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念法門

十念法門

佛教術語。 阿含經有十念法門。“念”是對於心靈的一種訓練方法,訓練自己的心靈,採用“念”的方法。 十念法門包括了一切修持方法。大小乘經典里所論及各種修持法門,均不離十念法。

簡介

十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也有人稱念安那般那,指出入息。也是密宗、道家的鍊氣法)、念身、念死。

類別

第一位法門是念佛

念佛法門包括了淨土宗、密宗所有諸佛菩薩的觀想方法。不是後世的念佛啊!後世的念佛法門,是由慧遠法師所創根據大乘經典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淨土三經而來的。而這個十念中的念佛,可不是阿彌陀佛啊!據阿含經所述,這是心心念念仰慕、追隨、信奉、追求佛的成就,以佛來警策自己的一種法門。

慧遠法師創立淨土宗,採用淨土三經,其目的是求長生不死。慧遠在出家學佛前,學的是道家;後來覺得,道家求長生不死的修煉方法不夠究竟,所以轉到佛法里追尋,結果找到了精誠一念,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他便採用這個法門,創立了淨土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可以說是長生不死,但沒有徹底“了”生死。要往生那裡繼續修持,成就了以後,再到十方世界度眾生。這是大乘路子,同時也包括了小乘的念佛法門。

第二個法門是念法

小乘的基礎,告訴我們人生無常、苦、空、無我。這就是法,先要了解清楚。小乘經典告訴我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最樂。這是法。人生八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這些都是法。一般人不能把學佛、佛學、佛教三者合一,真能合一,就是念法。若只曉得學理,而沒有把這些學理用到自己身心上,沒有和修證配合起來,這就沒有“念法”。什麼叫念法?就是你專心用這些道理來體會人生,以及身心變化的種種。但我們儘管研究佛學,打起坐來,並沒有把佛學的道理,跟打坐用功合在一起,看經時,唔!很有領悟,打起坐來還是坐在那裡哼啊哈的,這裡氣動,那裡氣不動的。佛法並沒有叫你搞氣脈,佛法是叫你窮理,正思維,不是不可以思維啊!絕對可以思想,佛法的理,就是正思維,正思維就可得禪定。

第三個念僧

別以為是念和尚啊。那怎么能算是念僧呢?念僧是至心皈依聖賢僧眾,一切聖賢僧,就是沙門,證道的果位上人。如馬祖、百丈禪師如何出家?如何參禪?如何成道?或憨山大師的修持經過,我們佩服他們,模仿他們,就是念僧法門。先輩的聖賢們,走什麼路子,有什麼成就,我們依法修行,就是“念僧”。現在的人們,非但不看前輩修行傳記,不學習他們的修行;即使看了他們的傳記,也用客觀的眼光去研究它,甚至批判它,這不是修人應有的態度。

第四個念施

什麼是念布施?禪宗所講:“放下!”就是內布施,什麼都放下了,把心中雜念妄想都布施掉,這樣也可以到家,可以得神通啊!這是佛告訴你的,是修法的大原則。更擴而充之,心心念念反省自己的過錯,把不好的心行通通去掉,起心動念一點錯誤都沒有,這就是念施。

第五個念天

天有什麼可念的?釋迦牟尼佛承認有天主的,甚至介紹了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二十八天。你們不要小看了天道,功夫、善行不到,還不容易升天呢!佛也承認有神仙,可以活到幾萬歲。怎么煉成的?楞嚴經也告訴你了。佛並沒有說他們不對,只是說他們還沒有得正覺。因為他們沒有悟到本體,如果他們得了菩提正覺,就不叫外道了。人沒有善行的話,隨便你有什麼功夫也進不了天堂。佛對天道說得很詳細,譬如欲界天有多少天——當然並不在地球上,而是在另外的星球。人死後想往生這個天道,還真不容易呢!至於人如何升到色界天道中去,除積善累德之外,還要靠禪定的功夫。四禪八定做不到,是升不了天道的。我們修行了半天,初禪都沒有到達,來生能再得一個人身都不容易。楞嚴經里已經告訴你,如何修定升到六欲天。西方宗教有天堂之說,那是正確的修天道,不是不對,不要看不起西方這個法門,學佛的人,不應該對西方宗教有偏見。金剛經上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各個宗教的真理,都是對的,只是證道的程度有深淺,表達方式不同而已。況且佛教小乘,也有念天法門。說起來難為情,我們一般人修持,死後能不能升天,還是個問題,更別談住生西方了。由“念天”來說,與我們有絕對切身的關係;四禪八定最高的果位,並沒有脫離三界天。所以真想成佛,跳出三界外,可真太不容易了。

第六個念休息

這可不是光睡覺,而是萬緣放下。實際上真得休息就是禪定。真得休息,可以證果,為什麼?楞嚴經也告訴你八個字: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中國話 “歇”就是休息。大休息就可以證菩提。我們睡覺是假休息,身心皆空,萬緣放下,才是真休息。身也休息,心也休息,空也休息,把空的境界都休息掉了,那才叫大休息。所謂念休息,是要你行、住、坐、臥,隨時隨地,念念放下。

第七個念戒

念戒要把戒條一條一條都熟記的心,連開步走,或做任何事,都要念著戒。這樣,你的行為,處處都合於法度,心心念念如此,做得到嗎?戒又有遮戒、性戒之分。因時間、地點不同,可以權宜變更的戒條,叫做遮戒,世俗間的黨紀國法,也屬於遮戒的範疇。像殺、盜、淫這三大戒,是永遠不能違犯的,這些就是性戒。念戒就是隨時嚴重地告訴自己要守戒,看住自己的思想、念頭,只能起至善的念頭;至於壞念頭、惡念頭,絕對動都不能動。年輕人若真做到,七天規規矩矩念戒,一定會證法門果。證了這個果位後,修持的路就好走了。四無量心也在戒的範圍,經與戒是合一的。學密宗的人,守戒方面就更嚴謹了。每次修四無量心:眾生一切的痛苦,自己來擔;修法不為自己修,希望修成了以後能度眾生;所有的功德回向眾生,自己完全不要。發菩提心、四無量心等等,這些都屬於念戒法門。真正的密宗,在心理的行為,道德的反省上,是非常嚴肅的。一般人聽到密宗,都想到男女雙修,把密宗給糟蹋了,也糟蹋了佛法。任何一個宗派,都不是這么簡單。

第八個念安般

安般也叫安般守意。這個要注意了!非常重要。念安般就是念出息、入息、修持氣息。後來天台宗的止觀,講究出入息的方法,也就是從安般守意來的。安般守意不是釋迦牟尼佛創的,印度的婆羅門教、瑜珈術里早都有了,只不過佛用佛學的方法,將它與般若觀行融會在一起。傳到中國以後,又跟道家打成一片,守竅、鍊氣都與它有關係。中國的高僧,有神通證果位的那么多,都同這個念安那般那有關係.修氣是非常重要的,你們生在這個時代,物質文明那么發達,未來的時代更忙碌了,最好是採用這個方法,不走這條路子,修行想得果位很難。如何念安般呢?佛說:若有比丘,樂於閒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異念,出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第九個是念身

這裡的念身法門,是就顯教而言,不講密教。後世的中國道家及密宗,走的是密教路線,偏重於修身的法門。但在最後,往往不知道把這個法門解脫,而過於執著了修身,就是外道。如果知道把這個法門解開,就不是外道。唐宋以前修持證果的人很多,修念身法門的也特別多,如不淨觀、白骨觀、心意拳,都是念身法門

第十個是念死

人生都要死,尤其是老年人,真看通了生死,才能放下,同時鞭策自己,趕快努力修持。該法可參普賢菩薩的偈子來修: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常精進,如救火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