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約國集團

協約國集團在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基礎上形成,與同盟國集團相對峙。

概述

 協約國集團在1904〜1907年間的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基礎上形成。英法英俄分別簽訂協定,在相互承認各自勢力範圍的基礎上建立軍事集團,與同盟國集相對峙。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站在協約國方面參戰的有3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日本於1914年、義大利於1915年、美國於1917年參戰。就連貧弱的中國也在1917年站在協約國一方對德奧宣戰。
協約國集團雖然取得大戰的勝利,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除了美國攫得很多實際利益,日本掠獲不少以外,其他國家大多失大於得。尤其是它的主要成員英法兩國,實際上只是一種“慘勝”。至於俄國的羅曼諾夫王朝,更在大戰結束一年以前即被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所推翻。

戰爭影響

從大戰一開始就捲入戰爭,肩負協約國主要戰爭重擔的英、法兩國,不僅損失慘重,而且整個國力遭到嚴重削弱,使它們在戰後帝國主義列強的角逐中處於相當孱弱的地位。戰爭給英法兩國帶來的損失是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戰爭直接損失巨大。1913年英國本土人口4586萬人,法國本土人口3979萬人。戰爭期間,它們的軍事人員死亡分別為90.8萬人和153.7萬人;負傷被俘失蹤者分別為22.8萬人和480.3萬人。英國1913〜1918年國家預算從1.97億英鎊增加到25.79億英鎊,5年中增長12倍。整個戰爭支出達124.54億英鎊,相當於同期國家收入的44%。法國戰時所受物資損失,達2000億法郎。其東北部10個省開戰不久即被德軍占領,被占區原為重要採礦、冶金和紡織中心,主要產品在全國產量中的比重,為63%,81%、74%、毛織品81%、砂糖76%;淪陷4年,與法國經濟生活相隔絕,工業品完全喪失。
其次是生產大幅度下降。大戰期間,儘管軍事工業有所擴展,但英法整個工農業生產趨向衰退。英國工業指數,以1913年為100,至1918年降至80.8。1913〜1918年間,生產資料生產下降14.3%,消費品生產下降23.9%。法國工業生產在戰爭的頭兩年急劇下降,1916年後有所回升,至1919年才達到1913年水平的57%。1913〜1918年間,棉花消費量減少近50%,羊毛消費量減少80%。小麥產量從1913年的8690萬公擔降至1917年的3660萬公擔。牲畜總數由1914年的250萬頭減少到17.5萬頭。
再次是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狀況惡化。戰爭期間,英國喪失原有船隻的70%,造船業由1913年建造船隻總噸位120萬噸降至1918年的77萬噸。德國的封鎖,商船的減少,民用工業的衰落,使英國的對外貿易受到嚴重的影響。1913〜1918年間,按實物量計算,出口貿易減少一半;貿易逆差由1914年的1.39億英鎊增加到7.84億英鎊。為平衡國際收支,英國變賣10%的海外資產,並從美國的主要債權國降為它的債務國。1919年英國欠美國債務8.5億英鎊,占美國對協約國貸款的45%。英國同時失去了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地位,世界貿易中的優勢地位,以及控制250餘年的海運壟斷地位。1919年,英國商船噸位低於戰前14%;但同期世界商船擁有量卻增加2倍,主要是美日兩國造船業的增長。法國對外貿易入超總額,5年內達到600億法郎以上,遠遠超過其支付能力。它同樣淪為美國的債務國,至戰爭結時共欠美國40億美元。
戰爭的苦難主要落在勞動大眾身上,他們不但要承受失去親人的創痛,而且生活水平更加下降,勞動條件愈益惡劣。由於大量工人應徵入伍,廣大婦女兒童到工廠從事繁重勞動,工作時間很長,工資卻很微薄。各種生活必需品實行嚴格配給,使人們大多處於半飢餓狀態。英國工人實際工資在戰爭期間降低24%,而每個居民的稅額從1913年的5.4英鎊增加到1919年的19英鎊。法國工人的實際購買力僅為戰前的1/3。政府還將戰爭費用的重擔轉嫁給全體人民,依靠提高稅收,發行公債和貨幣,來彌補巨額財政虧空。其公債發行,1914年為7億法郎,1918年增加到29億法郎。貨幣流通量在1914〜1918年間,從73.25億法郎增加到275.36億法郎,使通貨膨脹長時間困擾人民。
與勞苦大眾受苦受難相反,壟斷資本家卻乘機大發戰爭橫財。英國壟斷資本在戰爭中獲得利潤40億英鎊。其礦場全部投資僅1.35億英鎊,而利潤達到1.6億英鎊。英伊石油公司1914年純利2.7萬英鎊,1917年為34.4萬英鎊,1918年達到110萬英鎊。法蘭西銀行發行公債的佣金和利息,1914年第一季度收益1523萬法郎,1917年第一季度增加到3362萬法郎。
因此,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是苦難,而對資本家帶來的卻是發財機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