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澗縣

南澗縣

南澗縣位於雲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端,地處東經100°06′~100°41′,北緯24°39′~25°10′之間。東與彌渡縣接壤,南與景東縣毗鄰,西南與雲縣以瀾滄江為界,西至黑惠江與風慶縣隔水相望,北與巍山縣相連。縣域東西橫距59千米,南北縱距55千米,總面積1738.60平方千米。縣人民政府駐南澗鎮,距省會昆明356千米,至州府下關103千米。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南澗縣 南澗縣地圖

南澗縣設4鎮4鄉、80個村(居)委會、1181個自然村、1593個村(居)民小組。其中:南澗鎮,14個村(居)委會、179個自然村、249個村(居)小組;寶華鎮,10個村委會、149個自然村、258個村民小組;公郎鎮,14個村委會、180個自然村、226個村民小組;小灣東鎮,7個村委會、132個自然村、168個村民小組;擁翠鄉,7個村委會、84個自然村、126個村民小組;樂秋鄉,7個村委會、116個自然村、136個村民小組;碧溪鄉,8個村委會、119個自然村、140個村民小組;無量鄉,13個村委會、222個自然村、290個村民小組。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3年末,南澗縣總人口為22.3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81萬人,占總人口的93.3%;非農業人口1.5萬人,占總人口的6.7%;男性人口為11.47萬人,占總人口的51.4%,女性人口為10.84萬人,占總人口的48.59%。

民族

截至2013年末,南澗縣有漢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壯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景頗族、瑤族、藏族、布朗族、滿族、土家族、獨龍族等19種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11.13萬人,占總人口的49.89%。

歷史沿革

公元前109年以前,今南澗屬 哀牢國。

公元前109年,漢朝征服 滇國及昆明、嶲等部族設 益州郡,將勢力伸入哀牢國境內設定移民點(縣)劃入益州郡,哀牢國被迫放棄部分屬地;今南澗成為自由地。

公元69年,哀牢國歸附漢朝、其地設 永昌郡;今南澗屬永昌郡邪龍縣。
公元225年,蜀漢分建寧、越雋、永昌三郡地設 雲南郡;今南澗屬雲南郡。
公元271年, 西晉將建寧、興古、雲南、永昌四郡合置 寧州;今南澗仍屬雲南郡。
公元420年, 東晉滅亡,之後的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等中國內地王朝逐步退出雲南高原,陳(南朝)代梁(南朝)後,中國內地王朝徹底放棄 雲南高原; 今南澗成為 哀牢土目自治領地。
公元738年,“蒙舍”(巍山盆地)哀牢人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南詔國”;公元765年,南詔國在“蒙谷”(景東盆地)設銀生節度、統轄“蒙谷”及其以南地區,“領有銀生城、開南城、威遠城、奉逸城、利潤城、茫乃道、柳追和城、撲敗、通遺川、河普川、大銀孔等地”;今南澗屬銀生節度撲敗。
公元937年,前南詔國通海節度使 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 大理國,沿南詔國舊制在“蒙谷”設銀生節度;公元1096年,大理國廢節度、都督等軍事轄區,設八府、四郡、四鎮;今南澗先屬銀生節度、後屬威楚府。
公元1253年, 大蒙古國滅大理國;公元1256年,大蒙古國在前威楚府地設威楚萬戶;今南澗屬威楚萬戶欠舍千戶。
公元1275年, 元朝(原大蒙古國)改威楚萬戶為威楚路、改欠舍千戶為鎮南州;今南澗屬鎮南州定邊縣。
公元1287年,元朝裁定邊縣、轄地直屬鎮南州;今南澗屬鎮南州。
公元1316年,瑞麗江河谷盆地崛起的傣族聯盟國家“勐卯弄”(漢譯“麓川國”)占領鎮南州、後又放棄;公元1343年,“勐卯弄”(麓川國)軍隊追擊元朝軍隊至漾濞江一帶,鎮南州歸附“勐卯弄”(麓川國),“為百夷渠帥刀斯郎所據”; 今南澗屬“勐卯弄”(麓川國)。
公元1382年, 明朝軍隊逐步占領 雲南高原, “勐卯弄”(麓川國)勢力向西退讓; 公元1384年,明朝在鎮南州舊地設鎮南州、定邊縣,皆直屬楚雄府; 今南澗屬楚雄府定邊縣。
公元1388年,明朝與“勐卯弄”(麓川國)在定邊縣發生“定邊戰役”, “勐卯弄”(麓川國)軍隊敗退後, 定邊縣為明朝軍屯重地 。
公元1659年,清朝沿明朝制度設定邊縣,上屬楚雄府。
公元1729年,定邊縣撤銷,轄地東部劃入楚雄府、中部劃入蒙化府、西部劃入順寧府。
公元1770年,蒙化府改為直隸蒙化廳。
公元1912年,直隸蒙化廳改為蒙化府;公元1914年,蒙化府改為 蒙化縣,下設南澗縣佐、浪滄縣佐。
公元1932年,蒙化縣南澗縣佐、浪滄縣佐撤銷,改設蒙化縣第四區、第五區、第六區。
公元1940年,蒙化縣將區改為鄉(鎮)。
公元1950年,共產黨在蒙化縣成立人民政府,上屬大理專區。 公元1954年,蒙化縣改為 巍山縣。 公元1956年,巍山縣改為巍山彝族自治縣。 公元1958年,巍山彝族自治縣改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公元1965年,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所轄南澗公社、樂秋公社、擁翠公社、岔江公社、公朗公社、沙樂公社、寶華公社、和平公社, 彌渡縣所轄兔街公社, 由原隸屬行政區劃出,合併設立 南澗彝族自治縣。

自然環境

位置境域

南澗縣位於雲南省西部,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端,地處東經100°06′-100°41′、北緯24°39′-25°10′之間。東與 彌渡縣接壤,南與 景東彝族自治縣毗鄰,西南與 雲縣以瀾滄江為界,西至黑惠江與 鳳慶縣隔水相望,北與 巍山縣相連。縣域東西橫距59千米,南北縱距55千米,總面積1731.6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南澗縣地處雲南省西部橫斷山系縱谷區,在 雲嶺余脈的 無量山、 哀牢山結合部。地勢由中南部向東北、西南逐步降低。南澗縣最高點為北部的太極頂山,海拔3061米;最低點為瀾滄江畔的小灣子一帶,海拔994米。地形為高中山地區,除縣城為10平方千米的盆地外,大部分為河谷、山巒和坡地構成的山區或半山區。瀾滄江、把邊江、禮社江由西而行,將縣境分割成北部的南澗河谷地、東南部的石洞寺深谷、西南部的公郎河谷及中部與西部大片山嶺地區四部分。地貌構成主要有侵蝕構造地貌、侵蝕堆積地貌、剝蝕地貌、斷塊山地貌、岩溶地貌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