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社交網站]

十年後[社交網站]

「十年後」是一個基於未來時間軸的社交網路。在這裡,你可以在自己的時間軸上創建「盒子」,並利用這些盒子制定周密夢想,分享自己的未來人生。

基本信息

十年後概覽

十年後是一個基於未來時間軸的社交網路。在這裡,你可以在未來時間軸上創建最多8個夢想,並以此為基礎:

十年後[社交網站] 十年後[社交網站]

1. 針對每個夢想發布日誌或想法,記錄對未來夢想與計畫的實時思考

2. 針對每個夢想存錄站外連結資料

3. 發現具有相同夢想與思考的其他人,搜尋夢想,認識自己感興趣的人並與之互動

4. 搜尋感興趣的關於未來經歷的資料

十年後網站在 2013 年 11 月 14 號正式上線,一個月余用戶超過15000人。2013年11月25日晚上7點整,一篇很長很長的關於夢想的日誌引發了人們對這個網站的關注——《十年後,你想成為怎樣的人?幾段思考剪輯和一幅漫畫》,不到一天時間文章瀏覽量過萬並引起網友們的熱烈討論,隨後被36氪、pingwest、青年報、復旦人周報等多家媒體報導,引發了人們關於夢想的思考。

創辦願景與內容構成

十年後[社交網站] 十年後[社交網站]

某種意義來看,十年後不是一個創業社區,也不是一個純粹的網際網路產品,而是一段「思考剪輯」。我們想用它讓人們能夠真正思考自己的接下來十年要怎么度過,讓人們去思考自己真正要追求的是什麼,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你可以在上面創建你的夢想,並為每個夢想記錄思考與資料。在「十年後」上,你所看到的不是關於當下生活的片段信息,而是自己和他人所希望成就的一切,你們為這一切所做出的思考和積累,以及整個人生。

「十年後」的社交形式是基於屬於每個人的未來時間軸,而又不僅限於建立自己的未來時間軸(你同時可以基於每個夢想隨時記錄想法和資料)。這種社交模式是我們的原創,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網頁左下角標上“Created in China”的原因。

十年後的本意

關於「十年後」本身的創意,來自於一種思考:人們通常為了短期追求或事務性的目的而忽略了長期規劃。

雖然很多人會說短期切實努力其實是腳踏實地或立足於當下。而在傳統觀念中,從今天起就計畫十年後的人生甚至是一種好高騖遠和不切實際。他們似乎認為,只要做好現在的每一步,你就可以得到你最終想要得到的,可以獲得最理想的人生,即使今天的生活沒有任何未來性,你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或生活方式,但在幾年後的一天,生活會突然回到“正常的軌道”,那時的你,擁有自己喜歡的工作和喜歡的人,每天有機會健身,讀書,參加活動,職業生涯穩定發展,個人見識也日漸積累。這也是我之前對於人生的認識。

但是,直到有一天,我發現,根本沒有這種所謂「正常的人生軌道」。

所以,可以說,「十年後」所想要做的,是用這樣一種思考去感染或者改變人們,而不僅僅是做一個新的社交網路,去竭盡全力滿足用戶的已有需求(甚至是不當需求)。換句話說,我們不是為了創業而創業,我們是為了改變一些東西而創業。

十年後和類似網站的區別

雖然我們的社交模式和界面設計都完全是原創,但是不可否認,現在全球存在類似的社交網路。比如43things,或者像Everest、Well這樣的加上社交功能的to-do list套用,這些都是我們在做網站的過程中發現的類似者。但是,我們和他們的最大區別在於:

第一,我們是基於未來時間軸的社交網路。用戶可以在這條軸上去嘗試規劃自己的未來人生計畫。因此,在我們網站上,當你看到另一個人的主頁,你所看到的不是他看了什麼好玩的文章,分享了什麼明星的話,去了什麼地方吃飯,而是他未來的人生時間軸。你可以看到別人的人生。就這條時間軸本身而言,你也可以看到他對於自我的真實思考,而他所記錄的一路上的經歷、掙扎、選擇、想法,也都是比人人和微博的淺顯生活片段要有趣的多。

第二,我們希望最終可以傳遞和沉澱每個人的真正思考和真實想法,這也是我們和其他目標制定和夢想分享網站的區別。我們希望「十年後」可以沉澱人的思想,人們關於自我的思考和為未來的積累(包括用想法、日誌和資料)。而43things或者其他目標制定套用,更多像是制定目標、相互監督、進度記錄(打卡)的網站,主要的功能性在於記錄和分解目標,因此內容信息和我們並不一致。這就好像知乎和百度知道的區別(實際區別可能比這還要大)。

網站形式

個人未來時間軸

時間軸 時間軸

“十年後”基於未來時間軸結構,每個用戶有一條自己的時間軸,可以此為為基礎發布最多

8 個夢想,對應到具體時間(比如“3 個月後-考出CFA”,“1 年後-去美國”,“3 年後-學會日語”,“5 年後-讀哈佛的MBA”);用戶以此思考自己十日後到十年後的人生;
針對每個夢想的日誌和更新。用戶可以針對每個“盒子”(即夢想)發布日誌或狀態,內容可以是關於用戶針對這個夢想的想法、最近的進步、心得、經驗分享等,用戶可以分享別人的日誌,並將日誌放入自己某個盒子的“資料庫”中;

分享站外資料

除了站內日誌 ,用戶也可以針對每個“盒子”(即夢想)分享站外資料,資料可以來自於人人、微博等社交網路,或來自於Chasedream、新浪教育、華爾街日報等垂直網站或媒體,分享站外的資料可以通過複製站外頁面的連結實現,通過此功能,用戶實際上可以將所有自己感興趣的文章和信息放入自己的盒子,並在站內和其好友進行共享;

搜尋夢想和人

用戶可以搜尋具有相同夢想和思考的其他人,搜尋夢想,認識自己感興趣的人,比如,用戶A 想3 年後讀MBA,他可以關注已經讀過MBA 的人,用戶B 想2年後出版自己的書,他可以關注同樣想2 年後步入文壇的人,這種關注關係並不僅僅是基於“興趣”的,而是基於“人生”,興趣太過於淡薄,“十年後”更想呈現的社交方式是基於人生的;

搜尋資料

用戶可以搜尋感興趣的關於未來規劃的資料(外網連結,站內日誌和更新),這種搜尋其實相當於社會化搜尋,因為站內所有用戶對全網的各個頁面做出篩選。舉個例子,如果最多的用戶認為某篇Chasedream 上的文章對申請“MBA”有用,那么此連結就會出現在“MBA”的資料搜尋結果的第一個。也就是說,“十年後”通過網友眾包,對全網頁面做了自動標籤化處理。

欽佩的人

在每一個贊同的下面,你可以看到和你有共同思考的朋友們,將這些志同道合的人們連線在一起也是十年後的初衷。

時間表

通過設定夢想的具體小目標來規划行動,一步一步地實現自己的願望,進度條體現了夢想目前的進展。

媒體評價

36氪

十年後的私密性從一開始的頭像設定就有所體現。用戶不能上傳照片,只能製作文字圖片替代。還不放心?十年後也不提供任何微信、微博等熟人好友的導入。

放下戒備後,你可以開始打造你的夢想空間了。左上角是你的終極夢想,右上角是人生箴言,中間地帶則是一條時間軸,用於添加你為實現終極夢想所制定的階段性夢想。每一個階段性夢想都是一個盒子,你可以“打開”盒子,在下面的“記錄”、“資料庫”、“討論版”分別寫下你對該階段性夢想的思考,收集相關資料,或者與陌生人討論。

pingwest

實際使用中,十年後有許多讓人感到十分有趣的特點:首先,十年後不提供用戶使用圖片自定義頭像的功能,用戶個性化的頭像是通過文字來表達的,比如“自由”,“成長”等等,任由用戶自己輸入。設計的想法很好,但是由於不可選擇字型和排列形式等,在用戶數量擴大後很有可能造成頭像過於重複。然後,對於整個網站可能會有一點手足無措,因為他與別的分享類社交網站有著很大的區別。

第一,你看不到很有實際感的用戶,每個用戶的頭像都是一到四個字,這樣可以讓瀏覽的用戶更加專注與其他用戶分享內容的價值,在這個模組里,每個人看到的都是隨機的新鮮事,而不是定製推薦,可以避免讓人們被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困住而愈加狹隘。比如某一位用戶的夢想信息是一年看50本書,我對這個夢想很有興趣,就可以點進去看到他是怎么一步步完成的。再比如有一個夢想是拍出一張讓自己滿意的照片,可以想像未來這個用戶或許會排出千萬張照片,對於有著同樣夢想的人來說這應該會帶來很大的幫助。總之,讓有價值的內容占據Timeline是十年後最重要的一點。而無論是你關注一個用戶,還是與其他用戶進行交流,都不會是因為用戶這個人,更多的是因為用戶所發布的內容本身。

第二,在整個主頁面最顯眼的地方就是處在正上方的時間軸,用戶自己所設定的每項目標和夢想都會體現在這條時間軸上。我個人很喜歡這樣的UI設計,當每一項內容都反映在整個頁面最顯眼的地方的時候,你就很難去堆積一些無意義的東西,更多的會思考每一項目標的可行性和重要性。笪興在介紹的時候說,這樣的設計還是希望無論是用戶呈獻給自己的還是呈現給別人的內容都是高質量的,雖然短期內用戶可能會更活躍,但是長期來看可能是扼殺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因為不可能一開始把所有性格的人都吸引進來,這樣網站氛圍或特徵就會被稀釋,然後變得和豆瓣或百度貼吧沒有什麼區別

青年報

讓迷茫的人擁有“未來觀”

網站僅僅提供陌生人交流夢想,不少接觸過網站的人開始“潑冷水”:“用戶粘度不高”、“太理想化了”,甚至有網友表示:“10年後這早就被卸載了,覺得想法和現實上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希望這群人十年後能知道做這個網站的實際價值很小。”

對於這些“冷水”,笪興全盤接受,但他卻不苟同。他不覺得夢想很小眾,相反其實是很多人認為年輕人熱衷於瑣碎信息而去悲觀迎合,設計提供類似軟體,“但其實,當我真正做了這個關於夢想的網站,讓年輕人認真地去談論人生和理想,其實很多人都喜歡。”

笪興說,網站所凝結的不只是一個產品,而是想給迷茫的人一些幫助,給他們一種全新的“未來觀”,“若能通過網站上他人的夢想文字真正去思考自己的人生,這也是一種正能量的傳遞。”

而在這一個月,笪興也看到了各種人不同的迷茫與掙扎,有諮詢顧問想要成為記者,有銷售想要當畫家,有人希望自己得絕症的孩子能夠痊癒,也有鄉村教師想讓自己所帶班級的孩子語文成績全部及格,網站上寫滿了各種人的想法和他們對於這種想法的再思考,“每每看到也能讓我思考良久,我覺得自己跟網站在一同成長。”

十年後原創

微電影第一季《回信》

導演:李彥霖 主演:雪冬 旁白:笪興

微電影《回信》 微電影《回信》

《回信》。這是一場噩夢, 我在你轉頭後驚醒。讓我害怕的不是夢中的你,而是我接下來的一整天,都會在不停得重複著無益的瑣事中度過,沒有明確的計畫,沒有目標。我好像,真的在向你的方向走去。你只是讓我失望,而現狀讓我絕望。我們總是說服自己相信機會總是會降臨,而不願意承認這個殘酷的現實——當下折射未來。

微電影第二季《平田與我》

導演:閆一平 主演:程誠 配音:張恆

微電影《平田與我》 微電影《平田與我》

你是否想過十年後自己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是否有過一個人站在你面前告訴你要真正地活?

大聲地對你怒吼不要被生活推著走?

有另一個聲音在說只有瘋狂到認為他們能改變世界的人才能改變世界?

那么現在,

你在做什麼,你在哪裡?

十年後夢想合伙人計畫

十年後[社交網站] 十年後[社交網站]

我們總期待自己擁有和睦的家庭,光鮮的工作,喜歡的事業,幸福的生活,我們總是幻想自己能改變世界,揚名立萬。大多數人的都不願意承認的現實是,看著現在的自己,你基本上就知道,如果繼續按照這樣的樣子活著,十年後你會成為怎樣的人。十年後,你依舊被生活和現狀推著走,被周圍的人和社會的大網罩住,在庸庸碌碌中匯入大潮,最終得到是自己不想擁有的人生。

正如你們也許已經看到的,大多數人在人生最關鍵的幾年,所做的選擇不是基於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而是簡單的下一步最大收益。如果不去有前瞻性的思考“自己真正想要成為怎樣的人”,你雖然可以得到虛幻假象帶來的寬慰(誰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呢?),卻失去控制和了改變的機會。

曾幾何時,那個年少輕狂的我們,叫囂著改變世界,而如今卻為了他人的認同去忽略自我,走上父母為你安排的道路,成為了當時最瞧不起的人。你開始懷念那個曾經談理想和苦練籃球的人,思考那個曾經和朋友熱烈討論人生和政治的小憤青如果沒有改變自己,他現在應該在乾什麼。

生命的力量在於不屈服於現狀與他人期望,而去成為真正的自己。

10years.me,「十年後」是一個基於未來時間軸的全新社交網路,讓人們可以分享夢想和未來人生,基於每個夢想分享想法和資料,並和有趣的人進行真實豐富的交流。我們想用「十年後」去顛覆現有社交網路的淺薄、瑣碎以及無價值體系,去改變年輕人,鼓勵年輕人去思考自己的未來,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並傳遞正面思考的能量。十年後正在創造一種全新的社交模式,並希望給現代人帶來看待未來與人生的獨特視角。

加入我們,一起影響其他人,我們想和你一起見證和創造你的故事,和你的人生。

十年後網站上線兩個月,但是已經承載了兩萬多人的夢想和數十萬條想法。並已經被科技媒體與社會媒體廣泛報導。正如大家所看到的的,我們目前在快速成長,接下來需要夢想合伙人的加入來發揮更強的影響力。我們希望合伙人和我們一起,利用自身在校內的人脈,拓寬十年後的影響力。在這裡你獲得的不僅是工作經驗,結交各式各樣優秀的人,還有最酷最in的社交網站的創業經歷。網站上線迄今才兩個月,此時抓住這個機會,哪怕僅僅是夢想合伙人的身份,沒準就會成為影響網際網路走勢和年青一代想法的牛逼人物。

如果你有突出的個人能力,能夠獨立組織校內大型活動,熟悉網際網路傳播,在校內有廣泛的有效人脈,就有機會加入十年後夢想合伙人計畫,成為我們之中的一員---這是個年輕、多元的團隊,讓我們一起做一些有更大影響力的事情。

十年後眾籌計畫

十年後於2014年2月21日在追夢網發起眾籌。

十年後[社交網站] 十年後[社交網站]

【為什麼我們需要你的支持】

我們創建十年後的初心是,讓人們能夠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夢想,並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而十年後這個網站本身,也是我們所有成員自己的夢想,它是我們經過無數的通宵、不眠之夜、激烈的討論、和周圍環境的摩擦與掙扎、甚至是哭泣、犧牲後所得到的“產品”。

十年後浸透著我們的汗水和淚水。因此看到有上萬人逐漸開始在十年後上記夢,分享他們的未來,我們也非常高興。

但是,就像每一個追夢的人都會面臨生活和社會的殘酷現實一樣,我們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我們有成員曾經因為家庭、生活和身體的壓力而離開團隊。但我們堅持到了今天,並且一定會一直堅持下去。

就像之前我們在網站內提到的那樣,很多時候,社會壓力和房價成為了我們內心軟弱的理由,成為了安於平庸和膽小怯懦的外衣。我們不敢去跳脫出這些東西做出選擇,因為我們大多數人,以及我們的父母、朋友、親人、師長,在告訴我們,應該融入大流,接受當下。這都是來自於我們最真切也最悲哀的經歷。

也許我們和你們一樣,面臨現實,我們希望能夠堅持自己的夢想。我們一樣掙扎過,反抗過,試圖說服周圍的人,或用邏輯的理性思維,或用甚至是最絕望哭泣或怒吼:這是我自己的人生,請相信我,請相信我,讓我自己去過。但是大多數人的人生被周圍和現狀的成見吞沒,失去了自己掌控人生的勇氣,最後融入大流。

就像羅曼·羅蘭說的那樣:大半的人在20歲或30歲上就死了,一過這個年齡,他們只變了自己的影子;以後的生命不過是用來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兒的時代所說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歡的,一天天地重複,而且重複的方式越來越機械,越來越脫腔走板。

我們不想這樣死去,也不想中國的年輕人都這樣死去。因此我們想繼續追求自己的夢想,想讓更多的人在十年後上追夢。

我們也不想十年後的自己後悔,今天為什麼沒有堅持自己的夢想。

所以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