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普政變

凡爾賽契約對德國而言是一個難以接受而且象徵恥辱的條約。契約對德國的衝擊直接導致威瑪共和的飄搖與動湯,甚至最後的垮台,不僅是嚴峻的經濟賠償,喪失國家部分主權,也同時限制了德國的軍備。

卡普政變(Lüttwitz-Kapp-Putsch )
發生在威瑪初期的卡普政變,就是凡爾賽契約下的第一個產物。凡爾賽契約第160條規定,德國必須裁撤軍備,正規軍不得超過十萬人,並解散所有志願組成的義勇軍(das Freikorps)。1920年二月,時任帝國國防部長的諾斯克(Gustav Noske)據此要求宣布解散呂特維茲將軍(Walther Freiherr von Lüttwitz)麾下六千名以反共著稱的志願軍「愛爾哈特旅」(Marinebrigade von Hermann Ehrhardt)。對於這個解散命令,本人也是反共產、反共和的守舊保皇派呂特維茲堅決反對,不僅抗命不服,更要求當時的總統艾伯特(Friedrich Ebert)立即解散國會,並要求將帝國國防部長撤換為他本人擔任。國防部長諾斯克鏇即宣布將呂特維茲解職,並持續進行解散計畫,而呂特維茲則進一步將軍隊開進柏林,準備武裝反抗。面對柏林市內一觸即發的內戰,帝國總理鮑爾(Gustav Bauer)與總統艾伯特雙雙逃離柏林,三月十三日,呂特維茲任命卡普(Wolfgang Kapp)組織新的「國民政府」,意圖取代甫建立的威瑪。 新政府以黑白紅三色旗為國旗,與第二帝國相同,象徵對帝制的緬懷。面對此局面,社會民主黨的黨主席威爾斯(Otto Wels)在柏林發起大罷工加以抵制,柏林一時之間巷戰、罷工頻傳,呂特維茲和卡普建立的新政府完全無法運作。僅僅四天,呂特維茲的國民政府在三月十七日就在各地軍隊宣示對共和政府效忠的壓力下即宣告解散。雖然卡普政變迅速失敗,但也因此使鮑爾內閣解組下台。卡普政變的導火線固然是凡爾賽契約的解散志願軍要求,但從解散過程中引起共和與反共和的兩股勢力鬥爭來看,第二帝國的結束,由共和取代並不是所有力量都能接受的產物。這是威瑪始終存在反體制力量的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