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來敦記

[5]涵:包容,包括。 [8]馮:憑藉,依靠。 [18]都麗:美盛,漂亮。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卜來敦記作品年代:清代作者:黎庶昌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卜來敦[1]者,英國之海濱,歐洲勝境也。距倫敦南一百六十餘里,輪車可兩點鐘而至[2],為國人游息之所。後帶岡嶺,前則石岸斬然[3]。好事者鑿岸為巨廈,養魚其間,注以原泉[4],涵以頗黎[5],四洲之物[6],奇奇怪怪,無不畢致。又架木為長橋,斗入海中數百丈[7],使游者得以扳援憑眺[8]。橋盡處有作樂亭。余則淺草平沙,綠窗華屋,與水光揜映[9],迤邐一碧而已[10]。人民十萬,櫛比而居[11],衢市從衡[12],日辟益廣。其地固無波濤洶湧之觀、估客帆檣之集[13],無機匠廠師之興作、雜然而塵鄙也[14],蓋獨以靜潔勝。每歲會堂散後[15],遊人率休憩於此。方其風日晴和,天水相際,邦人士女,聯袂娭游[16],衣裙䌖襲[17],都麗如雲[18]。時或一二小艇,棹漾於空碧之中。而豪華世家,則又鮮車怒馬[19],並轡爭馳,以相遨放[20]。迨夫暮色蒼然[21],燈火粲列,音樂作於水上,與風潮相吞吐,夷猶要眇[22],飄飄乎有遺世之意矣。予至倫敦之次月,富細阿什伯里道往游焉[23],即嘆為絕特殊勝[24],自是屢游不厭。再逾年而之他邦,多涉名跡,而卜來敦未嘗一日去諸懷,其移人若此[25]。英之為國,號為強盛傑大,議者徒知其船堅炮巨,逐利若馳[26],故嘗得志海內;而不知其國中之憂游暇豫[27],乃有如是之一境也。昔荀卿氏論立國惟堅凝之難[28],而晉欒鍼之對楚子重則曰[29]:“好以眾整。”又曰:“好以暇。”夫唯堅凝。斯能整暇,若卜來敦者,可以覘人國已[30]。大清前駐英參贊黎庶昌記。光緒六年七月。

作品注釋

[1]卜來敦:現在一般譯作布賴頓(Brighton),是英國濱海的城市,寧靜秀美。光緒三年(1877),即黎庶昌出任駐英參贊的次年,他遊覽了這個地方。卜來敦幽靜奇麗的自然風光,和這裡的人們優遊寧靜的生活,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光緒六年(1880)七月,作者寫了這篇遊記,向人們介紹了“船堅炮巨,逐利若馳”的英國人生活“優遊暇豫”的一面。文章清新曉暢,描摹生動,又富於哲理性。[2]兩點鐘:兩個小時。[3]斬然:截然,陡峭。[4]原:即“源”。[5]涵:包容,包括。頗黎:即“玻璃”。[6]四洲:歐、亞、非、美四大洲。[7]斗:同“陡”,陡然,突兀。[8]馮:憑藉,依靠。[9]揜(yǎn)映:同“掩映”,交相輝映,遮掩襯托。[10]迤邐(yǐlǐ):曲折而連綿不斷。[11]櫛(zhì)比:像梳齒一樣密密地排列著。櫛,梳篦的總稱。[12]衢:大路。從衢:同“縱橫”。[13]估客:販貨的行商。帆檣:代指船隻。檣,桅桿。[14]塵鄙:污染骯髒,鄙陋。[15]會堂:指英國議院的每年一次的議會。散會於六月底。[16]聯袂:衣袖連線,喻攜手。袂,衣袖。娭:同“嬉”,遊玩。[17]䌖(jié)襲:聚合,重疊,雜錯。[18]都麗:美盛,漂亮。都,優美的樣子。《詩經鄭風有女同車》:“彼美孟姜,洵美且都。”[19]怒:強盛。鮮車怒馬:言車輛鮮麗,轅馬壯健。《後漢書第五倫傳》:“蜀地肥饒,人吏富實,掾史家資多至千萬,皆鮮車怒馬,以財貨自達。”李賢註:“怒馬,謂馬之肥壯,其氣憤怒也。”[20]遨放:遨遊、放任。韓愈《許國公神道碑銘》:“華靡遨放”。[21]迨(dài):等到。[22]夷猶要眇:飄逸優美。夷猶,也作“夷由”,原指遲疑不前,這裡引申為從容縈繞。要(yāo)眇,也作“要妙”,美好的樣子。《楚辭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脩。”王逸註:“要眇,好貌。”[23]道:通“導”,帶領,引導。[24]絕特:極為出眾。特,卓越,出眾。殊勝:特異,絕好。[25]移人:感化人。移,變易,這裡引申為感染,指使人羨慕嚮往。[26]逐利若馳:拚命追求私利。指英人善經商。[27]優遊:悠閒自得。暇豫:閒暇安樂。[28]荀卿:即荀況,戰國時思想家。著有《荀子》。堅凝:堅實牢固。《荀子議兵篇》:“兼併易能也,唯堅凝之難。”此為精誠團結意。[29]欒鍼:春秋時晉國大夫。子重:春秋時楚國司馬。《左傳成公十六年》載,晉大夫欒鍼出使楚國,楚令尹子重問欒鍼晉國為什麼英勇,回答說:“好以眾整。”子重問還有什麼,欒鍼又回答說:“好以暇。”好(hào),喜愛。整,嚴整。暇,從容不迫,悠然。[30]覘(chān):觀察,窺視。[1]

作品賞析

作者曾於光緒二年(1876)出任駐英參贊,優美的海淀城市卜來敦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這篇遊記不僅以如詩如畫的語言描繪了卜來敦的靜潔環境,更主要的是強調了民眾的優遊生活是國家強大的標誌,而國家強大必然使民眾享有較高的物質文化生活。這多少反映了清末向西方學習,力圖國家富強的歷史思潮。

作者簡介

黎庶昌,近代散文家、外交家。字蓴齋。貴州遵義人。早期從鄭珍學習,講求經世之學。同治元年(1862),上書論時政,以廩貢生得授知縣,入曾國藩幕,深得信任,名列“曾門四弟子”。曾署理吳江、青浦等縣知縣。光緒二年(1876),隨郭嵩燾出使歐洲,任駐英、法、德、西班牙四國參贊,遊歷了比、瑞、葡、奧等國,寫成《西洋雜誌》一書,晉升為道員。光緒七年,任出使日本大臣;十年,丁憂返國;十三年服闋,復職使日。光緒十六年,任滿歸國後,曾任川東兵備道等職。黎庶昌志在用世,自稱“雅不欲以文士自期”(《青萍軒遺稿序》)。所以他論學為文,力主“因文見道”(《答趙仲瑩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