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湖

南海湖

南海湖。老包頭素有“水旱碼頭”之稱謂,其中水碼頭就是指南海子碼頭。據史料記載,康熙年間,在今包頭東河區東南約5公里處有一個四五百畝大的海子(蒙古民族對湖泊的特有稱呼,他們認為所有的湖泊都是海的兒子,均稱為海子),水面浩瀚,蒲草叢生,魚鱉群集,杞柳漫地(非常象今天的南海湖,而今天的南海湖那時還是黃河正道)。由於這裡離市區近,地面平坦寬廣,便於船筏貨物裝卸,便逐步形成航運吞吐口岸。從各地跑來經商拉腳、擺渡等謀生的人,便陸續定居下來。

基本信息

簡介

南海湖南海湖
老包頭素有“水旱碼頭”之稱謂,其中水碼頭就是指南海子碼頭。據史料記載,康熙年間,在今包頭東河區東南約5公里處有一個四五百畝大的海子(蒙古民族對湖泊的特有稱呼,他們認為所有的湖泊都是海的兒子,均稱為海子),水面浩瀚,蒲草叢生,魚鱉群集,杞柳漫地(非常象今天的南海湖,而今天的南海湖那時還是黃河正道)。由於這裡離市區近,地面平坦寬廣,便於船筏貨物裝卸,便逐步形成航運吞吐口岸。從各地跑來經商拉腳、擺渡等謀生的人,便陸續定居下來。

歷史

1667年春,由大同總兵劉健領銜,本地總領陳天民主持,廣籌錢財,結義建廟,在海子北端建起一座氣勢雄偉的廟宇,以求驅災避難,保佑擺渡和水運不發生事故。此廟建成後,因其在包頭城南之海,順口叫起“南海子”來,周邊的黃河渡口稱為南海子渡口,迄今已有330多年的歷史了。
道光三十年(1850年),黃河改道,原托克托城南河口鎮被水淹沒,從此南海子渡口成為黃河中上游的水運樞紐和皮毛集散地,老包頭在西北地區的經濟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的繁榮,使南海子渡口揚名天下。
以後,黃河多次改道,黃河渡口也在南海子一帶不斷遷移,1907年渡口移至王大漢營子,1926年又移至二里半,1949年渡口移至大樹灣一帶。南海湖就是由於黃河改道南移後留下的又一湖泊,當時也叫小河套、二里半海子(距舊包頭城2.5公里)。1985年,市委、市政府聯合發文,把南海湖正式命名為南海公園。同年9月,市政府172號政府公告,作出了“拯救南海,建設南海”的決定,並劃定南海風景保護區界限,至此拉開了開發建設南海旅遊區的序幕。
滄海桑田。如今的南海湖已離開黃河約1公里,成為一個風景秀麗的旅遊區。蒼茫河水見證著歷史上南海子渡口曾經有過的“船筏林立”的興盛以及河水離去的衰落。
關於南海的歷史傳說很多,比較出名的有:
其一:東海龍王化裝成老翁,策杖下帆視察,見此地乾旱,稼禾枯萎,老百姓吃水困難,便舉杖點地飄然而去,隨即便出現一灣碧水,老百姓吃水,澆田再不用犯愁了,豐衣足食,其樂融融。後來,一條惡龍跑來為害百姓,不但將海水攪渾,更變成一黑漢,搶男霸女,禍害鄉里,老百姓平靜安康的生活又陷入黑暗。東海龍王得知後,便派女兒金龍前來為民除害,金龍與惡龍經過殊死搏鬥,終於打跑了惡龍,金龍自己也受了傷。
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龍王的恩典,便修了金龍王廟,香火祭祀。並且每年陰曆七月二日晚(金龍與惡龍搏鬥的日子),男女老少,到海邊將自己做的各式燈盞放到海里,為金龍照明。
其二:南海之名因南海觀音得名
中國南方的南海,面積遼闊,富庶美麗,傳說是南海觀音的故鄉,香火不斷。而內蒙在古代是一片荒野,人們依河而居,世代倍受黃河水患的煎熬。有一次黃河泛濫,人們四處逃難,背井離鄉。觀音菩薩仁慈,顯靈於危難之中,她普渡眾生,擊退河水,並拔一柳枝看守河神,制止河水再次泛濫。至此這裡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們為了紀念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在黃河退卻的河漫地立碑修廟,起名“南海觀音廟”,也把這個黃河邊的海子起名叫“南海”。
如今,南海觀音廟已無處尋覓,但卻留下美麗的傳說,美麗的湖泊。至今黃河兩岸的人民依然保留著拜觀音、祭河神等習俗。
關於南海子與王昭君的歷史傳說
公元前33年,漢朝統治者為求民族統一,答應了呼韓邪單于提出的和親要求。漢朝妃王昭君遂於當年出塞,遠嫁匈奴。傳說王昭君從長安出發,先水路東進,再取道旱路北上,途經今東河南海湖渡口,後來當地人民民眾為了紀念王昭君,就把她上岸的南海湖渡口稱為昭君渡。
昭君下船之後,在南海湖周圍草地上觀賞風景,正好有一群大雁從她頭頂飛過,大雁看到王昭君國色天香如此美麗,不甚慚愧,紛紛從天上落了下來。於是後人也形容昭君的美麗為落雁之容,而南海湖的草堤因此得名落雁灘
關於南海子與成吉思汗的故事--洗馬池的故事
傳說,包頭是因一條河而得名,因河而生村,近而發展為鎮,這條河叫“博托河”,音澤“包頭”。
博托河與黃河的交界就在南海,傳說1227年成吉思汗西征至此,因其景色秀美,故在此停留休息、整頓、洗馬,洗馬池故而得名。
南海子與黃河---關於“夫人河”的傳說
南海子與黃河本是一河之水,同根同源,在南海湖南一公里就可以見到舉行聞名的黃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國最古老的皇帝堯、舜、禹就是在與黃河水患的搏鬥中把散居的人民集聚起來,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國家,從而開創了華夏文明。
黃河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中華民族象崇拜中國的龍一樣崇拜黃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經內蒙古的一段,蒙語稱“哈騰高勒”,漢語稱為“夫人河”,關於她的由來,在蒙古族民間流傳著一個悲壯的傳說。
傳說,成吉思汗統一北方各部落的時候,他的一員大將阿日亞奉命向鄂爾多斯進軍,部隊越過烏拉山後,進占了梅力更古城,城內的守將西日格圖和他的妻子哈榮高娃都被俘了,阿日亞見高娃生得十分俊秀,便問:“你是這兒的奴僕嗎?”“不,他是我的愛妻”,西日格圖連忙聲明,阿日亞拔出利劍喝道“胡說,她是我的第七夫人!”說著,勤務兵立即去拉高娃的胳膊,高娃不從,向丈夫身後躲藏,阿日亞舉劍要殺守將西日格圖,西日格圖忙說:“你要我的女人可以帶去,不必殺我,我梅力更是個小部落,忠心向著大汗,因此我沒有抵抗......”。
就這樣,高娃噙著淚被搶走了,不幾天,阿日亞兵馬來到黃河北岸,滔滔急流擋住了大軍,就在成吉思汗下令籌船渡河的當兒,阿日亞居然違令大操婚宴,正當將士喝的醺醺大醉時,高娃趁人不備,一頭栽進了洶湧的黃河......
訊息傳開,人們無不哀慟,為了嚴肅軍紀,大汗革除了阿日亞的官銜,蒙古同胞懷念哈榮高娃,遂將這段黃河改為“哈騰高勒(夫人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