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絲綢

南充絲綢

南充絲綢產於四川省南充市。南充位於四川盆地東北、嘉陵江中游,地形以丘陵為主,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合栽桑養蠶,具有3000多年的蠶桑歷史,素有“巴蜀人文勝地,秦漢絲錦名邦”美稱,2005年4月被中國絲綢協會授予“中國綢都”稱號。2012年3月13日,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南充絲綢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生產歷史

南充位於四川盆地東北,嘉陵江中游,是四川省絲綢工業的中心,位列中國4大蠶桑生產基地和20個絲綢工業重點城市之一。
據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華陽國志》記載,周初,今南充、西充、南部、閬中等地所產蠶絲織物已經成為周王朝貢品。
秦漢時期,各縣令皆勸課農桑,絲綢業一躍成為南充社會經濟的一大支柱。廣安等縣從漢章帝時起,就實行了以布帛為租,是歷代用絲綢為田賦的開始。“巴蜀人文勝地,秦漢絲錦名邦”,則真實反映了這一時期南充的社會現狀。
南北朝及隋朝時,南充各縣實行均田制,除男授80畝、女授20畝露田外,每人另給20畝永業田作桑田。蠶絲之月,女皆事蠶。當時,朝廷對地方官員採取以帛代祿支薪,官階越高,則帛越多。
唐宋650年間,南充更是“天上取樣人間織,滿城皆聞機杼聲”,有綢、綾、錦、絹、絲等10多種產品被定為朝廷常貢。此間,果州花紅綾由長安輸往日本,名揚中外。
元代,忽必烈的“國以農桑為本”政策,對於南充絲綢的發展起到過積極作用,但因戰亂紛繁,南充絲綢業趨於停滯和衰敗。
明代,統治者規定耕地5畝以上必植桑麻1畝,違者交絹一匹,刺激蠶桑生產。閬中、蒼溪等地所產的水絲,精細光潤,暢銷吳、越、閩等地。表明此時南充的絲綢也恢復到了相當的水平。
清入主中原後,官府也注重絲綢發展,閬中、蓬州等地均勸課農桑,西充等縣還明令穀雨之後差不下鄉,停徵停訟,以不誤蠶時。“田中清水盈盈,陌上新桑扶疏;農夫揮鞭叱牛,村姑攀枝採桑”。在南充這塊廣袤土地上,到處呈現出一派栽桑養蠶的繁忙景象。
民國初,西充縣占山鄉人傅駿山投資白銀萬兩,在南充都京壩開辦興隆絲廠,後改名為六合絲廠。1915年,南充吉慶絲廠生產的醒獅牌揚返絲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膺頭獎。這次獲獎,使早已聞名遐邇的南充絲綢再次飲譽中外。用這種揚返絲織成的華貴衣料和舞襪,曾轟動巴黎,暢銷歐美。時隔10年,六合絲廠的金鹿鶴牌生絲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又一次將南充絲綢推向了世界絲綢業的巔峰。
1931年,日本生絲打入國際市場,在上海廉價拋售,致使國內生絲大量積壓,損失慘重。六合、同德兩廠為渡過難關,合併為同六絲廠,聯手抗日。同六絲廠時為世界最大繅絲廠,擁有千餘台繅絲機,1600餘名工人,是現在中國絲綢業40強企業中排名17位的南充六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為保護民族傳統產業,1938年,蔣介石曾親自訓令四川省政府轉飭各蠶區行政長官,嚴禁私賣私繅改良蠶繭。
南充絲綢業的興旺發達,繁衍了浩如煙海的燦爛絲綢文化。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曾寫下了“桑麻深雨露,燕雀伴生成”等詠贊南充絲綢的優美詩篇。“誰言農家不入時,小姑畫得城中眉。一雙素手無人識,空村相喚看繅絲”,這是南宋大詩人陸游應邀赴漢中,路過岳池農家時,對當地繅絲盛況和淳樸的習俗所作的描繪。

產地環境

南充位於四川的北部,地形以丘陵為主,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從自然條件來講非常適合栽桑養蠶。從歷史條件來講,巴蜀在中國西南內陸,多次歷史上的征戰對它的影響不大,使南充的栽桑養蠶的歷史的歷史得以延續。

生產現狀

在南充絲綢業的歷史中,還留下了無數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深深足跡。朱德年少時曾在故居栽桑,新中國成立後多次詢問“順慶大綢怎么樣了?”辛亥革命後,鄧小平的父親鄧紹昌和族人鄧俊德在家鄉興辦繅絲廠,童年的鄧小平為此常摘桑養蠶。張瀾最早明確提出南充發展實業,必須大量培養蠶絲人才的觀點,並在南充市西橋河畔創辦了全國唯一的蠶絲中等專業學校———四川省蠶絲學校。胡耀邦就任川北行署主任期間,多次主持蠶絲會議,頒布蠶絲檔案,扶持蠶絲髮展。
新中國成立後,南充絲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的10多年間,南充絲綢業從業職工有10多萬人,栽桑養蠶的農戶達到了100萬戶。鼎盛時期,南充絲綢業總產值超過10億元,上交利稅超過8000萬元,出口創匯超過5000萬美元,撐起了南充工農業的半壁江山;在生產和科研方面,有200多個產品榮獲國家銀質獎、部省優質獎和新產品獎,產品遠銷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重要人物

中國民主同盟的創始人張瀾是南充人,在南充一所中學院內有一個張瀾紀念館。作為南充人,張瀾曾經對南充絲綢的發展起到過很大的推動作用。張瀾出生在南充一個耕讀之家,從小的家庭環境使他對栽桑養蠶抽絲一點都不陌生。1920年,由於母親去世,張瀾先生返回南充奔喪。當時由於政府腐敗、軍閥割據,貧瘠偏遠的南充更是市井蕭條民不聊生。為了改變家鄉的面貌,張瀾先生開始了一場開辦實業救助家鄉的革命。
張瀾先生認為發展實業應因地制宜,他在《南充之實業自治》這篇文章中就有非常清楚的論述,他當時的計畫就是通過教育與實踐相結合,全面實現南充“無地不見有桑,無戶不事養蠶”的局面。
位於南充西山風景區的四川省蠶絲學校,目前是中國西部惟一一所以培養蠶繭業絲為主的中等專業學校,這個學校的前身就是張瀾先生創辦的南充職業學校。這個學校從開辦時起就採取讀書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以便發掘和培養蠶絲業的專門技術人才,如今這所學校仍然以為社會培養有栽桑養蠶繅絲等專業技能的人為根本,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
當年生活在南充的羅瑞卿1923年就考入了這所學校,羅瑞卿在校讀書期間倡議創辦了《蠶絲季刊》,在校期間還撰寫了多篇有關蠶桑養殖的專業文章。
當時張瀾先生的辦學思路在社會上得到廣泛支持,吸引了一大批來自各地的學子。當時為了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張瀾先生買地修蠶房、植桑園,供當時的學生實習使用。如今為了適應社會和市場的需求,這所學校在保持原有蠶業和絲綢專業的基礎上,又開辦了服裝製作與設計、表演與行銷等專業性很強的專業。
百年前,南充的絲廠就曾鼎盛一時。南充的六合絲廠就是一個有著近九十年歷史的老廠,該廠的創辦者是當年有著南充絲綢工業奠基人之稱的盛克勤等六人。

南方絲綢之路起點

有個說法,就是南充就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關於這個說法是否準確,現在很難判斷,但是在古代的中國,南充作為最主要的絲綢產地之一已經是確信無疑。在歷史上南充應該說中國絲綢長盛不衰的望族,而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相應的名出現品。在隋唐鼎盛時期最有名氣的應該是果州紅凌,由於當時社會的需求量比較大,因此在當時的南充大大小小的織凌作坊就很多。據說這種凌當時還被銷往日本,成為當時日本皇室的珍愛。凌是南充貫通古今的名品,直到現在還可以在市場上見到。
中國的絲綢聞名於世是從絲綢之路開始的,關於絲綢之路的來歷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公元前,羅馬帝國的統治者愷撒在一次聚會上,想參加宴會的眾人展示了從波斯商人那裡得到的一件絲綢長袍,絲綢的質地和艷麗的色澤,實在令人羨慕不已,很快這種衣料就流行開來,成為王公貴族的新寵。為了能夠買到這種衣料,羅馬人紛紛向波斯商人打聽這種絲綢的來歷,聰明的波斯商人為了絲綢生意能永遠做下去,就告訴羅馬人,這種衣料產生在東方遙遠的盡頭,這個國家叫塞里斯,波斯人所說的塞里斯就是古代的中國。
當時中國的絲綢在東方和幾乎和黃金一樣貴重,為了交易買賣絲綢製品,中國和西方之間形成了一條路,這就是絲綢之路。這條路綿延長達七個世紀,成為中外溝通貿易的最主要的通道。
中國歷史上有三條絲綢之路: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南方絲綢之路。其中南方絲綢之路就是指的就是“蜀身毒古道”其中的蜀指的是當時中國的四川,毒指的是當時的印度,這條古道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形成,成為各地商人從成都輸出絲綢到印度和緬甸等國的通道,可以斷定,成都應該是當時絲綢貿易的一個集散地,來自各地的絲綢製品匯聚這裡。據專家們考證,當時的南充絲綢產量很大,這么貴重的絲綢也不可能由老百姓自己消耗,除了供給統治者的供品,其餘的應該是由成都或重慶,經由南方絲綢之路運往印度等地。

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簡介

根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檢總局組織專家對南充絲綢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請進行審查。經審查合格,批准南充絲綢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自2012年3月13日起實施保護。

產地範圍

南充絲綢產地範圍為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高坪區嘉陵區西充縣南部縣儀隴縣蓬安縣營山縣、閬中市9個市區縣所轄行政區域。

專用標誌使用

南充絲綢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南充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國家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南充絲綢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質量技術要求

(一)桑葉生產。
1. 桑樹品種:嘉陵20號、塔桑、湘7920
2. 桑園立地條件:土壤為紅棕紫色、暗紫色壤土,pH值6.5至8,有機質含量≥1.5%。
3. 育苗:採用無性繁殖。
4. 桑樹栽植:每公頃栽植≤15000株。
5. 施肥:每年每公頃施腐熟有機肥≥20000kg。
6.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二)家蠶養殖。
1. 品種:871×872、菁松×皓月、洞庭×碧波。
2. 養殖時間:一年養殖三季4批。春季蠶在5月初至6月上旬,夏季蠶在6月上中旬至7月上中旬,秋季蠶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晚秋蠶在9月中旬至10中旬。
(三)繅絲。
1. 繅制生絲工藝流程為:混繭→剝繭→選繭→蒸化預滲透→煮繭→繅絲→復搖→初檢→編絞→打包→配色→檢驗成件。
2. 生絲纖度den為:13/15(14.43/16.65)、20/22(22.20/24.42)、28/30(31.08/33.30)、40/44(44.40/48.84) 。
3. 生絲繭粒數配比:13/15den 6至7粒,20/22den 8至9粒,28/30den 10至12粒,40/44den 17至19粒。
4. 生絲纖度偏差、均勻度變化、清潔與潔淨度、斷裂強度、斷裂伸長率、抱合指標達到優良以上。
(四)織造。
嚴禁使用含有禁用物質的化工助劑浸漬,浸漬後的生絲適度脫水烘乾,其回潮率控制在: 弱捻9%至11%,強捻11.5%至13%;在產品加工過程中,環境氣溫要保持在22℃至32℃,相對濕度65%至80%。
真絲白坯織物的生絲含量≥90%,生絲全部採用本地所產13den至44den原料。
(五)精煉。
1. 精練過程使用軟水。
2. 工藝流程為:確定浴比→坯綢預處理(pH值10.8至11.2、溫度45℃至60℃)→初練(pH值9.5至10)→復練(pH值9.5至10)→水洗(75℃至85℃)→水洗(60℃至70℃)→水洗(40℃至50℃)→弱酸處理→軋水→整理(成匹或捲筒)→練白綢。
(六)色綢(染色綢和印花綢)。
1. 染色:工藝流程為:色卡打樣→坯綢前處理→遴選配置染料→確定工藝參數→染色→水洗→固色→水洗→軋水→烘乾。
2. 印花:工藝流程為:花色設計→黑白稿→感光製版→配色→調製印花色漿→印花→後整理。
(七)質量特色。
1. 感官特色:
(1)色綢:節少、光澤一致性好;織物表面光潔、散射少、色澤均勻、手感柔軟、彈性好,平紋織物不易起皺。
①紡類:平紋組織、經緯無捻或弱捻,採用生絲或半色織工藝,織紋縝密、綢面平挺、光澤均勻、手感滑潤;
②綢類:平紋或平紋變化組織、經緯織點緊密、綢面平滑、色澤勻稱。
③緞類:緞紋組織、紋路清晰、色光柔和、平滑光亮;
④縐類:平紋或平紋變化組織,經、緯分別或同時加強捻,極富彈性,綢面呈現明顯穩定的縐效應。
2. 理化指標:

項目 等級
優等品 一等品
幅寬偏差 ±1% ±1.5%
密度偏差 ±2.5% ±3.5%
質量偏差 ±2.5% ±3.5%
水洗尺寸變化率 紡、綢類織物 練白 經向 2.0%~-3.0% 2.0%~-5.0%
緯向 2.0%~-1.0% 2.0%~-1.5%
印染 經向 1.5%~-2.5% 2.0%~-3.5%
緯向 1.0%~-1.0% 1.0%~-1.0%
縐類織物 練白 經向 2.0%~-5.0% 2.0%~-8.0%
緯向 1.5%~-3.0% 1.5%~-4.5%
印染 經向 2.0%~-3.0% 2.0%~-4.0%
緯向 2.0%~-2.5% 2.0%~-4.0%
緞類織物 練白 經向 1.5%~-3.0% 2.0%~-4.5%
緯向 2.0%~-2.0% 2.0%~-2.0%
印染 經向 2.0%~-3.0% 2.0%~-4.0%
緯向 1.0%~-1.0% 1.0%~-1.5%
染色牢度級 耐洗
耐水
耐汗漬
變色 ≥4 ≥3
沾色 ≥3 ≥3
耐乾摩擦 ≥4 ≥4
耐濕摩擦 ≥3 ≥3
耐光 淺色3/深色4 3
外觀疵點,分 幅寬160cm及以下 ≤0.5 m ≤0.8 m
幅寬160cm以上 ≤0.6 m ≤0.9 m
 3. 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