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建春

卞建春

1969年生於江蘇泰興,博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中科院大氣所研究員

卞建春,男,1969年生於江蘇泰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層大氣和全球環境探測重點實驗室(LAGEO),主要從事中層大氣過程研究和大氣過程可預報性研究。
學習簡歷:
1987~1991年,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獲學士學位
1993~1996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獲碩士學位;
1996~1999年,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獲博士學位;
1999~2001年,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後。
工作簡歷:
1991~1993年,陝西省氣象局,研究實習員;
2001~2007年,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2006年6月起,中科院LAGEO實驗室副主任;
2008~2009年,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項目研究員;
2010年起,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2008年1~4月和2009年10~11月,美國大氣研究中心(NCAR)短期訪問。
任職情況: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LAGEO實驗室副主任(2006-)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發展戰略調研組委員(2009-)
IAMAS/IUGG中國委員會秘書長(2007-2011)
SPARC/WCRP中國委員會秘書長(2004-)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Associate Editor (2009-)
《大氣科學》編委(2009-)
承擔科研任務:
主持的項目有國家科技部973項目課題1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院重要方向性項目課題1個;參加課題有國家科技部863計畫課題1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基金重點項目2項、院重要方向性項目1項。
科研業績:
近幾年來,圍繞上對流層/下平流層區域動力、化學、微物理等過程開展研究工作,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取得進展:
一、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平流層-對流層交換過程研究:
(1)發現了冬季青藏高原微型臭氧洞事件。根據衛星觀測臭氧資料、地基觀測臭氧資料和再分析動力場資料,發現了冬季青藏高原微型臭氧洞事件,揭示了其分布規律及長期變化趨勢,探討了其可能的形成機理—主要是副熱帶西風急流的北跳,引起對流層頂高度抬升,低緯地區對流層低臭氧濃度氣團向北向上輸送。
(2)首次實現了亞洲夏季風區上對流層/下平流層(UTLS)區域水汽的測量。通過國際合作,利用先進的低溫低濃度(ppmv量級)水汽探測儀首次實現了亞洲夏季風區UTLS區域水汽的精確測量,發現亞洲季風區UTLS區域經常存在過飽和水汽現象,初步揭示了對流活動的直接影響高度可達150~100hPa,揭示了亞洲季風區臭氧和水汽垂直分布具有熱帶特徵,即亞洲夏季風區是熱帶地區夏季在副熱帶地區的外延。
(3)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區平流層-對流層質量交換規律。根據再分析資料,診斷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區平流層-對流層質量交換規律,揭示了無論夏季還是冬季該區域都存在從對流層進入平流層的淨質量通量,並指出在冬夏季節具有不同的輸送機制,夏季主要是垂直輸送,而冬季則主要是水平輸送。
二、UTLS區域大氣精細結構:
(1)率先開展了國內下平流層重力波的分析研究。利用北京垂直高解析度探空資料,根據風、溫等變數之間的偏振關係以及風矢量連線的偏振橢圓原理,首次分析了中國大陸地區下平流層重力波的活動特徵—固有頻率、垂直波長、水平波長、傳播方向等參數,並給出了波動能量季節變化特徵。
(2)提出了利用氣球探空升速廓線提取小尺度重力波信號的方法。在T-REX試驗期間,氣球探空升速廓線具有波狀結構,由於氣球具有水平漂移,則問題是該波狀結構是空氣垂直速度的垂直變化還是水平變化或者是兩者的綜合。我們根據質量守恆原理、其他觀測論證了該波狀結構主要代表重力內波的水平變化,而垂直變化可以忽略;並根據所有探空觀測統計分析了重力波的水平波長分布,主要集中在7~34 km。
(3)開展了東亞地區對流層頂強逆溫層的分析研究。以北京高空站為例,利用垂直高解析度探空資料分析了東亞地區對流層頂強逆溫層(TIL)的分布特徵。揭示了冬春季節13-17km高度上的浮力頻率的減小緣於雙對流層頂的頻繁出現,基於每個廓線提出了一個確定TIL厚度的方法,並揭示了TIL在冬春季節較厚而夏秋季節較薄的季節變化規律。
三、資料驗證:
(1)開展比對試驗驗證了國產業務探空儀的濕度觀測性能。利用國際上能夠實現大氣濕度精確測量的探空儀與國產業務探空儀開展了比對試驗,發現:國產新型GTS1數位化探空儀在對流層測量結果偏乾,其中低層偏乾10%左右,中部偏乾50%,上層對於大氣濕度的變化沒有回響;國產GTS1濕度儀測量性能具有明顯的日變化,與夜晚相比較白天偏乾更為顯著,主要歸因於濕度儀所放置的盒蓋(用於避雨、避太陽直接輻射)受太陽輻射加熱且通風較弱,引起濕度儀升溫。
(2)率先驗證了兩顆最新衛星探測器臭氧廓線產品。利用中科院大氣所研製的GPS臭氧探空儀,在國際上率先驗證了AIRS和MLS的臭氧廓線產品,並指出這兩顆最新產品能夠抓住UTLS區域臭氧的分布和變化。
(3)發現TOMS臭氧總量儀從2002年起存在系統偏差根據地基臭氧總量觀測資料驗證了Earth Probe星載TOMS臭氧總量資料,發現2002年起衛星資料存在系統偏差,提醒使用者在利用該資料分析趨勢時注意。
部分論文:
1. Bian, J., 2009: Features of ozone mini-hole event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6(2), 305-311, doi: 10.1007/s00376-009-0305-8.
2. Bian, J., and H. Chen, 2008: Statistics of tropopause inversion layer over Beiji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5(3), 381-386.
3. Bian, J., A. Gettelman, H. Chen, et al., 2007: Validation of satellite ozone profile retrievals using Beijing ozonesonde data. J. Geophys. Res., 112, D06305, doi:10.1029/2006JD007502.
4. Bian, J., G. Wang, H. Chen, et al., 2006: Ozone mini-hole occurring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December 2003.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7), 885-888. 卞建春, 王庚辰, 陳洪濱, 等, 2006: 2003年12月青藏高原上空出現微型臭氧洞. 科學通報,51(5), 606-609.
5. Bian, J., H. Chen, Z. Zhang, et al., 2005: Unusual discrepancy between TOMS and ground-based measurements of the total ozone in 2002-2003.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0(6), 606-608. 卞建春, 陳洪濱, 張中波, 等, 2005: 2002~2003年北半球中緯地區臭氧總量TOMS與地面觀測的非常差異. 科學通報, 50(5), 495-497.
6. Bian, J., H. Chen, and D. Lu, 2005: Statistics of gravity waves in the lower stratosphere over Beijing based on high vertical resolution radiosonde. Sci.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 48(9), 1548-1558.
7. Bian, J., and P. Yang, 2005: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phase delays between two Nino indices at different scales.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2 (1), 122-125.
8. Bian, J., H. Chen, Y. Zhao, and D. Lu, 2002: Variation features of total atmospheric ozone in Beijing and Kunming based on Dobson and TOMS data.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2), 279-286.
9. Bian, J., H. Chen, H. Sun, P. Yang, D. Lu, and X. Zhou, 1999: Retrivals of rain-rate over oceans from SSM/I data using SOM model.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6(3), 355-360.
10. Bian, J., H. Chen, P. Yang, and D. Lu, 1999: Retrievals of over-ocean precipitable water from SSM/I by SOM network mode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4(11), 1038-1041. 卞建春, 陳洪濱, 楊培才, 呂達仁, 1999: 利用SOM網路由SSM/I資料反演海洋上大氣可降水量. 科學通報, 44(1), 90-93.
11. 卞建春, 2009: 上對流層/下平流層大氣垂直結構研究進展. 地球科學進展, 24(3), 262-271.
12. 卞建春, 楊培才, 2003: 關於大氣過程可預報性問題的一些討論. 高原氣象, 22(4), 315-323.
13. 卞建春, 喬勁松, 呂達仁, 2002: 大氣近地層湍流能譜特徵的再分析.大氣科學, 26(4), 474-480.
14. Wang, J., J. Bian, W. O. Brown, et al., 2009: Vertical air motion from T-REX radiosonde and dropsonde data. J. Atmos. & Oceanic Technology, 26, 928-942.
15. Yang, P., J. Bian, G. Wang, and X. Zhou, 2003: Hierarchy and nonstationarity in climate systems: Exploring the prediction of complex systems. Chinese Sci Bull., 48(19), 2148-2154. 楊培才, 卞建春, 王革麗, 周秀驥, 2003: 氣候系統的層次結構和非平穩行為: 複雜系統預測問題探討. 科學通報, 48(13), 1470-1476.
16. Chen, H., J. Bian, P. Yang, and D. Lu, 1998: SOM-network-based algorithm for retrieving over-ocean precipitable water from the SSM/I measurements. Pro. of SPIE, 3503, 149-152.
17. 呂達仁, 卞建春, 陳洪濱, 等, 2009: 平流層大氣過程研究的前沿與重要性. 地球科學進展, 24(3), 221-228.
18. 陳洪濱, 卞建春, 呂達仁, 2006: 上對流層-下平流層交換過程研究的進展與展望. 大氣科學, 30, 813-820.
19. Yang, P., X. Zhou, and J. Bian, 2000: A nonlinear regional prediction experiment on a short-range climatic process of the atmospheric ozone. J. Geophys. Res., 105, D10, 12253-12258.
20. Lu, D., H. Sun, J. Bian, et al., 1998: New methods for retrieval of rainfall rate over ocean with SSM/I data. Pro. of SPIE, 3503, 14-19.
21. 樊雯璇, 王衛國, 卞建春, 等, 2008: 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區域穿越對流層頂質量通量的時空演變特徵. 大氣科學, 32(6), 1309-1318.
22. 呂達仁, 陳澤宇, 卞建春, 等, 2008: 平流層-對流層相互作用的多尺度過程特徵及其與天氣氣候關係—研究進展. 大氣科學, 32(4), 782-793.
23. 鄭國光, 陳洪濱, 卞建春, 夏祥鰲, 羅雲峰(譯), 2008: 進入21世紀的大氣科學. 北京: 氣象出版社.

揚州大學獸醫學教授

卞建春,江蘇溧陽人,1965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1989年7月揚州大學(原江蘇農學院)畜牧獸醫系獸醫專業獲本科學位,同年留校任教;2003年12月於東北農業大學臨床獸醫學專業獲博士學位;2006年11月進入揚州大學獸醫學博士後流動站開展研究工作,2010年1月出站。揚州大學“新世紀人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兼任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家畜內科學分會常務理事,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毒物學分會理事,《中華醫學雜誌》專家編輯委員會常務編委。主要從事獸醫內科學和獸醫臨床診斷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動物營養代謝病與中毒病、動物性食品安全、環境公害問題等。
主講本科生課程包括“畜禽營養代謝病與中毒病”、“家畜內科學”、“獸醫臨床診斷學”、“獸醫學”和“畜禽普通病學” 等,主講碩士生課程包括“獸醫臨床實驗技術”、“臨床獸醫學進展”、“獸醫症狀診斷學”和“動物疫病防治技術”等。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小鼠MT及其突變體基因在水生植物中的表達和富集重金屬特性的研究”等課題4項;參加完成“硒不同化合物對鎘、鉛慢性中毒解毒機理研究”等國家級課題研究5項、“重金屬污染對動物細胞凋亡及調控的研究”等省市級課題20多項;博士後研究項目“利用轉MT基因水生植物去除城市污泥中重金屬的研究”課題同時獲國家博士後基金和江蘇省博士後基金資助;先後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科技論文40多篇,副主編或參編出版普通高校“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獸醫臨床治療基礎》和《經濟動物疾病學》,及其它如《獸醫學》、《畜禽普通病學》、《動物營養代謝病和中毒病學》和《工廠化鵝新技術》等教材或專著10部;參加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鎘中毒體內解毒分子機理研究”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98);其他課題先後獲國家教委、江蘇省農林廳等多項獎勵;並有四年的基層科技推廣和扶貧工作經驗,獲響水縣人民政府“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榮譽稱號;參加的本科“獸醫內科學”課程建設獲江蘇省普通高校一類優秀課程獎;參加的研究生 “動物營養代謝病和中毒病學” 課程教學獲江蘇省級優秀碩士研究生課程獎。曾獲揚州大學“優秀課堂教學質量二等獎”、揚州大學“優秀班主任”、揚州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優秀指導教師、揚州大學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指導教師等榮譽。
研究方向和領域:1、動物營養代謝病與中毒病;2、環境公害問題;3、動物性食品安全。
代表作:
[1] 袁燕,卞建春,劉學忠,王宗元.環境中重金屬污染的生物治理.中國獸醫學報,2009,29(8):1089-1092
[2] 卞建春,曹瑾,陳大偉,劉宗平.鎘對體外培養大鼠腎小管上皮細胞的毒性損傷及乙醯半胱氨酸的保護效應. 中國獸醫學報2010,30(01):91-94
[3] 卞建春,郭恆傑,王捍東,劉學忠,袁燕,任建新,劉宗平,王宗元,康世良,武瑞.鎘暴露家兔睪丸和肝臟中小分子金屬結合蛋白的分離與比較.中國農業科學,2009,42(3):1091-1099
[4] 卞建春,王林,陳大偉,劉學忠,顧建紅,卓麗玲,劉宗平.鉛鎘聯合暴露對大鼠腎臟的氧化損傷.中國獸醫學報. 2009,29(12):1617-1619
[5] 卞建春,顧建紅,王慶華,沈燕,卓麗玲,王林,劉宗平.1α,25-二羥維生素D_3對大鼠成骨細胞增殖分化及周期的影響. 中國獸醫學報.2009,29(11):1463-1469
[6] 卞建春,顧建紅,沈 燕,卓麗玲,王林,劉宗平.1α,25-二羥維生素D3對大鼠成骨細胞骨架、間隙連線通訊及[Ca2+]i的影響.營養學報,2009,31(4):339-343
[7] 卞建春,路浩,梅莉,張英,劉宗平.低劑量鉛對新生大鼠大腦皮質神經細胞的脂質過氧化損傷及NAC保護效應.中國獸醫學報,2009,29(8):1085-1088
[8] 卞建春,達劍森,路浩,張英,劉學忠,劉宗平.母鼠鉛鎘暴露對仔鼠腦發育的影響及乙醯半胱氨酸的保護效應.畜牧與獸醫,2008,40(09):58-62
[9] 卞建春,路浩,梅莉,達劍森,張英,劉宗平.鉛鎘聯合染毒對大鼠大腦皮質神經細胞的氧化損傷及NAC的保護效應.中國獸醫科學,2008,38(09):805-809
[10] 卞建春,王富民,李慧敏,顧建紅,劉宗平.鉛、鎘染毒對SD大鼠的氧化損傷及乙醯半胱氨酸的保護作用.中國獸醫學報,2008,28(7):828-831
[11] 卞建春,郭恆傑,王捍東,劉宗平,任建新,王宗元.康世良重金屬鎘對原代培養大鼠睪丸Leydig功能的影響.毒理學雜誌,2005,19(3)s:233-234
[12] 卞建春,郭恆傑,王捍東,王宗元,康世良.微波消解技術在測定動物骨骼鎘含量中的套用.中國獸醫雜誌,2003,39(6):9-11
[13] 卞建春,崔龍波,周雪瑩,陸瑤華.幼齡皺紋盤鮑唾液腺和消化腺的超微結構與組織化學.動物學雜誌,2002,37(5):10-13
[14] 卞建春,邢華,王捍東,劉學忠,任建新,王宗元,康世良.灌胃染鎘對大鼠體內某些酶的影響及鎘的器官分布.中國獸醫學報,2002,22(6):592-594
[15] 卞建春,崔龍波,周雪瑩,陸瑤華.幼齡皺紋盤鮑消化道黏膜上皮的超微結構與組織化學.中國水產科學,2002,9(1):10-13
[16] 曾升堅,卞建春(通訊作者),方鉦,張冬霞,鄒新海.多年生黑麥草成熟種子愈傷組織的誘導和植株再生研究.安徽農業科學. 2009,37(35):17343-17345
[17] 芮志佩,唐寧,肖靜燕,卞建春(通訊作者).啟東灘涂土壤飼料山羊羊毛及全血中硒鈷等微量元素的檢測.中國獸醫雜誌,2009,45(5):58-60
[18] 《2011年全國執業獸醫資格考試綜合模擬題及考前衝刺》,副主編.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5
[19] 《獸醫全攻略-犬病》,參編.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8
[20] 《動物中毒病學》,參編.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9
[21] 《工廠化養鵝新技術》,主編.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