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麂列島海洋保護區

南麂列島海洋保護區

南麂列島海洋保護區為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中國第一個海島海域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位於浙江省平陽縣東南海域。由南麂列島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理。南麂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0年。保護對象為為海洋貝類和藻類。

簡介

南麂列島海洋保護區南麂列島海洋保護區
南麂列島海洋保護區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中國第一個海島海域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位於浙江省平陽縣東南海域。由南麂列島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理。南麂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0年。保護對象為為海洋貝類和藻類。保護區由南麂列島及其附近海域組成,總面積為196平方千米,核心區有3處,其中最大的大沙岙——船礁,面積達6.63平方千米。南麂列島自然保護區濕地被列為中國重要濕地。保護區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地處溫帶和熱帶過渡帶,是江浙沿岸流與台灣暖流交匯和交替消長的區域,年均氣溫16.5℃,年均降水量1164毫米,全年無霜。

濕地狀況

保護區濕地由23個海島、14個暗礁、55個明礁等組成,最大島為南麂島,面積約7平方千米,最高峰為大山,海拔229米,平均海拔70~80米。濕地總面積1平方千米,主要為岩石性海岸,另有少量的淺海水域、潮間淤泥海灘和潮間鹽水沼澤。潮汐屬正規半日潮。潮差較大,平均潮差3.74米,最大達6.76米,是中國主要強海潮區之一。潮流屬不正規半日混合淺海潮流,以往複流形式為主。表層水溫年均18.7℃,最低7.3℃,最高31.8℃。年均鹽度30.1,最低17.8,最高34.6。主要濕地土壤類型為濱海鹽土亞類和潮灘鹽土亞類,下屬灘涂泥土1個土屬,泥塗土、砂塗土2個土種。此外,在海岸線內側,還分布有濱海鹽土、潮土、粗骨土、風砂土等土類。

生物資源

保護區內共有海洋藻類174種,約占全國藻類總種數的20%,占浙江省海洋藻類的80%以上。其中藍藻門2屬2種,紅藻門51屬105種,褐藻門20屬36種,綠藻門9屬31種。優勢種有35種,包括半豐滿鞘絲藻、壇紫菜、小石茶花、海蘿、珊瑚藻、日本多管藻、羊棲茶、蠣茶等,其中黑葉馬尾藻、頭狀馬尾藻和浙江褐茸藻為世界海藻新種。共有維管植物34科64屬80種。其中蕨類植物1科1屬1種,種子植物中雙子葉植物27科43屬49種,單子葉植物6科20屬30種。共有8個濕地植被群落類型,以砂質海岸潮上帶的單葉蔓荊群落、矮生苔草群落、篩草群落、鋪地黍群落和蘆葦群落等較為典型。海洋動物資源豐富。共有貝類5綱15目188科421種,約占全國海洋貝類總種類的20%以上,占浙江海洋貝類總種類的80%。以腹足綱和瓣鰓綱種類為主。潮間帶優勢川有粒結節濱螺、短濱螺、日本菊花螺、日本蜒螺、單齒螺等;砂相潮間帶優勢種有斧蛤等邊淺蛤等;泥沙相潮間帶優勢種有珠帶擬蟹守螺、黑蕎麥蛤、棘刺牡蠣等;潮下帶及淺海優勢種有棒錐螺等。共有魚類約397種,其中經濟魚類100餘種,常見種有鯨鯊、何氏鰩、鳳鱭、海鰻等。共有甲殼動物257種,其中蔓足類有15屬28種。優勢種有日本笠藤壺、鱗笠藤壺、三角藤壺、紋藤壺和龜足等。共有蝦類18科39屬79種,其中經濟種64種,包括中國對蝦、日本對蝦、長毛對蝦、中國毛蝦、哈氏仿對蝦等。共有蟹類17科68屬128種,其中經濟種39種,包括鋸緣青蟹、中華絨螯蟹、三疣梭子蟹等。共有兩棲類11種,代表種有有黑眶蟾蜍(見兩棲動物)、沼蛙、澤蛙、黑斑蛙、斑腿樹蛙、小弧斑姬蛙等。共有爬行動物13種,代表種有海龜、玳瑁、紅點錦蛇、烏梢蛇等。共有獸類8種,代表種有臭鼩、江豚、水獺和髯海豹(見海豹)。共有鳥類9目20科40種,代表種有鳳頭、白鷺、雉雞、礬鷸、黑尾鷗、黑枕燕鷗、雲雀等。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2種,包括中華鱘、達氏鱘;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14種,包括黃唇魚、海龜玳瑁、赤腹鷹、紅隼、草鴞、江豚、水獺等。

保護工作

保護區建立以來,平陽縣委、縣政府投入8000多萬元資金用於保護區通訊、陸島交通、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1993年保護區被納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1996年省人大常委會批准並公布了《浙江省南麂列島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1998年制訂了《浙江省南麂列島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同年保護區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2002年被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列為“中國南部海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