。除保加利亞語是保加利亞的官方用語外,其餘4種都是前南斯拉夫的官方語言。塞爾維亞語和克羅埃西亞語雖然前者用古斯拉夫字母,後者用拉丁字母,但這二者仍然十分相近,所以亦被認為是一種語言。在斯拉夫語中,各種語言與其他印歐語系的語言相比,差異比較小,所以這幾種語言相互可以理解的部分比較多。

印度-伊朗語組

(Indo-Iranian)。此語組在印歐語系中使用的人數最多。本語組包括100多個語種,使用的人數超過9億,屬於東部印度-伊朗語的有孟加拉語、印地語和巴基斯坦語,屬於西部的有伊朗語。
在印度-伊朗語組中,使用印度語的人數最多,包括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孟加拉人。巴基斯坦人主要用烏爾都語;在印度大約有1/3的人用印地語,他們大都分布在印度北部。這兩種語言十分接近,不過烏爾都語用阿拉伯字母,而印地語用印度自己的字母。如果把這兩種語言當作一種語言,則其使用的人數占世界第三位。在孟加拉和印度東部的人說孟加拉語,人數超過1.3億。在印度,屬於印歐語系的大約還有近100種語言,其中使用人數比較多的是旁遮普語(6000多萬人)、馬拉蒂語(5000多萬人)、古吉拉特語(3000多萬人)、其他還有拉賈斯坦語、比哈爾語、奧里亞語、阿薩姆語等。
在印度,除屬於印歐語系的語言外,還有很多語言分屬於達羅毗荼語系、

其他語種

在印歐語系中,還有一些小的分支,如阿爾巴尼亞語、阿美尼亞語、凱爾特語和希臘語,今天仍有少部分人在使用。阿爾巴尼亞語和希臘語基本上限於阿爾巴尼亞希臘。用亞美尼亞語的亞美尼亞人除聚居高加索的亞美尼亞共和國外,還有不少人分散於附近地區和國家。凱爾特語在公元前後使用範圍很廣,包括現今的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北部。在愛爾蘭,蓋拉語和英語一齊被當作官方用語。在法國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半島上仍保留著布列塔尼口語,這是遺留下的另一種凱爾特語。
在印歐語傳入到歐洲以前,歐洲流行的語言在今天仍被保存下來的只有巴斯克語。它現在只分布在西班牙北部與法國西南相連的庇里牛斯山地區,使用的人有100多萬。山區的閉塞環境使這種語言得以保存。

劃分

印歐語言印歐語言分布區

印歐語系西部語群和東部語群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如下語族:
日耳曼語族 約公元前500年前,印歐語西部語群發生了一次重要的分化,產生了所謂原始日耳曼語(也稱“條頓”語),分化的導因是某些輔音發生了系統變化,即所謂“日耳曼語音變”。從而使不送氣清塞音p、t、k變為送氣音,濁送氣音bh、dh、gh變為濁塞音,濁塞音b、d、g變為清塞音。這一現象是德國學者J.格林在比較某些印歐語詞的基礎上,於1822年首先發現的,因而稱為“格林定律”。日耳曼諸語言就是從這個新階段發展起來的。日耳曼諸語言分西支、北支和東支:西支包括英語、德語(在德語基礎上衍生了依地語和盧森堡語)、荷蘭語、弗拉芒語(也有學者認為弗拉芒語只是荷蘭語的一種方言)、南非的阿非利堪斯語、以及弗里西亞語;北支包括斯堪的納維亞諸語言──瑞典語、丹麥語、挪威語和冰島語;東支的代表是哥特語,但在一千多年前就已消滅,因此有些學者不把東支算作日耳曼語族的一個語支。
羅曼語族
凱爾特語族
波羅的語族
印度-伊朗語族
希臘語、阿爾巴尼亞語和亞美尼亞語各構成印歐語系中單獨的一個語族。此外,安納托利亞語和吐火羅語代表了印歐語系兩個已消亡的然而卻占有一定地位的語族。其中,安納托利亞語族在歷史上分布於小亞細亞(今土耳其的阿納多盧地區)一帶,主要包括阿納多盧西北部用楔形文字書寫的西臺語,以及阿納多盧西南部的盧維亞語。基督紀元開始前,這些語言就消亡了。吐火羅語族包括兩支方言:東部方言,中國學者習慣稱作焉耆語,西方學者多稱為吐火羅語A;西部方言,中國學者習慣稱作龜茲語,西方學者多稱為吐火羅語B。這兩支方言消亡的時間不詳,有的學者認為是在9世紀以後。

起源

庫爾乾文化庫爾乾文化

據推測,最早使用印歐語的是庫爾乾人(Kwrgan)。他們早先居住在裏海北部靠近伏爾加河的草原地區。據考古學研究,庫爾乾人遺蹟最早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4300年,即距今6000多年前。語言學家是根據所有印歐語中某些共同使用的辭彙以追溯其共同根源的。這些辭彙所代表的實物和現象必然是原先印歐語使用者所熟悉的,後來摻雜到印歐各語系中的辭彙,則難於研究其起源,因為這些辭彙是印歐語分化後才摻雜進去的。在各種印歐語言中,經研究其中共同性的基本辭彙有“冬天”和“雪”,而不是“海洋”。所以可以認為原先說印歐語的人居住在寒冷氣候地區,那裡距海較遠。在印歐語中某些代表動物和樹木的辭彙有共同的詞根,而在其他語系中卻沒有。此類詞有山毛櫸樹、橡樹、熊、鹿、雉雞和蜜蜂,但卻沒有象、駱駝、稻米和竹子這類辭彙。這些動植物分布的環境,可作為研究印歐語的起源的佐證。
據考古學研究,早期說印歐語的庫爾乾人已經有牧業,他們已馴養了馬和羊,但還沒有高度發達的農業。大約在公元前的3000—2500年間,庫爾乾人向歐亞各地遷移。他們向西進入歐洲,向東進入西伯利亞,向南則抵達西亞,並征服了這些地區。在其征服活動中,馬為他們立下功績。庫爾乾人起初是為其牲畜尋找新的草地而遷移、擴展,以後被其征服的人為了生存不得不順從統治者的語言。庫爾乾人所占據的領土範圍很廣,但並沒有統一的政權,各地的部落又相互孤立,由於世代的孤立,語言分異日益增大,最終在廣大地區形成具有多語種的印歐語系。
最近一項研究表明,144種所謂的印—歐語言(包括英語和幾乎全部歐洲印度次大陸語言)的共同起源是8000多年前土耳其中部安納托利亞地區新石器時代農民的語言。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RussellGray及其指導的研究生QuentinAtkinson結合套用了兩種技術———最新的進化生物學計算方法和一種名為詞源統計分析法的古老技術———來確定語言的年代。詞源統計分析法根據“同源詞”(詞根相同的詞)所占的比例來確定各種語言的分化年代。例如,梵語和拉丁語中的“火”一詞———“agnis”和“ignis”明顯擁有共同的起源。這種技術早就不受歡迎了,其中部分原因在於,它假定辭彙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變化,而這種假定是有問題的。耶魯大學的語言學家IsidoreDyen曾經編制了一個資料庫,包括87種印—歐語言中的2449個同源詞,Gray和Atkinson將他們的方法套用到這個資料庫上。
無論他們怎樣改變單詞的變化速度等參數,總是得到幾乎相同的結果:印—歐語言最初是在7800年至9800年前發生分化的。可能性最大的時間為大約8700年前。此外,該分析還表明,古代希泰語(一種已經消亡的安納托利亞語言)最接近這棵“語言樹”的根部,從而為所謂的“安納托利亞假說”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