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屈草[千屈草]

千屈草[千屈草]
千屈草[千屈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狀莖粗壯,木質,黑褐色。莖直立,四棱形,多分枝,具短柔毛或無毛。單葉對生或輪生,無柄,葉片寬披針形或窄披針形。夏秋開紫色花,長穗狀花序生於枝頂。蒴果卵形,全包於宿萼內。

形態特徵

植株高(20)30-100(150)厘米。根狀莖直立,短而粗健,粗2-2.5厘米,木質,密蓬鬆的黃褐色鱗片。葉簇生;柄堅硬,長10-30厘米或更長,基部粗3-4毫米,深禾稈色至淺褐色,幼時密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以後漸變稀疏;葉片倒披針狀長圓形,長20-90厘米或更長,寬5-25厘米或更寬,一回羽狀;頂生羽片與側生羽片同形,側生羽多數(可達40對),互生或有時近對生,下部羽片較疏離,相距3-4厘米,斜展,無柄,不與葉軸合生,向下羽片逐漸縮短,基部羽片僅為耳形,中部羽片最長,狹線形,長6-15厘米寬5-10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擴大並為淺心臟形,其兩側稍呈耳形,上側耳片較大並常覆蓋葉軸,各羽片間的間隔寬約1-1.5厘米,不育的葉緣有微細而均勻的密鋸齒,不為軟骨質。主脈下面隆起並為淺禾稈色,側脈纖細,密接,斜展,單一或分叉。葉乾後薄革質,暗綠色,無光澤,無毛;葉軸禾稈色,疏被鱗片。在成熟的植株上除下部縮短的羽片不育外,幾乎全部羽片均能育。

分布範圍

廣布於我國熱帶和亞熱帶,以秦嶺南坡為其在我國分布的北方界線。北起陝西(秦嶺以南)、甘肅東南部(康縣)及河南西南部(盧氏、西峽、內鄉、鎮平),東自浙江,經福建、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西達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南到廣西、廣東及台灣。生鈣質土或石灰岩上,達海拔2000米以下,也常生於石隙或牆壁上,在不同的生境下,形體大小變異很大。在舊大陸其他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也分布很廣。模式標本采自廣東。

主要價值

【來源】為千屈草科千屈草屬植物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以全草入藥。夏秋採集,除去泥沙,曬乾或鮮用。

【性味歸經】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於腸炎,痢疾,便血;外用治外傷出血。

千屈草 千屈草

【用法用量】 2~4錢;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其他用途】用於人工濕地植物,可去除污水中有機物、氨氮、磷酸鹽等污染物。

花語

愛的悲傷、孤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