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亂冢

十八亂冢

1949年5月,吳橋縣屬山東省渤海行署滄南專區。 1952年10月7日,吳橋縣劃歸河北省,屬滄縣專區。 1958年11月,吳橋縣與故城、景縣合併,仍稱吳橋縣。


概述
封氏墓群於1961年03月0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名門望族
吳橋史籍的發端
吳橋縣制沿革

名門望族

景縣封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名門望族之一,極盛時期在北魏,上可追溯至後漢及魏晉,下延續到北齊、隋和唐。據《魏書》、《北齊書》、《北史》、《隋書》、《新唐書》宰相系表和《景縣誌》記載,見於史傳的,有官位者就有六七十人之多。南北朝時期講門閥,景縣的封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之一,其官位之高,人數之多,在當時也是少有的。
吳橋和景縣歷史上有多時的共稱期,考幾處史籍,便可發現。

考封氏墓群址,為景縣“十八亂冢”。《景縣誌》:封氏墓群,又名封家墳,俗稱“十八亂冢”,它位於景縣前村鄉後屯村北一帶。現墓群保存有封土的尚有15座,最大者高約7米,墓群占地面積2000餘畝。 景縣封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名門望族之一,極盛時期在北魏,上可追溯至後漢及魏晉,下延續到北齊、隋和唐。《衡水古玩城小志》:封氏墓群,又名“封家墳”,俗稱“十八亂冢”,系南北朝時期蓨縣望族封氏家族墓。位於景縣城東南十五里的安陵鄉後村北,現存墓冢十五個,多數封土高五米左右,最高達七米,周長百餘米,占地二十萬平米。民國三十七年,附近村民挖開四個墓室和一個墓道,取出大批文物,後經北京文物界和當地政府派員徵集考察,共得到三百餘件,包括銅器十一件、瓷器三十五件、陶器三十一件、陶傭一百九十五件、玻璃碗兩個、瑪瑙珠四十八粒、銅印三方、墓誌五合和志蓋一方。其中四件青瓷仰覆蓮花尊、兩件四耳青瓷瓶、一件四耳青瓷罐等三十五件瓷器均為國家一級文物。上述三百餘件均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封氏墓群是南北朝時期重要墓群,所出土和未出土文物是研究北魏、北齊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

吳橋史籍的發端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封氏墓群:北魏至隋,河北省吳橋縣。
1948年,在河北吳橋發現了封氏由北魏至隋代的家族墓群,有祖塋200餘畝,墓冢聳立,從中發掘出大量文物,有墓誌和隨葬品,是研究北朝文化和封氏族史的珍貴文物資料,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工藝美術詞典》條“封氏墓群青瓷器”:封氏墓群是北魏至隋封氏家族的墓葬群。俗稱十八亂冢。在河北吳橋。出土的青瓷器,製作精緻,釉色瑩潤,造型優美,是北朝青瓷的代表作品之一。
《考古通訊》1956年第6期《河北吳橋縣發現東魏墓》,現魏封龍墓,有碑記一。另考,張平一:《河北吳橋縣發現東魏墓》(《考古通訊》1956年6期)、《河北省吳橋四座北朝墓葬》(《文物》1984年9期)、《景縣封氏墓群》(物資料檔案)、《封孝琰及其妻崔氏墓誌》(《文物春秋》1990年4期.)皆對吳橋有記,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言吳橋實指今衡水地區景縣?
《讀史方輿》卷十北直一:景州屬縣三:吳橋縣、東光縣、故城縣,在歷史上吳橋、景縣多相融合,分分合合,名稱言吳橋或言景縣多有之,故出現此狀況。如涉及唐代邊塞詩人高適之籍,言之也繁,有稱吳橋者,有稱景縣者,更有稱滄縣者,實指今之景縣。
“高適(702—765),字達夫,渤海修(今河北滄縣)人。”“高適,字達夫,渤海蓚人。”“高適(704—765)字達夫,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高適(公元704-765)的郡望是渤海蓨縣,其地唐屬德州,今屬河北景縣。”以上多出高適多類年譜。“高適,字達夫,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施蜇存 《唐詩百話》)“高適(701—765),字達夫,渤海蓨人(蓨今河北景縣南),世居洛陽。”考據多處,語不詳焉多處,至於高之出生年份也多不清,說法各一,但可以肯定的說,高適當時古代的記載應當所指現今的景縣,只不過吳橋、滄州郡、景縣在歷史上有共稱期罷了。


吳橋縣制沿革


據清康熙版《吳橋縣誌》載:“陶唐時治水分九州,邑當兗州之分”。在奴隸社會時期,黃河流域分九州,吳橋屬兗州。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吳橋縣地屬齊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滅齊,置齊郡,今縣地屬齊郡。

西漢

西漢初,在今縣地置安縣、重平縣。安縣故城在今水波鄉窯廠店,重平縣故成在今鐵城鎮南三十里。安縣屬青州平原郡,重平縣屬幽州渤海郡。
東漢

東漢

東漢時廢安縣,今縣地為 縣,屬州渤海郡;三國時為魏地,今縣地仍為 縣,屬幽州渤海郡。

西晉

西晉泰始元年(265),在安縣故址置東安陵縣(因區分於扶風之安陵縣,故加“東”字),後,晉室東遷,縣地先後為後趙、前秦、後燕所屬。至北魏天賜五年(408),改東安陵縣為安陵縣,屬冀州渤海郡。

隋朝

隋開皇六年(586),析東光縣之東廊城置安陵縣。
開皇十六年(596),析安德縣(故址在今山東省陵縣)置將陵縣(故址在今陵縣趙寨鎮)。時縣地分屬安陵縣與將陵縣。
大業二年(606),析東光縣之宣府鎮得置安陵縣。時縣地分屬安陵縣與將陵縣。安陵縣屬觀州(今景縣);將陵縣屬德州。
隋末,河北竇建德起義,占據此地,國號“夏”,後為唐滅。

唐朝

唐開德四年(621),析東光縣之宣府鎮復置安陵縣。時縣地分屬安陵縣與將陵縣。安陵縣屬觀州(今景縣),將陵縣屬德州。
貞觀十七年(643)安陵縣劃屬德州;永徽二年(651),安陵縣治徙白社橋(故址今景縣安陵鎮)。

宋朝

宋景祜元年(1043),將陵縣析長河鎮,置長河縣(故址今山東陵縣境內),屬永靜軍(今景州)。景祜二年(1035),廢安陵縣,併入將陵縣,靖康二年,宋室南遷,縣地屬金。

金朝

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徙將陵縣之吳橋鎮,置吳橋縣(址今鐵城鎮)屬河北路景州。
元設行中書省,吳橋縣屬中書省燕南河北道河間路景州。

明朝

明洪武元年(1386),吳橋縣隸屬京師河間府景州。

清朝

清沿明制,吳橋縣屬直隸省河間府景州。

民國

民國元年(1912),吳橋縣屬直隸省河間府。
1913年,撤銷府級建置,隸屬直隸省渤海道。
1914年,屬屬津道道。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吳橋縣為河北省屬縣。

抗日戰爭

1937年秋,抗日戰爭爆發。9月,日軍占據津浦鐵路沿線,國民黨吳橋縣政府解體。
1938年初,國民黨地方武裝二路軍在高家集(今屬山東省寧津縣大趙鄉)設立吳橋縣政府。
1940年末,二路軍被八路軍消滅,所屬吳橋縣政府亦隨之瓦解。
1939年2月,日軍侵占吳橋縣城,組織吳橋縣公署,隸屬滄州渤海道道尹公署。
1941年4月14日,中國共產黨在吳橋東光邊境地區,建立吳橋縣抗日政府,仍屬冀魯邊區第六督察專員公署。
1944年4月,東吳縣抗日政府與東南縣抗日政府合併為東南吳縣抗日政府,隸屬渤海區一專署。
1944年9月,東南吳抗日政府,復分劃為東吳縣抗日政府與東南縣抗日政府。
1945年9月15日,吳橋縣城解放,東吳縣抗日政府進駐吳橋縣城。
1946年2月,山東省政府決定按原疆域恢復東光、吳橋建制。吳橋縣政府駐今吳橋鎮,屬山東渤海行署一專署。
1949年5月,吳橋縣屬山東省渤海行署滄南專區。
1950年6月,改屬山東德州專區
1952年10月7日,吳橋縣劃歸河北省,屬滄縣專區。
1958年11月,吳橋縣與故城、景縣合併,仍稱吳橋縣。縣駐地由城關鎮遷至桑園鎮,屬天津專區。是年12月20日,劃歸天津市轄。
1961年7月,吳橋、景縣、故城三縣分治,恢復原建制。吳橋縣劃歸滄州專區,縣治桑園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