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關街道辦事處

1992年6月, 1997年1月, 1997年1月,

山東北關街道辦事處

概況沿革明太祖洪武十年(1372年),降州為縣,撤銷濰州,改北海縣為濰縣。濰縣城區設9隅,境屬東北關隅。民國二十年(1931年)10月,全縣改為10個區,原城區四隅、六關為第一區,境隸屬第一區(城區)。解放後的1948年4月為濰坊特別市的北關市區。1949年2月北關市區撤銷。1950年8月屬濰坊市第一區(城關)。1956年撤區,設城關辦事處。1958年9月組建為東風人民公社。1959年2月併入城關人民公社,同月改為城關街道辦事處。1962年1月區劃調整,建立河西人民公社。1965年7月改為西郊人民公社。1984年1月隸屬濰城區,同年7月社改鄉,改為河西鄉。1992年7月改為北關鎮。1994年12月鄉鎮(街辦)調整,組建為北關街道辦事處。地理位置位於濰城區北部,距區政府駐地1.5公里,東以白浪河為界,與奎文區隔河相望,北、西兩部與於河鎮接壤,南與西關、城關街辦為鄰。自然狀況該街辦屬白浪河流域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東西最大距離6.6公里,南北最大距離3.2公里。全街辦占地面積28.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37.73公頃。適宜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是小麥、玉米。經濟作物主要是蔬菜,是“濰縣蘿蔔”的發源地和生產基地。街辦轄23個行政村,12個居委會,總人口4.9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6萬人,占32%,非農業人口3.36萬人,占68%。人口自然增長率4.7‰。主要經濟狀況新中國成立初期,糧食產量和經濟收入不高。1954年合作化以後,較好地改善了生產條件,糧食產量和經濟收入有所提高。1956年全街辦經濟總收入達179萬元,人均純收入57.08元。1978年經濟總收入1306萬元,人均純收入155.54元。2000年經濟總收入達10.91億元,人均純收入4000元,上繳國家稅金1210萬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710萬元,外貿出口創匯1900萬美元。該街辦系城鄉融為一體的地域,境內有12條路(街)縱橫穿越,交通極為方便,各業興旺發達。境內較大的省、市、區屬企事業單位有濰坊市市立醫院、濰坊第五中學、濰城區委黨校、濰坊製藥廠、山東拳王集團公司、山東海化集團公司駐濰辦事處、山東勝利輸油公司等。八十九醫院也在境內。境內有濟青高速公路、濰博公路等,市區的8條公共汽車線路環行,為街辦的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強街辦由來該街辦地處濰城北古城牆之外,物阜民豐。1902年膠濟鐵路未通車前,北關是半島去省城、京城的交通要道。據志書記載,這裡的廟宇就有14處,雖然因戰亂、水災和歲久失修而蕩然無存,但也給世人留下不少的傳說。東起煙濰公路、西穿濰德公路、橫跨兩區(濰城區、奎文區)的北宮大街就是以北宮(玉清宮)冠名。明清以來,建安七子之一孔融、明代詩人周亮工、清代詩人賴光表、濰縣知縣鄭板橋都在這裡留下足跡。古代這裡就是山東半島遐邇聞名的通商要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街辦(鎮)認真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狠抓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的企業和品牌。歷經近20餘年的艱苦奮鬥,全街辦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和各項建設事業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獲諸多榮譽。1995年經省委、省政府檢查驗收組審核,省委、省政府確認,跨入全省小康鎮行列。1997年2月被區委、區政府授予“1996年度經濟發展第一鎮、街辦”。1999年3月、2000年4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濰坊市農村工作先進鄉鎮”“濰坊市農村工作模範鄉鎮”。市政府授予1999年度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十強產業鎮,2000年度發展民營經濟20強鎮。大事記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5月,濰縣城區設九隅,為東北關隅。清聖祖康熙七年(1668年)6月17日,地震。18日又震。7月17日又震。8月13日又震。災情雖重,官府仍徵稅十分之六。清世宗雍正八年(1730年)6月,大雨,24日,白浪河水漲齊城腰,城牆倒塌1400餘尺。清宣宗道光九年(1829年)10月23日地震。24日又震。1天連震10餘次,自此1個月數震或數月1震,到1831年10月方止。清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年)改商鹽為官鹽。城北關設總莊,固堤、嶺子、台底、富戈莊設分莊,開徵鹽稅。清鹹豐四年(1854年)6月4日下午8時地震,7月暴雨成災。清光緒九年(1883年)11月8日,東北城牆倒塌,壓死9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後,德、日、英、美等國列強,侵入縣境開礦修路,民眾激於“洋人”占田、毀青苗等經濟掠奪,於1898年秋成立了義和團。翌年6月25日,東北關、東關的義和團組織,包圍了樂道院,破牆擁入院中,美國傳教士房陸競搶殺團民,眾憤難平,遂搗毀教堂,火燒樂道院,砸死教徒1人,向官府求救的一報信人也被殺,燒毀樓房42間,瓦房136間。7月2日,義和團繼而焚燒坊子礦務局。濰縣知事曾培以引誘、恫嚇、逮捕等手段對付團民,城、鄉地主團練武裝趁機出動,配合趕赴入境的袁世凱軍進行鎮壓,致濰地義和團鬥爭失敗。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北關街設蒙養學堂。1932年,南京國民政府在城西三里莊修建飛機場。1933年7月13日,由於叛徒的叛黨行徑,中共濰縣中心縣委書記劉良才,被捕共隊在坊子抓捕,押至濰城後白浪河畔槍殺,中心縣委被破壞。1945年6月,中共昌濰獨立營在何鳳池帶領下,與濰南武工隊配合,夜襲駐陳家油坊的國民黨軍陳同林部,殲滅國民黨軍一個連,並活捉了營長陳同林。從此,東北關、北關以北的村莊為解放區區域。1948年4月2日,人民解放軍各參戰部隊按預定地點包圍濰城。此役殲敵4.6萬餘人,繳獲各種炮70門,機槍493挺,步槍、短槍6550支。1948年4月27日中午12時,濰城全部解放。為取得管理城市的經驗和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將濰城、坊子、望留一代劃為濰坊特別市,市、區轄縣城市區、東關市區、北關市區、南關市區、坊子市區、望留中心區6個區。1949年7月24日,白浪河決口,淹沒大量耕地。1949年6月3日,濰坊特別市改稱濰坊市。市轄各區區政府改為區公所,北關市區受一區區公所管轄。1951年1~11月,進行土地改革。1953年5月,動工拆除濰城古城牆。同時修築白浪河河堤。1954年,進行基層普選。本區選出了區長、鄉長、委員,成立了區、鄉人民政府。1958年9月9日,全市(濰坊市)實現了“人民公社化”。東風人民公社,包括5個生產大隊(東北關、北關、河西、夏莊、三里莊)的22個自然村。1962年,區劃調整,成立河西人民公社。1965年7月市區區劃調整,將河西公社的8個村莊劃歸濰縣於河公社,以河西公社為依託,成立西郊人民公社。1965年將玉清宮遺址僅有的龜蛇二碑移至濰坊市博物館。1968年9月,以臥龍橋村建“五·七”幹校,後改為“一0·四”幹校。1972年,始建北宮大街。西起濰德公路,東至虞河路,與煙濰公路相接,長6000米,寬25米。1980年3月為修筑北宮大街東西跨越白浪河的大噸位載重公路橋--北宮大橋,而又不中斷交通,故在新建橋址以北建一漫水橋,冠名先鋒橋。1980年7月,動工興建北宮大橋,1981年10月建成通車。該橋4孔,長120米,寬19米,車行道14米,兩邊各有2.25米的人行道,設計能力為載重350噸,過水量1300立方米/秒。1986年12月,濰坊市人民政府決定,沿白浪河建公園,南起鐵路橋,北至先鋒橋,綿延5公里,其中在北關街辦境內1公里。1988年1月1日,東北關村籌資240萬元,在北宮大街與和平路交叉路口東北側新建的仿北京天壇的濰坊天壇市場落成開業。1992年7月2日,經省政府批准,撤銷濰城區河西鄉,建濰城區北關鎮。1992年12月,月關村、友愛村被省政府授予“明星村莊”光榮稱號。1993年3月16日,省政府對外經濟工作協調小組研究,坐落在鎮境內的濰城區的“濰坊外商投資開發區”為省級開發區。1991年7月18日下午2點40分~3點50分,從鎮鎖廠至北關鑄造廠一帶遭受龍捲風襲擊,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1992年6月,坐落在北宮西街277號的鎮機關辦公大樓竣工,總投資200萬元,總建築面積3400平方米。同月,鎮機關由東風西街西首街北遷此辦公。1992年11月,街辦投資250萬元,投工100萬個,完成了城市污水綜合治理工程。建蓄水池11個,蓄水量25萬立方米,擴大農田灌溉面積4000畝。1992年,耶莉婭牌西服在“1992年全國服裝博覽會”上被評為中國名牌。1993年,濰坊市呢絨服裝廠的高檔呢絨裝、西服生產關鍵工藝獲濰坊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3年11月26日,濰坊市呢絨服裝廠廠長袁文和作為代表於19~26日出席了山東省第六次黨員代表會議。1994年4月20日,濰坊外商投資開發區首批進區的“濰坊國際工貿城”“濰坊日光國際服裝城”“濰美筱雲國際工業發展園區”三大外商投資項目舉行隆重的開工奠基儀式。1994年12月12日,濰城區政府以濰城政發[1994]103號檔案撤銷北關鎮,設立北關街道辦事處。1994年12月,北關村被列為“小康村”建設試點村。1994年,東北關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發展鄉鎮企業先進村”榮譽稱號。1991年開始在全街辦推廣低壓管道灌溉工程,至1994年共鋪設低壓管道3.49萬米,大大縮短了澆水周期,增強了抗禦旱災能力。1995年,耶莉婭服裝集團總公司被市專利局授予“專利明星企業”;北關街辦被市科委授予“科普先進單位”。1995年3月29日,耶莉婭服裝集團總公司舉行“山東省重點技改項目竣工投產剪彩儀式”。1995年4月29日,全國勞動模範、山東耶莉婭服裝集團總公司總經理袁文和,出席了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全國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1995年6月8日,省政協調查組在省政協科教文委副主任盧慶雲帶領下,來北關街辦進行計畫生育專題調查。1995年,友愛村黨支部書記方承林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東省勞動模範”榮譽稱號。1995年,友愛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級明星村莊”榮譽稱號。1995年,東北關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級文明單位”;被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省級文明村”。1996年3月15日,經濰城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補選,袁文坤為濰城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96年5月22日,省政法委常務副書記、省綜治辦主任高新亭,來北關街辦劉家園村考察民主化、法制化管理工作,並對農村“兩化”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績充分肯定。1996年11月,區委、區政府組成方承林(友愛村黨支部書記)模範事跡報告團,在全區巡迴報告21場。1996年,友愛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雙文明單位”和“基層組織建設五好村”。1996年,街辦組織參加省、市、區老年太極拳、太極劍比賽分別獲團體第一名的好成績。1997年1月,副省長邵桂芳在市長王大海、區委書記楊衛東陪同下,到北關街辦視察工作。1997年1月,友愛村以鍋爐制修廠和冷暖設備公司為核心,成立了省級友愛集團公司,註冊資金3000萬元。1997年3月13日,區委、區政府批覆,濰坊外商投資開發區與北關街辦合併,實行一套機構,兩塊牌子。1997年3月,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趙志浩在市長王大海的陪同下,到東北關村、耶莉婭服裝集團總公司視察。1997年6月,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劉俊林,在市委書記齊乃貴、區委書記楊衛東陪同下,到友愛新村視察。1997年6月29日,濰城區第一個村級黨委--中共濰城區北關街道辦事處東北關村委員會成立。王名遠任書記,張金華任副書記。1997年7月,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陳建國,在市委書記齊乃貴、區委書記楊衛東陪同下,到友愛村視察新村建設。1997年8月3日,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李文全在區委書記楊衛東的陪同下,到北關街辦劉家園村視察“兩化”管理。1997年11月,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區政府分別授予劉家園村村民劉振義“社會治安見義勇為模範”榮譽稱號。在全國第五次人民民眾見義勇為與犯罪分子作鬥爭先進分子表彰大會上,劉振義被授予“全國社會治安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榮譽稱號。1997年12月,北關街辦被山東省專利管理局命名為“50P00山東專利街辦”,為全省惟一的“50P00山東專利街辦”。1998年5月,東北關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濰坊市兩個文明建設模範村”稱號。1998年,東北關村黨委書記王名遠被省委授予“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98年,東北關村黨委書記王名遠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東省勞動模範”稱號。1998年10月20日,濰城政復[1998]8號批覆,復北關村改建為東北關居委會,北關村改建為北關居委會,兩個村的農業人口轉為非農業人口。1998年12月,街辦黨校被省委宣傳部授予“先進基層黨校”。1999年1月,國家勞動部向濰坊鍋爐制修廠頒發“E2級鍋爐製造許可證”。1999年1月,北關街辦被省綜合治理委員會授予“安全文明辦事處”。1999年6月30日,東北關居(村)黨委被市委授予“民心工程先進基層黨組織”。1999年11月14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侯林到耶莉婭服裝集團總公司考察。2000年2月,北關街辦被市政府授予“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明星企業鎮(鄉)”榮譽稱號。2000年2月,東北關居(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十強專業村”榮譽稱號。2000年9月,濰城區福利紙品廠研製的“從鋁箔下料中分離鋁渣和紙漿纖維方法”榮獲國家發明獎。經濟發展第一產業北關街辦系人多地少的地方。1949年人均占有耕地0.15公頃,1979年人均占有耕地0.066公頃,2000年人均占有耕地0.06公頃。到2000年末,因城市逐年拓展,全街辦有東北關、北關、劉家園、郭家莊、蔡家莊、前姚家坊6個村已成為無耕地村。全街辦1978年糧食單產442公斤,人均分配443元。自1979年以來,推行以家庭承包為主要形式的各種生產責任制,突出發展“兩戶”(專業戶、重點戶),農村經濟有了很大的轉機。2000年,全街辦農業收入0.56億元,其中種植業0.41億元,畜牧業0.15億元。糧食播種面積893.33公頃,單產455公斤,總產609.3萬公斤。(一)上掛(外貿出口基地、科研單位)下聯(千家萬戶)農業龍頭企業5個。1996年新建濰坊大正實業總公司,占地8.93公頃,固定資產3000萬元,年收入2500萬元,年畜禽存養量15萬隻(種貂1.3萬隻,種狐1.5萬隻),雛雞卿化能力10萬隻。到2000年,貂、狐存養能力達到40萬隻,成為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狐貂養殖基地。濰坊東方水貂良種有限公司,年存養種貂4萬隻,年產貂皮16萬張,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為全街辦乃至全區的養殖業發展起到極大的輻射作用。(二)葡萄種植走廊初具規模。沿玄武街(北環路)、長松街、濰高路兩側建設了紅黑提葡萄走廊,總投資500萬元,總面積200公頃,已有66.66公頃開始結果,每畝收入1萬元左右。(三)新辟養殖一條街。1999年新建9處養殖小區,形成以大正實業總公司為依託,以特種養殖為重點的畜牧業一條街,總投資3000萬元,占地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形成集良種繁育、皮毛加工、科研、銷售於一體的大型養殖基地。(四)特色蔬菜面積達到266.67公頃。全街辦在種好季節菜、反季節菜、暖式大棚、小型拱棚、薄膜覆蓋蔬菜的同時,形成以玄武街為軸線,東起白浪河、西至永豐溝、南至斗三路、北到斗八路的266.67公頃“濰坊蘿蔔”種植基地,年產量達1400萬公斤,年收入達960萬元。(五)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全街辦擁有各種大型農業機械127台(套)、7629馬力,實行耕播、打埂、播種、收脫、運輸一條龍流水作業。(六)實現了水利化。全街辦有機井、蓄水池等水源336眼(個),配套動力723台(架),澆水周期為7天,增強了抗禦常有旱災的能力,確保了良田的穩產高產。(七)綠化跨入全國先進行列。到2000年末,全街辦有林面積173.33公頃,覆蓋率達到15.2%。1993年10月,通過省委、省政府組織的檢查驗收,提前一年首批達到省“八五”綠化標準,跨入全國綠化先進行列。第二產業1979年全街辦有工業企業14處,年產值780萬元。到1990年工業企業發展到189處,年產值1.1億元。2000年,全街辦有工業企業205處,固定資產11425萬元,從業人員3807人。工業生產產品有38大類430個品種。2000年全街辦實現工業總產值7.46億元,實現利稅4662萬元。1992年12月和1994年分別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鄉鎮”。(一)狠抓重點項目建設,構築一流水平企業。全街辦篩選了18個重點項目,到2000年末,有15個重點項目陸續投產並逐步形成一定的規模。中國耶莉婭服裝集團總公司(原濰坊市呢絨服裝廠)發展成為國家二級企業、出口創匯先進企業、全國服裝行業百強企業(2000年利稅排名12名,銷售收入排名23名),並被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法務部、稅務總局定為標誌服生產企業。2000年銷售收入達4.8億元(含分公司),實現利稅7324萬元,創外匯900萬美元。所生產的“耶莉婭牌”系列服裝,先後獲“國產精品”“山東省著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等21項(次)稱號。濰坊鍋爐制修廠,是70年代開辦的村辦企業。1997年被劃為中型二檔企業,被定為山東省鍋爐生產定點廠,1999年1月國家勞動部頒發“E2級鍋爐製造許可證”。2000年生產三大類30多個型號的100多台鍋爐,銷售收入達700萬元,創利稅100萬元。(二)招商引資,擴大外貿出口。到2000年末,全街辦有中外合資企業9家,引進資金達1493萬美元,有外商獨資企業10家,外資達1133萬元。已引進6家韓國獨資企業進園生產經營,投資140萬美元。全部投產年產值可達1.5億元人民幣,實現利稅1200萬元。到2000年,全街辦有外貿出口企業17個,外貿出口的產品有7大類20多個品種,年外貿出口創匯2118萬美元。(三)增加科技投產,爭創名優品牌。2000年全街辦有科研機構12個,科研人員138人,累計投入的科研經費達3600萬元。全街辦有10項科研成果申請國家專利,有16個品牌獲全國、省、市級名優產品稱號。1995年街辦被市科協授予“科普先進單位”。濰城區福利紙品廠是1990年開辦的福利廠,到2000年,紙製品產量達1600噸,銷售收入達840萬元,實現利稅73萬元。1996~2000年,先後獲市“衛生質量達標信得過單位”、省“環境衛生工作先進集體”、市“重契約守信用企業”“濰坊市四星級消費者滿意單位”稱號。到2000年末,全街辦實行內引外聯的企業20多家。外聯的形式有廠廠聯合、廠商聯合、產銷聯合、技術轉讓等,有力地促進了街、村工業企業的發展。濰坊富通電器有限公司與天水長城開關廠、柳州開關廠、平頂山集團組成鬆散型的聯合體,所開發的LW8、ZN28、ZN12等系列鋁鑄件新產品遠銷全國各地,為企業的快速發展開闢了新路。宏源發動機廠與天津內燃機研究所合作開發的E40F型汽油機已成為北汽福田公司懷柔植保機械廠和豐源植保機械有限公司的定點配套產品。到2000年末,已形成生產2萬台汽油機的生產能力。三星機械有限公司掛靠山東巨力集團和五蓮通用機械廠,為其配套生產農用駕駛棚,為企業的發展增添了生機和活力。第三產業新中國成立前,北關街辦轄區的百姓只是靠肩挑人抬搞小打小鬧的貿易。70年代,在“割資本主義尾巴”左傾思想的束縛下,除集體開辦的磨坊、油坊和少數農民從事木工、瓦工及集體開辦的供銷合作社以外,其它幾乎是“空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開始步入發展第三產業的軌道。1995年5月街辦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第三產業先進單位”。到2000年末,全街辦第三產業總戶數達3600餘戶,從業人員達到1.5萬人,年銷售總額達16億元。(一)發展大規模的具有特色的專業市場。1987年12月30日,仿北京天壇的濰坊天壇市場隆重開業。1996年10月第二期天壇裝飾材料市場竣工啟用。2000年第三期天壇鋼材市場運營。到2000年,天壇市場總投資1070萬元,總建築面積3.26萬平方米,貨台8800平方米,鋼支架大棚4000平方米,硬化路面6400平方米,容納經營業戶1000餘個,年交易額6億元,上繳各種稅費300萬元。北關村與濰坊百貨大樓合作興建的萬家福超級市場於1999年10月正式運營,總投資4000萬元,總占地面積30畝,總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是全市第一家最大的倉儲式、會員制超級市場。2000年8月1日在北宮西街與向陽路交叉路口西北角北關村地域,由香港新紀元集團投資420萬美元,占地58畝、店面4萬平方米的“濰坊新紀元建材市場”開工建設。到2000年末,全街辦有大型專業市場9處,總投資1.8億元,總占地面積350畝,接納經營戶1500個,年銷售額達10億元,占全街辦年銷售總額的66%。(二)劃定市區範圍的繁華街(路),沿街建成商業帶。到2000年末,在街辦轄區內的和平路北首、向陽路北首,北宮西街、福壽西街、永安路、北苑路等6條街道建成沿街門頭房20萬平方米,招納客商2000戶,年銷售額達3億元,占全街辦銷售總額的18.8%。(三)群策群力搞“四小”。興辦力所能及的利用當地資源的方便民眾的小商店、小飲食、小作坊、小維修。到2000年,全街辦“四小”戶達94戶,毛收入達1713萬元。(四)全方位啟動“濰坊大集”。坐落在本街辦地域的逢五排十的五日一集的“濰坊大集”,已成為半島與內陸商品集散地。集日客流量達10萬人,上集商品達3萬種,年交易額達2.5億元,從而拉動了全街辦第三產業的發展。(五)大力興辦商辦工業。2000年銷售收入4476萬元,實現利稅280萬元,濰坊正泰食品廠2000年生產量達到56噸,銷售收入達96萬元,創利稅10萬元。到2000年末,存養奶牛280頭,年產奶2520噸,銷售收入480萬元,實現利潤50萬元。1999年山東省技術監督局頒發“生產定量包裝商品企業計量合格證”,1999年12月被市衛生局評為“食品衛生明星企業”,2000年1月濰坊市技術監督局頒發“質量達標產品”證書。社會進步文化歷史上音樂、舞蹈、曲藝、書畫、詩歌在當地頗為盛行,地方戲、傳統戲甚多。1959年建文化站,全面展開文化領域的建設。1991年後結合新村建設相繼建文化廣場、文化大院等活動場所60個,建業餘文化娛樂團體15個,參加人員達500餘人。每年新年、春節和濰坊國際風箏會及重大節日期間,組織轄區的村居開展秧歌、高蹺、旱船、毛驢、龍燈、特色彩車比賽以及“乘涼晚會”“文明之夏”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1989年12月被市政府授予“文化先進鄉鎮”。1992年5月獲全區“重陽杯”文藝大賽第三名。1993年8月獲全區交誼舞大賽二等獎2個、三等獎1個和優秀組織獎。1996年獲全市“亞大杯”春節文化活動彩車方隊一等獎、最佳龍燈獎、最佳道具獎和最佳方隊獎。教育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在北關街設蒙養學堂,後各村(街)設私塾30處,就學學生380餘人。民國初期,學堂改為學校。“七·七”事變後,各村學校時辦時停。1948年解放後,各村陸續舉辦農民學校。新中國成立後,各村開辦了農民業校,掃除了青壯年文盲,開辦正規村小34處,適齡兒童入學率達80%,幼兒教育、成人教育也有了很大的發展。1994年12月組建街辦時,有幼稚園11個,18個班,入園幼兒570人,占學齡前幼兒總數的40%。有國小9處,1996年9月合併為6處。2000年末,全街辦有幼兒院36處,幼兒780名,占學齡前兒童的85%;有國小6處,56個班,在校學生23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1984~2000年,投資320萬元,建新校舍6500平方米,投資300萬元,購置微機120台,達到校校微機教學,校校有實驗室,校校有體育場所。2000年投資360萬元,建教師宿舍樓一棟(52戶)。1996~2000年,中心國小被市教委授予“市級教學管理先進單位”“市級規範化學校”“市級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市級國語達標先進單位”。2000年中心國小被省教委定為“省級創新教育重點試驗基地”。科技到2000年末,共有科研機構12個,科研人員138名,共取得各類技術成果38項,其中10項獲國家專利。1997年12月街辦被山東省專利管理局命名為“50P00山東專利街辦”。60年代各村都有農科隊,有農業科技人員250人,每年進行各種試驗項目30~45個,試驗面積達500餘畝。1981年推行家庭承包責任制,科技帶頭戶達570戶,科技人員達600多人,試驗項目70~80個,試驗面積1500餘畝。1990年1月農技站被省農業廳授予“1989年度農技推廣先進單位”。1992~2000年農業技術服務站被市授予“優秀鄉鎮農業服務站”稱號。1997年11月街辦被市科委授予“科普先進單位”榮譽稱號。衛生新中國成立前,境內沒有醫療機構,民眾就診取藥只有到城裡去。1962年成立河西鄉衛生院。60年代末,各村成立衛生室,配“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81年10月,在北宮西街東首建濰坊市市立醫院。到2000年末,23個行政村和2個居委會都有衛生室,民眾就診取藥極為方便。體育解放前,境內盛行地方拳術“四通棰”,武錫爵精於四通捶,成為濰縣著名拳師,授徒甚多。1989年、1990年被市政府授予“全市體育先進鄉鎮”。1991年全街辦參加體育活動的近萬人。老年人自發地組織了老年太極拳(劍、刀)、門球等體育活動項目。1991年12月獲全區“豐收杯”象棋比賽第一名。1996年參加省、市、區老年太極拳、太極劍比賽,分別榮獲團體第一名的好成績。計畫生育1991~2000年,全街辦計畫生育率、晚婚晚育率、節育率均達100%。1993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計畫生育模範單位”。1993年、1994年被區委、區政府授予“計畫生育紅旗單位”,1991~2000年連年被評為“計畫生育先進單位”。人民生活新中國成立前,年人均口糧不足50公斤,年人均經濟收入不到50元。1956年人均口糧188公斤,人均經濟收入96元,1978年人均口糧200公斤,人均經濟收入433元。2000年人均收入達4000元,跨入“小康”生活水平。1992年全街辦實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投保面達到100%,投保率達到85%。1996年7月被市政府授予“濰坊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先進單位”。2000年全街辦有11%的戶擁有汽車,62%的戶擁有機車,98%的戶擁有彩色電視機,60%的戶安裝家庭電話。鎮村建設自1991年以來,街辦狠抓新村建設的規劃、措施的落實,新村建設成績顯著。1994年經省政府組織的檢查驗收,命名東北關村、友愛村為‘明星村莊”。到2000年末,23個行政村全部建成新村,其中9個村的1400戶住上水、電、氣齊備的樓房。各村林木覆蓋率達34%,道路硬化率達80%。從街辦到各村服務於村(居)民的社區服務項目達380多個。1992年街辦敬老院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先進敬老院”。1996年3月、1998年9月街辦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創建衛生城市先進集體”“創建衛生城市先進單位”。組織建設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48年4月濰城解放,即成立中共北關市區工作委員會。1949年2月至1961年12月受濰坊市第一區、城關人民公社、城關街道辦事處黨組織領導。1962年1月成立中共河西人民公社委員會,下有6個黨支部,有黨員44名。1965年7月成立中共西郊人民公社委員會,下有16個黨支部,有黨員185名。1967年3月因“文化大革命”,各級黨委被衝垮,黨員被停止組織生活,黨的組織陷於癱瘓狀態。1971年1月成立西郊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領導小組。1976年10月組建中共河西人民公社委員會。1984年7月改為中共濰城區河西鄉委員會。1992年7月成立中共北關鎮委員會,1994年12月成立中共北關街道辦事處工作委員會。到2000年末,街辦有1個黨工委、1個居(東北關)黨委、44個黨支部,1096名黨員。有23名黨員獲得區級以上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有10個基層黨組織獲得區級以上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1998年12月街辦黨校被授予“省級先進基層黨校”稱號。基層政權建設1948年4月濰城解放,即成立濰坊特別市北關市區人民政府。1949年6月至1961年12月受濰坊市第一區(城關)、城關街道辦事處、城關人民公社管轄。1962年1月成立河西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行政機構稱河西人民委員會,實行政社合一。下設各(村)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1965年7月改為西郊人民公社。1968年7月建立西郊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設各(村)生產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1月恢復西郊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下設各(村)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4月改稱濰城區河西鄉人民政府,下設40個村民委員會。1992年7月改為北關鎮人民政府,下設40個村民委員會。1994年12月改為濰城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北關街道辦事處,轄25個村民委員會和10個居民委員會。現任街辦黨工委書記:夏懷明現任街道辦事處主任:臧洪升人物簡介陳國乾(1924~1977)系赫家村人,1948年任村農救會會長,1949年參加中國共產黨。他組織貧苦農民在村里辦起了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組。1952年又辦起了全縣(濰縣)第一個初級農業合作社並擔任社長。1953年獲山東省政府頒發的“農業豐收模範”獎章,1956年獲“山東省農業勞動模範”稱號。自1958年始擔任了近20年的村黨支部書記。1977年3月26日病故。徐國祥1937年3月生,1959年3月入黨,東北關村人。1957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0年7月~1978年6月任副連長、副營長、處長、團長等職。1982年1月~1990年6月任師政治部主任、副師長、政委、師長、海軍旅順基地政治部副主任等職。1990年7月任海軍青島基地政治部主任、副軍長,少將軍銜。王名遠1940年4月生,1959年入黨,高中文化程度,系東北關村人。現任北關街辦黨工委副書記、東北關居(村)黨委書記、東北關居(村)委會主任。1961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他同黨支部一班人,狠抓“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的企業和項目,特別是興辦的中國耶莉婭服裝集團總公司、天壇市場和濰城區第一城市建設綜合開發公司,為全村經濟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地方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2.46億元,上交稅金792萬元,人均純收入5000元。全村有工業企業5處,固定資產8700萬元,工業總產值1.2億元,實現利稅1500萬元;有商業戶1200戶,社會商品交易額達6.6億元。東北關居(村)先後榮獲“省級文明單位”“省級文明村”,市級“發展鄉鎮企業先進村”,市級“發展個體經濟10強專業村”,市級“發展民營經濟20強村”,市級“五好村黨組織”,“先進基層黨組織”“濰坊市兩個文明建設模範村”等稱號。王名遠先後獲得“濰坊市優秀農民企業家”“濰坊市勞動模範”“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山東省勞動模範”等光榮稱號。郎需英女,1940年12月生,1972年6月入黨,196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東北關村人。時任中國航空一集團303研究所副所長,副總工程師。張培智字天鍾,1941年生,祖籍青州市,家在福壽園小區。時任北美東方藝術研究院院長。曾任濰坊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雕塑壁畫學會會長、東方瀚墨研究會會長。1997年,以“國際傑出藝術家”身份獲得美國永久居留權,定居加州。張培智從藝50多年,自1986年起,在中國和日本、馬來西亞、美國、台灣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畫展。張培智是中國著名的花鳥畫家,尤以牡丹馳名畫壇,享有“牡丹王”之譽。他的作品《東方風來滿眼春》被宋慶齡基金會收藏;《國色天香》被國家文化部收藏;《牡丹》被藝術研究院收藏;《潑彩牡丹》被美國寶爾博物館收藏。張培智撰寫並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如《畫牡丹談國魂》等。1995年,張培智被英國劍橋國際名人中心傳記協會推薦為世界五百名傑出畫家之一。1996年應邀出席第二十三屆世界藝術交流大會,其作品榮獲大會優秀獎。解洪烈1946年生,大學文化程度,中共黨員,後姚家坊村人。1968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所在部隊改武警部隊後任大隊長、支隊副參謀長、副支隊長、武警北京總隊體工大隊大隊長、武警總部體工隊隊長、副師職隊長、武警山東省部隊副參謀長、參謀長等職。大校警銜。曾榮立一等功1次、榮立三等功4次,多次受到嘉獎。在北京衛戍區和北京總隊工作期間,多次出色地圓滿完成警衛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領導核心和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在京安全和各種重大會議、重大活動的警衛任務。注重部隊軍事理論研究,撰寫學術文章50餘篇,其中2篇獲一等獎、10篇被評為優秀論文,被武警指揮學院特聘為兼職教授。袁文和1947年12月生,1986年入黨,高中文化程度,系東北關村人。現任中國耶莉婭服裝集團總公司總裁。東北關村於1981年4月組建了濰坊市呢絨服裝廠,袁文和任廠長。歷經20年的艱苦奮鬥,由一個不起眼的小廠發展成為國家二級企業、出口創匯先進企業、全國服裝行業百強企業(2000年利稅排名為12名,銷售收入排名為23名),為最高人民法院、國家公安部、國家法務部、國家稅務總局等標誌服定點生產企業。2000年銷售收入達4.8億元,實現利稅7324萬元,創外匯900萬美元。公司所生產的“耶莉婭牌”系列服裝,先後獲“國產精品”“山東省著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等21項(次)榮譽。公司總裁袁文和先後獲得“全國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鄉鎮企業家”“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方承林1948年生,1984年7月入黨,高中文化程度,系壽光市侯鎮人。現任北關街道辦事處黨工委副書記、友愛村黨支部書記。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1億元,集體積累2400萬元,實現利稅600萬元,人均收入5000元。1997年1月以鍋爐制修廠和冷暖設備公司為核心,成立了省級友愛集團公司。2000年12月濰坊鍋爐制修廠與香港二十一世紀龍開設計房地產公司合資300萬美元,開辦了“二十一世紀環保設備開發有限公司”。1996年友愛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雙文明單位”和“基層組織建設五好村”。方承林於1993年被市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東省勞動模範”。1996年區委、區政府組成方承林事跡報告團在全區巡迴報告21場(次),還參加市組織的先進事跡報告團分赴昌樂、臨朐、青州、安丘等縣(市)作個人模範事跡報告。杜寶起1950年5月生,1969年5月參加工作,197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結業,1968年8月,濰坊汽管廠工人,後任計調科科長。1980年4月任濰坊金屬家具材料廠廠長、黨支部書記;1982年2月調任濰坊市二輕局黨委副書記、局長;1984年9月任濰坊市體改委辦公室副主任、黨組成員;1986年5月任中共濰城區委常委、副區長、黨組副書記;1990年2月任中共濰城區委副書記;1992年6月任濰坊市經貿委主任、黨工委副書記;1993年3月始任濰坊市政府市長助理、黨組成員;1993年6月改任山東省農村經濟開發投資貿易公司副總經理;1994年8月任中國工商銀行山東省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2000年3月任中國工商銀行山東省分行黨委副書記、副行長;2001年7月任中國工商銀行山東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劉振義1959年10月生,1997年6月入黨,中專文化程度,劉家園村人。現為村民委員會委員。1996年12月23日下午,劉振義在村內發現一犯罪嫌疑人入戶行竊時,隻身向前追趕,犯罪嫌疑人見無法逃脫,便掏出手槍進行威脅,見威脅不成又拿出100元錢進行引誘。劉振義立場堅定,毅然與犯罪嫌疑人展開激烈搏鬥,與聞訊趕來的民眾一起將犯罪分子抓獲。1997年1月6日,區委、區政府發出《關於在全區開展向劉振義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區政府分別授予劉振義“社會治安見義勇為模範”榮譽稱號。11月5日~8日,劉振義出席“全國第五次人民民眾見義勇為與犯罪分子作鬥爭先進分子表彰大會”,會上劉振義被授予“全國社會治安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