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麻姑山

南城麻姑山

南城麻姑山位於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離城約十餘華里。這裡山勢秀麗,萬木蔥籠,鳥語花香,物產豐富,不僅有奇特壯觀的飛瀑“玉練雙飛”,還有千古流芳的“魯公碑”,著名的“半山亭”、“仙都觀”、“神功泉”、“龍門橋”、“丹霞洞”,仙境依然,故《名山志》上說“中國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分布在九州四海,唯獨麻姑山,既有洞天,又有福地,秀出東南。

歷史淵源

據《雲笈七籤》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記載,麻姑山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二十八洞天”,名曰“丹霞洞天”,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十福地”。

從進山石坊走過,就可以找到魯公碑亭,這是座石柱飛檐四角亭,亭邊寬7米,中央置放著顏真卿撰書的《撫州南城麻姑山仙壇記》大字碑,高2.7米,寬3.9米,碑亭正面有現代書法家崔學路先生題寫的匾額“魯公碑亭”, 青色花崗岩石柱上用顏體刻有對聯。

地理位置

麻姑山位於江西省南城縣,距縣城4公里,因麻姑仙女祥於此而得名。

麻姑山屬武夷山系軍峰山之餘脈。

麻姑山主峰海拔1176米,盛夏與山下溫差8—10℃,面積46平方公里。

氣候特點

南城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春季雨水集中,平均氣溫15.8度,夏季天氣晴朗,偶有雷陣雨,平均氣溫27.9度,秋季天高氣爽,平均氣溫19.9度,冬季偶有風雪,平均氣溫6.6度。

麻姑山全景

站立仙都觀宇門前遙望群山,五峰隆起,煙霞裊裊,形如老人,人們稱之為“五老峰”,其中丹霞峰為主峰,峰間有一洞,洞深無底,洞頂透天,洞外溪水涓涓。在朝陽映輝之下,遠望洞外紅霞萬朵,探視洞內金光閃爍,觀者疑是洞外有洞,洞內有天,故名“丹霞洞天”,為麻姑山奇觀之一。

“麻姑山昔稱名山,山中風景非人間”。古傳麻姑山有三十六峰,十三佳泉,九十九座廟宇,五大潭洞,可謂“山靈果實,福地洞天”,真是一幅永遠看不夠的山水畫,一部永遠也寫不完的抒情詩。

主要景點

麻姑山風景名勝區分為:

仙壇勝境景區、麻源三谷景區、丹霞福地景區、竹海松濤景區和醉仙湖景區等五大景區。

仙壇勝境景區

仙都廣場、讀書林、魯公祠、長壽廊、三忠祠。

2、丹霞福地景區有:

丹霞觀、別墅、賓館。

醉仙湖景區

覺海寺、東方軍戰場遺址、西漢古縣治標誌岩刻、高岩跳水、蹦極、遊艇、水上歌廳、野生動物園、賓館、碼頭等。

麻源三谷景區

“老子天下第一”岩雕、老君殿、景區大門。

麻源三谷坐落在麻姑山下,有著多種天然岩石景觀,景觀內有一座中型水庫——麻源水庫,距縣城6。5公里,庫區內有三個湖心島,青山綠水環抱,是遊人休閒的好去處。

竹海松濤景區

植物園、遊廊亭、游步道、環山公路等。

麻姑山風景區1991年1月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自然風光

麻姑山自然風光資源豐富。

景區自然景觀有一溪、二洞、三瀑、四潭、十二泉、三十六峰等,秦漢以來就是我國東南避暑旅遊勝地。

主要有:“三山二湖一谷”。

三山:

1、洞天福地、秀出東南的麻姑山。

2、嵯峨峻峭、氣勢雄偉的從姑山。

3、岩壁陡峭、茂林修竹的畢姑山。

二湖:

1、風光秀美、水鳥飛翔,有贛東“千島湖”之稱的醉仙湖(面積42平方公里)。

2、山水相聯,城水相依的太平湖。

一谷:

青山綠水,丹霞地貌,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的麻源三谷。

一峰:

“老子天下第一峰”。

半山亭

麻姑山以煙雲橫飛,峰巒翠峭為秀,以洞石秘奧,“玉練雙飛”為奇。[1]

從山下履步而上,途半有一亭,曰:“半山亭”,瀑布垂於亭左,翹首望去,只見兩道飛泉猶如兩條白龍,飛流直下百餘尺,削崖入潭,似白雪飄灑濺人,似煙霧噴粒飛騰,站立岩前,飛瀑襲來股股寒氣,就是炎夏盛暑,渾身傾覺涼爽。岩旁有石刻“玉練雙飛”四字,透過水廉幔帳,顯得蒼勁有力。難怪古人賦詩曰:“山高激迅湍,清振林下響,飛雪濺千岩,白虹垂萬丈。”

魯公碑亭

南城麻姑山 南城麻姑山

從進山石坊走過,就可以找到魯公碑亭,這是座石柱飛檐四角亭,亭邊寬7米,青色花崗岩石柱上用顏體刻有對聯。碑亭正面有現代書法家崔學路先生題寫的匾額“魯公碑亭”。

被稱為“天下第一楷書”顏真卿《麻姑山仙壇記》碑豎立在碑廊中央。大字碑高2.7米,寬3.9米,是我國書法歷史上的一塊豐碑。

三忠祠

麻姑山景區內景點之一。

三忠祠

仙都觀

麻姑山遊覽中心——麻姑山仙都觀宇。這裡巒峰環抱,觀宇建在一片寬闊的高山平原上。相傳麻姑在這裡得

仙都觀道。

麻姑山仙都觀也稱麻姑廟,1992年重建,整個園林建築占地萬餘平方米,是一座典雅、古樸的仿古建築群,主要建築有三清殿、元君殿、偏殿。

神功泉

“龍門橋”左側,就是著名的“神功泉”。

神功泉泉水從岩底石隙中滲出入石盂,剛能入勺,以勺舀水,舀之不乾,故又名“一勺之多”。泉水清澈冷涼,味甘沁心。明代御史邵梅墩游山飲泉特贈書“一勺之多”,至今墨汁猶存。

為中國六大奇泉之一。此泉水質優良,相傳麻姑仙女用此泉水釀製美酒帶到蟠桃會,獻於西王母。自唐宋以來,用神功泉水釀製的米酒被列為貢品,獻於皇室。

龍門橋

“龍門橋”橋上架設長亭,遊人憑欄遠眺,只見山開石裂,蒼松屹立,俯視橋下,有一“水廉洞”,洞門隱在水

廉之中,象一鉤半月倒掛在石壁之上,洞內明亮寬敞,能容百餘人。水廉洞下是龍湫,旁邊有一塊禮斗石,相傳深潭裡有龍,經常盤踞在這塊石上,以朝天上鬥牛。環視左右,遍布奇形怪石,組成一個個小潭,有的形如星星,叫星潭,有的形如月亮,叫月潭,還有龜潭,伏獅潭……,或豎或斜、或蹲或臥,千形百態,不勝觀賞。

”沿澗而上數百級,就是建築雅致,別具一格的“龍門橋”。橋上架設長亭,遊人憑欄遠眺,只見山開石裂,蒼松屹立,俯視橋下,有一“水廉洞”。

順勢而下,就到了遊覽中心——麻姑山仙都觀宇。這裡巒峰環抱,觀宇建在一片寬闊的高山平原上。相傳麻姑在這裡得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道士鄧紫陽歸葬麻姑山後,玄宗為麻姑仙立的廟,廟內塑有麻姑神像,體態端莊豐碩,含眸凝視,微露笑容,其他佛像造型賦色,各具形態,協調統一,一派金碧輝煌。

醉仙湖

麻姑山風景區是1991年1月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麻姑山海拔1176米,盛夏與山下溫差8—10℃,面積46平方公里。她以峻秀奇麗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聞名於世,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東南道、釋、儒三教活動中心和避暑遊覽養生健身的勝地。自然資源豐富,主要有“三山二湖一谷”即洞天福地、秀出東南的麻姑山;嵯峨峻峭、氣勢雄偉的從姑山;岩壁陡峭、茂林修竹的畢姑山。風光秀美、水鳥飛翔,有贛東“千島湖”之稱的醉仙湖(面積42平方公里),山水相聯,城水相依的太平湖。青山綠水,丹霞地貌,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的麻源三谷。有座“老子天下第一峰”。文化底蘊深厚,主要有“一個成語(滄海桑田)、兩個典故(麻姑獻壽、擲米成丹)、三個教派(道、釋、儒三教),特別是被譽為“天下第一楷書”顏真卿的《麻姑山仙壇記》,是書法史上的一塊豐碑。麻姑特產主要有“五朵金花”:麻姑酒、麻姑米、麻姑茶、麻姑仙棗和麻姑礦泉水,歷來朝廷貢品。

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記載,麻姑山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二十八洞天”,名曰“丹霞洞天”,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十福地”。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構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體部分。除此之外,道教徒還崇拜五鎮海瀆、三十六靖廬、二十四治等,中國五嶽則包括在洞天之內。

麻姑山位於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屬王真人治之。

麻姑山區丹霞山,是蔡經真人得道之處,至今,雨夜多聞鐘磬之聲,屬蔡真人治之,是七十二福地之第十福地。

相傳道教有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鹹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福地已成為中國綿繡河山之勝境代稱。

人文文化

麻姑山人文文化底蘊深厚。相傳唐代鄧紫陽真人在麻姑山習道修練,道士相爭來此講學,名流貴赫往來不絕,成為東南一帶道教中心。秦時,大學者華子崗遨遊萬里來到麻沅著書,華子崗有他藏書的石室。劉宋詩人謝靈運曾慕名而來,看到了華子崗留下了不少讚美麻姑山的詩篇。懸崖上的碑額、摩崖造像和雕刻工藝,達到了非常精妙的地步。晉時,大醫學士葛洪煉丹登臨麻姑山,稱讚神功泉是他走遍天下名山大川少有的好泉水。唐代撫州刺史顏真卿遊歷麻姑山時,親自撰文並書《麻姑仙壇記》;北宋思想家李覯在麻姑山“十賢堂”講學時,前來聽講的各地學生達百十人,無怪乎明朝廣西付使王華在《集麻姑序》中這樣寫道“吾盱為江右之名郡,山水之秀天下稱焉。而麻姑又郡山之特殊者,故晉唐宋以來逮我朝諸名公聞人,慕其名者,未必不一游。

麻姑山是儒家傳道、授業之聖地。北宋思想家、教育家李覯在麻姑山設“讀書林”講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曾求讀於此。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在任撫州刺史時登游麻姑山,乘興撰書了被後代書家譽為“天下第一楷書”的《麻姑山仙壇記》,文天祥、李綱曾任仙都觀主管。謝靈運、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晏殊、楊萬里……相繼登詠過麻姑山,現仍保存歷代名人序、記、詩、賦900餘首(篇)。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和日本、新加坡等7國的現代書法名家都先後遊覽麻姑山,並留下了許多墨寶。

麻姑山還是我國東南道教勝地。在漢昭帝時,仙人浮丘公及弟子王、郭二仙就在丹霞山中修煉,自東晉大醫藥學家葛洪在此修道煉丹後,這裡就被看作祥瑞多福的通天之境,成為清幽的道教勝地。

麻姑山也是我國東南佛教傳播淨土。歷史上曾廟宇林立,香火旺盛。碧濤庵成為麻姑山佛教主要活動場所。尤其是在“道佛一家”的思想基礎上,麻姑山又成了佛教傳播聖地。

主要有:

一個成語:滄海桑田。

兩個典故:麻姑獻壽、擲米成丹。

三個教派:

道、釋、儒三教。

一塊豐碑:

被譽為“天下第一楷書”顏真卿的《麻姑山仙壇記》,是書法史上的一塊豐碑。

“五朵金花':

麻姑特產主要有“五朵金花”:麻姑酒、麻姑米、麻姑茶、麻姑仙棗、麻姑礦泉水,古時為朝廷貢品。

歷史名人相關詩句

謝靈運

三谷題游詩

南州實炎德,桂木凌寒山。

銅陵映碧澗,石蹬瀉紅泉。

既枉隱淪客,亦棲肥循賢。

險徑無測度,天路非術阡。

遂登群峰首,邈若升雲煙。

羽人絕仿佛,丹邱徒空筌。

圖牒復磨滅,碑版誰聞傳?

莫辨百代後,安知千栽前?

且申獨往意,乘月弄潺潑。

恆充俄頃用,豈為古今然!

這首詠麻源三谷的五言古詩,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385-433)游麻姑山的詩作,也是麻姑山有史記載的第一首游麻姑山的詩。謝靈運是我國著名的山水詩人,一生好遊歷,當年他任臨川內史,發現麻源三谷景奇山秀,泉清水碧,便順麻港人麻源,遊歷了麻源的丹霞地貌後,寫下了這首《人華子崗是麻源第三谷》的詩句,鐫刻在麻源三谷的石壁上(現麻源水庫壩址)。自謝公之後,登游麻姑山的文人墨客便絡繹不絕。麻姑山分一谷、二谷、三谷,一谷為山南,在橫排港一帶;二谷為中區,是麻姑山中心景區,沿錦溪一帶。三谷為山北,在上渚港至麻源水庫一帶。

顏真卿

仙壇書碑記

唐大曆元年(766),身為檢校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的顏真卿( 709-785)因得罪權相元載,橫遭貶逐,任吉州司馬。大曆三年(768),改任撫州刺史。在貶謫期間,正逢佛道之學盛行之時,神仙洞府深為官場失意者所羨仰。顏真卿在當時風氣的薰染下,遍訪撫州名山寺觀,在撫州任上,他寫了《撫州寶應寺翻經台記》、《撫州寶應寺律藏院戒壇記》、《麻姑山仙壇記》、《臨川縣井山華姑仙壇碑記》、《華蓋山王郭二真君壇碑記》。而《麻姑山仙壇記》是他在大曆六年(771)所寫的作品,這篇作品居然有大、中、小三個版本,(現有唐、宋拓片藏北京、上海等地)可見顏真卿對麻姑山戀慕之深。他曾在《詠陶淵明》的詩中寫道:“興逐孤雲外,心隨飛鳥泯”。淡泊明志,翰墨寄情。這篇作品是顏真卿的代表作,被譽為“天下第一楷書”。據傳,原麻姑山上的那棵唐大夫松就是顏真卿當年所栽。

劉禹錫

尋仙拜豐碑

劉禹錫(772-842)小顏真卿61歲,他是中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官至禮部尚書。從永貞元年(805)開始,長期貶謫於巴山楚地達23年。在貶官期間,他遊歷名山大川,懷著對顏真卿這位前臣的仰慕,經撫州來南城,登遊了麻姑山,並賦詩一首:“曾遊仙跡見豐碑除卻麻姑更有誰?雲蓋青山龍臥處,日臨丹洞鶴歸時。霜凝上界花開晚,月冷中天果熟遲。人到便須拋世事,稻田還擬種靈芝。”

白居易

雨夜話桑田

白居易(772 - 846)字樂天,唐代著名濤人。元和十年(815),長安城中發生了暗殺宰相武元衡事件,他極力主張緝捕兇手,從而觸犯了權貴,貶為江州司馬。司馬為州刺史的輔佐,本就是一個閒職。在任四年,他廣結朋友,從事文學創作和遊覽。白居易來南城,先到河東景雲禪寺,然後再“立馬教人喚渡船”進入河西。他在河東遊覽了當時著名的景雲禪寺,和該寺住持上弘和尚交為友。在朋友們的陪同下,自居易上了麻姑山,並小住數日。當時正值春夏之交,麻姑山古木森森,時晴時雨,雲霧繚繞。他每日同文人好友,晴時登山訪道,雨來把酒論詩,抒發世事滄桑之變,官場失意之感。白居易本身就是一個道教的信仰者,對麻姑山也就情有獨鍾。一日,與友人閣中聽雨話詩,他趁興吟道:“籍庭雲色卷青山,昔有真人種得仙。金骨已隨鸞馭去,古壇猶在石岩邊。鳥啼花笑空朝日,樹老松高積歲年。願學麻姑長不老,擗麟開宴話桑田。”回江州後,他聽說景雲禪寺住持圓寂,還寫了《撫州景雲禪寺故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以示紀念。

晏同叔

感作麻姑詩

昔年權暫領軍城,靜愛仙山詠過春。

天上雲車曾枉駕,域中鰲海幾生塵。

明知綠髮升真籍,堪笑蒼顏預憲臣。

我若粗成忠國事,赤松爭羨漢廷人。

這是晏殊(991-1055)游麻姑山時有感而作的一首詩。晏殊,字同叔,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和著名詞人,官至宰相兼樞密使。青少年時代,多次上過麻姑山。他十五歲考中進士,被視為神童。從詩中的感嘆之詞來看,應是罷相後回鄉省親時,應朋友之邀上麻姑山時所作。

曾鞏

求學讀書林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幼年在南豐讀書,二十多歲,拜當時享譽甚高的李覯先生為師,就學於李覯先生門下。慶曆三年(1043),李覯在南城創辦盱江書院,又經常帶學生到麻姑山讀書林講學,來麻姑山聽講的各地學生趨之若鶩,曾鞏也是其中學有成就的佼佼者之一,他是李覯先生的得意門生。在麻姑山他寫了《游麻姑山》、《丹霞洞》、《送南城尉羅君》等七言古詩,《半山亭》、《碧蓮池》、《流杯池》、《七星杉》、《瀑布泉》、《顏碑》、《桃源》等七絕。慶曆六年(1046)八月,應仙都觀主管道士凌齊業之邀,寫了《仙都觀三門記》,對仙都觀之規模“唯王城為然”,山上“官從而侈也”的格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凌齊業是“里人也,不能辭”,但是寫記歸寫記,有觀點還是要說的,“不以人之情易天下之公,齊業之取予文豈不得所欲也。夫豈以予言為厲已也”。

楊萬里

題記藏書樓

淳熙十四年(1187)春,曾任禮部右侍郎的南宋詩人楊萬里( 1127-1206)遊覽了麻姑山,他在山上整整住了一個月,是在麻姑山居住最久的外籍名人之一。他獨自藤杖芒履輾轉於三十六峰之間,或…壺瓊漿,彈高山流水,或走寺觀廟宇,同僧人道士談古說今。當時適逢藏書山房維修竣工,對麻姑山學館來說,自然“談者以為盛事”,故請楊萬里題記,楊萬里應允,作《麻姑藏書山房記》一篇。

八帝王

敕封麻姑廟

宋代,是江西宗教發展的高峰時期,也是麻姑山道教的一個突出的發展時期。北宋鹹平二年(999),真宗趙恆“賜御書百餘軸”給麻姑廟,並敕牒改麻姑廟為仙都觀,“賜御書旌耀”。

北宋皇祐三年(1051),仁宗趙禎下詔,以“明堂之門”用篆書和飛白二體御賜仙都觀。

北宋元豐六年(1083),神宗趙頊封麻姑為“清真夫人”。

北宋元祐元年(1086),哲宗趙煦封麻姑為“妙寂真人”。

北宋宣和六年(1124),徽宗趙佶封麻姑為“真寂沖應元君”。

“元通寶殿”賜仙都觀。南宋嘉熙元年(1237),理宗趙昀封麻姑為“真寂沖應仁佑妙濟元君”。

兩丞相

主管仙都觀

麻姑山仙都觀經過歷代帝王的敕封,可謂名聲遠播,山上的主要宮觀——仙都觀通常都由主持道士監管,但歷史上卻還發生過兩位宰相曾主管仙都觀的事情。一位是宋代政治家、文學家,徽宗時期任宰相的李綱(1083-1140),他受排擠時曾“下放”到建昌軍任仙都觀主管。他來到建昌軍,實際“上班”與否,還是個問號,因為這種“安排”只是對他的一種貶謫。他曾寫過一首《游麻姑山》的詩,“魯公詞翰勒山巔,鯁峭風姿卻喜仙。假道來游非偶爾,追尋遺蹟更茫然。野花芳草真成夢,老鶴喬松不記年。淮謂瑤台無路到,月明風露正娟娟。”李綱這時的心境可見一斑。還有一位也是南宋名相,即民族英雄與文學家的文天祥(1236——1283),也任過仙都觀主管,按《正德建昌府志》載:“文天祥,字履善,廬陵人,寶祐中乞祠主管建昌軍仙都觀。”《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九,《文丞相傳》中也有,“乞祠得主建昌軍仙都觀”的記載。倒底這位文丞相“上班”多長時間,還待進一步考定了。

李東陽

麻源探勝跡

李東陽( 1447-1516),字賓之,茶陵人,明朝弘治年間曾任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他慕名登遊了麻姑山,又尋謝靈運足跡到麻源三谷探勝,並有《游麻源三谷》詩一首:

駝峰隱地隆隆起,萬里江湖忽見之。

雪擁高原增突兀,日斜疏樹學參差。

來驚漢節隨風遠,去逐秦鞭度海遲。

獨有嘉名吾在耳,為君開卷一題詩。

李夢陽

錦溪賦酒詩

何泉下山城下流,溪上十家九酒樓,

老夫縱醒欲何往,此物名高十二州。

這是明代文學家李夢陽(1472-1530)的詩句,他當時任江西提學副使,經常下到各府、縣督辦府學、縣學之事。正德七年(1512)他來建昌府督建盱江書院,在地方官員的陪同下,遊覽麻姑山。他過龍。門橋,來到會仙橋,觀望錦溪旁一家挨一家的酒樓,聞著麻姑山米酒:飄出的香氣,情不自禁寫下了這首詩。這是一首酒詩,也是…幅畫,麻姑山仙都觀前,樓肆層層,酒旗招展,好一幅山中熱鬧的商貿景象。

湯顯祖

常作麻姑客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海若、清遠道人,晚號若士,臨川,以戲曲“臨川四夢”而享譽我國戲壇。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湯顯祖在從姑山求學於羅汝芳門下。他上過多少次麻姑山沒有記載,但在《湯顯祖文集》中有關南城的詩歌有40餘首,其中邀客上麻姑山,送客至麻姑山,麻姑山上送客的詩就有20餘首。他的幼年、中年、老年都與南城,特別是麻姑山、從姑山結下了深深的情緣。即使是貶官至廣東徐聞,路經南城、還作《入粵過別從姑諸友》。他最後棄官在家,也時念南城友人,或來南城作客。他在《耳伯麻姑游濤序》中寫道:“世總為情,情生詩歌,而行於神。天下之聲音笑貌,大小生死,

不出乎是。”湯公心跡,足可知矣。

徐霞客

兩上麻姑山

徐霞客(1587-1641)是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和旅行家。三十多年間,足跡遍及大半箇中國。流傳至今的《徐霞客遊記》中記載著他兩上麻姑山的全過程。崇禎九年(1636)十一月初二,出建昌南門,西行至麻姑山足,再登山至半山亭,見溪水如臥龍蜿蜒。E玉練雙飛,發出了“麻姑以水勝”的讚嘆。過仙壇,再上十里至王仙峰,下張坊,夜宿華嚴庵。初三經丹霞洞,過飛爐峰,下山宿縣城。初四出建昌東門,游從姑山。初五至硝石,初六至竺由,初七入新城。在新城、南豐旅行後,十四日至磁圭,十五日至路東,十六日人南門進城,十七日在河東景雲寺參觀後至麻源,十八日嘛姑山,夜宿芙蓉峰三仙祠.,

施閏章

仙山評仙酒

施潤章(1618-1683),清代文學家,官至刑部主事,後任江西參議,多次往來建昌、撫州。他文章淳雅。尤工于濤,與宋琬齊名,時稱“南施北宋”。他來南城登麻姑山,曾有《游麻姑山》七曹古濤一首:“石樑之上龍湫口,野店三家賣山酒。昧比蔗漿色菊黃,佳者冷冷如白玉。我來橋上呼一杯,驚濤轉壑山花開。花霧蒙蒙人自醉,醉聞泉響失酣睡。再沽一斗三百錢,不爭酒好爭神泉。水淺蓬萊知幾度,一勺猶傳丹井處。碧蓮池改洞雲迷,君看誰解遊仙去。”詩中寫了山民釀的米酒色好、味甜,主要是麻姑山神功泉的水好,這種米酒就是唐宋以來被作為貢酒的麻姑酒。

曾國藩

登游麻姑山

鹹豐八年(1858)九月初九,曾國藩(1811——1872)率部進駐建;昌府,十一日便派人到山上挑泉水一擔供其飲用,山僧又送來麻姑酒請其品嘗。曾國藩一來建昌就派人查尋上道路,可見麻姑【IJ在他心中嚮往已久。十六日吃過早飯,偕同地方官游麻姑山。麻姑山官觀本是郡城官民祈禱朝拜之所,鹹豐六年(1856)被太平軍焚毀。所以這次曾國藩上山除遊覽自然景色外,官觀勝跡,可觀者甚少,連麻姑廟中的麻姑神像都沒有看到。午飯後游丹霞洞,傍晚回到龍門橋小憩,感嘆“麻姑山之勝,以此為第一”。可見千年麻姑人文勝景在那時就已毀得差不多了。十月十二日游麻源三谷,見東岸有摩岩“雲門二字,謠岸摩岩字很多,但字跡模糊,辯認不清。中午在棲雲庵休息,傍晚才回縣城。

毛澤東

小憩半山亭

1932年6月到年底,蔣介石三次“圍剿”失敗後,對中央蘇區採取守勢,中央蘇區進入了一個比較穩定發展的時期,黨內“左”傾機會主義者盲目樂觀,制訂了“攻打贛州”等城市的盲動主義路線。毛澤東指出:我們要利用敵人進攻的間隙,在鞏固蘇區的基礎上,集中紅軍主力向白區推進,擴大根據地。

1932年8月22日,毛澤東率紅一方面軍部分官兵從宜黃翻過英蓉山經石坪來到麻姑山。中午時分到達半山亭,毛澤東和隨行人員在半山亭稍事休息,吃了午飯後在半山亭察看南城地形。下山後,毛澤東同羅榮桓、左權、羅炳輝等沿著黃家圍、姚家巷到達大竹山。當時,南城縣城集結許克祥、毛炳文等部17個團的兵力,還有南豐、黎川等縣的地方保全團。縣城城牆高,登高山上有碉堡和土圍工事,土圍,大竹山前是一塊開闊地,根據這種地形,毛澤東在大竹山密林中開了一次戰地會議,研究打不打南城的問題,最後“周恩來、毛澤東、朱德乃決計不攻南城,改令紅軍在南城、南豐、宜黃一線分兵籌款和發動民眾。”當天晚上毛澤東住在麻嶺下危家祠堂。

交通信息

乘坐動車或者開汽車到達南城縣,再乘坐當地計程車或包車前往景區,也可自駕前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