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坡事變

南坡事變是元代歷史上著名的政變事件, 發生在元至正三年 (1323年) 。

概述

英宗對鐵失的寵信,似乎並未因他涉及誑取官幣案而馬上改變。以鐵失獨署御史大夫事,就發表在事後兩個多月的至治三年五月。但是到六月,形勢突然發生了變化。由於拜住等人將鐵木迭兒的“過惡”反覆陳奏,英宗對這個死去已近一年的權臣的憎惡,竟急劇加深而不能自抑。他的怒火開始發泄到被視為鐵木迭兒“奸黨”的那些朝臣,包括先已宣布赦免不究的鐵失身上。此時恰逢英宗在上都夜寐不寧。“懼誅者”於是唆使番僧建言作佛事禳災,希冀作佛事而獲得大赦。但拜住卻聲色俱厲地責備番僧:“爾等不過圖得金帛而已,又欲庇有罪邪?”鐵失等人把拜住的話理解為英宗又要懲治“有罪”的暗示。“聞之益懼,乃生異謀”(《元史·拜住傳》)。八月,英宗在從上都南還途中駐蹕南坡。鐵失以所領阿速衛兵為外應,先殺拜住,又入行幄刺殺英宗。自答己死後重新推行的至治新政,不到一年復遭中止。從表面上看來,南坡之變完全是一次難以事先預料的突發性事件。但它的發生,又與英宗的個人性格以及當時的蒙古—回回貴族與漢法派之間的鬥爭形勢,具有某種程度的必然聯繫。雖然漢族文人經常喜歡按照儒家觀念將元英宗的形象理想化,英宗的個人性格卻絕非如此單純。或許恰恰是由於長期受太皇太后的壓抑,他似乎比在他之前的任何一位皇帝都熱衷於表現天子的威嚴。史稱“英宗臨朝,威嚴若神;廷臣懍懍畏懼”①;又稱當時“禁衛周密,非元勛貴戚,不得入見”②。但是在“威嚴若神”的虛名下處處受制於答己,反過來更增加了英宗的心理挫折,結果只好遷怒於臣下。因此,英宗朝“大臣動遭譴責”③,與以前諸朝講求“惟和”,對臣下寬縱有餘的政風完全不同。另一種發泄的方法是酗酒,酗酒又往往以乘醉殺人收場。時人記載一個被冤殺的藝人史騾兒云:“至治間蒙上幸。上使酒縱威福,無敢諫者。一日御紫檀殿飲,命騾弦而歌之。騾以‘殿前歡’曲應制,有‘酒神仙’之句。怒,叱左右殺之。後問騾,不在。悔曰:‘騾以酒諷我也。’”④英宗曾為憲台諫修壽安山佛寺而殺觀音保、鎖咬兒哈的迷失,杖竄成珪、李謙亨,引起轟動朝野的“四御史”之獄。這可能也是在狂怒不可自制的情形下做出來的事情。延佑七年七月,“回回太醫進藥曰打里牙,給鈔十五萬貫”;十二月,“修秘密佛事於延春閣”(《元史·英宗紀一》)。按打里牙為波斯語taryak的音寫,譯言鴉片;元末宮廷曾流行男女雙修、恣情房中的“秘密佛法”,英宗朝修“秘密佛事”,似乎表明藏傳佛教的這一套教理當時業已傳入元廷。那么,英宗這種狂暴多變的習性,是否與他可能服用鴉片或者縱情聲色的放蕩生活有什麼關係呢?

其他資料

英宗這種個性,使他難以在自己身邊聚集起真正積極維護新政的政治勢力,同時卻把越來越多的人推向自己的政敵一邊。答己、鐵木迭兒死後,他不但沒有利用時機示以寬恕,爭取緩解與太后集團黨羽的關係,而後再伺機各個擊破,反而自以為對立面已經瓦解,因此繼續對他們任情用法。鐵失敢以臣子弒君,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看出了蒙古諸王勛貴已經對英宗產生普遍的怨忿。南坡之變發生時,“宗戚之中,能自拔逆黨、盡忠朝廷者,惟有買奴”。這條材料生動地說明,英宗當時已經何等孤立①。因此,即使他不死於南坡,至治新政又能推行到何種程度,也是不容樂觀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