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詠圖

十詠圖

《十詠圖》是中國北宋畫家張先於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十詠圖》畫中描繪的是山水人物景象,將張先一生的志趣躍然紙上,抒寫了畫家從張家庭院所見的吳興風物人情。《十詠圖》價值如同珙壁,兼具史學、文學和地方文史研究的重要價值。

基本信息

畫作內容

十詠圖 十詠圖

《十詠圖》是一幅山水人物畫,畫卷的開首部分便是吳興南園一角,主體建築為一座重檐歇山頂的樓閣,相配小亭欄桿迴環曲折,花草樹木掩映,庭中有鶴,亭角有花一株,環境幽雅而氣象恢宏。樓閣內,馬太守正陪二老對坐弈棋;小亭內,二老手扶欄桿,一面賞景一面閒話;另二老或攜琴或曳杖,款款而來。此外有童僕衙役陪伴侍候。

畫前引首有清乾隆皇帝弘曆手書“誦芬寫妙”四字,拖尾有南宋陳振孫,元顏堯煥、鮮于樞、脫脫木兒四跋,畫中有北宋孫覺一跋。本幅上有南宋賈似道“悅生”、“秋壑”、“秋壑玩賞”等印,明初“典禮稽察司印”半印,清乾隆、嘉慶寶璽十餘方,又溥儀印三方。

創作背景

宋熙寧五年(1072年),張先已經82歲了,出於對父親的懷念,翻閱他生前詩作,當讀到一首七律《吳興太守馬大卿會六老於南園人各賦詩》的最末兩句“它日定知傳好事,丹青寧羨洛中圖”時,張先不禁為之觸動,這成了他創作《十詠圖》的引子。

藝術鑑賞

作為整體布局的重心,畫家首先考慮的顯然是如何將主人公張維91年經歷中最後時期中最榮耀的瞬間強調出來——這就是發生在1046年“吳興太守馬太卿會六老於南園”的事件。

為了突出“六老會”這場重頭戲,畫家使用界幽刻而雅集的場景,右幅的前景由主客廳和望江亭組成一庭院,圍以石欄,把六老和其他賓客大致分成三組:主客廳為一重台階的重檐歇山式建築,內以川水屏風隔出正廳,廳內有二老對弈,右側一老正準備執棋,引起一旁觀弈的老翁的注意。也許是他們的棋勢太精彩,又吸引一壽星從庭院裡拾階而上,前來助興,他身後的侍從抱琴同至,主客廳的左側為一臨江而建的方亭,其中有二老交談、亦扶欄觀景,神態怡然此外,庭院巾還有侍從走動、以此與卷首處相照應。

該詩的小序有“天章閣侍講胡瑗有序及余詩皆不錄”字樣、特意交代了不錄他人所賦詞章之事。所以畫家只需要演繹張維的詩意即可,很清楚,“賦詩”和“丹青”都只是感謝湖州太守“奉宴”六老的手段,目的則在於紀念人間難得的壽星聚會,以與中唐詩人白樂天在洛陽作九老會前後輝映。

從活動的內容看,若描繪普通的歡宴場景易顯得俗氣而不可取,因為他們長壽的秘訣主要在於琴棋詩畫的陶冶,特別是山川造化的供養,這是北宋士紳理想生活的縮影,體現了文化和自然的親合力。需要強調的是,由於南園乃張氏的吟窩和家產,所以畫上的庭院布置就自然成為全圖的畫眼,以與頌揚香山九老的“洛中圖”媲美,作為點景之物,該庭院植有華樹垂柳,還有一仙鶴登欄欲飛,藉以點出第二首詩“庭鶴”和第三首詩“玉蝴蝶花”的意趣所在。

從右幅進入中幅,有“孤帆”、“宿清江小舍”、“歸燕”、“聞砧”、“宿後陳莊偶書”等五詩,從圖釋的效果來看,“歸燕”一題插入畫面比較勉強,雖然畫家在湖面上的確畫有兩隻飛燕,除此之外,中景、遠景中的人物、景物、事物都連屬得非常自然,其江鄉風物,後人辭章中有所印證,其表現程式則不難在燕文貴的作品中找到,只是《十詠圖》的作者受同時代其他些山水而家的皴法筆墨影響,面貌稍博雜些而已。

左幅之景以比較典型的“燕家景”布置,表現“送丁秀才赴舉”一題十分恰當,它通過賓主辭別的場面使畫境遞遠,直送出畫面,有不言之妙。其小序云:“遜, 鹹平元年進士第八人,後賢良方正第一人登科。"這種說明看似無意,實際上對畫家的構思大有啟發。因為在最左側的主峰和其右側的山巒相對而成的通道喻示了詩人同鄉的遠大前程。更有意思的是,左上角的“貧女”詩和左下方一村婦在簡陋的茅屋中辛勤織布的畫面可謂全圖的收筆,象徵性十分明顯。如果把它視為詩人自家經歷的寫照,應該是不為過的台。“貧女”的艱辛勞動表明了閒逸的生活來之不易,因而應加倍珍惜。它不僅和本幅“送丁秀才赴舉”金榜題名的前景彼此照應,而且在《十詠圖》的前後關係上與右幅開篇描繪“南園”中“華發欣欣”的桑榆晚景形成了更深一層次的呼應。

縱觀全圖,張維一生的志趣躍然紙上。這種庶族土大夫階級審美觀不但是促成北宋大幛全景山水興盛局面的認識基礎,而且對《十詠圖》這一抒寫從張家庭院所見的吳興風物人情的畫卷具有更直接的指導意義。

名家點評

北京市少年宮美術書法部部長紀東:《十詠圖》不僅是一件珍貴的繪畫作品,而且其文獻價值也同樣重要,它所記載的北宋時期文化活動及有關人物的活動,都是惟一現存的第一手資料。

後世影響

《十詠圖》是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有著珍貴的歷史價值,為人們研究宋代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學、書法、美術等都提供了新的課題和證據。

歷史傳承

張先之後,《十詠圖》流傳於世。據卷尾“悅生”、“秋壑”、“秋壑玩賞”三印,可知南渡後此畫曾入藏宋理宗權臣賈似道家。淳祐九年(1249年)又為周明叔(南宋詞人周密之父)所得。周密《齊東野語》著錄此畫最詳,亦稱“先世舊藏吳興張氏十詠圖一卷,用張子野圖其父生平詩十首也。”周密好友、大書畫家趙孟頫《松雪齋集》也收有此畫題詩《題先賢張公十詠圖》。明清時,此畫又入藏於清內府。

清朝滅亡後,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將《十詠圖》偷運出宮,運至長春偽皇宮,藏於“小自樓”。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溥儀倉皇外逃,餘下小白樓數千件書畫未及帶走。偽滿政權留守的士兵逐漸將小自樓的書畫偷搶帶走, 《十詠圖》也由此流落民間,五十年中不知下落。直至1995年,此畫再度面世,由國家文物局批准,以千萬元競價購回此畫,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湖州)人,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先後任宿州椽、吳江知縣、嘉禾(今嘉興)判官。皇祐四年(1052年)後又赴任四川渝州、河南虢州,官至都官郎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