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卡鸚鵡

卡卡鸚鵡

卡卡鸚鵡【又名】卡卡啄羊鸚鵡、白頂啄羊鸚鵡。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紐澳鸚鵡族。這種鸚鵡鳥體為棕綠色;前額、頭頂、頸部為灰白色;有時候有些羽毛尖端帶有深綠;頸部和腹部為紅棕色,頸部後方偏深紅色,邊緣帶有黃色和深棕色;主要以種子、植物嫩芽、花朵、樹木幼苗、花蜜、漿果、含有高蛋白質的昆蟲、樹皮等為食。

基本信息

物種介紹

點擊查看大圖
【物種名稱】 卡卡鸚鵡
【又 名】卡卡啄羊鸚鵡白頂啄羊鸚鵡
【拉丁學名】 Nestor meridionalis
【英文名稱】 Kaka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紐澳鸚鵡

整體概述

【整體概述】
身長:依照不同亞種為42到46公分不等(16.5吋到18吋)
亞種:目前有一種已知亞種為Northern Nestor(Nestor m. septentrionalis)
外型:這種鸚鵡鳥體為棕綠色;前額、頭頂、頸部為灰白色;有時候有些羽毛尖端帶有深綠;頸部和腹部為紅棕色,頸部後方偏深紅色,邊緣帶有黃色和深棕色;胸部橄欖棕色;耳羽橘紅色;臀部、尾巴上方和內側覆羽為紅色,定帶有深棕色的滾邊;翅膀內側覆羽和飛行羽內側為深紅色;尾巴棕色,尖端淺色;鳥喙灰棕色;虹膜深棕色。母鳥的鳥喙比較短且沒有像公鳥那樣彎曲。幼鳥下喙帶有黃褐色的斑紋。
簡介:卡卡鸚鵡(Kaka)是啄羊鸚鵡(Kea)的表親,也是Nestor家族中的成員之一。他們的外表和啄羊鸚鵡非常相似,有著彎曲的鳥喙和暗淡的羽色,由於外型並不討喜,因此在寵物市場和繁殖界鮮少見到他們的蹤跡。由於他們體型碩大,動作並不靈活,加上對人類戒心不強,因此一直以來都是毛利人最重要的食物來源。毛利人會利用誘餌鳥以及樹叉等工具來誘捕卡卡鸚鵡,人類的大量捕捉加上棲息林地大幅縮減,使的卡卡鸚鵡的數量大幅減少,如今他們僅棲息於紐西蘭的第三大島史都華島(Stewart)和幾個大島上。史都華島附近不遠的石島(Ulva Island)上的保護區是他們最後的庇護天堂,島上沒有任何外來物種和掠食者等天敵,害羞的卡卡鸚鵡也得以在此重新建立他們的族群。
卡卡鸚鵡生性相當活潑好動,個性相當溫馴友善,在某些島上的卡卡鸚鵡甚至樂意接受觀光客用手餵食。他們的叫聲粗啞刺耳,相當吵雜奇特,往往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輕易辨認出來。每天清晨和傍晚是他們會活躍的時有時甚至連多雲的天候下他們也相當好動;卡卡鸚鵡是體質相當強健的鳥種,通常可以忍受中歐和北歐寒冷的天候;人工豢養的卡卡鸚鵡數量相當稀少,由於他們平時喜歡在地面活動,因此要特別注意環境的衛生;此外,他們相當喜歡啃咬,所以必須定時提供新鮮的樹枝和木頭予其磨嘴。
卡卡鸚鵡的亞種北部卡卡鸚鵡(Northern Nestor)主要棲息於紐西蘭北部的島上和一些附近的島嶼上。他們的外型和卡卡鸚鵡(Kaka)非常相似,不同的是他們體色較深,頸部的紅羽面積較小且顏色較深;頭頂為灰色;背部和翅膀為深橄欖棕色,並帶有深色的滾邊。胸部為深棕色。體型略小,為42公分。
棲息環境和習性:卡卡鸚鵡主要棲息於森林地區、連線原生高地冠木叢林區;有時候也會前往公園、通常會避開人類居住的地區。在繁殖季他們大多成對或是以10隻左右的小群體聚集於樹梢;在清晨和晚間特別活躍,到了中午時分則非常安靜,大多休息避暑,到了晚上則又會活躍起來,有時候可以常聽見他們的叫聲。他們非常善於飛行,有時候會整群飛行於海上到鄰近島與覓食,然後傍晚才歸巢;他們有著季節性遷移的習性,會在不同的島嶼之間來回,叫聲相當吵雜刺耳,在很遠的距離就可以聽見。
食物:卡卡鸚鵡主要以種子、植物嫩芽、花朵、樹木幼苗、花蜜、漿果、含有高蛋白質的昆蟲、樹皮等為食。
【地理分布】 棲息地:紐西蘭南部的島上、沿海的數個大島上也都有他們的蹤跡。
【繁殖】
們在野外的繁殖季為9月到隔年3月;會在枯死的樹洞中築巢;人工豢養的卡卡鸚鵡數量比較稀少,難度較啄羊鸚鵡高,僅在紐西蘭當地有少數成功的例子;一次會產下3到4枚卵;孵化期為279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10周。
【保護級別】華盛頓公約I類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