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革命

十一月革命

德國十一月革命,通稱“德國革命”,是德國在1918年與1919年發生的一連串事件,致使德意志帝國威廉二世政權被推翻以及魏瑪共和國的建立。與俄羅斯的二月革命類似,德國革命並非由一個政黨領導,而類似蘇維埃的工人團體亦企圖奪權。然而此類事件使得左派分子更分裂,如社會民主黨領導的共和政府曾利用右翼的自由軍團來鎮壓同為左翼的斯巴達克同盟。德國革命促成了魏瑪共和國的成立,同時又促使民族主義的納粹黨崛起。

基本簡介

德國十一月革命(Germany,November Revolution in)。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德國爆發的以無產階級為主體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圖)十一月革命十一月革命

革命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耗盡了德國的巨大財富,為應付戰爭所需的龐大經費,它加強了對國內人民的殘酷剝削,並採用軍事統治的辦法,強迫人民為它們的掠奪戰爭賣命。為了防止革命爆發,1918年9月30日德國皇帝宣布實行國會制政府,答應在普魯士改革三級選舉制。10月4日成立了議會制民主政府,自由派巴登親王馬克斯被任命為帝國首相,並邀請社會民主黨的謝德曼參加政府。這些措施並未能阻止革命的爆發。1918年秋季,西線的德軍開始崩潰,戰爭的失敗使德國國內矛盾激化。同時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國內階級矛盾空前尖銳。1918年10月底,德國海軍司令部命令駐基爾艦隊出海作戰,遭水兵拒絕,許多水兵因之被捕。1918 年11月3日,基爾港的水兵反對同英國艦隊作戰,舉行起義,建立全德第一個工兵代表蘇維埃,揭開十一月革命的序幕。

革命起義者

斯巴達克團”。這是德國左派社會民主黨人的革命組織,是德國共產黨的前身。1869年,德國第一個(也是世界第一個)工人階級政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後改名德國社會民主黨。20世紀初,該黨分成左中右三派(中考茨基、右伯恩斯坦)。1916年1月,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組成斯巴達克派,1918年11月建立“斯巴達克同盟”,1918年12月,以左派“斯巴達克同盟”為基礎建立了德國共產黨。1919年1月,新成立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艾伯特政府)殺害了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

過程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德軍在前線不斷潰敗,經濟陷入危機,政治動盪。為了防止革命爆發,1918年9月30日德國皇帝宣布實行國會制政府,答應在普魯士改革三級選舉制。

十一月革命德國共產黨舉行民眾集會

10月4日成立了議會制民主政府,自由派巴登親王馬克斯被任命為帝國首相,並邀請社會民主黨的謝德曼參加政府。這些措施並未能阻止革命的爆發。

10月,德國海軍司令部下令遠洋艦隊出海作戰,引起了11月3日基爾港水兵起義,德國各大城市如漢堡萊比錫不萊梅慕尼黑等相繼發生起義,建立了工兵代表蘇維埃;11月初,柏林工人也建立了蘇維埃。11月8日,斯巴達克聯盟號召在柏林舉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

11月9日參加遊行示威的社會黨人擠滿了德國大街。水兵譁變,陸軍占領了指揮部。革命熱情支配著德國人民,德皇威廉二世已被迫退位,蹤影皆無。在德國各地,皇室垮台。巴伐利亞國王路易三世逃之夭夭,不倫瑞克公爵和5位其他國王、王子和大公們均被趕出了城堡。社會黨奪取了政權,不同派別在爭奪領導地位,社會民主黨人似乎占了上風,但又擔心被民眾拋棄,因為激進的獨立社會黨人正在向他們暗送秋波,今天事件發展之快令人眩目。上午11點30分,德軍司令給總理官邸打電報通知說,威廉將立即退位。

十一月革命威廉二世在11月9日,與妻子奧古斯妲一起逃往荷蘭

中午,德國總理、巴登親王馬克西米利安宣布皇帝正式退位。12點30分,柏林報紙號外大肆報導德皇退位的訊息。12點30分,總理在辦公室接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並把權力移交給社會民主黨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下午2點,社會民主黨菲利普-謝德愛站在總理宮邸的宮前,向人群宣布成立德國共和國。下午3點,軍事司令部給總理官邸打來一封電報說:“為避免流血,威廉二世陛下願意放棄德國皇位,但決不放棄普魯士國王頭銜。”下午3點30分,總理官邸拍給軍事司令部的電報說:“沒有必要再注意威廉二世的行蹤,因為他退位的訊息已於午間宣布。 ”下午4點,斯巴達克斯黨領袖卡爾-李卜克內西宣布:“自由的社會主義德意志共和國誕生了。”

社會民主黨邀請獨立社會民主黨共同組成人民全權代表委員會,宣布建立自由德意志共和國,艾伯特和哈塞並列為委員會主席。11月10日舉行的柏林工兵代表蘇維埃大會上批准了文伯特政府,會上還選出了柏林蘇維埃執行委員會。11月12日,人民全權代表委員會發布《告德國人民書》,宣布了施政綱領。

11月11日,艾伯特政府同協約國簽訂了貢比涅停戰協定,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斯巴達克聯盟在十一月革命中要求全部政權歸蘇維埃,建立社會主義共和國,而社會民主黨把待的人民全權代表委員會卻積極準備召開國民會議。

十一月革命圖為軍隊在守衛一家遭搶劫的肉鋪

12月16日至21日舉行的全德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了於1919年1月19日召開立憲國民會議的決定,在國民會議召開前全部立法行政權歸艾泊特政府掌握。斯巴達克聯盟反對此決定並退出獨立社會民主黨,於12月30日建立德國共產黨。艾伯特政府決定對共產黨人實行鎮壓。

1919年1月4日,政府罷免了左派獨立社會民主黨人埃喜荷恩的柏林警察總監職務,導致了1月5日柏林工人的武裝起義,要求推翻艾伯特政府,起義遭鎮壓。1月15日,德共領袖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被害。1月19日舉行國民議會選舉。2月6日,國民議會在魏瑪召開,通過魏瑪憲法,建立魏瑪共和國。艾伯特任總統、謝德曼任總理。4月13日,慕尼黑工人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動起義,建立了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政府集結軍隊於5月1日攻入慕尼黑。至此,十一月革命結束。

革命的性質

從革命的的力量來說,無產階級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十一月革命是一次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從革命的結果看,推翻了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基本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它又是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德國十一月革命具有雙重性。但在整個革命的過程中,資產階級占主要方面,所以德國十一月革命的性質是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意義及成果

德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促使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誕生和鍛鍊了德國共產黨,同時在南部巴伐利亞建立了蘇維埃共和國,說明德國無產階級把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在局部地區曾取得勝利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革命基本上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建立了魏瑪共和國(Weimar),制定了魏瑪憲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