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瓶鼻鯨

北瓶鼻鯨

北瓶鼻鯨(學名Hyperoodon ampullatus)又稱北大西洋瓶鼻鯨,平頭鯨,瓶頭鯨和陡頭鯨。北瓶鼻鯨是一種深海鯨類,最大能長到8米,喜歡群居。這類鯨魚能潛入3000米深處,最長能堅持1小時不換氣,很少出現在淺水區。北瓶鼻鯨可說是人類研究最深入的喙鯨類,其中有一部分要歸因於長期的捕鯨歷史。

基本信息

命名

1770年,Forster在“Kalm,TravelsintoNorthAmerica”一書的譯本注釋中首次提到北瓶鼻鯨,當時的學名為“Balaenaampullatus”,種名源自拉丁文的ampulla,意思是“瓶子”或“燒瓶”,反映其嘴喙形狀。1776年Müllar將名稱改為Balaenarostrata,移入瓶鼻鯨屬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叫Hyperoodonrostrata,直到20世紀初才變更為現今的有效學名Hyperoodonampullatus。

外型特徵

北瓶鼻鯨北瓶鼻鯨

北瓶鼻鯨的體型長但圓胖,有顯著的嘴喙與高聳的額隆。背鰭可達三十厘米高,位於背部約全長三分之二的位置,外觀呈鐮刀形,尖端通常略微突出。胸鰭小而筆直,末端渾圓,尾鰭中央無凹刻。由頭部外觀可區分性別,成年雄鯨前額白而前凸至接近方形,雌鯨則較灰而呈球狀(未成年雄鯨介於兩者之間)。下顎尖端長有二顆牙齒,通常只有成年雄鯨的牙齒會生長至露出牙齦,略微朝前方彎曲,牙齒上有時會有茗荷介(鵝頸蕂壺)附生。少部分雄鯨可能有四顆牙齒或終生無牙。

成鯨的體色背部呈灰至褐色,腹部則較淺;幼鯨的體色較成鯨來得深,接近黑褐色。身上常有白或淺黃色的橢圓形傷痕,隨著年齡增加範圍會變得更大,在腹部與身體側面尤其明顯。成年雄鯨在前額額隆處有明顯的白色區塊,並會延伸至眼睛後方,被稱作tondebund,似乎是“白額頭”的意思;年老雌鯨在噴氣孔後方多有白色形似衣領的斑紋,昔日挪威捕鯨者稱之為ringfiskar,意思就是“有環的魚”。

分布

北瓶鼻鯨僅在北大西洋發現,主要分布於亞北極區域的冷溫帶海域。在大西洋西部主要棲息於戴維斯海峽(DavisStrait)與拉不拉多海(LabradorSea)北部,以及位於加拿大新科斯細亞省(NovaScotia)北方,特稱為“TheGully”的海域;在大西洋東部則位於格陵蘭、北極海與巴倫支海(BarentsSea),至於聖勞倫斯灣(GulfofSt.Lawrence)、哈得孫灣(HudsonBay)、北海(NorthSea)、與波羅的海(BalticSea)等地則較不常見。在北太平洋北方曾有幾起北瓶鼻鯨的目擊報告,據推測應該是貝氏喙鯨(Baird'sBeakedWhale)。北瓶鼻鯨偏好1,000米深以上的深水域,偶爾會在有浮凍的海域出現。它們的移動情形複雜,似乎不遵循一般大型鯨類“夏季往北,冬季南移”的遷徙原則。北瓶鼻鯨似乎會季節性地在比斯開灣(BayofBiscay)出現,時間約在5至8月,此時在較高緯度的巴倫支海與格陵蘭海(GreenlandSea)也相當容易發現它們的身影。

習性

北瓶鼻鯨通常以1至4頭鯨組成的群體出現,多於此數目的情形相當罕見,不過曾有多達20頭的記錄。有時可在海面上同時看許多這樣的獨立小群。其群體通常僅由成年雌鯨與幼鯨或未成年鯨所組成,有時會包括一至數頭成年雄鯨。北瓶鼻鯨是好奇心很強的動物,它們會接近靜止不動或以慢速前進的船隻,並會在附近遊動,觀察到滿意為止;這項特點最早由捕鯨者發現並加以利用,他們將船開到北瓶鼻鯨常出沒的海域後就停船在海面漂浮,靜待它們主動靠近船隻。其水面行為包括靜止不動一段時間,然後突然朝不同方向遊動,有時會作鯨尾擊浪(lobtailing)與躍身擊浪(breaching)的動作。

潛水

曾有捕鯨者聲稱北瓶鼻鯨在被魚叉刺中時有時會潛水達二小時之久,不過其潛水時間一般在14至70分鐘之間,常潛至800米以下的深度,最深記錄為1,500米。深潛後通常會在海面停留約10分鐘左右,此時每30至40秒換氣一次,多分枝狀的噴氣可達1至2米高。下潛時不會高舉尾鰭,通常會在同一地點浮出水面。

發聲

北瓶鼻鯨會發出不連續的哨聲、吱喳聲與滴答聲,以及突然的爆沖音等,頻率與持續時間各不相同,可能與覓食和個體間聯繫有關。

食性

北瓶鼻鯨優越的潛水能力讓它們能夠潛至深海覓食,在胃中曾經發現海星,推測它們可能會在海底附近覓食。主要食用槍烏賊魷魚,其中又以手鉤魷屬(Gonatus),特別是Gonatusfabricii這個種最受它們喜愛,為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它們也會食用鯡魚、格陵蘭大比目魚銀鮫星貂鮫等多種魚類,還有蝦甚至是海參等。

繁殖

大多數北瓶鼻鯨在春季至夏季初(4至6月)間生產,不過在“TheGully”曾經於8月時發現新生的幼鯨。懷孕期約為12個月,哺乳期至少在1年以上,幼鯨會在母親身旁待上2年左右。雖然由過去的捕鯨資料顯示,雌鯨每2年生產一次,不過平均生殖間隔可能超過2年。

現狀與保護

人類捕殺

北膽鼻鯨在泰晤士河北膽鼻鯨在泰晤士河

已知最早捕捉北瓶鼻鯨的捕鯨船是蘇格蘭克科底港(Kirkcaldy)的酋長號(chieftain),1852年該艘船在佛洛比西爾灣(FrobisherBay)捕獲28頭北瓶鼻鯨。由於在它們的頭部發現有鯨腦油(spermaceti)的存在,到了1877年,捕鯨規模開始擴大,至1891年時挪威已經有70餘艘捕鯨船在此北大西洋作業,該年共捕殺了3,000頭以上的北瓶鼻鯨。1頭北瓶鼻鯨約可提煉1公噸油,若是體型巨大的雄鯨可達3至4噸;成年雄鯨約可取得300到400磅重的鯨腦油。

北瓶鼻鯨在19世紀晚期的25年內,由英國與挪威船隊的捕獲記錄合計達22,000頭以上,這還不包括許多死亡或重傷但未被尋獲的個體。

保護

挪威持續捕捉北瓶鼻鯨至1973年後即停止,該年英國鯨肉市場(用制寵物食品)也依法關閉,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whalingCommission)自1977年起取消了北瓶鼻鯨的捕捉配額,並全面展開保護。

根據1980年代末期的一項調查,估計至少有5,000頭北瓶鼻鯨生存於冰島法羅群島(FaoroeIslands)附近海域。雖然它們未因漁業影響而大量死亡,但可能受到“TheGully”附近石油天然氣開發帶來的威脅。

2006年,北瓶鼻鯨被《加拿大瀕危動植物法案》認定為瀕臨滅絕的族群。

2000年5月18日,冰島郵政發行一套四枚《海洋哺乳動物》系列第二組郵票,其中就有北瓶鼻鯨。

2012年1月,一頭迷路進入泰晤士河的北瓶鼻鯨因受傷和疲勞不幸身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