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鷚

北鷚

北鷚(學名:Anthus gustavi)是雀形目鶺鴒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體型較纖細。喙較細長,先端具缺刻;翅尖長,內側飛羽(三級飛羽)極長,幾與翅尖平齊;尾細長,外側尾羽具白,常做有規律的上、下擺動,腿細長,後趾具長爪,適於在地面行走。體長15厘米,背部灰褐色,有許多縱紋,通常可見左、右各有二道黃白色縱紋(有時不明顯),容易與小水鷚、樹鷚混淆。主要棲息於河灘、海濱、灌木叢及田野、林緣地區。分布於前蘇聯以及中國黑龍江、河北、山東、江蘇、福建、廣東、江西和台灣等地。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北鷚北鷚

中文目名:形目
中文科名:鶺鴒科
中文屬名:鷚屬
中文俗名:無中文俗名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Swinhoe,1863
拉丁文名:Anthus gustavi
同物異名:Anthus gustavi Swinhoe,1863
英文名:Pechora Pipit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物種特徵

(圖)北鷚北鷚

全長145-150毫米。上體棕褐,具黑褐色縱紋及白色羽緣;尾羽暗褐具棕緣,最外側尾羽具白端斑。眉紋淡棕,耳羽栗褐。翼上覆羽色似背羽,羽端白緣在翼側形成兩條明顯翼斑。下體灰白,頸側、胸、脅有黑褐縱紋。棲於林緣及曠野。以昆蟲為主食。

似樹鷚但背部白色縱紋成兩個“V”字形,且褐色較重,黑色的髭紋顯著。亞種menzbieri下體偏黃。與紅喉鷚的區別在背及翼具白色橫斑,腹部較白且尾無白色邊緣。虹膜褐色;嘴上嘴角質色,下嘴粉紅;腳-粉紅。生硬的pwit叫聲。

習性:喜開闊的濕潤多草地區及沿海森林。有時降落在樹上。

分布

(圖)北鷚分布圖北鷚分布圖

分布範圍:繁殖於東北亞及中國;冬季南遷至東南亞、菲律賓蘇拉威西島婆羅洲

分布狀況:罕見。亞種menzbieri繁殖於黑龍江東北部,遷徙經山東。指名亞種有記錄遷徙時見於江蘇

主要分布省份:河北 遼寧 黑龍江 浙江 貴州 甘肅 新疆 台灣 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洪河 涼水 興凱湖 大豐麋鹿 衡水湖濕地 

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北塔山 塔爾巴哈台山 準噶爾盆地 艾里克湖 哈巴河 烏倫古湖 吐爾洪 淖毛湖 阿爾泰額爾齊斯河流域 北屯 布爾根河流域 

繁殖

繁殖於東北興凱湖(夏候鳥),遷徙時遍布東部沿海各省。

繁殖於東北亞及中國;冬季南遷至東南亞、菲律賓、蘇拉威西島及婆羅洲。罕見。亞種menzbieri繁殖於黑龍江東北部,遷徙經山東。指名亞種有記錄遷徙時見於江蘇。喜開闊的濕潤多草地區及沿海森林。有時降落在樹上。

亞種

北鷚指名亞種(學名:Anthus gustavi gustavi)。分布於前蘇聯、朝鮮日本琉球群島、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東北、河北、山東、江蘇、福建、廣東、江西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福建廈門。

北鷚北鷚

北鷚東北亞種(學名:Anthus gustavi menzbieri)。分布於烏蘇里以及中國大陸的東北黑龍江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東北興凱湖。

保護

被列入2000年8月1日公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生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