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洞森林自然保護區

千家洞森林自然保護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灌陽縣境內,1982年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設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國務院新批准22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地處灌陽縣的千家洞自然保護區是此次新批的廣西唯一一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千家洞自然保護區於1982年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簡介

千家洞森林自然保護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灌陽縣境內,1982年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設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12231.0hm2,其中原生性森林植被面積8644.1hm2。保護區森林覆被率83.9%。
廣西千家洞處於中國植被區劃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域中亞熱帶東部濕潤東亞區域內,地質構造古老,動植物種類豐富(種子植物1653種,脊椎動物235種),珍稀瀕鋮物種多(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3種,重點保護動物26種),是中國生物多樣性重要關鍵地區之一;其構成的常綠闊葉林原生性強、類型多、垂直帶譜完整,特別是擁有大面積的長苞鐵杉林(400h㎡)和福建柏(500h㎡),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因此,儘快建立千家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大保護力度,對於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促進生物物種的繁衍、增殖,有效拯救瀕危物種,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南嶺山地屬多雨區,而千家洞保護區山坡陡峭,植被的覆蓋、保護必不可少。由於保護區內森林面積大,質量高,生態效益極大,尤其是其涵養水源的能力巨大,保持水土的功能非常明顯,使周邊以至下游湖南湘江沿岸民眾生產生活直接受益,對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千家洞自然保護區所在的都龐嶺是一個完整的山系,主山脊是廣西與湖南的天然分界線,由於整體森林保持較完好,在1982年分別成立了省級自然保護區,且均冠名“千家洞自然保護區”。2000年湖南省的“千家洞”保護區已升級為都龐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面積5400餘h㎡),因此,將面積更大的廣西千家洞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保護區,才有利於兩省區共同協作把都龐嶺整體的森林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保護好。
國務院新批准22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地處灌陽縣的千家洞自然保護區是此次新批的廣西唯一一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訊息傳來,灌陽縣人民無不歡欣鼓舞。歷時5年多的艱苦申報終於結出了碩果,自此,山區林業小縣灌陽有了自己的“國家級”閃亮名片——千家洞自然保護區。
千家洞自然保護區於1982年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001年3月,國家林業局中南林業調查規劃院對千家洞保護區進行科學考察並完成綜合考察報告總體規劃設計,2002年3月該保護區通過自治區人民政府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同年10月通過國家林業局評審,2004年5月報送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務院評審,2006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千家洞自然保護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的灌陽縣境內,地處南嶺山地中部都龐嶺山脈的西坡,與都龐嶺東坡的湖南都龐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緊密相連。千家洞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2231公頃,其中核心區6470.2公頃,占總面積的52.9%;緩衝區1999公頃,占總面積的16.3%;實驗區3761.8公頃,占總面積的30.8%。主峰韭菜嶺海拔2009.3米,為華南第三高峰。保護區內地質構造古老、地貌獨特、環境複雜多樣,完整的原生性森林植被及其垂直帶譜構成南嶺山地穩定、協調、有代表性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並為動物、植物及微生物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已查明的種子植物共有170科710屬1653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的銀杏、資源冷杉、紅豆杉、南方紅豆杉鍾萼木香果樹6種,二級保護的有福建柏、長苞鐵杉、白豆杉等17種,三級保護的南方鐵杉、小花木蘭等10種,其中保護區保存有國內罕見的大面積長苞鐵杉400多公頃和福建柏500多公頃原生性群落。已查明野生脊椎動物27目79科146屬235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種(黃腹角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5種、國家保護有益動物144種、國家瀕危動物31種,已發現昆蟲23目208科702屬922種,其中昆蟲新種2種,為華南農大田明義教授及法國昆蟲專家德夫博士於1998年在千家洞科考中發現。
千家洞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達83.9%,涵養水源豐富,發源於保護區內的大小河流有37條之多,呈樹狀分布,無外來水流,自成水系,它們分別匯於主幹流灌陽的一級支流懈江和秀江後入灌江,再流經湘江併入長江,屬長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湘江上游支流。不僅如此,據武漢大學官哲斌教授及部分瑤學家的考證,千家洞是瑤族同胞的發源地。
隨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和科考的不斷深入,令人神往的千家洞將逐漸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