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詞

南唐詞

南唐詞,是指以南唐二主李璟、李煜父子和宰相馮延巳為代表的詞人詞作。李璟、馮延巳雖未脫相思之情,但不像花間詞那樣脂粉氣濃,有些清麗風味。而李煜詞擺脫了《花間集》的浮靡,他的詞不假雕飾,語言明快,形象生動,性格鮮明,用情真摯,亡國後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超過晚唐五代的詞,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後的大宗師。至於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後。

基本信息

簡介

南唐詞南唐詞
南唐詞人主要指南唐二主(中主李璟、後主李煜)和馮延巳。從時間上說,在當時地方割據的歷史條件下,二者並沒有承傳關係,但南唐詞人與花間詞人又有相似之處:第一,南唐詞派在總體上亦以“男女情事”為主要題材,在直接抒情內容上,南唐詞派也大體不出“傷春”和“悲秋”的離愁別緒;第二,在藝術風格上,南唐詞人的總體格調也是柔婉深約,蘊藉含蓄,其不同點則為南唐詞人的眼界較大,感慨較深,風格亦有趨於純任性靈。在抒寫戀思別情時,有時融入了深沉的人生感慨,從而導致了詞整體美學品位的上升,提高了詞的表現力。

歷史背景

南唐雖是偏安江南的小王朝,卻是五代時期的經濟文化中心。南唐重儒學,君臣尚文雅。南唐詞學活動主要集中於宮廷貴族之家,作家主要是南唐君臣。其詞學思想極少有理論上的表述,主要蘊涵於詞學創作之中。南唐詞學思想的特點:一是詞體功能意識由花間的“資羽蓋之歡”轉向“銷魂獨我情何限”的“緣情說”;二是極富個性化色彩的審美理想。在詞學思想史上,南唐詞學思想是由花間過渡到北宋的一個重要環節。

特點

在詞南方化的進程中,以吳歌為代表的江南傳統聲樂對詞尤其是南唐詞產生了特殊影響。南唐地處江南,在地理和聲樂傳統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以吳歌西曲為主的清商樂成為江南文化的重要內容。吳歌對南唐詞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詞作的情感特徵、聲樂審美特徵和藝術技巧上。要而言之,以傳情為主的吳歌,其特點可概括為軟、糯、甜、媚,在表情技巧上以綺艷為高,發乎情而非止乎禮義,對古代文學尤其是詞曲產生了深遠影響。

代表人物

馮延巳

李煜李煜
馮延巳,字正中,一名延嗣。(嗣與巳音、義相同。“巳”,《全唐詩》作己。誤。參看夏承燾《唐宋詞人年譜·馮正中年譜》)馮延巳,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南唐開國,烈祖以為秘書郎,使與李璟游處。為元帥府掌書記。李璟為帝時,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數居柄位,屢遭彈劾,鏇降鏇復。馮延巳學問淵博,多才藝,工詩,雖貴且老不廢,尤喜為樂府詞。詞作數量居五代詞人之首(北宋嘉祐三年,陳世修輯馮延巳詞119首,名《陽春集》,其中大量混入歐陽修等人的詞,除去與他人相混者外,尚有九十餘首。)其詞雖然仍以相思離別、花柳風情為題材,但不再側重寫女子的容貌服飾,也不拘限於具體的情節,而是著力表現人物的心境意緒,造成多方面的啟示與聯想。

李煜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李煜,漢族,在位時間(961-975),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國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為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詩.被稱為“千古詞帝”。

李璟

李璟是我國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政權的第二個皇帝,其執政期間南唐政權逐漸衰落。李璟本人和其子李煜均是文學造詣極高的詞人,傳世作品膾炙人口。李璟(916-961),字伯玉,原名李景通,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的長子。升元七年(943年)李昪過世,李璟繼位,改元保大。年號保大,後因受到後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又為避後周信祖(郭璟)諱而改名李景。廟號元宗。好讀書,多才藝。“時時作為歌詩,皆出入風騷”,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修養。經常與其寵臣如韓熙載、馮延已等飲宴賦詩,於是適用於歌筵舞榭的詞,便在南唐獲得了發展的機會。他的詞,感情真摯,風格清新,語言不事雕琢,對南唐詞壇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存詞五首,其中《南唐二主詞》收四首,《草堂詩餘》收一首。李璟即位後,改變父親李昪保守的政策,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皆因繼承人爭位而內亂的馬楚及閩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957年後周派兵侵入南唐,占領了南唐淮南大片土地,並長驅直入到長江一帶,李璟只好派人向後周世宗柴榮稱臣,去帝號,自稱唐國主,使用後周年號。他的詩詞十分有名氣,書法也很不錯。其中他的“小樓吹徹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李璟死於961年,時年47歲。葬順陵(今南京市江寧區)他的廟號是元宗,諡號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詩詞被錄入《南唐二主詞》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