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蝴蝶

傳統《十八蝴蝶》由十八名少女,背負五彩蝶翅道具扮演蝴蝶,另有二個姑娘扮演花神,彩蝶尾隨花神翩翩起舞。演出時,走時唱,跳時不唱。隨著音樂鼓點護動雙翅飛舞前進,花神甩動腰間綢帶,與蝴蝶相互穿插,通過擺陣、走囤、交又組織成各種畫面。該舞蝴蝶的基本動作只有“大飛”、“小飛”兩種,其共同特點是:手特的擺動與腳步密切配合;飛行動作是強拍向前擺動;動作重心在下。演員雙手背叉腰,兩臂前後大擺動,帶動套在臂中部聯結雙翅的鐵絲圈扇動翅膀,腳走“絞花步”,身體隨步伐自然扭動。

十八蝴蝶 舞蹈 攝影作品十八蝴蝶 舞蹈 攝影作品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十八蝴蝶
十八蝴蝶 舞蹈 攝影作品所屬地區: 浙江 ·金華· 永康市
遺產編號:Ⅲ-4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永康市
遺產級別: 省

歷史溯源

永康市地處浙江中部金華市轄區,境內有方岩山,是浙江著名民俗活動“方岩廟會”發生與活動地。“方岩廟會”起源於當地百姓對胡則的民間信仰北宋名臣胡則(963—1039),字子正,永康人,989年(端拱二年)中進士,爾後逮事三朝(太宗、真宗、仁宗),71歲時以兵部侍郎致仕。據《永康縣誌》記載:“則嘗奏免衢婺身丁錢,民懷其德,戶立像祀之,在方岩者,賜額曰赫靈祠。”此後,胡則被百姓敬仰為神,稱“胡公大帝”。每年農曆八月十三(胡則生日)至重陽節期間,方岩都要舉行盛大廟會,永康各地鄉民各自組織 “羅漢隊”和“蚌殼舞”等民間文藝表演隊,上方岩朝拜“胡公”。1946年秋,永康城東7華里的高鎮村村民王春山等人,從“蚌殼舞”得到啟發,製作“蝴蝶”道具,編排舞蹈隊形,參與方岩廟會,於是就誕生了從“蚌殼舞”轉化成主題動作相似的“大飛”、“小飛”等美麗而別具一格的《十八蝴蝶》。

舞蹈內容

傳統《十八蝴蝶》由十八名少女,背負五彩蝶翅道具扮演蝴蝶,另有二個姑娘扮演花,彩蝶尾隨花神翩翩起舞。演出時,走時唱,跳時不唱。隨著音樂鼓點護動雙翅飛舞前進,花神甩動腰間綢帶,與蝴蝶相互穿插,通過擺陣、走囤、交又組織成各種畫面。
該舞蝴蝶的基本動作只有“大飛”、“小飛”兩種,其共同特點是:手特的擺動與腳步密切配合;飛行動作是強拍向前擺動;動作重心在下。演員雙手背叉腰,兩臂前後大擺動,帶動套在臂中部聯結雙翅的鐵絲圈扇動翅膀,腳走“絞花步”,身體隨步伐自然扭動。基本的特點是“緩而不重”,即整個動作緩慢、柔美、慢飛快收,身子沉浮下去,飛得起來,有停頓而不露痕跡。“小飛”動作是擺動的頻率快,幅度小,腳步碎步,時而左、右側腰飛。基本特點是“輕而不浮”,即舞步輕快,肩關節靈活,氣穩體端;既不失飛翔感又不失節奏感。花神基本動作是腳走“圓場步”,雙手交替向外甩綢帶。

藝術特色

《十八蝴蝶》以“三性”聞名省內外:
藝術性

它通過服裝、道具和音樂舞蹈,以及美麗少女的美妙身段,蘊含著典雅、秀美的韻味。舒展飄逸的舞姿和悠揚婉轉的音樂是具有典型江南女子民間舞蹈特色的代表性節目;

娛樂性

適應於廟會娛神活動的演出,它可以在舞台廣場風景區,甚至街頭巷尾表演,一經演出,就會吸引附近的村民或遊人爭相觀看;

參與性

由於動作不難,且形象生動優美,故而永康當地農村甚至附近縣城鄉,只要有興趣都可組織演出,村民熱情高漲,爭相參與。

《十八蝴蝶》寓意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歌頌真善美,較好地體現了江南文化的秀麗之美,廣受民眾歡迎。

傳承發展

20世紀50年代曾兩次參加浙江省民間舞蹈會演。1992年參加文化部社文司在瀋陽舉辦的第二屆國際秧歌節和天津國際友好城市藝術節的“全國民間舞蹈大賽”,分獲全部六項大獎和三項大獎。繼後,參加文化部在泉州、昆明、上海、杭州等地舉辦的演出,屢獲殊榮,並獲文化部第二屆“群星獎”銀獎和“浙江省精神文明作品獎”。1997年受文化部指派,赴法國參加第25屆桑特國際民間藝術節等五個國際藝術節,引起轟動,為國爭光,受到浙江省文化廳的表彰。
《十八蝴蝶》由於是依附於方岩廟會娛神活動而盛行,隨著時代的進步,“胡公保佑”的民間信仰觀念漸趨淡薄,參與演出的人群越來越少。再者,其道具製作難度較高,彩繪工藝較為複雜,且較難保存,現今製作技藝瀕臨失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