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頂啄羊鸚鵡

白頂啄羊鸚鵡

卡卡鸚鵡(Kaka)是啄羊鸚鵡(Kea)的表親,也是Nestor家族中的成員之一。他們的外表和啄羊鸚鵡非常相似,有著彎曲的鳥喙和暗淡的羽色,由於外型並不討喜,因此在寵物市場和繁殖界鮮少見到他們的蹤跡。由於他們體型碩大,動作並不靈活,加上對人類戒心不強,因此一直以來都是毛利人最重要的食物來源。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物種名稱】 卡卡鸚鵡
【又 名】 卡卡啄羊鸚鵡、白頂啄羊鸚鵡
【拉丁學名】 Nestor meridionalis
【英文名稱】 Kaka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紐澳鸚鵡

簡介

卡卡鸚鵡生性相當活潑好動,個性相當溫馴友善,在某些島上的卡卡鸚鵡甚至樂意接受觀光客用手餵食。他們的叫聲粗啞刺耳,相當吵雜奇特,往往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輕易辨認出來。每天清晨和傍晚是他們會活躍的時有時甚至連多雲的天候下他們也相當好動;卡卡鸚鵡是體質相當強健的鳥種,通常可以忍受中歐和北歐寒冷的天候;人工豢養的卡卡鸚鵡數量相當稀少,由於他們平時喜歡在地面活動,因此要特別注意環境的衛生;此外,他們相當喜歡啃咬,所以必須定時提供新鮮的樹枝和木頭予其磨嘴。卡卡鸚鵡的亞種北部卡卡鸚鵡(Northern Nestor)主要棲息於紐西蘭北部的島上和一些附近的島嶼上。他們的外型和卡卡鸚鵡(Kaka)非常相似,不同的是他們體色較深,頸部的紅羽面積較小且顏色較深;頭頂為灰色;背部和翅膀為深橄欖棕色,並帶有深色的滾邊。
卡卡啄羊鸚鵡終日在森林和花叢中尋食果實,種子和花蜜,但有時也會襲擊羊的幼仔,因此有“殺羊者”之稱,而實際上僅有部分個體慣於襲擊幼羊。當地的土著人並沒有對卡卡啄羊鸚鵡施以報復,有時還會把剩餘的羊肉拋棄給它們,就這樣,卡卡啄羊鸚鵡一直在這裡與土著人和平相處著。19世紀初,歐洲移民的到來徹底打破了卡卡啄羊鸚鵡寧靜的生活,短短几十年間,一半以上的森林被砍伐,大批的卡卡啄羊鸚鵡因饑寒交迫而喪生。剩下來的卡卡啄羊鸚鵡因食物短缺不得不去偷食莊稼地中的糧食並襲擊幼羊,於是移民把獵槍對準了它們,人們還把毒藥放在羊肉上投給它們,一次就能毒死幾百隻卡卡啄羊鸚鵡。到了19世紀40年代末,人們已難尋其蹤了。卡卡啄羊鸚鵡:1851年滅絕。

外形特徵

卡卡啄羊鸚鵡不象其他鸚鵡一樣有著色彩斑斕的羽毛,因此在它們全部滅絕之前,一直沒有人將其作為觀賞鳥。身長:依照不同亞種為42到46公分不等(16.5吋到18吋);亞種:目前有一種已知亞種為Northern Nestor(Nestor m. septentrionalis);外型:這種鸚鵡鳥體為棕綠色;前額、頭頂、頸部為灰白色;
有時候有些羽毛尖端帶有深綠;頸部和腹部為紅棕色,頸部後方偏深紅色,邊緣帶有黃色和深棕色;胸部橄欖棕色;耳羽橘紅色;臀部、尾巴上方和內側覆羽為紅色,定帶有深棕色的滾邊;翅膀內側覆羽和飛行羽內側為深紅色;尾巴棕色,尖端淺色;鳥喙灰棕色;虹膜深棕色。母鳥的鳥喙比較短且沒有像公鳥那樣彎曲。幼鳥下喙帶有黃褐色的斑紋。胸部為深棕色。體型略小,為42公分。卡卡啄羊鸚鵡只分布在紐西蘭塔斯曼灣,體長一般在0.5 m左右,重2~3 kg,雄鳥的羽毛除尾巴為灰褐色外,全身其他部分呈紫蘭色。雌鳥的顏色稍微暗淡一些,它們的嘴非常堅硬,且呈鉤狀。過去塔斯曼灣曾生活著很多卡卡啄羊鸚鵡。因為這裡森林茂密,花草繁多,使其有足夠的生活空間和食物。

食物

毛利人會利用誘餌鳥以及樹叉等工具來誘捕卡卡鸚鵡,人類的大量捕捉加上棲息林地大幅縮減,使的卡卡鸚鵡的數量大幅減少,如今他們僅棲息於紐西蘭的第三大島史都華島(Stewart)和幾個大島上。史都華島附近不遠的石蓴島(Ulva Island)上的保護區是他們最後的庇護天堂,島上沒有任何外來物種和掠食者等天敵,害羞的卡卡鸚鵡也得以在此重新建立他們的族群。卡卡鸚鵡主要以種子、植物嫩芽、花朵、樹木幼苗、花蜜、漿果、含有高蛋白質的昆蟲、樹皮等為食。

習性與生存狀態

鸚鵡大多色彩絢麗,音域高亢,那獨具特色的鉤喙使人們很容易識別這些美麗的鳥兒。它們一般以配偶和家族形成小群,棲息在林中樹枝上,自築巢或以樹洞為巢,食漿果、堅果、種子、花蜜。也有特例:如深山鸚鵡,這種生活在稀木灌叢中的鳥兒體形大,羽毛豐厚,獨具一付又長又尖的嘴。除了具有其它鸚鵡的食性外還喜食昆蟲、螃蟹、腐肉。甚至跳到綿羊背上用堅硬的長喙啄食羊肉,弄得活羊鮮血淋淋,所以當地的紐西蘭牧民也稱其為啄羊鸚鵡。鸚鵡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鸚鵡的嘴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鸚鵡主要是熱帶,亞熱帶森林中羽色鮮艷的食果鳥類,在世界各地的熱帶地區都有分布。在南半球有些種類擴展到溫帶地區,也有一些種類分布到遙遠的海島上。鸚鵡在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種類最多,在非洲和亞洲種類要少得多,但在非洲卻有一些很有名的種類,如情侶鸚鵡。拉丁美洲的鸚鵡中最著名的是各種大型的金剛鸚鵡。
大洋洲的鸚鵡比拉丁美洲更加多樣化,包括一些人們最熟悉的、最美麗和最獨特的鸚鵡。其中澳洲的虎皮鸚鵡和葵花鳳頭鸚鵡等是人們最熟悉的鸚鵡。紐西蘭的鴞鸚鵡是已經失去了飛翔能力大型鸚鵡,而紐西蘭的啄羊鸚鵡則進化出了一定的肉食傾向.啄羊鸚鵡也是分布最高的鸚鵡之一。大洋洲種類繁多的吸蜜鸚鵡則屬於最美麗的鳥類,比如斐濟的藍冠吸蜜鸚鵡。鸚鵡是人們喜歡飼養的寵物,其野生種群也因此而受到威脅,很多種類都成為了瀕危物種。鳥類學家已確定我們這個星球上我國原產的鸚鵡只有6種,全部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鸚鵡中體形最大的當屬紫藍金剛鸚鵡,身長可達100cm,分布在南美的玻利維亞和巴西。雖然在某些地區常見,但人們為盈利而大量誘捕,已使它們面臨嚴重威脅。最小的是生活在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一帶的藍冠短尾鸚鵡 ,身長僅有12cm,這些小精靈攜帶巢材的方式很特別,不是用那彎而有力的喙,而是將巢材塞進很短的尾羽中,同類的其他的情侶鸚鵡,也是用這種方式攜材築巢的。隨著人類文明的足跡的延伸,工業化程度的發展,這些美麗的鳥也同樣面臨生存環境的惡化,種群銳減,一些種類已經或接近絕滅。紐西蘭的鴞鸚鵡,是唯一一種夜行性的在地面上爬行的鸚鵡科鳥類。它們原來分布於紐西蘭南部、司圖爾特和其它島嶼,由於棲息地的老鼠和鼬而瀕臨滅絕。以塔布堤島命名的塔布吸蜜鸚鵡,已在它的祖籍南太平洋的這個小島上絕跡,人們顧及它的名實相符,只有新從庫克群島引進,但仍岌岌可危。這兩種鸚鵡的天敵是鼠和貓,而它們在原籍生活了千百年,世代繁延,少有天敵。是人類活動的蹤跡打破了這裡的和平與寧靜,船把開拓者、旅行者送到這些島嶼上的同時也將鼠和貓送上了島。這些殺手吞吃鳥蛋和幼雛,讓它們陷入滅頂之災。無奈,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將倖存者遷往沒有天敵的島嶼,不再公知於眾。我們今後也只能在圖片和郵票上看到這些美麗的鸚鵡了。

環境

啄羊鸚鵡(kea)是紐西蘭境內特有的鳥種,生活於險峻寒冷的高山地區,由於他們時常發出類似『Keeaa』的沙啞叫聲,因此得名。由於他們大多在地面上活動,用雙腳跳躍式前進,動作滑稽逗趣,因此又被稱為「高山上的小丑」。他們棲息的環境相當險惡,加上食物有限,使的啄羊鸚鵡發展出獨特的生活習性和個性。他們是社會性相當高的鳥種,平時居無定所,大多是四處遊牧覓食;生性對任何新的事物都保持著高度的好奇心,必定會上前察看,這樣的天性也有助於他們迅速的發現任何可以果腹的食物。這是紐西蘭南島上的一種大型鸚鵡。生活在稀木灌叢中,體形大,羽毛豐厚,主要呈綠色,喙又粗又長。除了具有其它鸚鵡的食性外,主要食昆蟲、螃蟹、腐肉。
但也經常攻擊羊群,甚至跳到綿羊背上,它那強健的喙可以把羊的皮肉喙穿,吞食羊腎上的脂肪並啄食羊肉,弄得活羊鮮血淋淋,所以當地的紐西蘭牧民稱其為啄羊鸚鵡。它們是不折不扣的機會主義者。每年春天,啄羊鸚鵡都會在高山上挖掘雛菊類植物,以及搜尋雪堆四周和岩石夾縫中是否有新長出來的植物嫩芽或是小昆蟲可以果腹。到了夏天,他們就在山上的矮樹或是灌木叢間尋找水果或是漿果、種子和花朵等。到了秋天,他們大多會待在山毛櫸林區中,覓食些嫩芽、樹葉和堅果;但是到了冬天這個最嚴苛的時節,他們會尋找死去動物的遺骸,挖出最具能量的內臟和脂肪部份食用,以便熬過大自然最嚴酷的考驗。
【地理分布】 棲息地:紐西蘭南部的島上、沿海的數個大島上也都有他們的蹤跡。
【繁 殖】
們在野外的繁殖季為9月到隔年3月;會在枯死的樹洞中築巢;人工豢養的卡卡鸚鵡數量比較稀少,難度較啄羊鸚鵡高,僅在紐西蘭當地有少數成功的例子;一次會產下3到4枚卵;孵化期為279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10周。
【保護級別】華盛頓公約I類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