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沉重

千年沉重

東方出版中心出版而成,全書分為十八個章節,系統講解了地域文化、知識分子命運及社會現象等內容,本書表現出了文化的蘊藉,還有文學的表現,表現出強烈社會責任心與歷史使命感。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報告文學作家胡平近年思考地域文化、知識分子命運及社會現象的大文化散文著作。

全書由“千年”、“不再是秦兵馬俑的臉”、“莫忘沉重”三大部分組成。在客觀審視歷史與現實的基礎上,作者以他敏銳的感悟與筆觸,縱橫捭闔,談古論今,“上窮碧落下黃泉”,對一個個重大歷史謎團、現實因窘、文人心態作了深層的剖析與解讀。

在“千年”中,作者以一個歷史上曾經輝煌一時的內陸省區為標本,充滿深情地揭示了其滄桑更迭、白雲蒼狗、興衰榮枯、長恨浩歌,其間所表現的桑梓情、赤子心,無不令人潸然。

“不再是秦兵馬俑的臉”以兒子致父親書信的形式,通過四十餘年來父親命運的跌宕起伏、悲歡相續,緊緊扣住時代的脈搏賁張,凸現了中國知識分子那別具一格的人文精神與人格情懷。

“莫忘沉重”乃作者十多年來一貫堅持文學要介入生活的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作者以“不信春天喚不回”的熾熱情懷,具體而真切地表露了一個時代哪怕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拒絕沉重,可總得有百分之一的人守望並解讀沉重。否則,社會便是一隻輕飄飄的舢板,極易在風浪中傾覆。如此滾燙的關切之情與拳拳之心,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大文化的蘊藉、大視野的格局,還有是文學又跨文學的表現,是本書的顯著特色,其所表現出的強烈社會責任心與歷史使命感無不躍然於字裡行間,這一切對正處於世紀之交而又歡呼更深層改革的當代讀者來說,皆具有相當的震撼力,同時也不無啟迪意義。

作者簡介

胡平,籍貫江西南昌。讀完高中,恰逢“文革”,在當了10年工人後,1977年考取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教了一年書,此後大抵以創作為業,現為南昌大學當代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又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已出版著作13種,達300萬字。《世界大串聯》、《中國的眸子》、《子午線上的大鳥》等作品,曾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代文學獎,以及《人民日報》雜文一等獎,台灣《中國時報》報告文學首獎等獎項。

目錄

千年——傳統中國、鄉村中國、內陸中國之文化描述

青銅伏鳥雙尾虎(序)

一、江西人的尷尬

二、錦緞包裹著的軟墊

三 鄉村中國發生的事情

四、一面做了150年的鏡子

五、其實憂患遠大於歡樂

不再是秦兵馬俑的臉——給父親的五封信

一、我第一次走近你

二、道一聲平安

三、忽略了的玄機

四、毛主席不要你操這份心

五、“將五十年興亡看飽”

莫忘沉重

一、風塵無法湮滅的歷史

二、是揮斥顯夢,還是禮讚過去?

三、引信尚未能拆下

四、一塊美麗的紗巾

五、讓上帝去發笑吧!

附錄

書摘

似乎能夠這樣說,當神州大地的政治、文化中心均在中原的皇天后土時,江西成了一塊錦緞包裹著的軟墊,經濟上已經得到深度開發、遠比北方繁榮的南方,伏在這塊軟墊上端恭地叩拜著中原的皇權。

(一)

後人只有去浩如煙海的古代詩文里,才能觸摸到宋時月兒彎彎照豫章城頭的贛地,還有明代馬蹄聲聲踏破梅關晨霧的江西。

在這兩個朝代的詩文中,江西常常是一派悠然的田園風光,讓一位位高山流水的行吟詩人,卸下了滿肩的風塵——

稻秧正青白鷺下,桑椹爛紫鵬鳴……

泥行扶犁咤新犢,野饁燒筍炊香粳……(陸游:《小憩前平院戲書觸目》

芳林不斷清江曲,倒影入江江水綠……

暑風泛花蘭芷香,秋日籬落明青黃……(范成大:《清江道中橘園甚伙》)

誰家寒食歸寧女,笑語柔柔陌上來……(辛棄疾:《鵝湖歸病起作》)

我家江南摘雲腴,落磑霏霏雪不如……(黃庭堅:《雙井茶送子瞻》)

水底簽歌蛙兩部,山中奴婢橘千頭……(蘇軾:《贈王子直秀才》

稻穀,桑麻,茶葉,柑橘……還有山嵐與天籟隨四季更迭的豐富色彩,將一個江西滋養得精血飽滿。北宋每年由東南六路漕運大米六百萬石給京都,其中江南西路居第三位。到了南宋,“惟本朝東南歲漕米六百萬石,以此知本朝取米於東南者為多。然以今日計,諸路共六百萬石,而江西居三之一,則江西所出為尤多。”(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考慮到兩宋時期,饒州、信州、南康軍還屬於江南東路,加上這幾個州的稅糧,江西應該與兩浙路不相上下。宋徽宗崇寧元年,是1102年,這一年裡作過一次統計,全國戶口總數為2026萬,其中江西則是201萬,約占十分之一,為全國之首。到了明代,江西人口開始次於浙江,居全國十三個布政司的第二位,但每年交納給中央的稅糧超過了浙江。

在雲錦一樣拂盪的窯火前,在打造舟船的工棚里,江西也是一個汗光閃閃、胸背上的肌肉一塊塊紫銅般飽綻的漢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