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軍輔船

北洋水師軍輔船

北洋水師軍輔船作為技術特徵鮮明的軍種,海軍是由各種相關專業單位和技術武器裝備組成的有機整體,具體到19世紀中後期的海軍艦隊,除了鐵甲艦、巡洋艦、炮艦、魚雷艇等各類主要作戰艦隻以外,一支艦隊的有機整體中,還不可缺少那些看起來並不是太起眼的輔助艦船,正是這些幕後的英雄,有力地支撐著海軍艦隊這部大機器的順暢運轉。

北洋水師軍輔船

北洋水師軍輔船點擊查看大圖
北洋水師軍輔船作為中國第一支近現代意義上的海軍艦隊,北洋海軍在一線的戰鬥軍艦以外,也擁有著一批為數眾多,型號複雜的輔助艦船,儘管她們在艦隊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相對於主力軍艦,光彩則要黯淡許多,相應的歷史資料記載也較少,這可能便是長久以來,這些次類的艦船並未能引起太多專門注意的原因所在。

舊式炮艦

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簡稱江南製造局,是近代中國重要的大型軍工企業,由洋務運動的著名領導人物曾國藩、李鴻章於1865年在上海創設。江南製造局成立之初,建廠的主要目的就非常明確,發展計畫也頗為宏遠,當時的構想是,藉建設機器廠來學習西方先進工業技術,從而能自行獨立製造大炮、軍艦等西式武器裝備,以鞏固國防,不受制於人,“日省月試,不決效於旦夕,增高繼長,尤有望於方來,庶幾取外人長技以成中國之長技,不致見絀於相形,斯可有備而無患”,當時被洋務派寄予了洋務典範、自強之本的特殊期望。然而江南製造局開辦的早期,正值太平天國運動新亡,北方正在爆發聲勢浩大的捻軍起義,作為淮系軍隊興起之地的上海成為了鎮壓捻軍的重要後方基地,為了給北上鎮壓起義的淮軍部隊提供武器裝備,供應陸路作戰的軍備需要成為江南製造局這一階段的主要生產任務,以製造槍枝、行營炮、彈藥等急需的簡單陸戰裝備為急務,而對於國內戰爭並無多大意義的大炮和西式艦船的建造則被暫時擱置不提。
1866年,清政府正式批准閩浙總督左宗棠在福州開辦福建船政局,建造西式軍艦。不甘心落在人後,為趕在福建之前造出近代化軍艦,成為洋務企業楷模,藉以獲取更多的國家關注和支持,李鴻章立刻上奏清政府,請求擴大江南製造局的生產領域,創設艦船製造部門,奏上後,雖然得到了很多方面的贊同,但因為開辦經費沒有著落而被束之高閣。直到第二年,曾國藩從鎮壓捻軍前線回任兩江總督後,提出在兩江提留自用的海關關稅內撥出部分經費以供造船的方案,對於這一切實的構想,清政府隨即允以批准,江南製造局至此才正式開始了船舶建造的歷史。因為江南製造局原先的廠址位於上海虹口美國租界內,不僅地方狹窄,不便於安置大型機器設備,而且因為軍火工廠存在危險性被外僑牴觸,局務建設受到諸多制約,為建造艦船以及工廠擴大生產規模起見,曾國藩重新在上海城南高昌廟一帶另購土地,搬遷創設新廠,並在黃浦江邊開挖大型船塢(即今天江南造船有限責任公司2號船塢的前身),積極準備艦船建造。
比較特殊的是,江南製造局最初的輪船設計、建造工作完全由中國人自行開展,主要是因為在鎮壓太平天國戰爭時代,曾國藩、李鴻章幕府就早已羅致了一批近代工程技術人才,這一點與福建船政局主要聘用外國顧問主持艦船建造大為不同。當時江南製造局主持艦船設計建造的是近代著名科學家徐壽、華蘅芳,徐壽(1818-1884)、華蘅芳(1833-1902)均為江蘇無錫人,雖然年齡相差有20餘歲之多,但自幼都喜好自然科學,並通過不同途徑接觸到了西方科學技術知識,屬於自學成才的近代中國最早的工程技術專家,私交也非常良好,二人在太平天國戰爭時代就投入曾國藩幕府,供職於當時為湘、淮軍隊生產槍炮、彈藥的安慶內軍械所,1862年二人完全憑藉自學,自行設計建造出了中國第一台實用型蒸汽機,令西方世界為之矚目,1866年,二人又聯手設計製造了中國第一艘蒸汽輪船“黃鵠”號,頗得曾國藩賞識,遂被倚重為工程技術方面的左右手。
根據曾國藩制定的計畫,江南製造局首批將要建造4艘西式蒸汽軍艦,從艦型類別上看,屬於蚊炮船誕生之前的老式炮艦,這種軍艦和巡洋艦淵源頗深,但規模較巡洋艦為小,武器裝備也較弱,並且沒有裝甲防護,由於噸位小吃水淺,主要適用於近海、內河巡邏、通報、警戒、偵察等用途,在西方國家一般視作雜役船使用。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的侵華艦隊內就有大量的這類軍艦,用這種次等軍艦充作侵略的馬前卒,折射出了當時西方列強對中國海防的蔑視程度,但因此這些在中國沿海攻城拔寨的軍艦卻給早期的洋務派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旦立定主意開始造艦,不論江南、福建都選用了這種軍艦進行仿製。最初,4艘軍艦的設計均為同型,準備仿造一種英式的暗輪炮艦,由此可以看到江南製造局和福州船政在血統上有明顯不同,一個師法英國,另一個則學習法國。後來出於穩妥謹慎起見,擔心一下子建造如此先進的軍艦邁步過大,技術能力上信心不足,為防止建造中出現不必要的事故和失手,產生負面影響,首制艦則改為採用技術上比較保守,但建造較為有把握的明輪船船型,即軍艦依靠安裝在船舷兩側外形如同水車一般的明輪驅動航行,擁有“黃鵠”等明輪船隻的建造經驗,徐壽、華蘅芳對明輪軍艦的建造自然駕輕就熟,於1868年7月23日順利下水,隨後不久即通過航試,大獲成功。曾國藩將這艘軍艦命名為“恬吉”,寓意四海波恬、廠務安吉,後來同治帝駕崩、光緒帝即位後,為了避光緒皇帝載湉的名諱,而將艦名更改為“惠吉”。從時間上來看,江南製造局的“恬吉”號要早於福建船政局建造的第一艘軍艦“萬年清”號,是近代中國自行建造的第一艘蒸汽化軍艦。
“恬吉”下水後不久,曾國藩被調北上出任直隸總督,接任兩江總督一職的是山東菏澤人馬新貽(馬新貽後來在總督任上被刺殺,成為晚清四大奇案之一,史稱“刺馬”案),馬新貽在任內對於江南製造局頗為支持,對艦船建造尤為兢兢業業,從行政、經費等多方面全力支持保證了江南製造局軍艦建造計畫的繼續執行。在第一艘明輪軍艦成功建造的技術積累基礎上,江南製造局建造第二艘軍艦時大膽改用了新式的暗輪技術,即依靠安裝在船尾水下的螺鏇槳來推進軍艦。由徐壽、華蘅芳以及徐壽的愛子徐建寅負責督導,3名外國技術人員和數百名中國第一代產業工人艱苦努力,一邊學習一邊建造,在摸索中不斷前進,從1869年2月開工起,僅僅花費了5個月時間,於1869年7月新艦順利下水,黃浦江上赫然出現了中國自己的暗輪炮艦。這艘新軍艦先是順黃浦江出吳淞口航行至舟山進行航試,後又進入長江上駛兩江總督督署所在地南京,馬新貽親自乘坐,在下關與采石磯之間航試,測試結果良好,馬新貽因這艘軍艦“機器小而靈動,在長江行駛尤為便利”,認為其適合內河航行,而命名為“操江”號。
“操江”
“操江”艦屬於典型的英系老式蒸汽炮艦,造價為8.33萬兩銀,軍艦外形上除了擁有煙囪外,其他幾乎和早期的風帆炮艦沒有多大區別,擁有兩根桅桿及全套風帆索具,軍艦前後分別設定了首尾樓,用於安排居住艙,艦體中部則被機器艙和貨艙占據,在中部煙囪附近的主甲板上設有一處露天的駕駛台。“操江”建造時採用了木質肋骨和船殼板,沒有任何裝甲防護,尺寸、噸位較小,與首制艦“恬吉”號相當,排水量為640噸,艦長47.75米,寬8.61米,吃水3.25米,動力系統為1台水平往復式蒸汽機,1座燃煤鍋爐,均為江南製造局自行建造,軍艦採用單軸推進,主機功率400匹馬力,航速只有9節。主甲板兩舷一共裝備了4門160mm火炮,具體型號不明。“操江”艦建成後即就近編入南洋水師,首任管帶為總兵馬復震,長時間在南洋海防差遣使用,執行練習艦、通報艦等任務。儘管當時老式炮艦在海軍中的地位很低,並不顯眼,然而作為中國自行建造的第一艘暗輪蒸汽軍艦,“操江”在當時的各界輿論中仍頗受好評,“……該船規制雖未能遽與外洋大兵船相抗衡,而船殼、汽爐及暗輪機器全副,均系廠內自造,頓覺機杼一新……從此熟能生巧,似乎船工製造已有把握。……”。在近代,日本也曾嘗試自行建造過“磐城”、“大島”、“摩耶”等幾級舊式炮艦,性能及各項參數與“操江”艦相近,但建造年代則大大晚於“操江”,從這裡能看到,洋務運動初起時,中國在軍事工業領域的成就並不輸於東鄰日本。
中國近代創辦江南、福建等造船企業時,推行了一套奇特的調撥制度,即國家每年只保證撥給造船企業定額的運營經費,各廠生產出軍艦後,國家可以任意調撥往他處,而不需再支付造船費用,因而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生產的很多軍艦都並不在本地服役,這套制度後來衍生出一個很大的弊端,即各船廠雖然有心建造更大更新的軍艦,但是國家保證的運營經費有限,即使船廠自己負債造出軍艦,國家調走後也不會來貼補虧空,而且各廠還不得私自接造民船贏利,正是受這種落後的計畫調撥制度的制約,中國直到甲午戰爭前夕,自造軍艦的質量、規模等情況都並不樂觀。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現代很多研究者提及清末的近代化海軍艦隊,大都分為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其實是一個極大的誤會,當時實際北洋、南洋才是沿海省份的近代海防力量(廣東水師是將新蒸汽軍艦編入舊式綠營廣東水師序列),福建、浙江一帶的海防重任是南洋水師的職責所在。所謂的福建水師,按當時的制度實際應該是駐防閩浙的八旗、綠營舊式水師,而那支在馬江海戰中全軍盡覆的福建艦隊,實際是福州船政局由於有大量造出的軍艦未被國家選中調撥,積壓滯留在福州,未免浪費這批武器裝備,而由船政大臣奏請清政府後,專門編為艦隊、配置人員,實際屬於福建船政船廠的工廠艦隊,現代學術界一般稱之為福建船政水師,與當時並存的舊式福建水師區別可謂霄壤。
1880年左右,因為北方建設海防的需要,“操江”艦被調入當時幾乎是一張白紙的北洋海防,與新購的幾艘蚊子船一起擔負起了早期北洋沿海的防務,成為北洋水師創建初期的主幹力量之一,曾隨同蚊子船隊一度活躍在北方。後來北洋名下新購的鐵甲艦、巡洋艦等新式主力軍艦陸續回國,舊式炮艦的重要性降低,逐漸退出了巡防主力的位置,“操江”後來被改用為通信、聯絡、偵察、緝私。甲午風雲漸起後,1894年7月25日,“操江”艦攜帶20萬兩餉銀以及部分軍械和機要信件,與租用來運兵的英國商船“高升”號一起結隊開赴朝鮮,準備支援加強先期駐朝的中國陸軍力量,駛至朝鮮牙山附近海域時遭到日本海軍野蠻偷襲,“高升”號被擊沉,近千名鐵骨錚錚的陸軍官兵為國捐軀。“操江”艦則在日本巡洋艦的脅迫下被迫停航受俘,管帶王永發、大車石德行等全艦官兵被押送往日本囚禁,直至馬關談判前夕雙方互換戰俘時,始得回國。“操江”艦後來被編入了日本海軍,退役後又長時間充任神戶港的海關檢疫船,一直被使用至1965年才最後拆解,中國造船史上的一代名艦在異鄉結束了一生。
除了“操江”艦以外,北洋海防先後擁有的舊式蒸汽炮艦,還有福建船政局建造的“湄雲”、“鎮海”、“泰安”等3艘。
“湄雲”
福建船政局在1866年獲得清政府批准正式創建後,在馬江之畔大興土木,經過2年多的廠房、船塢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人才招募儲備,至1869年建造出了第一艘蒸汽化軍艦“萬年清”號,取意江山永固。在此基礎上,1869年年底,福建船政建造的第2艘蒸汽化軍艦“湄雲”號下水,“湄雲”艦是“湄雲”級的首艦,由船政法國籍顧問達士博監造,造價10萬兩銀,同級還有1艘姊妹艦“福星”號,軍艦艦體為木質結構,即所謂木脅木殼,沒有任何裝甲防護,排水量578噸,艦長51.66米,寬6.93米,吃水3.2米,動力為1台購自法國的平臥往復式蒸汽機,單軸推進,主機功率300匹馬力,航速8節,武器裝備有1門法國造維亞維亞沙式160mm前膛炮,2門120mm英國造前膛炮。從上述參數可以看出,同樣屬於舊式炮艦的“湄雲”,與江南製造局的“操江”艦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湄雲”艦造成後不久,很快被調往當時缺乏蒸汽艦船的北洋海防,駐紮在牛莊一帶,用作警戒、通信、偵緝,隸屬於北洋海軍系統。甲午戰爭中被日軍俘獲,一度編入了日本海軍行列,三國還遼事件後,在旅順重新移交給中國。
在“湄雲”艦之後不久開始建造的“鎮海”艦,是福建船政局建造的第6艘軍艦,也屬於舊式炮艦類別,為“鎮海”級的首艦,由船政法國顧問安樂陶監造,造價10.9萬兩銀,同級軍艦還有“靖遠”(與北洋海軍的穹甲巡洋艦“靖遠”重名)、“振威”。“鎮海”艦艦體同樣是木質,排水量和“湄雲”相同,為578噸,軍艦艦長47.88米,寬8米,吃水3.51米,採用1台平臥往復式蒸汽機,單軸推進,主機功率480匹馬力,航速10節。武器裝備方面配備了2門普魯士造160mm火炮,以及4門法華士120mm火炮。該艦1871年3月29日開工,同年11月28日下水,隨後被調入北洋水師差遣,充作炮艦,駐紮在天津防守海口,甲午戰爭中沒有特別表現,戰後調往廣東,一直服役到民國時代。
“泰安” 艦是北洋海軍內另一艘由福建建造的炮艦,在福建船政的建造序列里排序為第19,屬於“伏波”級,造價16.2萬兩,同型的還有“伏波”、“安瀾”、“飛雲”、“靖安”、“元凱”、“登瀛洲”等6艘。該級艦艦形較大,軍艦長達60.96米、寬9.98米、吃水3.51米,排水量達到1258噸,是福建船政局自“萬年清”之後,第二型過千噸的大型軍艦,動力系統採用了1台普通立式2汽缸蒸汽機,裝備2座方式鍋爐,功率600匹馬力,單軸推進,航速10節,武器裝備方面則相對較強,配備了6門4英寸口徑維亞維亞沙後膛炮。該艦建成後鏇即調入北洋水師序列,甲午戰爭中也沒有特殊表現,戰爭結束後繼續在中國海軍服役,最終於抗日戰爭期間自沉於浙江鎮海阻塞航道,以防止日本侵略軍瀕海登入,為中國的海防事業做出了最後的貢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