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鼓

民間吹打樂。道家、僧家稱其為“梵音”;民間鼓樂手叫做“吹打曲”;專業音樂工作音曾稱它為“蘇南吹打”。十番鼓主要流傳於江蘇省南部無錫、南京、常州、上海。

十番鼓

內容

multi-repetitious wind and percussion ensemble
中國傳統器樂吹打樂的一種。歷史上曾有“十番簫鼓”、“十番”、“十番笛”等稱謂。
十番鼓於16、17世紀即已盛行,流傳於江蘇南部無錫、蘇州、常熟等地。十番鼓多由民間專業音樂組織“堂名”或民間吹鼓手進行演奏,多用於婚、喪、喜、慶等場合,蘇南僧、道亦用其做道場、法事。
十番鼓樂隊編制一般5~10人不等,所用樂器有曲簫笙、小嗩吶二胡板胡;小三弦琵琶點鼓板鼓、同鼓、雲鑼、木魚等。樂隊中鼓、笛為主奏樂器。
十番鼓演奏的樂曲根據結構的特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不用鼓段的小型吹打曲,如《醉仙戲》、《山坡羊》、《凝瑞草》、《朝天子》、《小開門》、《青天歌》等;另一類是用鼓段的吹打套頭曲。
套頭曲以 3個獨立完整的慢鼓段、中鼓段、快鼓段為中心,把若干曲牌按一定結構程式連綴而成。它有1個鼓段、2個鼓段、3個鼓段 3種不同的結構樣式。套頭曲有《滿庭芳》、《雁兒落》、《喜魚燈》、《甘州歌》等。
十番鼓中鼓的獨奏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艱深的演奏技藝。“慢鼓段”(用同鼓獨奏)由座子、帽子、中段、入曲4部分組成;“中鼓段”(用同鼓獨奏)由接頭、排韻、中段、排韻4部分組成;“快鼓段”(用板鼓獨奏)由接頭、〔急急大排〕、〔細排〕、〔跳金門檻〕、〔領板〕、〔海底翻〕、〔鯉魚撲水〕、〔重寶塔〕、〔鶴吃食〕、〔蝴蝶雙飛〕、〔倒山牆〕、〔虎頭搖〕等鼓牌子連綴而成。在演奏中各段與各鼓牌子之間銜接嚴謹,演奏家可作千變萬化的靈活處理。鼓獨奏時僅以梆子或木魚伴奏。
鼓除獨奏外,還以“拆頭”的形式於中板或快板旋律中插入鼓點子,形成鼓與旋律的交替進行。“拆頭”有中拆、快拆、半拆、單拆、雙拆、中板梅花拆(“中拆”演奏時,一句照原節拍演奏,一句抽去中眼,加快一倍演奏,一慢一快,交替進行)等形式。

十番鼓中國民間器樂合奏,屬吹打樂類樂種。十番鼓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余懷所著《板橋雜記》,民間俗稱"吹打"。主要流傳於江蘇省南部地區,以蘇州、無錫為中心,南京、上海、常州、常熟等地亦很盛行。十番鼓的演奏主要用於宗教的超度、醮事與民間各種風俗禮儀活動。
十番鼓的主奏樂器為鼓、笛,打擊樂有同鼓、板鼓、板、雲鑼。十番鼓的樂曲分只曲、套曲兩大類。套曲的稱謂以鼓的獨奏段落來劃分。一個鼓段的套曲主要有《百花園》、《一封書》等;兩個鼓段的套曲主要有《滿庭芳》、《雁兒落》等;三個鼓段的套曲主要有《甘州歌》、《泣顏回》等。

配圖

所屬分類

中國民族器樂
吹打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