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郜古村

北郜古村

北郜古村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巴公鎮北部,與高平市接壤,村有土地1995畝,551戶,1660口人,下設7個村民小組,7個黨小組。北郜古村保留了許多古代宅院,古建築,古廟,古戲台。古建築大多保存完好,值得去遊玩,也希望相關文物部門加以保護。進行歷史性的搶救。

村名由來

郜村,也習慣上把附近的幾個村子合稱三北郜村。一是因為它位於晉城巴公北段,再是因為郜村有西、北、東三村。清代的里甲制分郜村東里、郜村西里。郜村西里即今天的西郜村,現有500餘戶,2000多口人。郜村東里由北郜、東郜、柳坡掌、大安堡共同組成,其中北郜村最大。

郜村的得名據說與此地宋宣和間進士浩天澤有關。去年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北郜村將村名的由來及浩將軍傳說上報並獲批。傳說中的浩將軍墓在西郜村東,早年尚存石人石馬等物,現在只剩半隻石羊,墓冢也淹沒在廢墟之中。據崇壽寺碑刻顯示,浩村叫法遠在宣和之前,看來那個傳說也只是傳說而已。三村現在已無浩姓,即使郜姓也不多。西郜張姓、北郜牛姓、東郜史姓比較有名。

著名人物

清代康熙年間,西郜、北郜分別出了一位進士,牛美,順治十七年舉人,康熙十五年丙辰科進士,賜進士出身中書科中書舍人。

張烈,康熙九年庚戌科進士,賜進士出身候補主政前內閣誥敕撰文中書舍人,其孫張能敏、張慎修官做到州同知。兩家家人都曾管過鹽,家資頗豐,故有張百萬、

牛元善,字型乾,號用六,諱大穩。因家資巨大為稱牛百萬。康熙辛未年人郡庠,5年後(丙子)食廩餼,雍主正癸卯年,恭逢覃恩貢人成,均為恩進士,候選儒學教諭。乾隆辛酉年充任鄉飲正賓,庚午年輸餉金川,以軍功吏部議敘州同知,壽8l歲。公志端,行浩忠,信篤敬,有三代遺風。

牛家庭院

牛家三代延續三十餘年,花費五千餘金維修崇壽寺,百萬之家是為不虛。據傳牛家在北郜村建有廳房48院,村東大安堡據傳是為其女修的專院。

堡位於村東,利用天然高台加以改造,西、南為深溝,東臨溪流,北面修築高大的堡門及青磚堡牆,整個堡呈龜形,龜頭朝東南伸入小溪中,叫大安堡,

河兩側分布很多小磚瓦窯,是西郜村的主要副業,而北郜村則利用甘甜的溪水做豆腐,成為各村的特色。忽然間小溪就斷流了,磚窯也停了,取而代之的是轟轟的高爐,後來爐渣填滿了溝壑,龜寨也斷了頭。

北郜古村 北郜古村

短短十年間,面目全非。村裡有了點錢之後,開始舊村改造,拆舊房蓋新房,翻修廟宇。錢花完了,工程也就停了,不少成了半拉子,由於缺乏合理有效的規劃,不少有價值的古民居、古寺廟毀於一旦。

風景名勝

北郜古村 北郜古村

其實在村東,還存有一大片古民居殘垣斷壁間斗拱數層。門頭敢用斗拱者,不是寺廟就是大戶,七拐八繞走到跟前,高大的門樓委屈在小巷中,高約10米,門前一對蹲獅報鼓石,八字照壁,出七踩斗拱,很是氣派,其等級遠勝西南大院。一通打聽好不容易從一小側門進入院內,院裡僅住著一大爺,住在後院,前院是他的養雞場。三進院落,除過廳和下東廂房塌毀外,其它基本保持完整,均為兩層樓房,不尚裝飾,壓窗石和門檻石雕刻有花鳥、動物等,比較精美,有明代民居風格。院東還有幾處小一點的院落,風格比較一致,這應該是村里保存最早的民居了。問大爺院子原來的主人是誰,大爺有幾分自豪的說是浩將軍故居,心裡暗笑,看來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了,本人傾向於牛家祖宅。

宅外有三廟兩閣。北為老君廟,破敗不堪,正殿還有幾分古意,牆下壓著一通螭首石碑,碑文為《太上無極元始天尊像贊》,有唐風,又扣又掃找不見年號,遺憾很久,後來得知碑是元碑,那祖師廟當不晚於元代。可惜村里重視不夠,其它兩座都維修了,最老的卻任其零落。

西為一廟兩閣,廟叫祖師廟,維修一新,看古物風格為明代建築,廟前一泓池水。水前是關帝廟,文昌閣,與新文昌閣並立有一古閣,不知名字,從位置來看它應該是真正的文昌閣,新修的文昌閣原來是一過街閣。關帝廟前是炎帝廟,現在叫思源宮。2001年大修,取飲水思源、富而思源之意。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高平炎帝文化的延伸,也是晉城境內已知最南的炎帝廟。廟改修的不倫不類,除了留有幾方殘損的清代碑刻外,幾乎沒有了一點文物價值,乾隆二年的炎帝廟石匾被鑲在了山門裡側。山門及殿宇的柱、柱礎、石門框散放在前面的院子裡。其中還有一方萬善同歸的捐款碑,長達3.3米,寫滿了乾隆年間修廟捐款及募化人的姓名、地址及商號,對於研究晉商和村里歷史應該很有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