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鳴沙

學術史的省思,是任何新學問生髮的基點,代表的是對學術內在理路的把握和學科發展的自覺。 真正的學術史研究,應該深入到學問的核心,為學術脈絡中的實質性推進建立起清晰的坐標。 本書嘗試以豐富的個案,溝通中古寫本學與現代學術史,展示“學術內史”研究的魅力。

內容介紹

本書以敦煌吐魯番文獻、日本古鈔本、考古文物以及相關民國檔案、書札、詩詞、題跋的整合性探討,觀照中國現代學術成立史之一側面,追索其內在理路,進而構建中古寫本研究及其現代鏡像之“交錯的文化史”,並藉此對寫本文化之於中國學術研究之意義進行博觀與省思,期望不僅拓展敦煌學史、寫本學、知識社會史諸領域之疆界,亦有資於推進東亞世界學術思想史研究。
學術史的省思,是任何新學問生髮的基點,代表的是對學術內在理路的把握和學科發展的自覺。真正的學術史研究,應該深入到學問的核心,為學術脈絡中的實質性推進建立起清晰的坐標。本書嘗試以豐富的個案,溝通中古寫本學與現代學術史,展示“學術內史”研究的魅力。作者還提出“整體書寫文化史”的概念,將“圖書”視為文本記錄(語言的和圖像的)、物質媒材、歷史原境、歷史記憶和歷史經驗的“統一場”,考察知識建構與文本形態、書寫行為、使用實踐之間的關係,關注的不僅僅是書籍史層面的作為記錄形式的文本及其生產與接受的過程,而且是如何從社會和精神層面看知識以書寫與閱讀的方式所建構的各種意義。作者進而重新審視“圖像證史”或“圖文互證”的觀點與方法,並對寫本中“圖”與“文”的關係進行了細緻的分析,主張不僅應當在歷史研究中把圖像作為另一種文本性證據使用,還應該從政治、藝術、宗教等多學科角度來研究中國古代視覺文化中的圖的製作過程、功能及其蘊含的力量,理解圖像在歷史情境中的涵義。
本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敦煌研究,而是在更宏大的背景下思考寫本作為探察中古時代知識與信仰生成過程的媒介而存在的價值,追尋寫本鑑藏作為現代中國學術確立的歷史進程中不可或缺之一環而呈現的意義。

作者介紹

余欣,1974年生,浙江台州人。2003年於北京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2007-2009年,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外國人學者。曾為香港中文大學、法國中國文明研究所、牛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者,並應邀赴美國宗教學會、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發表學術講演。
主要研究領域為敦煌學、隋唐史、中外關係史。著有《神道人心:唐宋之際敦煌民生宗教社會史研究》(中華書局,2006年)、《中古異相:寫本時代的學術、信仰與社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並在《歷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華文史論叢》、《人文學報》(東京)、《敦煌寫本研究年報》(京都)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60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