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蘭桑·羅傑斯

卡爾·蘭桑·羅傑斯

卡爾·羅傑斯 (Carl Ranson. Rogers , 1902-1987) 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從事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實踐與研究,並因“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方法而馳名。1947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56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基本信息

生平

卡爾·蘭桑·羅傑斯 卡爾·蘭桑·羅傑斯

卡爾·羅傑斯(Carl.Ranson.Rogers 1902-1987)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家和發起者、心理治療家,被心理學史學家譽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 。

卡爾·羅傑斯1902年1月8日生於美國伊利諾斯的奧克派克。是家中的六個子女中的第四位,父親是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師,母親主持家務,同時也是位虔誠基督教徒。 卡爾·羅傑斯12歲的時候,全家遷至一個離芝加哥30英里的農場,在那裡度過了他的青年期,由於嚴格的家教和繁瑣的家務,卡爾變得孤僻、獨立和自我約束。

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學,選讀農業,後轉修宗教,於1924年獲威斯康星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在此期間,他作為“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被選派到北京學習六個月,他說,他的新的經歷擴展了他的思考,於是他對自己的一些宗教基礎觀念開始質疑。

畢業後,卡爾不顧父親的反對,與Helen Elliot結婚,並在紐約安家。考上紐約聯合神學院——著名的自由宗教研究機構,二年後轉到哥倫比亞大學讀臨床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1928年獲文科碩士學位,193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他曾出

卡爾·蘭桑·羅傑斯 卡爾·蘭桑·羅傑斯

任紐約羅切斯特“禁止虐待兒童協會”兒童社會問題研究室主任,羅切斯特兒童指導中心主任,1940年他成為俄亥俄洲立大學心理學教授。1942年,他的《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諮詢與心理治療:實踐中的新概念》一書問世。1945年,他供職於芝加哥大學,出任諮詢中心執行秘書。離開芝加哥後,他回到母校威斯康星大學,任心理學教授。1946—1947年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51年,他出版了一書,十年後問世。

羅傑斯的突出貢獻在於創立了一種人本主義心理治療體系,其流行程度僅次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羅傑斯認為每個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實現的趨向,當由社會價值觀念內化而成的價值觀與原來的自我有衝突時便引起焦慮,為了對付焦慮,人們不得不採取心理防禦,這樣就限制了個人對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達,削弱了自我實現的能力,從而使人的心理發育處於不完善的狀態。而羅傑斯創立的就診者中心治療的根本原則就是人為地創造一種絕對的無條件的積極尊重氣氛,使就診者能在這種理想氣氛下,修復其被歪曲與受損傷的自我實現潛力,重新走上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的心理康莊大道。

主要著作

卡爾·蘭桑·羅傑斯 卡爾·蘭桑·羅傑斯

(1942) (1951)Client-centered Therapy

(1957)、

(1959)

(1961)

(1961)

(1980)

學習觀

卡爾·蘭桑·羅傑斯 卡爾·蘭桑·羅傑斯

20世紀中葉,有一些心理學家認為有必要探討人類的思維能力、情感體驗和主宰自己命運等問題,而不能過分關注"嚴格"的研究方法,以致於忽視了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實質性的東西。這些心理學家反對把對白鼠、鴿子、貓和猴子的研究結果套用於人類學習,主張採用個案研究方法。20世紀60年代,這種觀點逐漸形成了一種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對行為的基本假設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要理解人的行為,就必須理解行為者所知覺的世界,即要知道從行為者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在了解人的行為時,重要的不是外部事實,而是事實對行為者的意義。如果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首先必須改變他的信念和知覺。當他看問題的方式不同時,他的行為也就不同了。換言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試圖從行為者,而不是從觀察者的角度來解釋和理解行為。

一、意義學習與無意義的學習

羅傑斯認為,可以把學習分成兩類,一類學習類似於心理學上的無意義音節的學習。學習者要記住這些無意義音節是一項困難的任務,因為它們是沒有生氣、枯燥乏味、無關緊要、很快就會忘記的東西。所以,它們一方面不容易學習,另一方面又容易遺忘。羅傑斯認為這類學習只涉及心智,是一種"在頸部以上"發生的學習,它不涉及感情或個人意義,與完整的人無關。

另一類是意義學習。所謂意義學習,不是指那種僅僅涉及事實累積的學習,而是指一種使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針時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這不僅僅是一種增長知識的學習,而且是一種與每個人各部分經驗都融合在一起的學習。"意義學習能把邏輯與直覺、理智與情感、概念與經驗、觀念與意義等結合在一起。當我們以這種方式學習時,我們就成了一個完整的人,即成了能夠充分利用我們自己所有陽剛和陰柔方面的能力來學習的人。"(羅傑斯,1983)

判斷是意義學習還是無意義學習的依據是學習對於個人來說是否是有意義的。只是與學習者的某個部分(如大腦)有關,而與完整的人無關,學習者是不會全身心地投入這種學習的。

請注意:羅傑斯的意義學習(significant learning)與奧蘇貝爾的意義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的內涵不同。

羅傑斯批評傳統的學校教育把兒童的身心劈開來了:兒童的心到了學校,軀體和四肢也跟著進來了,但他們的感情和情緒只有在校外才能得到自由表達。在他看來,我們不僅完全可以使整個兒童(情感和理智)都進入學校,還可以藉此增進學習。

二、意義學習的四個要素

羅傑斯認為,意義學習主要包括四個要素:

第一,學習具有個人參與(personal involvement)的性質,即整個人(包括情感和認知兩方面)都投入學習活動;

第二,學習是自我發起的(self_initiated)即便在推動力或刺激來自外界時,但要求發現、獲得、掌握和領會的感覺是來自內部的;

第三,學習是滲透性的( pervasive),也就是說,它會使學生的行為、態度,乃至個性都會發生變化;

第四,學習是由學生自我評價的(evaluated by the learner),因為學生最清楚這種學習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於導致他鄉要知道的東西、是否明了自己原來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自我評價是使學生自我發起的學習成為一直負責的學習的一個重要手段。當學生必須對確定哪些準則是重要的,學習的目標是什麼,以及在何種程度上達到了目標負起責任時,他也就真正學會了對自己及自己的發展方向負起責任來。

三、羅傑斯對行為主義的批評

羅傑斯對行為主義者只注重行為的結果,而不探討行為的起因,提出了批評。他認為,人的行為是同自我概念聯繫在一起的,每個人都是按照一種與他的自我概念相吻合的方式行事的。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往往只看到與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相一致的那些事物。所以,羅傑斯認為,人是他自己行為的決定因素,人不從屬於他的環境,而是可以對他生活的性質作出自由選擇的。這是一種自由選擇論,與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產生了尖銳的衝突。

四、羅傑斯論學習的原則

羅傑斯認為,人本主義的、以個人為中心的和以過程為定向的學習方式有以下十條學習原則:

1.人類生來就有學習的潛能--羅傑斯學習原則的基本假設。

人生來就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學習者總是懷著一種心理矛盾渴望發展和學習。這裡的心理矛盾是說任何一種意義學習都包含著某種程度的痛苦。比如,學習本身就是痛苦的。小孩學走路總要摔跤跌倒,只是小孩從發展自己行走潛能中獲得的滿足遠遠超過了因遭遇挫折而引起的痛苦。又比如,由於學習時不得不放棄某些已有的觀念而引起的苦惱。剛考入名牌大學的尖子生髮現自己並不出眾了,如果在心理上承認這一點無疑是痛苦的,但由此卻能獲得進展。在合適的條件下,每個人所具有的學習、發現、豐富知識與經驗的潛能和願望是能夠釋放出來的。

2.當學生覺察到學習內容與他自己目的有關時,意義學習就發生了。

在羅傑斯看來,一個人只會有意義地學習他認為與保持或增強自我有關的事情。同時,當學習者具有某種目的,並認為學習有助於達到這一目的時,學習速度就會加快。

3.涉及到改變自我組織(即改變對自己看法)的學習是有威脅性的,並往往受到抵制。

卡爾·蘭桑·羅傑斯 卡爾·蘭桑·羅傑斯

自我概念是指一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基本態度。當學生自我概念遭到懷疑時,他往往會採取一種防禦態勢。羅傑斯舉了一個例子:20世紀60年代的人們反對男青年蓄長發,是因為如果接受了這種不順從社會要求的做法,就會直接威脅自己的價值觀--順從社會的要求。 4.當外部威脅降到最低限度時,就比較容易覺察和同化那些威脅到自我的學習內容。

羅傑斯十分強調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影響。比如一個閱讀能力不強的學習者會因為嘲笑而停滯不前。但是如果在一種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環境裡,沒有等級評分和鼓勵自我評價的環境裡,就可以消除上述外部威脅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崩潰,從而獲得進展。

羅傑斯認為教學機器的最大好處之一,就是讓學習能力低下者根據自己實際水平,小步子學習,並隨時獲得鼓勵,降低了外部的威脅。

5.當對自我的威脅很小時,學生就會用一種辨別的方式來知覺經驗,學習就會取得進展。

比如說,閱讀能力不強的學生在一種有安全感的環境裡,並相信對他自我不構成任何威脅時,他就能以一種辨別的方式覺察書本上的文字元號、識別類似單詞的不同要素、體驗各部分的意義,並試圖把它們組合起來,這樣學習就會取得進展。但是,一個士兵通常會很快學會辨別正常的腳印與表層偽裝過的可能埋下地雷的腳印,這種現象如何用羅傑斯的這一學習原則來解釋呢?

羅傑斯認為致命的地雷這種嚴重威脅只是一種對他機體的威脅,而不是對他自我的威脅。

6.大多數意義學習是從做中學的。

羅傑斯認為,促進學習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讓學生直接體驗到面臨的實際問題、社會問題、倫理和哲學問題、個人問題和研究的問題等。這可以通過設計各種場景,讓學生扮演各種角色,以便讓學生對各種角色有切身的體會;也可以安排學生上去親身實踐體會。

7.當學生負責任地參與學習過程時,就會促進學習。

所謂負責任地參與學習,是指學生自己選擇學習方向、參與發現自己的學習資源、闡述自己的問題、決定自己的行動路線、自己承擔選擇的後果。

8.涉及學習者整個人(包括情感與理智)的自我發起的學習,是最持久,最深刻的。

學習者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時,才會對學生發生深刻的影響。當學生嘗試著發現自己得出的新觀念、學習一種難度較高的技能,或從事藝術創作活動時,就會產生這種全身心投入的學習。但是羅傑斯提醒我們,學習者必須認識到這是他自己的學習,他可以一直學下去,也可以中途而止,無需權威人士來決定。

9.當學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評價為主要依據,把他人評價放在次要地位時,獨立性、創造性和自主性就會得到促進。

羅傑斯指出,外部評價對於創造性培養目標的實現大多是無效的。學生需要有機會自己判斷、允許犯錯、自己評價自己所作選擇和判斷的結果,這樣,創造性、自主性和獨立性才能開花結果。

10.在現代社會中最有用的學習是了解學習過程,對經驗始終持開放態度,並把它們結合進自己的變化過程中去。

學習的方法

卡爾·蘭桑·羅傑斯 卡爾·蘭桑·羅傑斯

羅傑斯對學習原則論述的一個核心是要讓學生自由學習。他列舉了10種促進自由學習的方法。

1.構建真實的問題情景

羅傑斯提出,要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就必須讓學生面臨對他們個人有意義或有關的問題。 2.提供學習的資源

羅傑斯認為,教師也就是學習促進者不應把大量時間放在組織教案和講解上,而是放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簡化學生在利用資源時必需經歷的實際步驟上。

比如,僅僅告訴學生在圖書館可以借到某某書是不夠的。如果學生通過分類目錄查到這本書,但是卻被人借走了,許多學生將不會有耐心或興趣等到書還來時再借。因此,老師需要自己組建一個學生學習所需要的書籍庫和材料庫。另外,學習資源也不僅僅限於書本。這是需要注意的。

3.使用契約

羅傑斯認為,一種有助於學生在自由學習氣氛中保證學有所得、並對學習承擔責任的方式,是使用學生契約(StudentContracts)。契約允許學生在課程規定的範圍內制定目標、計畫他們自己想做的事情,並確定最終評價的準則。

就一般而言,契約包括這樣六個要素:1)決定契約的期限;2)為契約擬定一個一般的格式;3)收集資料和信息;4)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給學生一定的反饋;5)在契約中表明將如何評價學生;6)從一個學生開始,如果成功的話,再推廣到其他學生身上去。

4.利用社區

學生可以利用社區中的資源,與人交流,進行社區研究項目等,從而成為知識的探索者。比如,學生可以選擇社區中10個黑人和同等數量的白人進行交流,以了解他們對種族問題的態度。再比如,4個學生決定研究洛杉機的煙霧問題,這就是一個社區研究項目。

5.同伴教學---學生間的指導與被指導

6.分組學習

一個大班內,可以採用促進者-學習小組形式,分成若干自我驅動的小組,每組人數可從7至10人不等,組長大家推選,一周換一次。教師唯一的職責就是讓學生自己來承擔學習的責任。當然,把大班分成若干自我驅動的小組,還可以採取其他方式,如根據學生興趣來分組。羅傑斯要強調的是:如果教師願意把通常用於講解的那么多時間和精力放在規劃促進學習上,那就可以解決看上去似乎無法克服的問題。

7.探究訓練

在變化的社會中,只是擁有有關科學的知識體系對學生來說已經不是學習目的,學生應該成為探究者。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制定探究的步驟、創造探究的環境,為學生探究活動提供方便,從而使學生自主發現,尋找問題答案。

8.程式教學

儘管羅傑斯否定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原理,但是他認為,斯金納提出的程式教學是促進學習的有用工具。

羅傑斯認為,一種編制合理,使用恰當的程式,可以有助於學生直接體驗到滿足感、掌握知識內容、理解學習過程,以及增強自信心。強調即時強化和獎勵,而不是懲罰和評價,這是程式教學的有利因素。但是,羅傑斯也指出,倘若程式教學成了思維的替代物,就會構成真正的危險。

9.交朋友小組

交朋友小組是形成一種有利於意義學習氣氛的重要方式。這種小組活動的目的,是要使每個參與者面臨一種與人坦誠交流的情景,從而有助於解除各種戒備心理,以便在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自由的,直接的和自發的溝通。

10.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在促進學習中是極為重要的。自我評價的方式可以各種各樣,重要的是學習者感覺到自己有責任去追求特定的學習目標。

理論的評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對學習的看法,大多是從人的自我實現和個人意義這類角度提出來的。

羅傑斯學習理論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存在主義者主張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不存在於事物本身,而是由個體的知覺賦予其意義的。羅傑斯認為"每個人都存在於一種以他自己為中心的、不斷變化著的經驗世界中","經驗是最高的權威。正確與謬誤的試金石,是我自己的經驗。……真理處於我內心的形成過程之中"。可以看出,羅傑斯的觀點是一種唯心主義,他只強調個體此時此刻個人意識的經驗。

羅傑斯正是基於上述觀點,認為生長和發展是一種不斷趨向自主、不斷擺脫外部控制的過程。這種觀點正好與當時的斯金納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發生了尖銳的衝突。因為,斯金納關心外部控制,而羅傑斯要尋找擺脫外部控制的途徑;斯金納的理想的學習環境是一種能提供精確控制和可預測結果的環境,而羅傑斯所追求的是一種最大限度地允許學生作出個人選擇的學習環境;斯金納強調通過課程內容的改革、教學技術的提煉和精確的評定方法來解決教育問題,而羅傑斯則提倡開放學校,不分教室和把"自由"學校作為教育改革的基礎。

羅傑斯的有些陳述是有啟迪意義的。比如:意義不是存在於教材之中,而是個人賦予教材以意義的,所以怎樣呈現教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從教材中獲取個人意義。又如:要理解學生行為,就必須識別學生看待自己行為的方式。

羅傑斯學習理論的特點,在於他試圖把認知與情感合二為一,以便培養出完整的人。只是過分偏重情感,引導他走向一個極端。

評價

卡爾·蘭桑·羅傑斯 卡爾·蘭桑·羅傑斯

羅傑斯的突出貢獻在於創立了一種人本主義心理治療體系,其流行程度僅次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羅傑斯認為每個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實現的趨向,當由社會價值觀念內化而成的價值觀與原來的自我有衝突時便引起焦慮,為了對付焦慮,人們不得不採取心理防禦,這樣就限制了個人對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達,削弱了自我實現的能力,從而使人的心理發育處於不完善的狀態。而羅傑斯創立的就診者中心治療的根本原則就是人為地創造一種絕對的無條件的積極尊重氣氛,使就診者能在這種理想氣氛下,修復其被歪曲與受損傷的自我實現潛力,重新走上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的心理康莊大道。他的自我論和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和在基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認為人有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共同趨向。但他更強調人的自我指導能力。相信經過引導人能認識自我實現的正確方向。這成為他的心理治療和諮詢以及教育理論的基礎,自我指導理論起初是在心理治療和諮詢以及教育理論的基礎,自我指導原理起初是在心理治療經驗中得出的。他認為,精神障礙的根本原因是背離了自我實現的正常發展,諮詢和治療的目標在於恢復正常的發展。他的療法原稱非指示療法,後改稱來訪者中心療法。這種方法反對採取生硬和強制態度對待患者,主張諮詢員要有真誠關懷患者的感情,要通過認真的“聽”達到真正的理解,在真誠和諧的關係中啟發患者運用自我指導能力促進本身內在的健康成長。這一原理也適用於教師和學生、父母與子女以及一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此,又稱以人為中心的理論。他的心理療法今天在歐美各國已廣泛流行,他的人格理論也頗有影響。

成為一個人意味著什麼

卡爾·蘭桑·羅傑斯 卡爾·蘭桑·羅傑斯

常有人這樣問我,“人們究竟因為什麼問題前來諮詢中心求助於你和其他心理顧問?”對此我總感到難以答覆。我只能說,他們有著你所能想像的任何一種問題,而矣邢嗟輩?分我敢肯定是你連做夢也想不到的。例如,有學業上一敗塗地的大學生;有被婚姻弄得苦惱不堪的家庭主婦;有感到自己已經瀕臨精神崩潰或精神病變的人;或是某個擔任要職的專業人員,由於過分沉溺於性方面的胡思亂想而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或是一個在班上拔尖的優秀學生,僅僅因為相信別人斷言自己是無可救藥的蠢笨而變得絕望呆滯;也有被孩子的頑皮行徑搞得焦頭爛額的家長;有活躍於交際場所的時髦女郎發現自己突然被一陣無可名狀的沮喪心情所壓倒;有的女性因為感到生活與愛情都正在從身邊悄然逝去而萬分憂慮,縱使她的大學畢業成績優良也不足以補償她失去的一切;有的男子則確信某些強大的邪惡勢力正在積極策劃陰謀,企圖暗算他;……。我可以這樣無休止地列舉出一大堆人們需要我們幫助解決的各式各樣的問題,它們真可說是集各種生活經驗之大成。然而,我對這種開清單的作法是不會滿意的。作為一個心理諮詢顧問,我很清楚,人們第一次向你訴說的問題隔上兩、三個小時後就會完全變成兩樣,即便到了第十次來向你訴說時,問題還會變。現在你們該明白了為什麼我會感到難以回答我們已開始提出的那個問題。

不過,我已逐漸相信這么一個事實:儘管人們的問題包羅萬象,錯綜複雜,但回答卻只有一個而且非常簡單。我們努力為諮詢者創立了一種利於治療的關係,這樣,我們可以傾聽他們訴說自己的經驗。從許多諮詢者的談活中,我感到他們每個人其實都為同一個問題所困擾。人們主要訴說的問題可能在情境上有所不同,他們苦惱的原因也可能不大一樣,有的來自學習,有的源於妻子,有囊蛭習澹械氖且蛭約菏タ刂頻幕蚧奶乒毆值男?為,有的卻因為某種恐懼心理等等。但是在所有這些差異後面,有一個人們共同探求的中心問題。在我看來,每一個人似乎都在心底深處反覆自問:“我到底是什麼人?我怎樣才能接觸到隱藏在表面行為下面的真正的我?我如何才能真正變成我自己?”

一、變成自己的過程

1.從面具後面走出來

看來每個人最希望達到的目標和他有意無意追求的不外是要變成他自己罷了。這裡,讓我先解釋一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當一個人因為自己的種種煩惱來找我諮詢時,我發現首先最好是努力與他建立一種可以使他感到自由安全的關係。我的目的是要了解存在與他內心世界裡的感受方式,認識他的門來面目,並創造一種自由氣氛,使他對自己的思想、感受和存在感到無拘無束,愛怎樣就怎樣。在這種情況下,他會怎樣利用這種自由呢?

我的經驗表明,他靠這種自由可以變得愈來愈接近它真正的自己。他開始拋起那用來對付生活的偽裝、面具或扮演的角色。他力圖像發現某種更本質、更接近於他真實自身的東西。他首先把那些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識的用來對付生活的面具扔在一旁。在一次諮詢中,一位年輕女人在對我描述她一直長期使用的面具時,她表示自己已完全不能確信在這種四面討好、八面玲瓏的偽裝後面還存在什麼她的真正自身:我正在考慮有關是非標準的問題。我不知怎么學會了一種竅門,我想,嗯,或者說是一種習慣,即老是想使我周圍的人感到輕鬆自在,或使事情進行得一帆風順。我們周圍總得有些能息事寧人的和事佬吧,他們就像能平息海浪的油一樣。無論是在小型會議上,或是在朋友們的聚會時,還是在其他什麼場合,我總能幫助把事情搞得順順噹噹的,而且總是顯得自己過得挺快活。有時,我連自己也感到驚訝地提出與我真實想法完全相反的意見,因為我注意到如果我不這么做,負責召集的人就會很不高興。換句話說,我簡直從來就不曾有過——我的意思是我從未發現自己對於事物曾有過——什麼明確固定的看法。現在看來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在家裡長期養成的習慣。開始,我只是不堅持自己的信念;到後來,我已經不知道我是否還有什麼應該支持的信念。我從來沒有誠實地成為我自己,我也從來不清楚我自己究竟是什麼,我只不過一直在扮演某個虛假的角色。

從這段談話里,你能看到她如何審視自己長期沿用的假面具,如何認識到自己對它的不滿,並努力思考怎樣才能認識到面具後面的真正自身,如果這自身確乎存在的話。在這一努力發掘真實自身的過程中,諮詢者特別願意利用我們為他建立的治療關係去探索考察他的經驗的各個側面,並勇敢地承認和正視自己常常面臨的深刻矛盾。他懂得他有不少行為,甚至有不少情感都不是真的,都不是他的有機體的真實反應。所有這些不過是某些表面的東西,某種偽裝而已。在這背後,他自己卻深藏不露。他發現,他在許多時候是按照自認為應該的那樣去生活,而不是根據他本身的要求。他常常感到自己只是應別人的需要而生存在世,他似乎根本沒有什麼自我,他只是試圖按照別人認為他應該的那樣去思維、感受和行動罷了。

在一點上,我非常吃驚地發現,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經以他敏銳的心理學洞察力極其準確地描述了人的這種困境。最常見的使人沮喪的情景是一個人不能根據其選擇或意願而成為他自己;但最令人絕望的則是“他不得不選擇做一個並非自己本身的人”。另一方面,“與絕望相反的情景就是一個人能夠自由地真正成為他自己,”而這種自由選擇正是人的最高責任。當我在讀他的某些著述時,我幾乎覺得他曾聽我們的諮詢者描述過對自我的探索。這種探索常常使人感到痛苦不安。

當人們看到自己正在擺脫這些以前從未覺察到的假面孔時,對自我的探索捅淶酶恿釗?心煩意亂。他們開始探究存在於自身內部的那些狂亂而猛烈的情感,這是一件可怕的工作。要除掉自己曾以為是真正自我的一部分的面具,這可能是一種令人極度不安的經驗。不過,一旦人們有了思想、感受和存在的自由,他們便會朝著這一目標邁進。有一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心理治療的交談,她下面的這段話可以揭示這一點。她用了不少形象的比喻來說明她是怎樣竭盡全力去接近她自己的真實內在的。

現在回想起來,我曾經一層一層地拆掉了我的全部防禦,因為我總愛在自己周圍建起道道防線,然後在生活中試一試,最後又將它們摒棄;而在這整個過程中,自己卻始終保持不變。我並不知道在這些防禦工事的裡面究竟是什麼,我真有些害怕發現它,但我還是堅持了下來。最初,我覺得在自己的內部什麼也沒有——只是一片空虛。我感到自己急切需要一個堅實的核心。過後,我感到自己面臨一堵厚實的磚牆,高得難以翻越,厚得無法穿過。一天,這堵牆開始變成半透明狀,不再是團體。後來,牆好像慢慢消失了,但是在它的後邊,我看見一座大壩,見面是被攔截的兇猛翻騰的水。我感覺到自己如像正在拚死地頂住這股大水的衝擊,假如我開一個哪怕是極小的

卡爾·蘭桑·羅傑斯 卡爾·蘭桑·羅傑斯

洞,我只好完全屈服於一種自憐情緒,然後是自恨,最後則變成了自愛。我感到自己好像已經躍過了一道深淵,安全地到達了彼岸,雖然我還在邊緣處搖搖晃晃,尚未站穩腳跟。我不知道自己在尋求什麼,也不知道我正向何處去,但我那時確實感覺到自己在向前邁進,正如每當我在真正地生活時所能感受的一樣。

我相信她的這番話能夠較好地表達出許多人的共同感受:一旦偽裝、高牆或大壩不復存在,那么被他內心世界所禁錮的洶湧的情感浪潮就會沖走一切障礙,使之蕩然無存。而且,她的話表明人對尋求成為自己有一種緊迫的需要。同時,她的話也初步揭示人如何確定自身實在的方法,即只有在他充分體驗到自己處於活生生的有機狀態時所產生的各種情感以後,他才能肯定他確實是他的真正自我的一部分,正如這位諮詢者曾經體驗過她的自憐、自恨和自愛等各種情感一樣。

2.情感體驗

我想再進一步談談關於情感體驗的問題,這種體驗實實在在是對我們自身中未知的因素的發掘。我將盡力描述出這種現象,儘管它是很難用任何明確的語言來表達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種各樣數不勝數的原因使我們不能充分體會到自己的情感態度。這些原因可能是用於過去的經驗,或可能是基於眼前的情況,也可能是由於我們所處的特定的社會環境。假如我們讓自己的情感態度自由充分地表現出來,這就顯得太危險,或具有太大的潛在的危害性。但是,一旦人們處於安全而自由的治療關係中時,他們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如實地獲得種種體驗。人們可以通過我稱之為“純精神修養”的方式去進行這樣的體驗,而且他們已經這么做了。在這些短暫的時刻里,體驗者便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恐懼、憤怒或柔情之中。

或許,我能再舉個例子來更好地說明這一點。從下面這段諮詢者的談話中,可以明白一些我的意思。這是與一位女性諮詢者進行的第31次治療談活的節錄。她已經好幾次談到,有一種周期性情感使她煩惱不安。她無法控制這種情感,甚至還不大清楚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這是由於她實際上已中斷了與父母的關係而產生的嗎?這是一種罪惡感嗎?她無法確定。最後,她以下面這些話結束了交談。

諮詢者:我有一種感覺,但不是罪惡感。(停頓,她抽泣了)。因此……當然我是指,我還無法把它說清楚,只是覺得這是一種受到嚴重傷害後所產生的情感。治療家:唔,不是犯罪感,只是感到受了嚴重的傷害。諮詢者:(哭泣)這是……你知道,我自己常為這種情緒感到內疚;但是在以後的幾年裡,當我聽到父母們……對他們的孩子喝斥“不要哭”時,我似乎產生這樣一種感覺,嗯,他們憑什麼該叫孩子別哭?他們只知道自己感到不好受,但誰還能比一個孩子感到更難受呢?啊,這似乎就是我想要說的意思……我——我是說他們應當讓孩子哭,而且……他們或許還該體諒體諒孩子。以一種……比較客觀的方式,。嗯,這就是……就是我一直體驗到的那種情感。我是指,現在……正是現在我所體驗的這種情感。治療家:我現在多少能明白一點你所指的這種情感了。看來你實際上挺像是在為自己哭泣……。諮詢者:那當然,我已經開始明白並感受到了這一點……你看,我曾一直竭力掩藏它,(哭泣)而寧肯為此默默地忍受這許多痛苦,甚至我還得掩藏所有這些痛苦。(哭泣)這正是我要摒棄的,就是受到傷害我也不大在乎了!治療家:(安詳地)你感覺到了在這種情感的最底部有一種不禁為你自己而哭泣的悲傷情緒,正如你已體驗過的那樣。但你覺得不能流露出來,一定不能,於是你不得不用你所討厭的、想要摒棄的痛苦來掩蓋它。現在你已幾乎感覺到,你與其承受這種痛苦的折磨,不如忍受傷害。(停頓)你似乎想極力表達這樣一個意思:我在受到傷害,但我一直力圖把它掩蓋起來。諮詢者:我以前並不清楚這一點。治療家:唔,那么這實際上是你的一個新發現。諮詢者:(同時說道)我以前真的沒有弄清楚,我以為這似乎與生理的問題有關,我……我一直在我的自身內部到處查找,看是否有些東西,像神經末梢或其他諸如此類的細小組織,給搗碎了。(哭泣)。治療家:你覺得就好像你某些最脆弱的方面——幾乎是純生理性的——已被壓碎或損害了。諮詢者:對,而且你知道,我確實就產生了這種感情:噢,你這可憐的人!(停頓)。治療家:於是,你不由得對這個人,即你自己,產生出一種非常強烈的憐憫感。

我希望上面這段引述表達出了一些我想極力說明的東西,即最大限度地體驗你的情感。正如這位女性,她在這些短暫的時刻里只是深深地感到自己受了傷害,只知道為自己所承受的損害感到悲哀。在這種毫無保留的情感流泄中,人們不僅可以體驗到傷害和悲哀,而且可以感受到人所能產生的一切情緒。如妒嫉、絕望、或信心、驕傲、敏感的柔情、使人不寒而慄的恐懼、令人銷魂落魄的愛情等等。

我從這類體驗中漸漸懂得,人正是在這種時刻才接近於他的本來面目,真正成為他自己。如果一個人通過治療,以這種方式體驗到了來自他自身機體的全部情感,也就是說,以這種自己能夠清楚意識到的、公開的方式體驗這些情感,那么他就已經體驗到了他自己,體驗到了他自己所具有的內在。這時,他就真正成為他自己了。

3.在體驗中發現自我

讓我們就如何變成自己本身這一問題再作進一步的探討。這是一個最使人感到困惑不解的問題。我想再次引用某個當事人在諮詢交談中的一些談話記錄,以期從中獲得解答這個問題的啟示。她談到她在生活中所用的種種假面孔是怎樣給打碎的、遺棄的,儘管這樣會使人感到某種程度的惶惑,但同時,又使人感到如釋重負,輕鬆起來。她接著講道:你知道,一個人把精力用來拼湊某種武斷的生活模式是毫無必要的,完全是一種浪費。你以為你必須像玩積木那樣自己去構造某種模式;但是,你會發現有這么多方面需要考慮,就如積木大多而不知道該把它們分別放在什麼位置上好。一旦你放錯了地方,就不免導致連鎖反應,造成更多的不適當。於是,你不得不花更多的力氣去維持這種狀況,因為稍一鬆手,整個模式就會坍塌。但由於過於疲憊,你最後不得不感到與其這樣自費力氣地維持錯誤狀態,還不如一團混亂的好。接著你會很快看到,一旦你撒手不管、聽其自然,生活模式就會自己出現,你根本無須耗費絲毫心血。你只要去發現它就行,在這種過程中,你也會發現自己。你必須讓你的經驗向你揭示其深刻含義;假如你要自作聰明地把某種意義強加給經驗的話,那么你就是在反對自己。

現在讓我按照我的理解來解釋一下她的這段富有詩意的談話。我想,所謂變成自己,在她看來就是要去發現存在於不斷變幻的經驗中的模式,或內在秩序,而不是把經驗納入某種軌道,變成某種偽裝或面目全非的結構。“變成自己”的意思就是去發現存在於自己的感覺和反應中的統一與和諧。真正的自我應該在一個人自己的經驗中自然而然地找到,而不是強加。

通過引用這些諮詢者的談話片斷,我一直力圖說明由於他們跟治療家建立了充滿熱情和諒解的、富有益處的關係,他們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諮詢者似乎開始逐步地、痛苦地探索在他用來對付世界的面具後邊究竟是什麼,甚至他自己也一直受著這個面具的欺騙。他深刻地,而且常常是生動地體驗到了隱藏在他自身內部的各種因素,因此他越來越變成了他自己。他不再裝著處處順應別人,不再玩世不恭地否認一切情感,也不再被上理智的外衣,他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充滿情感的、起伏變幻的生命過程。一句話,他變成了一個真正的人。

二、拋開面具後出現的新人

卡爾·蘭桑·羅傑斯 卡爾·蘭桑·羅傑斯

我想有些人可能會問,“諮詢者究竟變成了一個什麼樣的人?僅僅對我們說他拋棄了面具還不夠,我們還要知道面具後面掩藏的是什麼人?”要回答這樣的問題決非易事,這是由於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即每個人都想成為一個與其他人不同的、有獨自特點的人。不過,我可以指出我所目睹的經過治療而出現的新人所具有的一些特徵傾向。任何人都多少有些這類特點,但沒有人能夠全部具備。儘管如此,我仍然可以根據我所治療過的人來進行一些概括。

1.對經驗開放

首先,人們在這一變化過程中變得比較開放地對待自己的經驗。這在我看來有豐富的含義,它與防禦戒備性態度相反。心理實驗證明,如果感官信息與自我的組織模式有矛盾,這些信息就往往在意識中遭到歪曲。換句話說,我們只能容納那些符合預先存在於我們心中的圖像的東西,而不能如實地接受全部感官信息。

但是,當人們處於我已描述過的那種安適的關係中時,他們的防禦戒備心和僵化態度往往會消失,而以愈益開放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經驗。他們變得更易於了解源於自身機體內部的情感和態度,同時也變得更能認識周圍的客觀現實,而不是以先入之見去一味硬套。他們能夠看到,並非一切樹木都是綠的,並非一切男子都像刻板無情的神父,並非一切女性都拒人於千里之外,並非一切失敗都證明自己毫無是處,……。他們可以從新的環境中如實地獲得證據,而不是曲解存在,使之符合早已持有的模式。可以想見,一個人越是開放地對待其經驗,他就越能夠以現實的態度去對待周圍的人,正視他的新環境,處理他所面臨的新問題。這就意味著他的信念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可以容忍模糊。他可以接受對立的證據,而不封閉現實。我相信,這種在認識自己周圍的客觀實在時所抱有的開放態度,是那些通過治療而呈現新貌的人的一個重要因素。也許,我可以用一次治療交談的記錄來對此作出更生動的說明。一位年青的男性專業人員在第41次交談時說,他在對待自己的機體感官和情感體驗上已變得越來越開放了:

諮詢者:在我看來、並不是任何人都能說出我所體會到的全部變化。但可以肯定地說,我近來對自己的生理結構已抱有更尊重和更客觀的態度,我的意思是我不再對我的自身提出過高的要求。這便是治療產生的結果。我過去常常想克服自己在晚餐後產生的疲乏感。而現在,我已能比較確切地感到我真的累了,我並未有意使自己疲乏,這不過是我在生理方面有些虛弱罷了。我過去對自己的倦意看來是過於苛刻。治療家:所以現在你能容忍自己感覺累了,而不再以一種責難的態度來對待它。諮詢者:是的,我已不再認為我不應該產生疲乏或別的感覺。我不再與自己的疲乏感過意不去,也不再認為這是什麼了不得的壞事。這一點似乎有極其深刻的意義。而且,我想我已經找到了我過去為什麼要持那種苛求態度的原因。這主要因為我的父親就是如此對待這類事情的。例如,我若是病了,並且告訴了家裡的人,我父親就明顯地希望替我乾點什麼,但同時他要說,“天哪,這太麻煩了。”你知道,他的態度就是這樣。治療家:他看來挺討厭生病。諮詢者:對,我敢說我父親對他自己的身體狀況也不太滿意,正如我過去一樣。去年夏天我把背部扭傷了。我當時聽見“嚓”的一聲,我立刻明白糟了。開始,我感到持續不斷的劇烈疼痛。醫生檢查後對我說不要緊,只要注意不再過度扭曲,傷就會自己好的。唔,大約在幾個月前他說的這話。但是直到最近,見鬼,我還覺得疼,依然如故。這可不是我的過錯。治療家:這並不說明你有什麼不對。諮詢者:是的,我似乎過分感到疲乏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長期不愈的扭傷,所以——我已經跟醫院的大夫約好用X光透視一下。你可以看到,我對這方面的感覺已變得比較準確客觀。我可以肯定地說,我也能夠這樣準確而客觀地去感覺我吃的東西和我吃了多少。這真是一種深刻的變化。當然我跟妻子和孩子的關係也是——啊,要是你能看得見我的內心世界,你會簡直認不出來——正如你具有的關係一樣。我是說,再也沒有什麼能比這更實在更真實的了,你對孩子抱有真正的愛,同時又從孩子那裡得到同樣的愛。我簡直不知道該怎么說才好。我們越來越尊重瓊蒂,我們都是如此。我們都注意到了——是的,我們都注意到了她發生了多么大的變化。這可真是件意義深刻的事情。治療家:依我看,你現在似乎已能更準確地理解你自己。如果你的身體感到疲乏,你會留意到並相信這一點,而不表示責難;如果你的身體出現疼痛,你能立即察覺;如果你真正愛你的妻子和孩子,你也能感受到,而且能體會到其間的差異。

從這段不長的然而具有象徵意義的談話中,可以看出我一直想極力說明的問題,即對待自己經驗的開放。起初,這個人不能自由地感覺自己的疼痛和疾病,因為他認為這是不可容忍的。他不能體會自己對孩子的柔情和愛,因為這樣的感情似乎意味著脆弱,結果他不得不時常裝出一付剛強的男子漢氣概。但是,他現在能夠真正開放地對待來源於自身機體的經驗:當他累了的時候,他能夠感覺到疲乏;當他的機體組織出現疼痛時,他能感到疼痛;他可以自由地體驗自己對女兒的愛,也可以對她生氣,甚至表示出來,正如他自己後來所說。總之,他能夠在生活中體會到來自他的整個機體的全部經驗,而不是將它們排斥在意識之外。

2.信任自己的機體

那些經過治療改變的人的第二大特點是。他們越來越深刻地發現自己機體的可靠性,認為它是一個最好不過的工具,因為它能夠在任何新的環境下找到最恰當的行為方式。如果這話看來有點使人莫名其妙的話,我可以詳細談談這個問題。為了幫助理解,我們可以構想一個人面臨下述這些存在的選擇:“我是回家度假,還是獨自消磨時光?”“我要喝別人給我的第三杯雞尾酒嗎?”“我願意選擇此人作我的伴侶嗎?”請想想在這樣一些情況中,經過治療改變的人會做出什麼反應呢?只要他開放地對待他的感官經驗,他就可以得到一切有關的資料,在這基礎上他可以制定恰當的行為方式。他對自己常常是複雜而矛盾的情感和衝動了如指掌。他能夠自由地感知社會的要求,無論是相對僵化的“法令”,還是朋友和家庭的願望。他能夠回憶起曾有過的類似情景,以及自己在那時的不同行為所導致的後果。他對這種複雜的生活情景具有比較準確的認識。他可以讓他的機體組織和意識較好地共同考慮、權衡和比較各種刺激、需要和要求,以及它們各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通過這種複雜的權衡和比較,他可以找到在這一特定情景中能夠最大限度滿足他的全部需要的行動途徑,既包括長遠的需要,也包括近期的需要。

在這種斟酌權衡某一特定的生活選擇所包含的各種因素時,人的機體組織並不是一貫正確,有時也可能做出錯誤的選擇。但是,由於他對自己的感性經驗常常持開放的態度,所以一旦出現令人不滿的後果,他便能立即意識到,並迅速進行修正。

這可能有助於我們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即我們大多數人不能正確估量和權衡所面臨的選擇,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常常把某些不屬於自己經驗的因素考慮在內,同時又把某些經驗以內的成分排除在外。舉例來說,一個人可能堅持認為“我可以飲烈酒而不醉,”但只要看看他過去的經驗,他的話就很難說是正確的。又如一位年輕女子在她未來的丈夫身上可能只看見其優點和長處,但如果她對自己的經驗開放些,她就會發現他也具有弱點和毛病。

一般說來,當諮詢者對其經驗持開放的態度時,他就會發現他的機體組織是值得信賴的。他不再那么害怕自己的情感反應,對源於自身機體的各種複雜豐富的情感和傾向越發感到信任和喜愛。良心對他來說,已不再是一個鐵面無私的監察官,專門監視那些富於危險、不可預測的本能衝動,因為人們很少敢讓這些衝動自由地表現出來;而現在良心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已經與情感思想和睦相處,成為其中的一員。而且,我們發現一旦消除了嚴厲的監視和控制後,本能衝動和情感思想完全可以實行恰如其分的自理。

3.出自個人內心的評判

卡爾·蘭桑·羅傑斯 卡爾·蘭桑·羅傑斯

當一個人由於治療而正在向真正的人轉變時,他的另一個獨特傾向表現在他的選擇、決定和價值判斷的根源和出發點上。他越來越感到評價的基點存在於自身內部,因而他逐漸不再尋求他人的贊可或否定,不再依賴他人提出的生活標準,也不再依靠他人來幫助自己做出決定和選擇。他認識到自己進行選擇的基點在自身內部,唯一值得考慮的問題是:“我的生活方式能使我真正感到滿意嗎?能真正表現我自己嗎?”我想,這一點對任何有創造性的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我舉一個例子,它或許能有助於說明這個問題。這段簡要的對話引自我與一個年輕女研究生的交談記錄。她來尋求諮詢幫助,因為她有許多煩惱,甚至考慮過自殺。在交談過程中,她發現自己有一種極強烈的願望,即希望依賴他人,希望有人為她指點生活的道路和方向。因此,她對那些未能給她足夠指導的人報有苛刻的批評態度。她一個接著一個地評論她的教授,她痛心地認為沒有一個教授能使她懂得任何具有深刻意義的東西。後來,她開始逐漸意識到造成這種現象的部分原因是她自己未能主動地配合老師學習這些課程。接著就是下面這段我要引述的對話。從這段引述中,我想你們可以進一步理解“一個人承認評價的基點存在於自身內部”的深刻含義。現在讓我們看看這段引述,它摘自與這位年輕女性的一次後期交談,她在這時已經開始逐步認識到她自己可能對學習的落後負有部分責任。

諮詢者:啊,我不知道我是否一直在四處瞎碰,結果只求得一知半解,而沒有真正掌握什麼知識,也根本沒有真正定下心來深鑽學問。治療家:也許,你的學習就像蜻蜓點水,沒有在某一點上進行深入地挖掘。諮詢者:嗯,因此我說——(緩慢地、沉思地)嗯,據此看來,嗯,事實上全在我自己。我是說,我事實上根本不能在學習上依賴他人。(很輕地)我得靠自己。治療家:你現在開始明白了——只有一個人能夠幫助你完成學業——你必須認識到除你自己以外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越俎代庖。諮詢者:(長時間停頓——靜坐沉思)我顯得像吃了一驚吧!(輕輕地笑了)治療家:吃驚?你是說這是一樁使人吃驚的事嗎?諮詢者:噢,(很長時間的停頓——明顯地在與內心情感作鬥爭)。治療家:你願意再進一步談談你這是什麼意思嗎?這真的使你感到驚嚇?諮詢者:(笑起來)我,唔——我自己也不大明白。我是說——唔,我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停頓),我似乎處於——我自己也不清楚——處於一個非常脆弱的位置。但是我,唔,我把這種想法全倒了出來,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幾乎是自己湧出來的,而不是我說出來的。好像我把什麼東西放了出來似的。治療家:你好像覺得它很難說是你自身的一部分。諮詢者:啊,我對此感到萬分驚訝。治療家:你好像覺得,“啊,看在老天的分上,我說過這樣的話嗎?”(兩人都笑起來)。諮詢者:真的,我以前可沒有這種感覺。我一直——晤,這真像我在說某種想法。晤,它本來就是我自身的一個組成部分。(停頓)或者說,晤,(困惑不解地)它是我擁有的某種東西,晤,我說不清楚。我感到有了力量,但同時我又感到——意識到這是一件使人害怕和吃驚的事。治療家:對啦,你的意思是當你訴說這種想法時,你感到有一種力量支持你,但同時你對自己所說的又感到害怕,是吧?諮詢者:嗯,我感覺如此。例如,就是此時此刻我也感到——我的內部有一種力量在衝動洶湧,好像確實有某種強大的存在。不過,晤,它最初只是一種身體的感覺,它脫離我長期以來一直依憑的支撐而湧現出來。治療家:你感覺到了某種深藏於你自己內部的強大東西,它不斷向外洶湧,同時,你又覺得一旦將它表述出來,你就會感到自己像失去了原有的支撐。諮詢者:嗯,大概是這樣——我不敢肯定——我想它打亂了我一直習慣的精神結構。治療家:它在一定程度上震撼了原有的強大結構,使它完全被震鬆了。諮詢者:嗯,(停頓,然後謹慎地然而確信無疑地)我,我想——我不知道,但是我感覺到我將開始去做更多我應該做的事……我有那么多事情需要做。看來,在我生活的條條大道上,我還得開闢新的行為途徑——或許——我可以表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已經幹得好多了。

我希望這段引述能幫助說明那種被一個正在成為有自己特點和有責任感的人所體驗到的力

著名的心理學家(二)

著名的心理學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