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鐵山港區南康鎮

北海市鐵山港區南康鎮

北海市鐵山港區南康鎮是全國重點城鎮,是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科技部於二零零四年二月四日批准確定的。同時,南康鎮也是全國文明城鎮、廣西歷史文化名鎮,蟬聯多屆廣西“南珠杯”特等獎。南康鎮隸屬於廣西北海市鐵山港區,地處北部灣畔,位於北海市東部,東北臨大海,東連興港鎮,南靠營盤鎮,西接福成鎮,北鄰閘口鎮,西距北海市區中心41公里,距北海飛機場18公里,北鐵一級公路由西向東貫穿其境,總面積175.4平方公里,總人口7.19萬。

小鎮介紹

北海市鐵山港區南康鎮,一個有著二千年歷史的古鎮,猶如一個藏在南方幽深小巷裡的小家碧玉,一直鮮為人知。直到近日,榮獲自治區首批歷史文化名鎮稱號之後,她美麗而神秘的面紗才被掀起,向世人展示她悠久的歷史文化和那深邃迷人的文化底蘊。

鄉鎮介紹

全鎮有中國小26所,其中高中1所、國中3所、國小21所,幼稚園5個。鐵山港區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防疫站、計生服務所各1所在南康鎮區,醫療隊伍技術人員隊伍強大,設備先進。體育設施完善,可舉行較大型體育運動會。 城區建設:近年來,共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建設了朝陽大道、銀豐路、建設東路、長安路、新區中街、慶豐路、民主路、文明路等城區主幹道,環城大道即將上馬,推行“一路一樹種、一路一燈飾、一路一景點”美化城鎮景觀,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全鎮街道鋪裝率達90%,城鎮綠化率達35.5%,人均綠化面積8.7平方米,自來水普及率達90%,擁有北海市鄉鎮首家星級酒店——星港酒店,各種城鎮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鎮面積也擴大到4.3平方公里。

南康鎮下轄村

水鴨塘村 社內村 陂塘村 高田村
火甲村 蓮塘村 黃麗窩村 掃管龍村
大塘村 夏塘村 三塘村 龍門村
秋風塘村 裡頭塘村 雷田村 高嶺塘村

相關榮譽

1998年被自治區建設廳授予“八五期間村鎮建設先進鎮”,

2000年3月榮獲國家建設部“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稱號,

2000年、2002年在自治區第三屆、第四屆市容評比中一舉奪取了“南珠杯”,

2004年、2014年全國重點鎮

2004年被自治區確定為小康建設示範鎮,

2005年榮獲國家首批全國文明鎮稱號。

2010年南康鎮榮獲第一批廣西歷史文化名鎮稱號

2016年南康鎮入圍中國首批特色小鎮

歷史沿革

有關南康鎮發源發展,有記載的歷史長達2233年,古稱南康圩。史載最早見於公元前223年間,秦平定南越後,當時大批移民(主要是中原漢人)南遷到南康這一帶,成為這裡最早的居民。這裡水路交通便利,經歷朝代的演變,從公元972年起,南康就成為船貨交換的集散地並形成圩鎮。明朝在北部灣沿海設立的“珠場八寨”,南康寨居中,是珠場巡檢司駐地。清朝道光以後,屬珠江團南康局;民國時期南康先後屬合浦縣珠江區南康局、合浦縣第二區、第五區、第三區南康鎮等。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南康人民在中共黨組織領導下,為民族解放事業和中國革命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自古以來,南康人靈地傑,人文薈萃。據不完全統計,科舉時代先後出了進士舉人等30多人。解放後更是英傑輩出,著名作家、詩人白原,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文學館長陳建功,廣東省著名劇作家林驥,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姚克魯等都是南康人的驕傲。

清末、民國時期及解放初建成今解放、沿江、勝利、上新等街道,當時二街大巷(現朝陽路)為鬧市區;

1953年建成老市場,市場及緊靠市場的四街(現解放路)變為鬧市區;由於交通需要,

1956年從今友愛路至菜市場由北至南拆屋通街,拆除民房12間,建立一條長約500米,寬約15米的大街道(現港區人民醫院至舊菜市路段,即為現在的銀豐東路社區至老市場段)。

建國初成立 “南康中心國小”(現“南康鎮中心國小”,前身是“珠江社學”,始建於1817年,幾經變遷)。

1958年成立“合浦縣南康中學”(1995年定名為“鐵山港區南康中學”,前身是“珠江書院”, 1817年創建;1928年建為國中,名為“合浦縣立第三中學”;1946年建為高中,多有變遷)。1968年建造南康影劇院。

70年代,由圩鎮管委會規劃在鎮南面建設了新華居民住宅小區,共五條街巷;

80年代,由街委會規劃在鎮北面建設了南光小區,共五條街巷;

80年代至90年代,由南康鎮政府規劃在西南面建設了慶豐路、民主路、文明路住宅新區並建成朝陽大道和改建銀豐西路。1993年建成南康新市場。90年代至今新區面積正不斷擴大,增加了南珠、康樂、民生等五、六個小區。新居民住宅區民居多為新式樓房。現朝陽大道和銀豐東路兩旁店鋪林立,成為城區最繁華的商業大街。自20世紀90年代起,南康繁華中心由老區轉向新區。

文化古蹟

北海市鐵山港區南康鎮經歷數百年的風雨滄桑和時代的變革,文物古蹟眾多,有文物保護單位16處,文物點93處。其中,騎樓街”最是聲名遠揚。人們在南康飽經滄桑的老街遊覽,觸摸斑駁的牆體,在獨具特色的商貿交易鋪窗上還能感受到它昔日的美麗和曾有過的繁華興盛 。

百年騎樓 見證歷史

北海市鐵山港區南康鎮 北海市鐵山港區南康鎮

南康騎樓街與北海中山路老街騎樓的建築風格大同小異。沿江路、勝利路、上新路以及解放路一帶,街道兩旁都是百年歷史的充滿南洋建築風情的騎樓。騎樓外表乍看斑駁古拙,仔細欣賞時卻可以發現那些建築上大多布滿優雅細緻的雕塑和洋派的裝飾。 南康老街騎樓最具代表性的是解放路老街騎樓,長約600米、寬9米,有著100多年的歷史,全是中西合璧騎樓式建築,可謂南康近代歷史的活化石。騎樓樓層都不太高,兩三層的居多,有些還保留著早前的商號,憑欄、門窗等處的精美雕花也常常可見。騎樓二樓的立面全是閣樓雕版,雕版圖案多為民間傳統花草,手工精細,栩栩如生,古味幽然,騎樓的窗楣有方形的、半圓形的、敞肩形的,真不失為民居建築風格和古建築藝術的寶典。解放路老街騎樓前臨商街,從民國至1980年代都是南康最繁華的地方,經營著“九八行”、客棧、餐飲、百貨、針織、成衣、日雜、副食以及海產品等。當時有名的茂隆、北國客棧、廣華昌針織廠、同和隆商鋪、珍文書店以及“又發”黃記副食醬料廠等許多大商號都設在解放路老街的騎樓。

勝利路老街騎樓位於解放路尾至沿江路之間,長約300米。勝利路騎樓始建於清道光年間,是南康歷史最悠久的一條街,因此也被稱為“南康第一街”。勝利街至今保留著傳統的建築形式:磚木結構,以木裝飾為主,木門木窗,木挑梁,木質閘門,結合青磚山牆,大多門口設定敞廊。偶爾也有全部用青磚建的民居,別有一番風味。

南康鎮上新路、勝利路、解放路、沿江路老街騎樓大多完好。如此大面積的完整保存,全國已不多見。它們的存在,體現了南康極為深厚的歷史文化傳承。

著名學者及國際友人對上新街、勝利街、解放路、沿江街歷史文化街區有較高的評價,新加坡著名的考古學家德蘭說過:參觀解放街時使我大吃一驚,這條路竟然和我們新加坡牛車水等國寶級的老街一模一樣。”

樓宇街巷 古色古香

南康鎮最具代表性的豐富歷史文化遺存除了各處的騎樓街外,還有將軍樓、三帝廟、三婆廟、冼太廟、天波府、四大古井等等。

在古鎮漫步、尋幽,那一間間精巧的廟宇,一口口深幽的古井,一條條狹小的街巷,那古色古香的風情,無不沉澱著歷史的滄桑。品味千年沉香,扣動寥廓心弦——

據史載三婆廟(也稱媽祖廟)始建於1732年,1991年重修,建築面積680平方米,殿堂1座。古色古香的屋宇處處顯得古樸而風骨蒼然。三帝廟始建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奉康太府面諭創建,原建於本圩正行,後於乾隆五十九年遷建現址。廟內供奉真武大帝、關聖帝君、華光大帝。幾經滄桑之後,1995年重塑三帝神像。南康三帝廟占地面積680平方,建築面積486平方,全廟分上、中、下三進。三帝廟正大門是一幅雕刻油漆的牌匾,雕刻著金光閃閃三帝廟三個大字。三帝廟前20多米處有一口青龍井,青龍井是南康老街四大古井之一。井壁長滿蕨類植物,井水清冽。據說,井水有口甘生津,清涼解毒之效。

南康鎮的廟宇,除了供奉神靈的外,還專門建有紀念英雄的廟宇。如冼太廟,是北海市唯一的一間祀奉南北朝至隋時期民族巾幗英雄洗夫人的廟宇。此廟始建年不詳,明正德九年(1514年)重修,原建有正廳、拜亭、前廳和四周高6.5米?寬12米,原正廳坐北朝南,青石,磚瓦和杉木結構。還有紀念楊家將的天波府,現存建築為明代所建,彩門楹聯,小巧別致,天波府長30多米,寬20多米,坐落在雜糧行,正殿三間,後院有東西廊房三間,屋內雕龍畫鳳,金碧輝煌。

穿行在南康人稱之為“摸乳巷”的狹小的小巷中,略張開雙臂,就可摸到兩邊的牆壁。這樣的老街小巷南康共有18條,每條小巷,都裝設有防侵略、防盜賊的閘門。還有聞名遐邇的張屋園、陳屋園、龐屋園、朱屋園、郭屋園、羅屋園、鍾屋園、岑屋園八大園。保存完好的一街、二街、三街、四街等有多處明清建築。

古樹名木 植物寶庫

北海市鐵山港區南康鎮 北海市鐵山港區南康鎮

南康鎮植物資源豐富且奇珍異樹繁多,據調查統計,境內有紅樹林等亞熱帶植物100多種,全鎮有100年以上的名樹古木86棵。 南康鎮下擔村小山林中,雖然周圍密密麻麻的小樹林的遮擋,但仍可看到一棵大樹直刺蒼天,這是《世界珍稀植物名錄》榜上有名的珍稀樹種--華庫林樹,它的樹齡已經近200年了,是世界僅存的10株膝柄木之一。據專家介紹說,膝柄木是近年發現的熱帶樹種,它的別名字叫華庫林木,衛矛科,半常綠喬木,很少開花結果。

它是瀕危樹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這株膝柄木是該樹種分布最北的種類,世界唯一的,對研究我國種子植物區系地理及其熱帶親緣關係,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北海市人民政府於2001年5月1日立碑作為市級文物加以保護,現在這顆百年古樹鬱鬱蔥蔥。

見血封喉(Antiaristoxicaria(Pers。)lesch。,又名箭毒木),為桑科見血封喉屬植物,在明顯有毒的上千種木本植物中,見血封喉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毒的樹種。南康鎮約有10多株300年以上樹齡的見血封喉樹,最老的樹齡500多年,而且是兩棵連生,當地村民把它們分為一公一母,稱為夫妻樹,母樹樹圍16米,高30多米;公樹樹圍14米,高30多米,已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見血封喉是我國優良瀕危珍稀植物,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專家介紹,見血封喉厚厚的樹皮,被刀砍傷後有乳汁流出,內含多種有毒物質,如果由傷口進入人體,就會引起肌肉鬆弛、血液凝固、心臟跳動減緩,最後導致心跳停止而死亡。周邊村民對這些樹都很敬畏,多年來,樹與人和諧相處,相安無事。

白話曲調 代代相傳

北海市鐵山港區南康鎮 北海市鐵山港區南康鎮

在南康鎮的民間,至今傳唱度比較高的民曲民調是南康調(也叫“賣雞調”),南康調以方言的口聲腔定音調,以白話演唱,獨具魅力,是不可多得的民間藝術精品。“南康調”流傳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傳唱的內容是跟《孔雀東南飛》一樣悽美的愛情故事。 相傳在清光緒年間,在南康附近西面有一座沙塘嶺書院,環境清靜,青山綠水相映,東面是南康江,正門前有一口池塘,書院經常傳來朗朗的讀書聲。一個女放羊娃常到書院玩耍,因其開朗調皮,村里人都叫她調妹。一天早上,調妹哼著小曲趕著羊群從書院走過,聽到朗朗的讀書聲,就去到池塘邊問一個書生:哥哥,你也在哼小曲嗎?”男生說:我在此朗誦書文,你怎么不進書院來念書呢?”小女孩說:一是家裡窮,二是女孩子是不能讀書的,你能教我讀書嗎?”男生答應教她讀書。這男生叫雞郎,每天凌晨雞鳴便起床朗誦書詩,故得名。日子一天天地過去,這對青年男女成了好朋友,隨後相戀相愛,私訂終身。然而,不幸的事發生了:調妹的父親將調妹許配給地方上一個惡霸為妾,調妹寧死不嫁。雞郎四處告狀未果,後來調妹受惡霸虐待,因思念雞郎得病,鬱鬱而終。雞郎思念調妹,自編別具韻味的“賣雞調”在民間中傳唱。“賣雞調”主旋律簡單但音調複雜,讓人百聽不厭,成為地方特有韻味的曲牌唱調流傳至今。

除了“賣雞調”以外,南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花燈”、“神相”、“還福”、“社戲”、“地戲”等數十個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