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馬遠踏歌圖軸

南宋馬遠踏歌圖軸

南宋馬遠踏歌圖軸,南宋,馬遠作,絹本,設色,縱192.5cm,橫111cm。

基本信息

名稱:馬遠踏歌圖


年代:南宋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文物介紹

《踏歌圖》軸,南宋,馬遠作,絹本,設色,縱192.5cm,橫111cm。
“踏歌”是中國南方鄉間一個非常古老的習俗,村民們辛苦耕耘一年,終於迎來了豐收,於是全村的男女老幼,踏著節拍,邊歌邊舞,歡慶收穫並感謝大自然的恩賜,就好像過年過節一樣快樂熱鬧。
從表面上看,《踏歌圖》像是一幅表現自然山川風貌的山水畫,而實際是一幅描繪人間生活的風俗畫。作者馬遠在圖中安排了不多的幾個點景人物,使畫中的主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畫家並沒有去描繪鄉間踏歌盛況的全貌,而是選取了幾個非常有代表性的鄉民形象:一個中年村民,因為高興多喝了幾碗酒,步履蹣跚,搖搖晃晃,醉意十足,但是那個盛酒的葫蘆卻沒有忘記,仍然好好地背在肩上;一個白鬍子老漢,同樣也喝了不少酒,一隻手拄著拐杖,另一隻手高高抬起,雙腳離地,手舞足蹈,興奮異常。他們的舉止行為已與他們的年齡不相符合,所以顯得特別滑稽可笑。作者馬遠描繪了這幾個成年人之後,覺得還不足以表達歡快縱情的氣氛,特地在畫幅的左下角安排了男女兩名幼童,他們回過身來,瞪著驚異的眼睛,看著自己的長輩,平時家長的恃重和威嚴怎么都沒有了?年齡稍大的女孩,還用手捂住了嘴巴,偷偷在發笑。這兩組點景人物相互呼應、相互襯托,把“踏歌”歡愉快樂的情緒推向了極致。可是細看圖中,作者只不過畫了六個人,卻能將氣氛渲染得如此充分。從這六個村民身上,完全可以感受到整個村莊中傳出來的歌聲、踏地的節拍聲和歡快的笑聲。畫家馬遠“以一當十”、“以小見大”的藝術表現手法,實在是太高妙了。
幾個人物在圖中所占的位置很小,但卻最為引人注目。人物線條挺拔剛勁,人物動態活潑有趣,都顯示了馬遠不凡的技藝。
馬遠畫山石的方法也極有特點。他運用毛筆的側鋒平掃,以表現陡峭的山勢和堅硬石頭的質感,山石猶如巨斧劈出一般,這種用筆的方法被人稱之為“斧劈皴”,從《踏歌圖》軸中亦可見一斑。在畫幅的構圖方面,馬遠也有創新。他喜歡將圖中的山石集中於某一邊角,形成虛實的對比,故此他有了“馬一角”的稱呼,當然在這件作品中這一特點不是十分明顯。馬遠畫樹也有自己的習慣,他經常把樹的枝條畫得向下斜拖,所以有人將它歸納為四個字“拖枝馬遠”。
在馬遠的這幅《踏歌圖》的上方,題有五言絕句一首,這是南宋皇帝寧宗趙擴抄錄北宋王安石的詩句。詩為:“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壟上踏歌行。”這是南宋皇帝對太平盛世的企盼,供奉宮廷的畫院畫家馬遠即以此詩為題作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