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楝樹

印楝樹

印楝樹屬於楝科植物,是一種枝繁葉茂、樹幹高大的四季常綠的熱帶喬木類樹種。印楝樹耐乾旱、耐高溫。既有經濟價值,又有觀賞作用。因其枝繁葉密,樹冠美麗,樹葉不生蟲害,樹周圍也少有蚊蟲,亦可做城市綠化樹種。

基本信息

生物特性

印楝樹屬於楝科植物,是一種枝繁葉茂、樹幹高大的四季常綠的熱帶喬木類樹種。印楝樹耐乾旱、耐高溫。由於其根系發達,在貧瘠的土地上,樹有多高,根就有多深。因此其樹葉總是蒼翠欲滴,油綠油綠的。它具有速生特點。一年半可長5米高,並可開花結果。一般種植二年左右就可結果,產果期達百年以上。畝產印楝果800公斤左右。

形態特徵

廣泛種植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印楝樹10~25米,分枝早,主幹短(少數種源主幹較長),冠幅大,枝葉多而密集,根系發達,萌發力強.印楝生長迅速,在條件適合的地方一年生幼樹,樹高可達6米, 2~3年開花結果,7~8年進入盛果期,每株年產鮮果30~50公斤.果期100年以上.印楝喜溫耐旱,無霜或微霜, 年降雨350-1200毫米的地區均可種植,降雨量2400毫米的地方也生長良好.對土壤要求不嚴格.

分布

印楝樹原產於印度、緬甸、巴基斯坦等國。我國和泰國、多哥、古巴、阿斯特立加、葉門、宏都拉斯、馬里、伊朗、馬達加斯加、多米尼加也都先後在引種、栽培。

生長習性

印楝樹種有不同的品系類型, 其耐寒性能也因此不同,其印楝素的含量也不盡相同。印楝樹長期生活在高溫乾燥的環境。逐漸形成喜光、喜溫、耐旱以及不耐低溫、濕潤等遺傳特性。目前引種成功的立地條件為:海拔為1200 M以下,年均溫21℃以上。最冷月的極端低溫在2°C以上,10℃積溫7000℃以上。年雨量在800mm以下, 年蒸發量2100mm以上。空氣相對濕度70%。四川的攀枝花、金沙江及雲南的元謀、元江、保山潞江流域等地區便具有栽種印楝樹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

套用

生態套用

由於生長迅速,根深葉茂, 可大面積栽種,有利於退耕還林,建設防護林體系,對防風固沙, 防止水土流失,涵養水源,淨化空氣,調節氣候,治理惡化的生態環境,防止乾熱地區荒漠化都將起到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這不但為山區人民脫貧致富開劈了新途徑,也為加速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農業的建設提供了美好前景。
由於其不可低估的經濟價值,我國的科學家們已從中緬邊界逐漸向北引種到四川的攀枝花等地。據正在做這項工作的中國熱作學會育種專業委員會委員解培惠教授說,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將努力把印楝樹逐漸移植到我國的西北黃土高原上去。

生化套用

印楝樹的果實即印楝果。印楝果的核含有以印楝素為主的多種殺蟲活性物質。印楝素的除蟲機理主要是作用於昆蟲神經肽,阻止昆蟲表皮幾丁質形成。印楝素不影響膽鹼脂酶活性,因此對人及其他高等動物不會產生毒害作用。由此,可開發出對人畜無毒、無害的多種無公害生物農藥。印楝素防蟲廣譜,作用方式多樣,屬於緩效型類殺蟲劑,具有特別顯著的拒食、忌避及生長發育抑制等作用。這些生物農藥可殺滅200種左右農林、倉儲和衛生害蟲,而且不會殘留在植物上。美國、德國、印度、緬甸等目前都有研究、開發以印楝素為無公害農藥的研究部門和工廠。據報導,緬甸目前印楝果的年產量約為5000噸左右,當前其加工處理印楝果的能力只是1000噸左右;而印度產量約為10萬噸左右。

日常套用

印楝葉和嫩枝提煉後可作為牙膏的添加劑,起潔齒、防蛀功能。在歐洲國家一直是暢銷品。葉的水浸提取物有抗菌作用,也可治療糖尿病。葉的煎汁可治療潰瘍、癤和傷口消毒。把葉與糧食混合,與衣物書籍共存,可防蟲蛀。
樹皮可提取殺蟲劑和抗癌劑(Nag10,NaN16)。樹幹是優良的抗白蟻和防蛀木材,可做家俱和建房材料。

藥用

樹根含糖、膠、蛋白質及色氨酸,其浸提物對皮膚病有治療效果。
根、枝、葉和樹皮,還可製作成肥料,土壤的改良劑,化工原料等。可見印楝樹一身是寶, 根、莖、葉、花、果實都各有重要用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