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小公魚

印度小公魚

又稱為印度銀帶鰶、小公魚。背鰭15-16。臀鰭19-20;胸鰭14-15;腹鰭7。縱列鱗38-42;橫列鱗8。產量很大,在漁業生產上有一定經濟價值,分布於玻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印度尼西亞、日本、菲律賓、中印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和非洲的東岸、台灣島以及東海和南海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爪哇。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印度小公魚
印度小公魚

中文名:印度小公魚

學名:Stolephorusindicus

英文名:Anchoviellaindica,Anchoviellascitula,Engraulisalbus,Engraulisbalinensis,Engraulisbrownii,Engrauliscarpenteriae,Engraulisindica,Engraulisindicus,Engraulisrussellii,Engraulis"

俗名:印度側帶小公魚魩仔,白骨鱙,丁香,苦鱙,惡鱙科名:Engraulidae

科中文名:鯷科同種

異名:Anchoviellaindica,Anchoviellascitula,Engraulisalbus,Engraulisbalinensis,Engraulisbrownii,Engrauliscarpenteriae,Engraulisindica,Engraulisindicus,Engraulisrussellii,Engraulis"

模式種產地:Java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0-20米

最大體長:15.5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簡介

印度小公魚印度小公魚

又稱為印度銀帶鰶、小公魚。背鰭15-16。臀鰭19-20;胸鰭14-15;腹鰭7。縱列鱗38-42;橫列鱗8。鰓耙16-19+20-27。體長為體高5.3-6.4倍;為頭長4-4.6倍。體延長,側扁,背緣平,腹緣微凸,並具骨刺。頭略長。吻鈍圓,很突出。眼中等大,上前位。口大。口裂傾斜。上頜的前端長於下頜。上頜骨末端剛伸到鰓蓋骨上。兩頜有細小的牙。鰓孔甚大。假鰓發達。鰓蓋膜彼此微相連。鰓蓋條11-13。鰓耙細,稍長於鰓絲。體被圓鱗,腹緣有4-5骨刺。偶鰭基有細長的腋鱗。背鰭位於距尾鰭基較距吻端為近。臀鰭始於背鰭基底中間的下方。胸鰭向後不到腹鰭。腹鰭長。尾鰭深叉形。體呈潔白色,頭頂及其後方有綠斑。體側有一條銀白縱帶,前窄後寬。系近海暖水性小型魚類,漲潮時隨潮水進入江河,隨潮落而離江河。常棲息江河入海口的水域。產量不多,乾制與鮮食均可。分布於中國東海、南海;國外見於日本、菲律賓、中印半島、馬來半島等。

形態特徵

形狀形狀

體長形,腹部圓,僅有4-8枚小棱鱗位於胸鰭與腹鰭間。頭略長。吻鈍圓,突出。眼中大。口大,略下斜;上頜前端突出於下頜,上頜骨末端尖,向後延伸達前鰓蓋骨之後緣;前鰓蓋骨之後緣呈凹入。鰓耙細長而密,下枝鰓耙在25-28間。體被圓鱗,鱗小而薄,易脫落,無側線。背鰭短,位於體中央,前方貝1棘狀棱鱗;腹鰭短,末端未達背鰭起點;臀鰭起點位於背鰭中部下方。體灰白色,體側中央由頭部起始至尾柄具一條銀白色帶。各鰭多半透明而略呈青灰色。

經濟營養價值

為近海小型魚類,產量很大,在漁業生產上有一定經濟價值。因其體型小,不宜長途運輸,除在當地鮮銷外多以加工曬成乾再運銷各地。小公魚乾煎炸食之,酥脆醇香,可全部食之,經濟實惠。經濟營養價值:為近海小型魚類,產量很大,在漁業生產上有一定經濟價值。因其體型小,不宜長途運輸,除在當地鮮銷外多以加工曬成乾再運銷各地。小公魚乾煎炸食之,酥脆醇香,可全部食之,經濟實惠。

分布

印度小公魚(學名:Stolephorusindicus)為鯷科小公魚屬的魚類,俗名小公魚。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分布於玻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印度尼西亞日本菲律賓、中印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和非洲的東岸、台灣島以及東海和南海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爪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